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称益州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到了出师表又说“益州疲弊”?

lu331707405


原因一言以蔽之:此一时,彼一时也。

孔明和刘备隆中对时,刘璋是守成之主,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只想护住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西川百姓修养生息,倒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时刘备还没入川。


到赤壁大战后,刘备和曹操、孙权三分荊州,刘备在法正、庞统、孔明辅佐下,大举入川,先后经与刘璋部恶战、张鲁援兵员交战,后又出兵从曹操手中征服汉中,刘氏集团公司生意日益兴隆,多年征战百姓伤亡惨重!汉中虽收回,黄忠还斩杀了魏将夏侯渊,但汉中人口悉数被曹操迁往魏国!据《三国志》,刘备新占蜀国,因粮食缺乏,刘备开国初治蜀竟禁止酿酒,宣布只要家中有酿酒器具的,一律坐牢。一次简雍和刘备一同游览,看到前面一对男女走过,就对主公刘备说:他们就要行淫,为何不将他们缚起?刘备一脸懵逼,简雍幽默地答道:他们都有行淫的器具,与在民家搜得酿酒器具一样。刘备大笑,放了私藏酿酒器的民家。不再抓家中有酿酒工具的!这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入川,因多年战争,加之大旱,蜀汉粮食已不太富裕!


紧接着,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先胜后败,荆州兵马、地盘丢光。后刘备带全军主力来和孙权争夺战略要地荆州。结果在夷陵大败,伤亡近十万,刘备在白帝城又气又病,托孤于孔明。不久,蜀汉少数民族叛乱,等孔明三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复云南后,蜀汉已是原气大伤!

孔明的《出师表》其实是北伐前的奏折,其时益州刚刚恢复了一点原气,但经襄樊、夷陵两场战役,征战四方的将士伤亡几尽,到孔明出祁山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民谚即是蜀汉国情的真实写照,益州疲弊,是当时蜀国的大写真!

再肥沃的土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产出本就有限,加之常年战争,必定入不敷出,加之大量人员伤亡,人力物力匮乏,十分正常!


苍茫大地顾炜斌


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诸葛亮两句话都是实事求是,没毛病。

诸葛亮说这两句话的时间,前后相差二十一年。二十多年间,益州的情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沃野千里”变成了“益州疲敝”

第一,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益州的确十分富有,人口繁盛。

刘备三顾茅庐,可能是在曹操南征荆州之前的几个月。所以诸葛亮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根据出师表的时间推测,三顾茅庐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十二年(207年)。

刘焉是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担任益州牧,后来由他的儿子刘璋接人益州牧。到诸葛亮“隆中对”时,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多年里,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刘璋父子虽然暗弱,但是好在不好刀兵。益州整整20年的时间没有的军事冲突和社会动乱,百姓安居乐业,人口滋长,生活殷实。此时的益州,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当然是“

天府之国”。

第二,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益州确实已经“疲敝”。

“益州疲敝”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226年)。距离隆中对已经过去二十一年,距离刘备入川(211年),也已经过去了15年。这15年间。

刘备与刘璋在益州打了3年的仗,把一个好端端的“天府之国”打了个稀巴烂。本来还有点家底,结果刘备,“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据说一夜之间,竟然搬空了国库。

随后,刘备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又与孙权争夺荆州,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亏输,把家底全部葬送。随后,益州南部的少数民族发动叛乱。蜀汉全国人口不过90万。眼看就要“国将不国。”

不论是同过去相比,还是同魏国、吴国相比。此时的益州,还真就是“疲敝”已极!


上将嗳福斯


诸葛亮两次说的都是对的。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对刘备说,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那是因为刘备那时候可以称得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急需要找一个根据地,站稳脚跟,并以此实现称霸一方,三分天下。可以说,诸葛亮给刘备做的是“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一个近期目标。

(诸葛亮)

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出师表》里,给刘禅说,益州疲惫。那是因为诸葛亮在给蜀汉王朝做“第二个五年规划”,也就是北伐中原,统一中国。诸葛亮的意思是,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的话,益州的资源是不足的。

诸葛亮的这两句话,其实还深刻地阐述了益州(四川)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问题。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历史上,四川先后建立过很多政权,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

四川为什么建立割据政权容易?因为四川周围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正如李白诗歌《蜀道难》里说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时四川中间又是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水利工程做得特别好,有吃有穿有百姓。基本上稍微强大一点,你就可以建个政权,在四川舒舒服服住一段时间。

为什么以四川为根据地统一全国很难呢?因为从四川出外打仗,成本非常高。由于古代运输条件有限,所以花在运输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高于其他地方。而且在崇山峻岭中,还找不到补给,只能回盆地里来拉。但是盆地的资源虽然丰富,毕竟有限。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可以用兵法计谋以少打多,以弱打强,但总体上还是要比硬实力,比财力物力的多寡。因此,要依靠四川有限的资源,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是相当难的。

(刘备)

可以说,诸葛亮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他在隆中的时候,为什么只给刘备做“第一个五年规划”,而不给他做“第二个五年规划”,就是他知道,要实现“第二个五年规划”是困难的。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诸葛亮知道,依靠四川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是难的,后来他为什么还要反复北伐呢?

