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是哪裡的菜?

萱子家維修工


全國各地都有粉蒸肉的

蒸汽,在被用作動力之前,一直被中國人用來烹飪食物。而各種具有特色的蒸菜,也受到了大家的青睞。在傳統的宴席當中,蒸籠裡準備的,往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大菜,也是宴席上的絕對主角。而且,這些蒸菜能夠突破地域的限制,在全國範圍內獲得認可。

粉蒸肉,可以算得上是各地都很普遍的一道蒸菜了。但是全國究竟有多少種粉蒸肉呢?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就整理了一些,如有不足,還望大家補充!

一、粉蒸肉片

原產地:湖北洪湖

選用牲豬臀尖肉為主料,其製為:將豬肉切成一寸三分長、八分寬、三分厚的肉片盛缽,加精鹽、醬油、紅乳汁、薑末、味精、白糖少許一起拌勻,醃漬五分鐘,將大米淘淨瀝乾,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約五分鐘,至淡黃色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起鍋,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然後,將醃漬好的豬肉,用五香熟大米粉拌勻後,放入籠屜內,撒上短蔥,用旺火蒸十五分種後取出,丟掉短蔥,盛入盤內。再把用醬油、醋、味精、蔥花、溼澱粉配成的滷芡,起鍋澆在蒸好的肉片上,撒胡椒粉即成。肉片盛缽,加精鹽、醬油、紅乳汁、薑末、味精、白糖少許一起拌勻,醃漬五分鐘,將大米淘淨瀝乾,放入炒鍋,在微火上炒約五分鐘,至淡黃色時,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鐘,起鍋,磨成魚籽大小的粉粒;然後,將醃漬好的豬肉,用五香熟大米粉拌勻後,放入籠屜內,撒上短蔥,用旺火蒸十五分種後取出,丟掉短蔥,盛入盤內。再把用醬油、醋、味精、蔥花、溼澱粉配成的滷芡,起鍋澆在蒸好的肉片上,撒胡椒粉即成。

此菜滋味鮮美,食之不膩。

二、樅陽粉蒸肉

原產地:安徽樅陽

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有的在肉內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三、隆安粉蒸肉

原產地:廣西隆安

既是傳統家常名菜,也是隆安婚晏名菜。採用無皮肥肉、黃豆粉、砂糖、芭蕉葉、腐乳和各式佐料做成。將粘上黃豆粉、砂糖和各類佐料,用芭蕉葉包好放入碟中上籠用旺火蒸。特點是蕉葉清香、豬肉鬆軟且肥而不膩。

四、荷葉粉蒸肉

原產地:浙江嘉興

荷葉粉蒸肉是西塘古鎮特產傳統名菜,歷史悠久,一菜一味。正謂五味香,此菜風味獨特,具有三大特點:一香,香得純正;二酥,酥而不爛;三肥,肥而不膩,名揚江浙一帶,受到國內外遊客一致好評。粉蒸肉是嘉善的特產,用荷葉包裹成“嘉興粽子”的形狀,入口清香,油而不膩。

典故:相傳以前有一對夫妻以開飯店營生,但生意清淡,只能勉強度日,可是丈夫卻還有個壞習氣,就是喜歡-,而且經常輸得精光,兩口子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有一天,妻子給丈夫幾個銅板,讓他去買些吃飯用的碗和鹽,沒想到丈夫拿了錢之後又手癢,居然把錢全賭光了,最後只能空手回家。回家之後兩口子當然免不了一翻爭吵,妻子埋怨沒飯可吃了,此時丈夫突然急中生智,想到家中還有豬肉,便把肉切成塊,用醬油拌一拌,再到門前池塘裡採了幾張荷葉包一包,放在鍋裡蒸,想不到蒸完之後,剝開荷葉一聞,燒出來的肉香味四溢,口味又嫩又鮮。後來,夫妻兩個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加些作料,再將肉用糯米粉裹一下,這樣蒸出來的肉香糯可口,更加入味。從此以後,兩口子飯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名氣也越來越響,而丈夫也從此整日在店裡幫妻子一起張羅,不再出去-,兩口子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以後當地其他的飯店也爭相模仿這種做法,逐漸成了當地的一道熱門菜,而這道菜便叫做"荷葉粉蒸肉"。

