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中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為何沒有稱霸荊州的劉表?

來不及說再見


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會討董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章節。這十八路諸侯中,有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也有官宦世家的曹操等人,另外西北的馬騰、孔子後人的孔融等等諸多實力派。

在羅貫中的筆下,這些人是以誅殺董卓,匡扶漢室的名義聚集到了一起,但是比較讓人費解的是,這十八路諸侯中卻幾乎沒有劉姓宗室參與。除了兗州刺史劉岱之外,身為漢室宗親的荊州刺史劉表沒參加,同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焉、幽州刺史劉虞也都沒有參加這次會盟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以匡扶漢室的行動,漢室宗親卻為何要集體缺席呢?難道他們都不想匡扶漢室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十八路諸侯會討董卓是小說裡面的描述。歷史上真正參與討伐董卓的實力派只有十三家,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山陽太守袁遺、豫州刺史孔伷、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濟北相鮑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和長沙太守孫堅,此為十二路諸侯。再加上被通緝的曹操,一共是十三路。

至於三國演義的十八路,是羅貫中額外又加上了五路,分別是: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和上黨太守張楊。這幾個人中,只有上黨太守張揚參加了反董這個事件,但是他沒有參加反董聯軍的會盟。因為張揚因為跟袁紹搶地盤失利,後來又投靠了董卓。(張揚是第一個站出來號召諸侯反董的人,最後居然又投靠了董卓。僅從他這個人來看,就可以看出反董聯軍都是什麼貨色了)

從以上這個名單來看,懂點三國基礎知識的朋友應該都看出來了,這些反董卓的人,幾乎清一色的全部都是大將軍何進的故吏

。比如袁紹和袁術兄弟,曹操、鮑信以及張超等人。他們是因為何進被殺,朝廷被董卓這個西北來的土鱉控制了,才決定抱團反擊。也就是說,討董聯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士族特權)而戰鬥。他們聯合討董,其意根本就不是為了匡扶漢室,並且他們也無心匡扶漢室

所以說,當時割據一方的劉姓宗親,比如劉虞和劉焉等人就不願意參加這個聯盟。因為不管討董的結果如何,最佔便宜的並不是他們這些劉姓宗親,而是袁紹、袁術這些四世三公的大豪族。


另外還有一點,董卓雖然暴虐專權,廢了漢少帝,擅立漢獻帝。但是董卓並沒有宣佈改朝換代,皇帝還是姓劉,只不過是換了個靈帝的兒子而已。

這也就是說,董卓亂政歸亂政,但是天下還是劉家的天下,外地的劉姓宗親根本就沒有討董卓的理由。(宗室身份敏感,外臣可以出兵救駕,但宗室往往不敢。因為害怕會被懷疑是否有篡位之心)

至於關東十三路諸侯,其實面臨了這個法統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袁紹等人宣稱漢獻帝劉協不是漢靈帝的親兒子,行徑頗為荒謬,其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叛亂行為加以粉飾。說白了,袁紹這些人想造反想瘋了,為了給造反找個合理的藉口,他們說謊都不帶臉紅的

劉虞、劉焉、劉表這些人都是劉家人,尤其是劉焉和劉虞還做過宗正(管理皇家人員檔案的官職),漢獻帝劉協是不是漢靈帝的兒子,他們心裡很清楚。袁紹這種扯犢子的說法,他們其實是頗為不恥的。如果從旁附和袁紹,就是引狼入室,對得起祖宗麼?

並且還有一點要說清楚,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關東十八路諸侯是會盟,也就是十八路諸侯合兵於一處,共同出兵討董。但是實際上,歷史上的反董聯軍並沒有會盟於一處,而是各自起兵。比如袁紹在冀州,袁術在荊州南陽郡,他們並沒有會合。

沒有會合,也就意味這些諸侯,打起旗號反董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兵跟董卓開戰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在觀望,想讓別人跟董卓打個兩敗俱傷,他們再去撿便宜。


綜上所述,劉焉、劉虞、劉表不反董,主要是因為董卓的名聲臭,關東十三路諸侯的名聲更臭。不反董,坐視董卓禍亂朝政;參加反董聯軍,也沒好到哪去。如此一來,還不如在自己的地盤上觀望,尋找更好的機會起兵反董卓。

