上海接棒廣州,中國雙貿易中心格局不變

上海接棒广州,中国双贸易中心格局不变

11月5日,上海必將華燈璀璨,再次榮登C位。

這一天,第一屆中國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盛大召開,對上海乃整個中國來說,進博會的意義絕不亞於世博會,甚至會比後者的影響更為深遠。

為什麼?

新華社的一篇文章稱,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央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我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一個重大舉措,明確釋放了反對保護主義、建設和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積極信號。

上海接棒广州,中国双贸易中心格局不变

所以,進博會被國家賦予了厚望,也被世界寄予了期待,其意義之大怎麼闡述都不過分。

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進博會開幕前一天,恰逢第124屆廣交會閉幕。

兩個國家級展會的時間銜接得如此緊密,一定有著用心的考慮,廣交會這個IP早已蜚聲世界,進博會緊密銜接廣交會,有利於進博會的推廣,不需要多費唇舌,外商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接受。再一個,也是為了方便外國商人的出行,開完廣交會馬上去上海,至少省了兩張國際機票。

創辦於1957年的廣交會,原名“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從名字就能看出其功能主要聚焦在“出口”,直到2007年,才新增了進口業務,並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毫無疑問,廣交會為中國的對外開放以及中國製造的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特別是在進博會召開之際,有必要對其重新致敬。

新華社的文章這樣寫道:

從最初的單向出口交易平臺到進出口雙向平臺,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從“賣全球”到“買全球”,被稱為中國對外貿易“晴雨表”和“風向標”的廣交會,見證了中國外貿的跨越式發展——


從1978年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到2013年達到4.16萬億美元,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從1978年到2017年,初級產品佔出口比重從53%下降到5.2%,工業製成品佔出口比重由47%上升到94.8%;


從深耕美、歐、日等傳統市場,到加大對拉美、非洲、亞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貿易朋友圈不斷擴大……

可以說,從廣交會到進博會,從側重出口到注重進口,兩個國際性展會完成了一次黃金交接,共同見證了中國外貿發展的歷史變遷,並將繼續譜寫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不過,也有論者認為,進博會舉辦之後,廣交會的作用弱化,廣州的貿易中心地位也隨之下降。對此,我堅決不認同。

中國的立國之本仍是製造業,出口仍將是維繫國際競爭力的籌碼,我們不可能像美國、英國那樣“去實就虛”,徹底拋棄製造業專心玩金融。這個經濟結構決定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的地位不會下降,出口不丟,廣交會以及所依附的廣州就不會弱。

既要強“進口”,也要強“出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可能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那麼今天,廣州創建世界一流貿易中心的籌碼有哪些呢?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經總結了這樣四點:

第一,廣州是世界上罕見的兩千年長盛不衰的國際商都,商貿的IP深入人心,在國際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外國人如果要和中國做生意,首先想到的城市一定有廣州。

第二,擁有廣交會這張國家名片,出口博覽會在廣州,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這是國家的定位,也就是創建廣州、上海雙貿易中心格局。以中國之大,完全撐得起華東、華南兩個國際貿易中心。

第三,貿易中心首先是交通中心、物流中心,廣州是世界級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樞紐,鐵路、機場、港口穩居全國TOP3,與北京、上海並稱三大門戶城市,這是貿易中心的物質基礎。

第四,貿易中心必須有強大的腹地支撐,廣州所在的廣東省,是中國第一製造業大省、第一外貿大省,其進出口總額就佔了全國的1/4強,如此大的經濟腹地,足以孕育一流的貿易中心。

對廣州來說,貿易中心這個IP一定不能丟,原因貿易是流量的入口,正如微信之於騰訊的意義。

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有了“貿易中心”,其他的“中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回顧美國的城市發展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美國最早的金融中心不是紐約,而是費城。費城之所以有這個地位,主要歸功於其政治中心的地位,畢竟這裡曾是第一屆和第二屆大陸會議會址。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北美第一家商業銀行、美國第一國民銀行的總部都在費城,而同一時期的紐約和波士頓,只能屈居費城之後。

然而,隨著伊利運河的修建,費城的傳統優勢遭到紐約的挑戰。紐約原本與內陸經濟缺乏緊密的聯繫,伊利運河則把五大湖與哈德遜河打通,廣袤的中西部與東部沿海地區從此緊密聯繫起來,地處哈德遜河如海的紐約,瞬間逆襲成全美最大貿易中心,並很快取代費城成為全美金融中心乃至國家門戶城市。

紐約靠什麼打敗費城的呢?歸根結底還是其貿易中心的地位。

紐約的貿易地位曾經達到什麼程度呢?高峰時期,全美進口貿易額的2/3、出口貿易的1/3由紐約完成。貿易給紐約帶來了巨量的物流、資金流與人才流,紐約順理成章地取代了費城。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貿易,紐約不可能取代費城的地位。

可以說,紐約是一個典型的從貿易中心衍生為金融中心乃至國家門戶城市的案例。當然,不僅是紐約,包括倫敦、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在內絕大部分頂級金融中心,也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足見貿易的重要性。

相比北上深,廣州的短板一直是缺乏全國性的要素交易平臺,但廣州的傳統優勢仍然不可忽視,那就是作為中國乃至東亞雄踞一方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只要這個地位保持住,其他“中心”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編者注:孫不熟是公眾號“城市戰爭”創始人、廣州市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特約嘉賓、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