五、小米粉蒸肉

原產地:湖南鳳凰

在鳳凰縣,盛產一種帶糯性的小米(粟)這種小米產量低,極富營養。由於產量不高,一般家家珍藏多用於過年或節假打粑吃用,故小米蒸肉是一種珍貴土菜。在農家,每當逢年過節,或者操辦婚嫁喜事,都要備加一盤小米蒸肉,這是宴席中不可缺少的,製作時,一般選用較肥厚的細嫩豬肉,拌合浸泡好的小米,加上可口的作料,放在鍋裡蒸煮,待小米和肉熟透後即可。小米蒸肉極富營養價值,鮮美可口,是正竿兒女最喜吃食的一種佳菜名品。

六、苜蓿粉蒸肉

原產地:陝西丹鳳

丹風縣城古稱龍駒寨,曾是繁華的水旱碼頭。這裡人種植一種特殊的苜蓿,叫做香苜蓿。不是主要用作牲畜飼草的那種。那也叫苜蓿,卻無香味,不冠香字。香苜蓿是主要當作調料用的,像花椒、桂皮、草果;還可與禽、肉、魚、蔬菜一起蒸、炒、煮食。苜蓿的嫩芽也能供人們食用,但不能做調料。龍駒寨人把普通苜蓿叫做野苜蓿,而把他們的香苜蓿叫做家苜蓿。兩種苜蓿形狀幾乎完全一樣,但氣味、質地和用途卻有很大不同。在許多辭書上,查不出“香苜蓿”這個詞來。《辭海》有“香芹”條,說亦稱“洋蕪荽”,鮮葉作香辛料,不知與香苜蓿有無關係。商洛地區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商洛特產》一書,對香苜蓿有一些有趣的記述。說香苜蓿主產地有一東水泉,泉水冬暖夏涼,清澈晶瑩。一年四季都有大姑娘小媳婦雲集泉畔洗衣。好事者戲呼東水泉為“賽花池”。從而有了賽花池胭脂水長出香苜蓿的趣談。其實用東水泉澆灌的香苜蓿只有幾畝,但卻恰是香苜蓿中的佼佼者。擺在龍駒寨商店或菜攤上出售的香苜蓿,多以草紙包成長方錠,並用毛筆楷書“龍駒寨東水泉香苜蓿”字樣,作為招徠顧主的商標。自古以來,龍駒寨人向外地親朋敬獻土儀時,多有饋贈香苜蓿的。總之,這香苗蓿是很有些趣味的。

用香苜蓿製作的粉蒸肉,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在陝西丹鳳縣品嚐過。廚師告訴我,製作方法與普通粉蒸肉略同。將涼乾的香苜蓿洗淨、煮軟、切段。小麥麵粉炒熟。二者相拌,加豬油,加糖,加適量調料。肥豬肉去皮煮半熟後切片。像粉蒸肉一樣,裝碗上籠蒸制。扣人盤中時,上邊是排列整齊的肉片,下邊是如柔軟鋪墊的香苜蓿。吃時內染苜蓿香氣,苜蓿之香又與肉之香相混合,別是一番香味。

七、定襄粉蒸肉

原產地:山西定襄

粉蒸肉,是“三蒸”中起源最早的一道山西名菜。“蒸”之烹技,晉源流長,陶寺遺址出土的陶甑,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山西已“蒸谷為飯”(《古史考》),至今平定等地仍用陶甑,晉南民間以其蒸糕,稱“甑糕”。《千鼎集·伊尹蒸考》有“雪鵠之蒸”,說明夏商時已有蒸肉而食。《周語》記,周定王設宴,晉襄公任相禮,以“餚蒸”款待士會。晉地民間襲此“宴禮”,改為加米與肉相蒸,成粉蒸肉,傳承至今,成為山西傳統“行菜”之一、民間宴席的底座菜。

