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到底應該選擇莫斯科還是基輔?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看看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前的蘇德戰線就知道元首在想什麼了。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在華沙與明斯克之間、明斯克與斯摩稜斯克之間,創造了兩次大合圍,殲滅蘇軍百餘萬兵力,僅僅俘虜就抓獲了將近70萬人,正當古德里安和霍特准備再次進攻時,希特勒卻命令他們分別南下和北上,霍特協助攻佔列寧格勒,古德里安協助攻佔基輔。


(古德里安南下前的戰線)

其實希特勒的想法很簡單,在戰略家的眼中,上圖反映出德軍的危險形勢,因為中央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之間形成巨大豁口,中央集團軍的側翼暴露在蘇軍最強大的西南方面軍面前,負責掩護側翼的就只有魏克斯元帥指揮的第2集團軍,該集團軍大約有9個師的兵力且沒有裝甲部隊,根本擋不住蘇軍的襲擊,因此有理由相信不擺平這裡讓中央集團軍孤軍深入去攻打莫斯科,是有巨大風險的。


(斯摩稜斯克戰役前的形勢圖)

同時,南方集團軍陷入困境,龍德施泰德元帥統領三個集團軍群在第聶伯河受阻,賴歇瑙元帥指揮的第6集團軍碰到基輔的頑強抵抗、克蒂爾普納格爾將軍指揮的第17集團軍推進到了第聶伯河河灣處,河對岸就是蘇聯西南方面軍的6個集團軍群百萬兵力、克萊斯勒的第4裝甲集團軍隨時準備渡過河去、第11集團軍直奔克里米亞半島無力提供幫助。德國2個集團軍,再加上協同作戰的2個羅馬尼亞集團軍、2個意大利集團軍和一個匈牙利集團軍戰力有限,不可能吃掉6個蘇聯集團軍。


(龍德施泰德和魏克斯)

這時候,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南下,與第4裝甲集團軍在基輔後方240公里處組成鉗形攻勢,同時中央集團軍的側翼護衛第2集團軍從北方、第6集團軍從西方、第17集團軍過河從南方形成閉合的包圍線,一口氣將4個完整的蘇聯集團軍和2個集團軍的大部分包圍起來,這就是抓獲了66.5萬俘虜的基輔包圍戰。此戰幾乎全殲了蘇聯防守烏克蘭的重兵集團,同時重創瞭解圍的蘇聯紅軍預備隊,拉平戰線為攻入莫斯科創造條件。

(德軍裝甲部隊非常疲憊)

但是這個過程浪費了2個多月的時間,霍特和古德里安的兩個裝甲集團軍重新集結在中央集團軍又耗費了大量時間!最終沒能在寒冬到來之前攻入莫斯科。而且,霍特和古德里安重新發起攻擊後,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之間的大包圍中,又一次俘虜了66.4萬俘虜,這說明如果讓中央集團軍繼續進攻,一樣能創造不亞於基輔包圍戰的勝利,而之後距離莫斯科的距離已經不到100公里了,毫無懸念的可以拿下莫斯科。

(希特勒是很大膽,但還是太小心了)

在這期間蘇聯的西南方面軍也不會閒著,它很有可能向德中央集團軍側翼發起攻擊,屆時德軍擔任側衛的第2集團軍一定擋不住蘇聯6個集團軍的進攻!這是否意味著中央集團軍的危機呢?當然不是的!南方集團軍雖然不能獨立吃掉蘇軍西南方面軍,卻能緊緊拉住蘇聯人,因為北上襲擊中央集團軍就意味著放棄了基輔,南方德軍加上僕從國軍隊共有8個集團軍63個師,不可能讓西南方面軍自由行動的,元首真是多慮了。


兵器世界


無疑應該選擇莫斯科,雖然烏克蘭對於戰爭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及克里木蘇聯空軍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嚴重威脅,可是,不論這些考慮有多麼重要,有多大的理由,都必須要先取得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軍事上一旦取得的勝利,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莫斯科不同於法國的巴黎,它不僅是蘇聯的首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最重要的是莫斯科是交通和通信的中心,也是最重要的工業區。如果佔領莫斯科,蘇軍大部分的鐵路線將被一切為二,無法從北向南調動軍隊,這樣對於奪取南部的烏克蘭地區便更加容易。

而如果向基輔進軍,也就是讓中央集團軍群從向東轉為向西南進攻,不僅對於重新部署軍隊耗費大量時間,而且再向莫斯科進軍還要再原路返回來,再走一遍。是德軍本已疲憊的部隊和裝備再一次收到消耗和損毀。尤其是羅斯托夫到洛赫維察的道路極為惡劣,不利於裝甲部隊行進。並且很有可能戰爭不會按計劃儘快結束,最終拖入嚴寒的冬季,而德軍根本沒有做好準備在冬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無論是士兵還是武器裝備都不具有在嚴寒下作戰的條件!



