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出兵北上共同夾擊,會怎麼樣?

亭軒歷史故事


看階段而定,早期德國進攻,日本配合夾擊,蘇聯將面臨雙線作戰,顧此失彼,甚至會引發大亂,迫使美國提早參戰;

莫斯科保衛戰時期,日本出動,保衛戰的主力軍,西伯利亞軍隊就無法調動,隨後蘇聯制定的十次反擊作戰也無法形成,此刻的德國戰略主動權更加咄咄逼人,甚至能推進莫斯科而不是固守原地重整旗鼓,可以在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

後期是不可能的,因為日本已經對美國開戰,根本騰不出手進攻蘇聯。

還有一個很大的BUG,我國戰場牽制住日本陸軍很多部隊,即便不是處於交戰,但為了保持佔領區的支配力度,日本也不敢輕易消減力量,否則必遭受反擊,可以參考日本多次制定的大範圍掃蕩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壓根無法北上夾擊蘇聯,即便出動,力量也是有限,蘇聯只需要採取守勢,甚至引誘其進入更深的戰略縱深便可拖死日本,德日會師是無法實現的夢想。


鴻哥iouyh福小鋪


單一個德國,把蘇聯都已經逼到絕境了,莫斯科保衛戰,如果不是德軍缺乏應付寒冬的裝備,更關鍵的是如果沒有從西伯利亞調來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前來助陣,莫斯科很難守住。

莫斯科一旦失守,蘇聯軍隊最後的歸宿就是烏拉爾山區甚至以東,實際上蘇聯高層也做出了這樣的打算,戰前已將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向東部大轉移,後來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甚至無點可轉。

莫斯科保衛戰的意義重大,經此一役,德國不敗神話破滅,蘇聯衛國決心大熾,同期,美國因為珍珠港事件入局,海量援助蘇聯各類戰爭物資,最終使得蘇聯倒上來一口氣,支撐到了斯大林格勒的“轉折點”。

來說說日本的“北進路線”和“南進路線”。

當時的蘇聯(之前的沙俄)是日本唯一的世仇,打蘇俄,不用動員,士氣有保證。1939年5月,北進計劃第一步在“滿”蒙邊境諾門坎打響,結果是蘇軍慘勝,死亡人數9700多人,日軍死亡8717人,蘇聯軍官自己也承認這種戰果“是靠人力和武器彈藥優勢”取得的。該地地勢開闊,相對適合蘇聯人的機械化兵團作戰方式,蘇軍參戰人數、飛機重炮坦克裝甲車都多於日軍,獲勝是在情理之中。日本方面,大量的關東軍後續部隊已經源源不斷趕往交戰地點,這個時候,歐洲傳來噩耗——蘇聯與德國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軍大本營高官反應:這幫德國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只好叫停諾門坎戰役,也就是說,德國與日本的步點不一致,希特勒當時是想聲東擊西,日本則是希望德國當時打響對蘇戰爭,雙向夾擊。

反過來說,假如諾門坎戰役擴大化,持續打下去,且日軍能取得一定成效,德軍也不見得會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入侵波蘭乃至蘇聯的戰爭可能打響的更早,絕不會坐視日本專美——從這個角度說起來,日本的諾門坎表現,在希特勒看來,太不夠給力。

當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響蘇德戰爭後,德國倒是熱切的盼望著日軍能在遠東給蘇聯裹亂,但日本人手裡已經揮舞著“蘇日中立條約”,開足馬力備戰南線,開始作死歷程。步點仍然不一致。

如果德日同心,步調一致,蘇聯前景非常黯淡:

  • 日本堅持北進路線,且能與德國人戰略目標協調一致,把準備南進的力量全部放到北路,不去招惹美國,美國人自然不會吃飽撐的去援助蘇聯110多億美元的戰爭物資,德國與日本的海軍實力足以切斷任何可能運往蘇聯的軍事援助,以日本的海軍實力,能在蘇聯遠東地區刷足存在感。

  • 靠蘇聯本身的實力說話,德日雙線的夾擊會使蘇軍顧此失彼,無法形成有效支援。

  • 雙線夾擊會摧垮蘇俄抵抗意志,成為蘇俄國內的少數民族和沙俄舊勢力水漲船高的催化劑。可以說,這部分勢力痛恨蘇俄統治已久,帶有“見風倒”的攀附性質,只會押寶未來的勝利者,只要勝負天平傾斜,他們絕不吝嗇做壓垮蘇俄的最後一根稻草。

  • 蘇聯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伏爾加河流域等歐洲部分,少數在遠東,而烏拉爾山地區很少,總說二戰期間蘇聯兵源豐富,但真正兵源豐富的的西部地盤都落於敵手,死一個少一個,即便順利跑到大後方烏拉爾山區,拿什麼去反撲翻盤?這跟國府穩居兵源豐富的四川地區性質大不一樣。