晉菜中還有一道荷葉粉蒸肉,相傳始於三國。《晉食縱橫叢書·名食掌故》等記載,民間傳說關羽馬前步將周倉,疾步如飛。關羽聞得其手腳長毛,號“飛毛”,為探虛實,對周倉說,欲能同床共眠。周倉不知是計,上床後就呼呼大睡,而手腳之毛扎得關羽一夜難寢。次日周倉得知,情急之下將手腳上的毛剃得精光。周倉此後開始掉隊,還常常來不及吃飯,一次用荷葉包了蒸肉邊走邊吃,味道變得格外香美可口。晉人尚義,加以夏秋之際,晉祠荷葉連天碧,遂創制成荷葉粉蒸肉,成為幷州古城夏令美食。柏原在《談花說木》一書中感嘆其色之豔,味之珍,賦有“麴院蓮葉碧清新,蒸肉猶留荷花香”。

粉蒸肉在忻州定襄一帶,加入土豆泥和麵粉相制,甚是獨特,被稱為“忻定蒸肉”或“山西蒸肉”,是當地過去“九簋八盤”宴席的主打菜,相傳閻錫山曾以此菜招待過馮玉祥、蔣介石等人。現在定襄蒸肉還被製作成禮盒美食來饋朋酬賓,成了當地名特產品。

八、德興粉蒸肉 

原產地:江西德興

德興米粉蒸肉是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的特色美食。德興米粉蒸肉食之感覺瘦肉口感細膩,肥肉肥而不膩,有如入口即化,色香味俱佳。

德興粉蒸肉是每一個餐館都會做的一道土菜,但做的味道確全然不同。

德興米粉蒸肉的做法:首先是選料上要選五花肉或前夾心肉,完全用瘦豬肉肯定做不好米粉肉的;其次是米粉的選用,數量上要與肥肉數量搭配好,太多則幹了,太少則膩了;第三是加上一些佐料,如醬油、糖,調製好後最好用柴火灶蒸煮、文火慢烹,蒸了20餘分鐘後再端出用筷子翻攪一遍,再放入蒸鍋中繼續蒸10-20分鐘,直到把肥油蒸出上溢、骨質疏脆。食之感覺瘦肉口感細膩,肥肉肥而不膩,有如入口即化,色香味俱佳。

九:丁家粉蒸肉

原產地:河南新鄭

新鄭丁家粉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飯莊,距今有一百二十年曆史,曾經皇帝  御廚指點,會南北風味精華,在傳統基礎上創造的一道名菜。新鄭古為"九省通衢",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清末民初住在城裡"察院"來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賓樓"用飯,把南北各地風味,官府烹飪技藝傳到這裡。又經丁家五代一百多年來不斷改進

提高,使色、味、形、質越來越好,聲譽越來越高。現在製作者是丁家五世代孫六十八歲的丁廣洲老師傅(紅案二級廚師)。他手藝高超,製作精細,保持名菜質量,能掌握燒、扒、煨、靠、炒、拌、調、滑、燉等四十多種烹飪方法,默寫出六百多種菜餚品名。

丁家粉蒸肉的用料和作法:選硬肋上豬肉一斤,有肥有瘦,切成二指寬、二寸半長、半指厚的肉塊;小米或糯米三錢,淘淨曬乾、摻花椒炒成柿黃色,出香味,擀開;糖六錢,麵醬三錢,蔥、薑絲少許,用醬油拌開調好。下墊排骨,一碗十塊,上籠蒸爛為止。上席時紅光透亮,樣如水晶,香氣撲鼻,誘人食慾.

