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以前是怎樣種地的?

asd57362118


作為一個80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從小在農村長大,小時候就開始跟著父母下地,七八歲開始幹農活,我們老家在半山區,耕作方式比較傳統和落後,所以深知種地的不容易。



簡單說一下,我最討厭乾的幾種農活。

第一種:割麥子

還記得那時候割麥子都是用鐮刀割的,每到收麥的時候,學校都會放十幾天假,回家後一邊寫作業還要一邊下地幹活兒,割麥子是比較痛苦的一件事。

收麥子的時候,幾乎是人人出動了。父母先在家一下鐮刀,然後就帶著我們下地幹活兒了。大人會多割幾行,小孩子一般是割兩三行。從地這頭到那頭,一步一挪的,到最後腰都直不起來了。

還記得那時候,我們姐妹幾個都會比賽割麥子。誰要是第一個割完了,可以先跑到地邊的樹蔭下休息一會兒,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爽。

其實,一方面是累,一方面是曬,太陽火辣辣的,感覺人都快要烤化了,幹一天農活下來,晚上都不想吃飯了。



第二種:掰玉米

掰玉米是可以和收麥相媲美的農活兒,掰玉米好像比割麥子簡單了一些。通常父母都是負責砍玉米稈,小孩子負責掰玉米和撿玉米,那時候沒有收割機,都是純手工活。

現在雖然有收割機了,但由於地少,有些還是山地,機器根本進不去,所以還是手工活。小時候一直想離開農村,就是迫切的想擺脫幹農活兒的命運。

掰玉米,只是第一步,還要用小推車兒把玉米拉回家,曬一曬,然後再留著慢慢掰籽。那時候只能用手掰,或者用鐵圈,總之速度非常慢。

第三種:刨地。

那時候耕地,要麼用牛耕,要麼直接用撅頭或者鐵鍬刨,這個絕對是力氣活,我一直用不好撅頭,所以總被姐姐和弟弟嘲笑。

每當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都會特別帶我下地幹活。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吃過種地的苦,才能好好學習,才能認識到農民的不容易。

很多人羨慕農村人的田園生活,如果讓他們去農村幹幾個月農活的話,我相信他們再也不會羨慕,信不信由你!


快樂農人驛站


農民以前是怎樣種地的?

在我們老家,一年就種兩季,五月收麥子,10月收玉米。

五月收麥子,以前沒機器都是用手工 鐮刀割麥子,然後用小推車推到家,用打場機打麥子,然後曬。麥子割完後點種玉米粒,一粒一粒的種到地裡面,全是人工。



10月收玉米,收玉米在以前可就比較累了,也比較瑣碎,活兒也多,基本從收完再種上冬小麥得20-30天。

收玉米時候都是人工一顆一顆剝玉米,然後用小推車推到家,玉米收完犁地,以前沒機器,都是用的"叉"來翻地,達到土質鬆軟的目的。下圖:翻地的工具



最後總結下:在農村,以前農民種地是非常辛苦的,臉朝黃土背朝天,隨著社會的發展,機械化的到來,現在的農村種地方便多了,農民也沒有那麼辛苦。


鄉村小生活


農民以前是怎樣種地的?

在農村傳統的種地方式,勞動效率低,更辛苦更勞累。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很多農民還採用傳統的種地方式,只是現在水稻收割的話機械化多一些,瓜果蔬菜都是用傳統的方法種植。新銳生態當地農村屬於丘陵地區,除了水稻種植使用機械,其他都是用人工用傳統的方式種植。

1、水稻收割用機械。

為什麼說只是水稻收割用機器?在當地農村,水稻育秧,水稻插秧都還是用傳統的方式,只是現在用了秧盆育秧,插秧變成了拋秧,勞動效率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只是人更輕鬆了一些。

現在最大的變化是傳統的打穀機收割水稻的方式,現在主要是水稻收割機進行收割,少數農民採用打穀機傳統的方式收割水稻,但這些稻田都是在比較偏僻的地方,種植面積小機械不願意進去。這邊屬於丘陵地區,沒辦法像北方一樣使用大型的機械,而且插秧的方式都是用人工插秧目前還沒有人使用機械插秧。現在水稻田的犁田耙田,主要是用機械,也有少部分人用牛犁田耙田。



2、花生、大豆,瓜果蔬菜都還採用傳統的方式種植。

主要是因為現在種植面積小,這些瓜果蔬菜農作物都是用來自己吃的,如果用機械的話根本不划算,還要倒貼錢。所以在昕瑞生態當地農村,除了水稻其他的農作物,瓜果蔬菜種植都是用傳統方式種植。特別是瓜果蔬菜種植,幾乎不會用除草劑除草,也不會用地膜,

都是用人工除草。瓜果蔬菜種植也很少用化肥,都是用人糞尿施肥 。雖然勞動效率很低,但只種一些自己吃的瓜果蔬菜,只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管理完全可以應付。

