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基金清盤數量突破600只,半數以上為混合型產品

年内基金清盘数量突破600只,半数以上为混合型产品

12月18日,工銀瑞信工業 4.0因資產淨值已連續 60 個工作日低於 5000 萬元,進入清算程序。

臨近年底,各家公司基金清盤的節奏還在加速。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8日,年內共有610只基金完成清盤(份額未分開計算)。目前,該清盤數據創下歷年之最,且超過過去幾年基金清盤的總數。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在監管的作用下,上半年最先開始清盤的基金主要為固收類產品。而下半年由於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多隻權益類基金遭遇投資者大額贖回止損,該類型成為清盤數量最多的品種。具體來看,年內清盤的混合型基金有341只,債券型基金有192只,股票型基金有55只,貨幣型基金有17只,QDII基金有5只。

據記者統計,共有4家公司年內清盤基金數量達到30只以上,分別是國泰、長盛、博時、招商基金。其中,清盤數量最多的國泰基金,旗下有7只債券型基金和30只權益類基金清盤。

據瞭解,上述這些基金大多數為委外定製產品。不過,由於今年的行情不佳,就連機構也選擇了退出。

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場部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公募基金流動性新規推出以來,基金清盤已經是市場趨勢。“清盤的基金首募規模大都是剛過2億元,而這些基金的持有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

“以前都是機構在買我們家的基金。”滬上某公募相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由於該公司曾經有大量的委外業務,旗下有多隻委外機構定製基金,所以當委外機構撤離時,這些基金的規模均遭到大幅縮水。

在流動性新規推出之後,靠委外“輸血”的計劃受阻,部分機構定製基金只好選擇忍痛清盤。也有部分機構依舊看好公募產品,但一家機構的投資金額會受到限制,很難使基金規模突破清盤線。

“很多機構也很看好我們家的產品,不希望產品就此清盤。但由於流動性新規的限制,一家機構的資金不能超過基金總份額一半,而由於各家機構之間投資週期、用途和風險偏好又都不同,所以資金很難集中進入到一隻基金裡,導致以前的委外產品只好選擇清盤。”華南某中型公募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感慨道。

根據流動性新規第十九條要求,合理控制基金份額持有人集中度,審慎確認大額申購申請,除規定的特殊基金品種和證監會認定的特殊情形外,不得出現接受某一投資者申購申請後,導致其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50%以上的情形。

經記者梳理發現,通常一隻基金會因為以下幾種情況選擇清盤:第一,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有些基金品種到期不得再存續,比如分級基金;第二,機構投資者大額贖回,導致規模連續超60個工作日低於清盤線5000萬元;第三,業績不佳導致清盤,此類產品主要發生在私募基金。

國際金融報記者 夏悅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