  • 國際方面,土耳其會放棄打醬油立場,牆倒眾人推,打響對俄國的第十二次、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戰爭,這將會是一次瓜分俄國的盛宴。

盛宴中可能會有華夏VIP坐席,這視乎華倭雙方從高層到軍隊、再到民間的政治智慧。


憨虎Q教育


【張鼓峰戰役】


張鼓峰事件。短暫軍事衝突,時間1938年7月30日-1938年8月11日,地點日本佔領的東北與蘇聯遠東濱海邊疆區交界處。戰鬥過程不多說了,重點看結果,日本提出停戰,雙方講和,蘇軍傷亡人數(數百人)和損失裝備數量略多於日軍,雙方打成平手。張鼓峰的戰鬥可以理解為“序幕”,屬於大戰前的“測試賽”,促成日本陸軍“恢復理智”的是另一場“好戲”。


【被俘日軍】


諾門罕戰役。時間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停火為止,地點在外蒙古的諾門罕地區(和海拉爾交界)。重點看結果,日本戰敗、蘇聯勝利,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蘇聯在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北進”是日本針對蘇聯的戰略部署,而“南進”則是針對美國的戰略部署(確保東南亞石油等資源的通道)。諾門罕戰役的失利,一改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對俄國形成的固有觀念,使得日本決策者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軍事實力以及擱置“北進”計劃,轉而掉頭實行“南進”計劃。


【指揮官朱可夫】


綜上,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交手,日本有多大戰爭能力,已經很清楚了,戰略上,日本應該配合德國兩線進攻蘇聯,無奈實力不濟,真心打不過。其他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分析,更多的是“純理論”紙上談兵,決定戰局的是槍桿子(綜合實力)。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如果德國進攻蘇聯,曰本從東北進攻蘇聯,結局會怎樣

第一 從歷史的角度講,德國進攻蘇聯,是戰略上的考量,而並非戰術層面上的考量。德國與俄羅斯夠恩怨自古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從一開始俄羅斯打仗國土面積越打越大,而反觀德國,國土面積越打越小,今天俄羅斯的很多領土都是德國固有的地土,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的原因。


第二 由於二戰的原因,德國在入侵略法國波蘭和其它的國家同時,這也是要消耗資源的,而德國是一個平原國家,資源要靠進口,而打仗是要消耗資源的,這時的德國及需鋼鐵.石油,煤炭這些常規資源,而這些恰好是德國所不貝備的資源短板,哪怎麼辦呢?西歐又沒有什麼大的資源礦床和石油的大型油田,那麼這時的德國只有一種可能“略奪”這是唯一的可行的方法。

第三 而在歐洲有這些資源的只有一個國家,自己曾經的對頭蘇聯《俄羅斯》才有這些垂手可德的資源,而且是最有效,最可行的一種路徑。哪麼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避免不了要與蘇聯《俄羅斯》開戰,但是出於德國自身的考量,必免同時在歐洲全面開戰的危險,德國當時為了穩任蘇聯《俄羅斯》,就與當時蘇聯《俄羅斯》政府簽訂了一傷和平條約,而當時的蘇聯《俄羅斯》政府就信以為真,從而麻痺大意。



第四 德國為了必免同時開戰的危險,就穩住了蘇聯《俄羅斯》政府,先把西歐的戰爭處理好再打蘇聯《俄羅斯》。德國把西歐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開始打蘇聯《俄羅斯》,由於蘇聯《俄羅斯》政府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就導至了德國很快就打到了首都莫斯科,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英斯科保衛戰,而由於德國戰爭準備的資源並不是長久戰,《由於德國資源的不足以應對長久戰爭所需》。一開始進度很快,到後來由於資源跟不小,很快敗下陣來,而蘇聯《俄羅斯》恰恰是一個資源大國,在資源上並沒有任何的問題,如果蘇聯《俄羅斯》就是一直的與德國耗下去,也能嬴得這場戰爭,只不過時間久一點而已,由於資源的不足註定德國要失敗。



第五 就算是日本在西陌利亞進攻蘇聯《俄羅斯》㖿麼日本就會更早結束戰爭,曰本和德國一樣也是資源不足的國家,如果是那樣的話,那今天就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日本,你們說呢 拒絕抄襲自冊


歡迎大家發表下同的看法!小編等著您的到來!