不過以上論述只是劉焉、劉虞、劉表不反董的共同原因。相比於劉焉和劉虞,劉表的情況更為特殊一點

為什麼說劉表特殊一點呢?這是因為他這個漢室宗親和前兩人不同。劉焉和劉虞在董卓禍亂朝野之前就已經是一方諸侯了,而劉表在光和七年(公元184 年)之前,一直都是被閹黨抓捕的對象。後來是大將軍何進解除他的通緝身份,劉表才得以被推薦入朝,出任北軍中候一職。

因此董卓禍亂朝政時,劉表還在洛陽。他是不敢,也沒有實力參加反董聯盟。

不過恰恰就是這段時間,長沙太守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經董卓上書表舉後,劉表得以充任荊州刺史一職,這才開始擔任一方諸侯,為後來割據荊州打下了基礎。



但是劉表受封荊州刺史之時,反董聯軍已經在各地扯旗造反了。其中荊州北部,就被聯軍之中的袁術所佔據。其它荊州各郡也是當地豪強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劉表這個荊州刺史完全就是個光桿司令,他是匿名獨身赴荊州。也就是化妝成老百姓的模樣,偷偷摸摸的潛入荊州,才得以上任。

劉表上任荊州後,手上既沒錢也沒人,他要考慮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也就是先鎮壓荊州當地割據的豪強,然後再趕走袁術這個打著反董大旗,實際卻在荊州搞割據的陰謀分子。因此在反董卓這個問題上,劉表當時是沒有積極性的。

後來劉表在襄陽拉攏當地士族,依靠本地士族的力量,平定了襄陽一帶的叛亂。但是無奈打不過袁術,只得把荊州的治所設在襄陽城,與袁術形成對峙局面。

再後來反董聯軍破裂,袁術派孫堅,劉表派出黃祖,兩派人在襄陽大打出手,孫堅被黃祖軍用暗箭射傷,後經醫治無效病死。由此便埋下了劉表與江東孫氏一族的恩怨。

備註:董卓禍亂朝政時,袁術以後將軍的身份帶著虎賁軍逃出了洛陽,逃到了洛陽以南的南陽郡魯陽山,並在此處設立大營。後來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叡,流落到了南陽,在袁術的庇護下,替他把殺害上級的罪名給一筆勾銷。於是孫堅和袁術結盟,兩人一個出錢出糧,一個出兵,先殺掉了原來的南郡太守,在事實上割據了南陽郡。



所以說劉表為何沒參加反董,除了反董聯軍的名聲太臭外。他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反董聯軍扯旗反董時,劉表先是在洛陽當小官。後來荊州刺史被殺,劉表經董卓的表舉,才得以上任荊州。他上任之初就是個光桿司令,沒實力參加反董聯盟;

第二、反董聯軍的袁術割據荊州南陽郡,導致劉表不能統一荊州。劉表和袁術有仇,相互派兵攻打,直到幾年後才驅逐袁術。因此劉表他也沒有參加反董聯軍的動力。


最後再補充一點。其實劉表也不想反董。因為從他的自身利益出發,他是在董卓的推薦下才獲得重用(荊州刺史)。因此從感情來說,反董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他若是出兵反董卓,只是在給袁氏家族添磚加瓦,便宜了袁氏。從冀州刺史韓馥被袁紹吞併就可以看出,其實袁氏與董卓沒有區別。若是反董聯軍打贏了,無非就是把董卓換成了袁氏家族,朝廷依然被權臣所把控


Mer86


劉表沒有參加討伐董卓聯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劉表這個諸侯,雖然是皇室和八俊之一,其實是個長於治理,短於開拓之主。正是這個原因,荊州很多人才不為他所用。其次,劉表能代替王叡當上荊州刺史,其實是董卓為了拉攏人心,讓皇帝任命的。其三,劉表雖然佔領了荊州大部分地方,但是南陽郡還未拿下,而荊州此時有袁術,孫堅的威脅,所以劉表根本不可能離開大本營。


(關東聯軍討伐董卓)