並且對於摧毀烏克蘭這種蘇聯戰爭經濟的地區完全與德軍的速戰速決的戰略思想相背,因為即使留著烏克蘭地區在一年的時間也不會產生什麼決定性的影響。德軍在1941年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第二年假使蘇聯依舊抵抗,那麼完全可以打一場以南方為重點的第二步進攻。介時將不僅是烏克蘭地區,還會包括高加索地區在內的整個南方,摧毀蘇聯的戰爭資源,迫使其最終投降!而由於鐵路線的切斷,蘇軍的新組建的部隊將難以集中到南方地區,徹底陷入被動,即使通過努力調去相當數量的蘇軍,可是對於這種大規模的作戰,其後勤補給也將是蘇軍極大的短板!

所以無論如何要以莫斯科為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最終目標,並且是第一目標!


小小狼王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先選莫斯科還是先選基輔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此時表明德國打攻打基輔取得了戰術上的巨大效果,卻沒有達到戰略上的效果。基輔會戰的確是蘇德戰爭中的十字路口,因為從此之後,蘇德雙方的走勢開始發生轉變,對未來的戰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41年8月4日,德國的許多將軍與元首召開了蘇德戰爭以來第一次會議,在會議上集團軍群的所有將軍們一致表為下一個目標應該是莫斯科,因為他們的部隊已經做好了攻打莫斯科的準備。但是希特勒覺得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是北方的列寧格勒,第二個目標是莫斯科還是基輔?他還沒有想好。不過元首更傾向於先打基輔,因為烏克蘭的原料和生活必需品對這樣以後的作戰有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攻佔烏克蘭也可以消除克里米亞半島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畢竟經歷過一戰的希特勒更明白後勤補給對前線部隊的重要性。


不過隨著戰事的發展,圍攻基輔消滅大部分蘇軍有生力量成為可能,所以德國開始發動基輔會戰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光是俘虜的蘇軍就達66.5萬人。如果在8月份德軍開始圍攻莫斯科的話其成功率也會非常高,但是這又能如何呢?進入冬季後德軍卻最缺乏的是後勤保障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蘇聯人而是西伯利亞的寒冬,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德軍在未來的作戰當中依然會受挫,所以先吃魚還是先吃熊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最後一頓飯……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行動以來,蘇聯在德國的閃電戰突襲下完全被打懵了,雖然很多蘇軍進行了激烈反抗,但奈何武器裝備和戰前準備都遠不及對手德國。在法國的一幕再次上演。很快,德軍短暫的停下了往前衝的腳步,因為德軍將蘇聯西南方面軍合圍在了基輔。


作為蘇聯西部的工業基地,蘇聯在戰爭初期往烏克蘭增援了大量的軍隊,準備與德軍決一死戰。而德軍也想找一個一擊必殺蘇聯的機會。面對這塊送上門的肥肉,德軍做了充分的準備將其吃下。雖然德軍最後順利的拿下了基輔,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五個軍團六十萬人的主力。

但六十萬人的損失對蘇軍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德軍雖然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卻嚴重耽擱了往莫斯科的推進,硬是將時間推倒了9月19日才結束了基輔會戰。此時的蘇聯,已經是深秋了,冬天很快就到。而且基輔會戰雖然蘇聯損失了數十萬主力部隊,但卻為後方構築莫斯科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使蘇軍從戰爭初期的不知所措得到了緩衝。

個人覺得,如果德軍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直接放棄基輔,在攜帶足夠補給的情況下像在法國那樣猛攻對方心臟。同時,德軍將其精銳傘兵投入使用,配合裝甲部隊打一場立體突擊作戰,那希特勒在冬季到來前擊垮蘇聯就成了可能。對閃電戰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時間比殲滅敵人更寶貴。閃電戰追求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迫使敵方投降。


so因崔斯ting


這個問題涉及到戰術和戰略如何取捨的問題。我們知道戰略的落實,離不開戰術的成功。而戰術要想成功,就離不開正確的戰略。1941年德國進攻基輔這個戰略選擇,在其後幾十年一直備受爭議,但我覺得從本質上看,是兩國實力差距的必然選擇。

籃球足球比賽,特別是強隊之間的對抗,很多時候不是首發球員之間的決戰,而是替補有多少底牌可選。德國的閃電戰對付歐洲國家是足夠的,希特勒時代的德國陸軍確實可以說縱橫歐洲。但德國畢竟領土小,人口有限,跟蘇聯這樣的老牌帝國相比,體量還是顯得不足。軍事奇才拿破崙稱霸歐洲的時代,也不能撼動沙皇俄國的根基,何況面對工業實力不俗的蘇聯。德國真正可以拿來對付蘇聯的力量就那麼多,除非它放棄西線的爭奪。