狐狸講娛樂


首先說下這個問題我很喜歡,因為當年我一直有這樣的疑問,我想大部分小夥伴也都在想為何德日不夾擊蘇聯,下面我來做正式回答。

當時蘇聯在遠東一直維持著大約150多萬人左右的兵力,關東軍多少人?就算41年冬蘇聯調走了大量西伯利亞軍團,東線蘇軍也沒有低於過一百萬人。其次是裝備差距,關東軍坦克能看?關東軍就算瘋狂擴充的45年也才75萬部隊,實話實說,蘇軍東線主動進攻日軍都扛不住,何來的夾擊。日軍北上死路一條,日本陸軍在數量,質量,戰術戰略水平,各個方面沒有一個比蘇軍強。北上夾擊是不存在的,日本調集全國的陸軍北上蘇聯也打不過,丟一點點土地熬過兩個冬天,日本軍隊就只能等死了。

再說說德軍,莫斯科會戰德軍真正損失慘重的是因為遇到了180年一遇的嚴寒,大量凍死凍傷,戰鬥減員沒那麼誇張,就算蘇聯不從東線調集部隊,德軍也打不進莫斯科,實在是180年一遇的天時幫了蘇聯人。蘇軍最後只是乘勢反擊了一下。沒有西伯利亞援軍頂多就是不反擊了。來年大量補充部隊到齊,德軍還是進不了莫斯科。

實際上德軍十一月就應該就地轉入防禦了,繼續進攻強弩之末,要怪只能怪希特勒害死了德軍。


中外縱談


日本海軍還是很厲害的。如果,日本人北上海打蘇聯,先不從陸地打,先派航空母艦群打海參崴,蘇聯遠東部隊打海戰應該不是對手,這樣,離日本本土近,而蘇聯是最東面。把蘇聯主力吸引過來之後,再陸軍從佳木斯進攻,跟蘇聯人打山地戰。避免跟蘇聯大機械化部隊正面交鋒。陸軍的兵源不是問題,白俄兵,加上蘇聯兩次入侵東北。東北人民仇恨蘇聯人。

這樣,與德國兩面夾擊蘇聯。蘇聯就會垮了。蘇聯一垮德國回頭收拾,最後,德國跟日本在中國新疆會軍。比日本單獨偷襲美國珍珠港,戰略上對盟軍打擊更大。

德國回頭收拾英國。英國就可能投降了。美國當時,沒宣佈參戰。美國就會自保了。

多虧,日本沒有戰略家。要不世界是什麼樣,我們不敢猜想。


祁特理阿克頓


德國進攻蘇聯是在1941年,那時日本已經侵入中國,就在1939年日本也試圖北上過,就在蒙古邊境“諾門坎”和蘇蒙聯軍幹了一仗,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

要知道在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北上夾擊蘇聯的話,在兵法屬孤軍深入,一個路途遠,一個補給問題,一個還的考慮蒙古會不會讓日軍北上,即便縱深了進入蘇境,會不會被掐斷後路(補給線)要知道蒙古可是和蘇聯有互助協定的,在說蘇聯遠東軍也不是全部撤入內地,戍邊的重型武器還是有的,還有就是不要無視中國的存在。如果日本北上同德國夾擊蘇聯對德蘇戰局應該影響不大,不待趕到蘇德戰場,德軍就的撤出蘇聯,不要忘了歐洲的西面戰場還有盟軍的壓力,如果日本北上,德軍頂多打完莫斯科會戰就的撤出抵禦西線盟軍的壓力。而日本孤軍深入會被蘇聯關門打狗,蘇聯境內可不是太平洋島嶼。而中國也用不了8年抗戰。

其實二戰就是一盤大棋,戰況瞬息萬變,不是我們想象的日本北上就能和德國成功夾擊蘇聯。

如果日本北上影響德蘇戰局,那沒有太平洋戰爭同樣能影響西歐戰況。


夏有涼風61


如果德國進攻蘇聯時,日本出兵北上共同夾擊蘇聯,那蘇聯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不過,日本軍隊大部分兵力被陷入中國戰場,同時又要與美國爭奪東南亞控制權和太平洋制海權,因此,這僅僅是假設而已,除非美國真的對日本佔領東亞完全不關心,日本空海軍可以全力北進攻擊蘇聯,蘇聯必然失敗。


首先,在歐洲方向,蘇聯紅軍在德國軍事機器的閃擊下,蘇聯紅軍位於歐洲前線的骨幹力量損失慘重,軍隊骨幹基本損失殆盡。光1941年初期,德國就俘虜了400多萬蘇聯紅軍官兵,1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250個師被德軍合圍殲滅,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動員了2700萬人,犧牲了1000萬人,可見戰爭之殘酷,德軍殺人效率之高,局勢之危,可以想見。