十、懷寧粉蒸肉

原產地:安徽懷寧

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有的在肉內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米粉蒸肉製法:

1、將豬肉洗淨切成厚1公分以下片,放在盆中,用鹽、紹酒、醬油、糖、甜麵醬、蔥末、薑絲、五香粉和香油拌勻待用。

2、把大米洗淨,瀝乾水分後,在炒鍋中用小火炒成微黃色,取出晾涼後,擀成粗顆粒米粉。

3、把米粉倒入豬肉盆裡,加少許水,讓米粉溼潤,使每片肉都能裹上厚厚的米粉,肉皮朝下,逐片碼在碗裡,放入蒸鍋裡蒸熟,取出扣在盤裡即可。

附: 豬肉要新鮮,一定要收拾乾淨;拌豬肉時可加入少許腐乳和腐乳汁;蒸豬肉用的碗 ,以能碼下所有的豬肉片為好,成菜後才好看。

十一、上林粉蒸肉

原產地:廣西上林

粉蒸肉(又名面面肉),為中國傳統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軟、嫩、甜、香、鹹,滋味豐富,食性溫和。以主料帶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調味料製作而成。“粉蒸肉”有肥有瘦,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成菜時以老藕墊底,色澤粉紅,粉糯而清香,更為添色。

清初明末崇禎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鄭韓,在一次郊遊時,來到名嶺(封后嶺),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飢渴,天黑店遠,無法回店,於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農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婦,非常好客,把家中準備過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來,經過加工送於崇禎進食。崇禎食後大悅,當丁氏夫婦告訴他這是他們祖傳的粉蒸肉時,更是留戀剛才的味道,甜中帶鹹;肥而不膩,回味無窮。第二天,天亮走時崇禎對丁廚說到:“食之粉肉也,妙哉;來到鄭韓城不來封后嶺是一大遺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遺憾也!”隨後,崇禎告訴他們了自己的身份,並奉丁廚為御廚,和他一起進宮,從此丁氏粉蒸肉一直流傳之今。到現在你去新鄭仍能聽到這段傳奇故事。

十二、洛陽粉蒸肉

原產地:河南洛陽

蒸肉(亦稱粉蒸肉):為老城名小吃。過去,一些大戶人家改善生活做一些,通常百姓人家只有過年時,偶爾上一些用以招待客人。如今,百姓生活雖與過去有天壤之別,但傳統名吃的魅力實難估量,在老城,走在大街小巷,不時有蒸肉溢香從哪家廚房飄出,激活了感官,勾起了食慾,使對一天的食物還無法選擇時,頓時有了鎖定。

主料:五花肉、粉條;輔料:連豆角、白麵粉;佐料:大蔥、生薑沫、五香大料面、鹽、味精等。做法:將五花肉切片硬幣大小,和以煮熟切段後的粉條,放入適量連豆角段,灑炒麵粉,拌入佐料,來回攪拌至不沾手,放籠箅上鋪生面皮的籠中蒸熟即可盛碗。特點:色澤剔透,絮酥軟綿、流香餘繞。麵皮經佐料蒸浸,肉味筋潤纏綿,葷而不膩為蒸肉之精品。若再佐以雞蛋湯,更是美不勝收,堪稱小家碧玉型佳餚。

十三、沔陽粉蒸肉

原產地:湖北沔陽

“沔陽三蒸”,又名沔陽粉蒸。即蒸肉、蒸魚、蒸菜(如青菜、莧菜、芋頭、豆角、南瓜、蘿蔔、同蒿、藕等數十種),是具有沔陽地方風味的名菜。至今沔陽民間請客或節宴會酒席中必有3個粉蒸菜,故名“沔陽三蒸”。

製法:

(1)豬肉1千克(按口味選擇肥瘦)切成長約3釐米,寬約2釐米,厚3毫米的片,放入器皿內加鹽,醬油少許,紅腐乳汁,薑末,白酒少許,胡椒粉、味精拌勻醃漬約10-15分鐘。