討伐董卓之時,劉表其實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而是理兵襄陽,在觀望天下的變化。這證明劉表根本不是一個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宗室,而是一個政治投機商。董卓死後,劉表一邊和入主長安的董卓部將李榷,郭汜眉來眼去,因此獲得鎮南將軍,荊州牧的政治資本。但是,另外一邊又和反董聯軍的盟主袁紹,保持著聯繫。劉表的治中從事鄧義都看不下去了,屢次勸劉表,劉表的理由也很強大:“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天下達義也。”(《三國志.劉表傳》注引《漢晉春秋》)鄧義氣得辭職不幹了。當然,身處亂世,作為諸侯維護一方安定,而打打“太極”,也無可厚非,但是劉表是有宗室身份和八俊的才名的。

劉表被董卓任命為荊州刺史,這是董卓的拉攏策略,同時還有益州的劉焉,幽州的劉虞。劉虞的聲望最高,最得人心,還差點被袁紹擁立,可惜命喪公孫瓚之手。劉焉進入益州不久就自立了,還一度要和馬騰攻入長安,簡直是給東漢末年的亂局添亂。而劉表正好處於二人之間,只想保有荊州,既供奉漢帝不添亂,同時把荊州的治理得井井有條,即使袁術,孫堅三代的覬覦,劉表依然挺立,也是不容易。

(袁術佔據著荊州南陽郡)

所以,討伐董卓時,荊州才初定,劉表不可能出兵的。當年,劉表單騎入荊州,荊州可以說被世家豪族攪得天翻地覆。南陽當時被強大的袁術佔據,長沙有豪族蘇代,貝羽作亂自立,襄陽有江夏賊張虎,陳生等等。劉表於是啟用當地襄陽,南郡豪族蒯氏兄弟,蔡瑁等人,在他們的幫助下,或殺或撫或降,才平定了大部分的荊州之地,但是拿袁術,孫堅是沒有辦法的。這也充分的說明了,東漢末年的亂局,根源在土地兼併,世家大族壟斷資源,對君權構成威脅的矛盾。

袁術佔有荊州大郡南陽郡,名義上受劉表的管轄,袁術自然不平,同時因為袁紹和劉表結了盟,袁術和袁紹的關係猶如死敵。所以,袁術讓孫堅攻打劉表,打算拿下荊州之地。不過,戰鬥中,孫堅被劉表的部將一箭射中,導致軍敗身死,這也拉開了日後孫吳和劉表的恩怨的序幕。這件事發生的時候,正是關東軍討伐董卓之後,董卓臨死之前(董卓死於192年,孫堅戰死191年)。所以,討伐董卓之時,劉表此時的主要敵人不是董卓,正是盤踞在南陽的袁術,而孫堅卻成了軍閥兼併割據的犧牲品。

(影視中的孫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關東聯軍的本質其實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以討董為名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利益一個幌子。其中除了曹操比較積極,孫堅幾次和董卓部將大戰外,其餘的諸侯大多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舉動。以劉表的精明,看出關東聯軍其實本質只是一個政治幌子,難度不大。畢竟,劉表早先就在大將軍何進府裡任職,後又出任荊州,可以說,對朝廷內外,這些政治手段都是很瞭解的。果然,所謂的討董聯盟,關東聯軍很快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孫堅兵峰一轉,攻打荊州。所以,劉表此時應該是在慶幸沒有摻和進關東聯軍,否則,後方根據地早被端了。


大飛熊ヽ騎士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濟北相鮑信、山陽太守袁遺、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加上曹操,其實也就是十一路討董,並沒有所謂的十八路。諸侯們討董並沒有演義裡那麼熱血激昂!

演義通過以上史料進行加工發展成了十八路諸侯。即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

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其中孔融、張超、公孫瓚、張楊、孫堅、馬騰、陶謙其實也並沒參加討伐董卓。可能羅貫中先生是覺得十八路諸侯好聽,所以湊了個十八路諸侯。增加七個諸侯也可以體現出大家抗董的激情!