其次,如果蘇聯方面在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和勘察加方向遭到日本海陸空聯合攻擊,蘇聯就無法把精銳的西伯利亞師(總計24個師)調往歐洲戰場,蘇聯也將失去大後方的迴旋空間,日本只要調用200萬軍隊,1000架飛機北攻蘇聯空虛的後方,蘇聯必然戰敗。


然而,這或許是德國失算的地方。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夠從東方進攻蘇聯以策應德國的強力進攻,希望在冬天來臨之時解決蘇聯問題;可是碰到兩個豬隊友日本和意大利,東方的日本只顧自己跑馬圈地,不但全面入侵中國,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甚至偷襲美國珍珠港,把隔岸觀火的美國拉進了戰爭,導致德國大棋盤全局被動,只能獨立支撐歐洲戰事,這也是侵略者的智慧死穴吧。



美國參戰有一定的偶然性。美國儘管對於德國滅亡蘇聯的態度搖擺不定,但基本維持旁觀政策,初期對蘇聯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支持。



如果蘇聯戰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就陷入困境,最後英國都有可能放棄抵抗,美國獨木難支,後果很難設想,因此,世界應該感謝中國在二戰拖住了過半的日軍精銳,中國二戰爆發前的抗戰已經大大消耗日本的國力,使日本無力北上,關東軍逐漸被抽調到中國各個戰區和東南亞戰場,導致日軍的洛門罕慘敗。


鶇飛天


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多都是想當然的思維,沒有從當時的各國實際情況考慮,二戰時實際上日本、蘇聯、德國、英國和法國的空軍水平是在同一個級別的,彼此之間的優劣主要體現在戰術的作用和損耗的補充能力!這一點到戰爭後期基本上變成了美蘇英壓倒性超過德日!



而各國真正區別的是彼此的陸軍,德法蘇都是陸軍強國,而美國、日本和英國則是海軍強國,當然在二戰中後期美國的陸軍也成為非常強大的力量!



因此對於擁有強大海軍力量的日本,會將主要精力放在進攻蘇聯遠東,以配合德國消滅蘇聯嗎?太平洋上游弋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才是日本最為迫切的對手,況且美國在很早就執行了對日本重要戰略物資的禁運和限制進口,日本更垂涎美英在東南亞的富饒的殖民地和哪裡出產的重要戰略資源:橡膠、石油和鐵礦砂!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日本即使不考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也不考慮自己國家的戰略資源,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也不見得就能起到決定作用,日本的戰略試探:諾門坎戰役,就讓日本基本上喪失了對蘇聯作戰的信心!



當然即便是日本以軍隊人數優勢強行的進攻蘇聯,勉強的佔領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但也不見得就能對蘇聯形成實質性的打擊,蘇聯完全可以放棄遠東,以主要兵力保衛歐洲和西伯利亞西部地區,而在西邊擊敗德國,回過頭來進攻日本也是可能的!



退一步講即使日本和德國將蘇聯消滅了,德國無疑會更加猖狂,橫貫亞歐大陸的德意志第三帝國能夠允許日本的存在?極有可能是德日踏平蘇聯之時,就是英國與德國停戰之時,也是德國與日本開戰之時!



當他們打的火熱,遠在北美的美國卻在大規模的軍事化,德日最終還是會被徹底消滅!


涇水書生


事實上,日本已經做過這樣的軍事行動,當然是試探性的。結果是,手持三八大蓋的日本關東軍,被蘇軍遠東軍區強大的坦克部隊給打得屁滾尿流,從此,日軍在蒙古和中國東三省的邊境上修建了永久性防禦攻勢,再也不敢跨過邊境與蘇軍交鋒。也就是說,即使日本人遙相呼應德國人,對蘇聯也形不成東西夾攻之勢。因為,日軍的勢力,跟蘇軍遠東部隊的勢力不是一個檔次。當時,遠東軍區是斯大林的西線戰略後備支援部隊,那裡保留有強大的裝甲戰略預備隊,其主要戰略目的是,一旦西部防線徹底崩潰後,就用遠東的裝甲預備隊與德國軍隊在蘇聯腹地決一雄雌。當然,這支鋼鐵洪流預備隊,從地理位置看,也可以預防日本政府的蠢蠢欲動,配合法西斯德國進攻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都知道,由於受國力所限,日本的鋼鐵主要用於海軍,建造航空母艦和大型水面艦只去了,陸軍根本沒有成建制的裝甲部隊,只有數量很有限的一些配合戰術需要的輕型坦克或裝甲車。這些裝甲車輛,在蘇軍洪水猛獸般的T-34坦克群前,就成了兒戲一般的玩具了。至於血肉之軀的日本士兵們,在這些橫衝直闖的坦克面前,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了。一句話,憑當時日軍與蘇軍的勢力對比,日本的東面進攻,不足以影響到蘇聯西部戰局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