(2)用100克大米粉裹勻後一片片擺入垛籠內,加蓋用旺火蒸約60-70分鐘取出,翻扣盤內。

(3)另用1小碗放醬、陳醋、胡椒粉、味精、蔥花、麻油,加少量熱開水衝成滷汁,淋在蒸肉上即成。

特點:鮮美溶潤,肥而不膩。

十四、西鄉粉蒸肉

原產地:陝西西鄉

西鄉粉蒸肉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肥而不膩,配以本地紅薯,回味無窮。

十五、宜春粉蒸肉

原產地:江西宜春

據說有一對恩愛夫妻,生活清貧安逸。丈夫立志發奮、寒窗苦讀,妻子勤勞善良、溫柔體貼。幾年後,丈夫進京趕考,臨行前,妻子連續三天三夜紡線織布,然後賣布買肉,當夜炒米磨粉,製做家鄉米粉肉,送夫上路。誰知丈夫赴京科考,金榜題名,在外為官,數年不歸。妻子思念丈夫,多次託人捎信要官人回家看看,當每次捎信都未能觸動官人回鄉之心。後來,妻子常常想起丈夫臨行前的一幕,於是,不再託人捎信,而是請人送去一碗家鄉米粉肉。

特點

色澤紅亮、肉質酥爛、米粉糯軟、辣香適口、味道鮮美。

十六、九江粉蒸肉

原產地:江西九江

粉蒸肉是江西九江名菜,為中國傳統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軟、嫩、甜、香、鹹,滋味豐富,食性溫和。以主料帶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調味料製作而成。“粉蒸肉”有肥有瘦,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成菜時以老藕墊底,色澤粉紅,粉糯而清香,更為添色。

十七、荷葉粉蒸肉

原產地:廣西桂林

荷葉粉蒸肉是桂林地方傳統節日名菜。採用帶皮五花肉、綠豆、荷葉、桂林腐乳,青蒜等作原料,將五花肉煮熟,上醬、油炸、蘸上綠豆粉,用荷葉包裹成封包形,排入碟中,上籠旺火蒸熟即成。其特點是:色澤綠黃,荷葉清香,鬆軟可口,肥而不膩。具有清熱解毒,調和五臟,助脾開胃,降膽固醇之功效。

原料:

主料: 豬肋條肉(五花肉)600克

輔料: 荷葉50克 粳米100克 秈米100克

調料: 小蔥30克 姜30克 沙姜1克 桂皮1克 八角1克 丁香1克 甜麵醬50克 黃酒30克 醬油30克 白砂糖15克

荷葉粉蒸肉的做法:

1. 將粳米和秈米淘洗乾淨,瀝乾曬燥;

2. 把八角、山奈(沙姜)、丁香、桂皮同米一起放入鍋內,用小火炒拌至呈黃色,冷卻後磨成粉;

3. 刮淨肉皮上的細毛,洗淨,切成長6.5 釐米的均勻長方塊10 塊(每塊約重60 克),每塊肉中間剞一刀;

4. 將肉塊盛入陶罐,加入甜麵醬、醬油、白糖、紹酒、蔥絲、薑絲攪拌後約淹漬1 小時,使滷汁滲入肉內,然後加入米粉攪勻;

5. 荷葉用沸水燙一下,每張一切成四,放入肉塊包成小方塊,上籠用旺火蒸2 小時左右即成。

十八、米粉蒸肉

原產地:廣西南昌

南昌人每年立夏前後都喜歡蒸上一碗米粉蒸肉,據說立夏日吃了不會生痱子。人們把大米加八角、桂皮等香料炒熟後研磨成粉,將五花肉切成厚片浸漬上辣椒油、醬油,再加白糖、料酒、味精等調味 品,然後倒入米粉拌勻,再將粘滿米粉的肉一片片疊在碗內,上籠蒸熟至爛,吃時將肉扣在盤內即可。有的在肉內又拌入適量豌豆,使菜有粉香,又有碗豆清香,葷素鮮膩,別有風味。