先打基輔,目的是優先攻佔蘇俄的經濟核心區。另一個因素是蘇軍西南方面軍戰力強悍,不敢無視西南方面軍的存在。蘇俄在這裡就形成了一個犄角之勢。咱們中國古代打防禦戰,很強調聯防,幾座城池之間的互相策應,基輔跟莫斯科就是這樣的關係。不管打哪個,另一個都會動手策應。德國高層會議裡,兩派分歧很大。出身軍人世家的古德里安等人主張打莫斯科,他覺得閃擊戰只能用一次,無論打哪個,另一方都會準備得極其充分,變成硬骨頭。乾脆就先打難打的,雖然擔負了風險,直奔主題是很好的。希特勒猶豫後決定還是先打基輔,取得了戰術上的大勝,但錯失了良機。事實上莫斯科之所以守得住,除了老天爺幫忙,斯大林重新啟用朱可夫等人也是關鍵因素,如果德國冒險打莫斯科,還是有勝算的。

元首可能是覺得對付蘇聯不可能一戰而勝,應該先拿住經濟核心區烏克蘭,然後步步推進。其實德國跟蘇聯相比,後勁明顯不如蘇聯。蘇俄戰略縱深長。弱打強,弱的一方如果把過多的兵力耗費在爭奪一城一地的得失上,肯定沒好結果。例如中國古代明末遼東的戰爭,明朝如果經濟穩定,沒有李自成的內戰,明軍憑藉關隘固守,10萬八旗騎兵再驍勇早晚也要耗死在城牆之下,很難有入主中原的可能。


兵說


肯定是要先打莫斯科!基埔的冬天凍不死人,能夠打完莫斯科再繼續打基埔。莫斯科就完全不一樣了,莫斯科的冬天能夠凍裂鋼鐵,德軍除了可能戰敗以外,即便戰勝了那也會導致有三個月無法進行軍事行動,這等於是幾百萬軍隊光吃糧不打仗,從德國德國本土到莫斯科前線高達幾千公里,這物資轉運非常困難,德國最缺的就是資源,怕拖不怕打。

其次,德軍的主要優勢就是閃電戰,打的敵人措手不及,打敵人無法防備。拖了那幾個月時間將可以給蘇聯喘氣的機會,事實證明蘇聯在那休戰的四個月時間裡根本就沒有停止下來,軍隊迅速擴編到了650萬之多,基本上抹平了德軍在前期消滅的蘇聯部隊,這就是螞蟻排隊槍斃也得斃掉幾百萬發子彈。莫斯科的冬天把戰爭節奏帶往了蘇聯有利的方向。

最後,進攻路線問題。假如進攻的是莫斯科,那麼德軍中央軍團在佔領莫斯科之後可以直接南下切斷蘇聯通往烏克蘭的通道,並從後方合圍基埔,這樣的話對比調兵攻烏克蘭再折返進攻莫斯科可以節約一半的行軍路程,能夠讓德軍的裝甲部隊與機械化部隊保持強大戰力,而不是疲於奔命,士卒疲憊也是進攻莫斯科失敗的主要因素。


優己


不要懷疑元首的選擇,如果不解決西南方面軍60萬人精銳,德軍如何把2.3.4三個裝甲集群調往莫斯科方向,而中央集團軍群漫長的右翼,和南方集團軍群C型戰線將德軍本來不足的機動部隊牢牢的牽制住,另外此時第2,3裝甲集群剛剛經過斯摩稜斯克激戰,第四裝甲集群正向列寧格勒進軍,此時向莫斯科進攻古德里安們被勝利衝昏頭腦了


小馬哥64351541


德國的國力跟蘇聯不在一個級別上,入侵蘇聯是最根本的錯誤,靠著“閃擊戰”的突然襲擊只能得逞一時,在遼闊的蘇聯打的時間一長就是消耗戰,德國不是對手。相比之下選擇基輔德軍不會掛的那麼快,選擇莫斯科的話,基輔蘇軍的重兵集團只需要把德軍後方的道路統統掐斷,已經向莫斯科進軍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得不到燃料供給只能癱瘓在路上,還能到的了莫斯科嗎?後續部隊被蘇軍阻擊遲滯,在戰略上無疑是被分割了,便於蘇軍個個擊破。真的放棄攻擊基輔而直接進攻莫斯科,也許到不了冬天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就徹底掛了


立志成蟲


朱可夫的總參謀長職務為什麼會被撤職?就因為他與斯大林在放棄或保衛基輔問題上的激烈爭論,這之後蘇聯最高統帥部為加強西南方面軍側冀、防備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下,用寶貴的戰略預備隊組建了布良斯克方面軍。在這種情況下德中央集團軍群還要不顧一切撲向莫斯科?德軍統帥部難道都是吃乾飯的?所以德軍打基輔是必須的!是無奈之舉!雖然前線部份指揮官提出了異議,但也不證明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下他們說的是正確的。


孫悟空144972747


毫無疑問應該是莫斯科,基輔拿下之後,元首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