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chén)(810年-859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年---859年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初名李怡。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登基之前的李怡常被後人冠以"傻子"。李怡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飲集會之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李炎為人豪氣,尤為瞧不起李怡,對他不甚禮遇。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李忱監國後,滿臉悲傷地接待臣下,決斷事務,眾人這才見到他的隱德。

李忱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在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孜孜求治,致力於改善中唐以來所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問題。他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 李忱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一舉消滅了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打擊不法權貴、外戚。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李忱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在對外問題上,李忱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佔領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因此,史家對李忱評價極高,認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一樣的明君"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

李忱任用宰相,皆由自己親自選定。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於是,李忱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李忱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武宗在位時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大舉滅佛,李忱在位時,糾正武宗時期矯枉過正的滅佛弊端,使其得到了適當的恢復。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對加強皇權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實的政治基礎,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善於納諫,是李忱有別於唐朝晚期其他君主的一個重要特徵。不論是諫官論事,還是門下省的封駁(將君主不合適的詔令退回),他大多能夠順從。此外,他十分尊重大臣的奏議,每每得了大臣的奏議,必洗手焚香再閱讀。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唐太宗納諫,得了魏徵;李忱納諫,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謨。魏謨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後,思慕魏徵,而在魏徵後裔中找來的。魏謨入仕後,再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李忱登位後,遂拜魏謨為宰相。其他宰相進諫,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諫,獨他開門見山,無所忌諱。李忱常嘆:"魏謨有他祖輩(魏徵)的風範,朕心極重他。"

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 。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李忱自題鄉貢進士 大中之政有貞觀風 稱小太宗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五十歲。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酷愛讀書,曾經建造一坐宮殿,每次在退朝後,他一定獨坐在殿中讀書,有時直至夜中燭將盡才結束,被宮中稱為"老儒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