至於為什麼羅貫中沒有把大諸侯劉表選進去,或許是出於角色考慮。因為劉表演義裡就一直是扮演關門自守的角色,他與世無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董卓沒去打他,他自然沒必要得罪人,所以他是不會參與外界爭鬥的。


其實即使劉表被邀請參加討董,他也不會參與討董的。

初平元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荊州刺史。而袁術屯兵於魯陽,導致劉表無法走馬上任。於是他匿名獨自赴荊州,才得以上任。他單馬入城,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幫助下剿滅了荊州的宗賊盜匪,穩定了荊州局面

一、從以上可以看出他的官位名義上其實是董卓給的,他沒必要與董卓撕破臉。

二、初平元年是公元190年,190年正月諸侯討董,而這個時候劉表才剛走馬上任,估計還在平定內亂,這個時候荊州都還沒穩定下來,他怎麼可能有時間、有能力去參加討董呢?


夏目歷史君



十八路諸侯會盟,劉表為何沒有參加?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群雄並其,以袁紹為首的起義軍,組織十八路討逆軍會盟,討伐董卓共聚虎牢關,其中有袁紹、袁術、曹操、公孫瓚、孫堅……等,卻唯獨少了荊州之主劉表。劉表坐擁荊州,也是這樣當時稱霸一方的諸侯,其身長八尺,長相溫侯偉壯,起初被何進招為掾,後來又出任北軍中侯,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所殺,董卓為了安撫荊州,上書皇帝派遣劉表繼任荊州牧。因

此劉表也稱的上有實力的諸侯,然而十八路諸侯會盟,為何沒有劉表?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表剛到荊州立足未穩。十八路諸侯會盟是190年,而恰巧當年劉表繼任荊州牧,前荊州之主剛被殺不久,可以說荊州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導致盜賊橫起,袁術有屯兵魯陽,又有很多南陽之眾,長沙太守蘇代,華容縣長貝羽等,割據稱霸,與是出現了劉禪隱姓埋名,隻身走馬上任的局面。劉表到達荊州,可以說是個空降將軍,有其名而無其實,只能遍訪當地官員名士,尋求幫助,於是劉表娶了當地名門望族菜氏為妻,召集蔡瑁、張允、蒯越等,共謀大事,於是劉表以仁德治理荊州,文武兵勇,才讓荊州安定下來。十八路諸侯會盟之時,劉表剛繼任,根本沒做時間參加會盟。


其次劉表的荊州刺史為董卓所賜,荊州又與孫堅、袁術等成敵對之勢,劉表也不適合參加。劉表本來是被郡中侯,是被董卓舉薦給漢獻帝做了荊州刺史,且不說董卓禍亂朝綱應不應該討伐,只說劉表受人恩惠,豈能在興師討伐?劉表這樣的舉動,只會讓天下人更為唾棄,再加上,劉表剛剛到人,許多荊州的事務還要仰仗皇帝和董卓,萬一董卓宣佈劉表荊州牧取消,後果很嚴重,因此劉表持中立的態度,既不幫助董卓,也不幫助袁紹。


再者荊州與孫堅有冤仇,正是孫堅斬殺了原荊州牧王叡,劉表才有機會提領荊州,荊州的官民對孫堅也有敵意,劉表為了迎合荊州管民的情緒,不應該參加會盟。再加上袁術佔領南陽,虎視荊襄,早有貪圖荊州的意圖,劉表即使參加會盟,也會凶多吉少。後來孫堅從荊州路過,被劉表斬殺,也能證明,劉表對江東也是沒有什麼好感,因此劉表不參加會盟也是明智之舉。


再次劉表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會參加會盟。劉表雖為荊州之主,卻沒有遠大抱負,只想偏安一隅,不想在諸侯中稱王稱霸。一者劉表新到人,就算劉表想去參加會盟,也未必調動荊州的軍隊,二者劉表胸無大志,從後來劉備與他的談話中便可得知。劉備被曹操追趕,逃亡荊州,而當時曹操也正在和袁紹再官渡決戰,劉備勸說劉表親率一隻勁旅,前去偷襲曹操許昌,必然大獲全勝。


而劉表卻不以為然,並且告訴劉備:我素來沒什麼大志向,只想治理好荊州,保一方平安,不想稱王稱霸,再者說荊州的水軍也打不過北方的戰騎,不必自討苦吃。因此劉表無意於功名大業,況且自己也覺得沒那個實力,估計劉表也認為參加十八路諸侯會盟也沒必要,所以沒有參加。

你是如何看待劉表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