十九、粉蒸牛羊肉

原產地:陝西西安

相傳,盛唐時期,一批阿拉伯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到長安做生意。一天中午行至祁連山下茫茫戈壁,搭起帳棚做起飯來,把切好的肉塊與待用的調料和麵粉擺在一個小案上。不料,一陣狂風四起,吹倒了帳棚,做飯的人起忙收拾,說時遲,那時快,急伸胳膊來圍住肉、調料和麵粉,然而終因風大把三樣東西吹得摻交到一起。為了趕路,做飯人急中生智便把這些摻在一起的肉麵疙瘩放到火上蒸熟,結果大家吃了,個個喜笑顏開,都誇這頓午餐吃得好,既充飢,又潤口。他們把沒有吃完的飯隨身帶上,下午又餾了一下再吃,結果其味更佳。到了長安這個做飯人就如法炮製,在長安街頭開了一家專賣這種肉的鋪子,並取名“粉蒸牛羊肉”。由於隨到隨吃,又便於攜帶,很受歡迎,久而久之,成了長安的一種獨特方便美食名吃,現在西安的朋友都簡稱粉蒸肉,這個是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中心小編家鄉的特產,小編喜歡一碗粉蒸肉、一杯茯茶、一棵蒜、一個合頁餅

二十、西安籠籠肉

原產地:陝西西安

籠籠肉是四川粉蒸肉迎合陝西人口味做的改良小吃,將粉蒸肉分成小份裝在小籠子裡,蒸熟後可直接吃,也可夾在荷葉餅中以“肉夾饃”的方式食用。由於他做的籠籠肉量足入味,軟糯鮮香,還帶著四川獨有的香辣,讓人嚐了一口就忘不了。

二十一、粉蒸牛肉

原產地:四川眉山

四川粉蒸肉牛據傳自眉山而來,他們是用小籠粉蒸牛肉,是一道有著四川風味的特色菜。小籠粉蒸牛肉的做法也是和其它的粉蒸菜是一樣,四川粉蒸菜最主要的幾種原料。就是採用郫縣豆瓣、 辣椒粉 、花椒粉、 醪糟汁、 醬油 、二米粉、 姜未、 大米粉、 色拉油等幾種原料製作而成。

二十二、重慶鮓肉

原產地:重慶武隆

關於粉蒸肉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而且各個地區都不相同。不過呢,重慶地區流傳的故事則非常有意思。

時間回到宋朝,在重慶武隆地區,有一個姓朱的縣官。這個人貪汙受賄,導致老百姓怨聲載道。不過呢,大家也無計可施,只能忍氣吞聲。而當地的一家飯館,則想出了一個辦法,能夠讓老百姓們出口惡氣。

這家飯館做出了一種創意美食,先把豬肉切片,然後剁成肉末,再用薄面皮將肉末包好,最後在外邊纏上粉條。上蒸籠,經過蒸煮後即可食用。粉條代表繩子,而豬肉則是指代這位姓朱的縣官,意思就是將他剁成肉末,同時還用繩子捆綁起來。

隨著消息的傳開,很多百姓都慕名前來,就是為了吃這道菜,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出氣。飯館生意越來越好,最後連這位縣官也知道了,於是就到這家飯館來吃飯。因為這道“捆綁豬肉”已經成為了招牌菜,所以自然是要品嚐的。

當縣官詢問這道菜的名字之時,店家只說這是蒸肉,其他也不敢多說。沒曾想,縣官卻愛上了這道菜,之後就經常來這裡吃。之後不久,這道蒸肉裡的暗喻也被縣官知道了。在知道真相之後,這位縣官竟然一氣之下就死在了縣衙裡。

想了解和學習陝西美食的朋友可以關注"唯典餐飲美食文化"喲,來自西安唯典陝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陝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西安唯典學小吃喲!


唯典餐飲美食文化


粉蒸肉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在四川、福建、陝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都有傳統的做法。在江西,吃米粉肉是每年立夏這一天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謂之'撐夏',而且過年也是必吃的傳統菜,江西米粉肉除了蒸還有煎糊臘薰醃炸等多種。不同地域選擇的配菜有差異,可以採用紅薯、南瓜、蓮藕、芋頭、青豆等。 百度的,這種問題百度就好了


清歡影視


湖北天門,中國蒸菜之鄉,去那裡吃最正宗蒸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