結語:傳統的方式種植,雖然勞動效率低,但是對於種植面積少,還是能完全應付過來的。


昕瑞生態


你說的“以前”是指什麼時候?是解放前還是十年前?我猜你可能問的大概就是十來年前吧。我不說農業技術推廣後,農民種莊稼的變化,主要想說說農民對土地感情的變化。剛分產到戶那會,農民對土地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可以說每一家的每一塊地都會精耕細作,全家一年的希望全在莊稼地裡。家家都存有幾擔糧食。後來社會就業面越來越廣,能賺錢的路子越來越多。打一天工就可以買一袋麵粉,夠一家人吃一月的。物價越來越貴,唯獨糧食漲價慢。外出打工收入成為農民養家餬口的主要經濟來源。慢慢的農村開始有了撂荒的土地,因為地裡的出產還不夠來回的路費錢,誰還會來回折騰種莊稼。


被褐有言


我們為農業大國,過去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所以農業耕種模式的變遷,從某種程度上記錄和見證了我們國家農業的發展!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基本上見證了聯產承包以後的耕種模式的變遷!

記得一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家家戶戶都分到了屬於自己的自留地和責任田,那種對土地的熱愛是溢於言表的,那種對土地的投入也是空前絕後的!這時的耕種模式還是半牲畜化和半人工化,尤其是北方農村限於每家每戶分散經營的地塊,那種粗笨大型的機械化耕作是無法施展的!這樣有些作物(比如穀類黍類豆類作物)從耕到種基本上是靠畜力完成,部分作物比如玉米、薯類作物是依賴人工播種的!模式還是沿襲大集體時代的種植模式。所不同的是各種籽種、農資市場的雨後春筍般的崛起,各種農業生產資料應有盡有,從籽種化肥農藥到各種水泵管帶地膜等基本上是配套的,這是第一個階段!

後來的耕種模式慢慢悄悄發生著變化,農資市場上出現了半人工半機械化的小型播種農具,與此同時中小型農耕機械也充盈著市場什麼旋耕機已經出現,取代了畜力耕作,玉米播種機等小型農具也有了,這從某種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擔,這可以算是第二階段!

再後來由於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傳統種植模式與農民日益高漲的創收熱情不成比例,農村農民單純種糧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於是積極引進大面積種植各類經濟作物,比如葡萄、果樹、蔬菜、藥材等,可以說是農業發展耕種模式的又一次變革,農民的收入也在逐年走高!

現如今單純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很少很少了,年輕力壯的都外出打工學了一技之長,家中的土承包給了那些以種地、養殖為生的種糧大戶經營,這時各種大型耕、種、收聯合作業的機械設備已經派上了用場,那些不種地的農民他們的創收渠道和模式更多了!腰包更鼓了!


冀之筆


其實解放前後農民種地沒有啥差別、都是用牛、馬、驢拉坌子、一張坌子用五至七人、扶犁一人、點種一人、捋糞的二至三人以前種田㡳肥全是農家肥、拉簸梭(埋土)一人還有壓磙子一人、以前種地品種有高梁、穀子、大豆及小雜糧、從五八年增加了玉米、全是當地品種、從六幾年往後增加了雜交品種追肥用化肥、一直到分田到戶後種地逐年改善了方式、不用農家肥了、全部施化肥、全種雜交品種、近幾年種地全用微型機器、我們這的農民還是傳統的靠天吃飯。


建國148835600


與現在相比,過去的農民種地要辛苦多得多,尤其是農業稅取消之前。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尤其是2003年之前吧(別問我為什麼是這個時間節點,我沒有查閱什麼數據,只是根據家鄉的記憶),農業機械化程度還處於相當低的一個水平,農民種地也基本沒有什麼機械可言。農民種地的方式多數還是依靠人工,隨著機械化程度的逐漸提高和農業技術的發展,有些種地方式改變了不少。下面以水稻栽培為例,簡單地說說以前的農民是怎麼種地的。

水稻栽培,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插秧了,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成熟的水稻栽培技術。我記得每年放暑假前後那段時間,插秧緊忙著開始,那段時間幾乎就是全年最忙的時候,不僅忙著上年麥子、油菜的收穫,還要忙著打理收穫的田地,準備下一茬的水稻。那時候的水稻栽培主要依靠人工栽秧,秧苗地有條件的話安排在水稻田旁邊,有利於秧苗運輸,實在沒地方,只能幾家合一起了。到了栽秧時節,基本上所有人都下地,有人專門負責起秧扎捆,有人專門負責運輸,並將秧苗分散放置到合適地地點,這個很講究技術,有些老把式基本能估計到每把秧苗的距離;剩下的人當然就是栽秧了,捲起褲腿就下田,披星戴月一點,那幾天彎腰彎的都直不起來。後來種秧技術、拋秧技術、機械插秧技術在很多地方逐漸推廣開來。

再說耕地,那時基本靠牛耕,大家還記得犁鏵嗎,就是這種古老的工具,套在牛上進行翻地,現在這種方式已經很少見了,但在中西部的農村還有存在;後來機械多了起來,耕地也逐漸由拖拉機頭後面帶一個耕地的犁鏵這種方式解決,再後來專門的旋耕機也出現了。

先簡單說這麼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