我觉得这就要说到诸葛亮的精神品格了。

现在有很多历史爱好者怀疑诸葛亮,觉得诸葛亮是假忠,真虚伪,他和曹操和司马懿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个权臣。我觉得这是没有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缘故。我认为,诸葛亮在明知北伐很难成功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北伐,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要报恩。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山,对他非常重视而尊敬,给他太多的荣誉,后来又把整个国家托付给他,这份恩情他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坚持北伐,就是报恩的表现。

(刘禅)

二是诸葛亮要做一个忠臣。诸葛亮不学曹操司马懿,架空皇帝,培植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党同伐异,而是只做北伐这事,把北伐当成他生命中一件崇高的事业,就是要做一个忠臣。做忠臣,也是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表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他做的,做他所的,证明他说的,这就是诸葛亮!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两者并不矛盾。益州确实是天府之国,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当年汉高祖就是因为占有了蜀中从而成就了帝业。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特意提到了益州的重要性,这也是刘备后来得以成为一方雄主的资本。

后来刘备也确实得到了益州,巅峰时期拥有大半个荆州和整个的益州,但是孙权背盟,关羽败亡,让刘备辛苦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局势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后来刘备伐吴失败,感觉自己无面再回到成都,于是自己就留在奉节——当时叫做白帝城不走了。伐吴失败,不但丢掉了荆州,还损失了蜀汉大量的第二第三梯队的接班人,比如马良,如果他不死的话,在刘备身后很可能就得到大用。


刘备死后,孟获、雍恺等人在南中叛乱,蜀国直接丢掉了一半的领土,在成都周边也有黄元在汉嘉叛乱,再加上孙权虽然说暂时不打了,但是依然在秭归虎视眈眈,蜀汉朝廷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后来,是诸葛亮劝农讲武,用了三年的时间,先是亲征平定了南中,然后派邓芝缓和了和吴国的关系,这样才算是勉强做好了北伐的准备。而这个时候,就是诸葛亮说的“益州疲弊”了,在夹缝中刚刚缓过劲来,不疲敝还能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能看到诸葛亮北伐中原,和曹真、张颌、司马懿之间精彩的角逐,其实如果不是诸葛亮的经纶大才,很可能在刘备去世之后,蜀国就已经灭亡了。


经史通义


隆中对策的核心,很多人没看明白,详细说,应该是下面这一句——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请注意,在诸葛亮的策划中,要同时两个方向用兵,才能实现他的战略蓝图。一部分是从荆州出兵,胁迫洛阳,也即曹魏政权的腹心地区;另外一部分大军从汉中出兵,夺取长安。

在整个计划中,最核心的区域实际不是益州,而在荆州。所谓“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后来关羽在荆州,就让曹操十分难受,襄樊离首都真的太近了啊。

刘备在刘表麾下并不是奔着养老去的,经营荆州才是他的野心。刘表死后,他利用刘表长子刘琦的能量,收荆州南部的四个郡,这正是他蛰伏多年的结果。而后来蜀汉政权所谓的荆楚核心圈子,也正是这个时期奠定的。

赤壁之战的焦点,是在荆州,战后的荆州八郡,刘备得四,孙权得二,曹操得二。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孙权不愿独自承担边防压力,于是将南郡“借”给了刘备。这成为后来的祸源。

围绕着南郡问题,孙权发现自己也非常难受,于是后来脆弱的联盟破产,关羽死而荆州失,蜀汉政权因此连刘备都送了。至此,只剩下益州的蜀汉,只有与东吴联动,才能实际威胁到魏国了。而后世的情况来看,这种联动是非常不靠谱的。

仅仅看益州的话,诸葛亮说的两句话都没错。“天府之国”说得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疲敝”说得是战略位置不行。历史上单单靠四川盆地占领全国的政权有么?

答案是:几乎没有。


夜小紫


沃野千里也好,益州疲敝也好,都是相对而言。

作为九州中的一州,益州面积是最大的之一,而且自然资源和水热条件较好,人口稠密,人才辈出;益州四周都是山峦,自古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较少战乱,有利于修养生息,积蓄力量。所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但一旦到了争霸天下,维持三国均势的时候。益州的弱势就出来了,往北边的是曹魏,占据了天下大多数的地盘和人口,开发历史较早;东边是孙吴的扬州、荆州和交州,地广人稀,发展速度比较快。而益州以一州之地,抗衡上国,压力可想而知。

再加上刘备攻东吴,损失70万健儿;诸葛亮连年北伐,可以说整个蜀国几乎都是军农体制,顶多有点纺织、冶铁业,加上南中也没多大的地盘。所幸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高手,政治清平,蜀国才没出啥大问题。益州的强也好,弱也好,都是相对而言;一旦失去凉州或者荆州的呼应,益州的四塞之固很有可能变成故步自封的牢笼,只有以攻为守这条路。


青年史学家


答 | 江隐龙

刘备平定益州之战的艰难与残酷,因为刘备的“主角光环”而被《三国演义》过分淡化了。其实益州之战的直接结果,就是刘璋治下“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益州被打到了“疲弊”不堪的程度。

刘备取益州,庞统其实是希望他能在与刘璋会面时一举将刘璋拿下,兵不血刃地取得益州,便刘备不肯。后刘璋回成都,庞统又提议让刘备偷袭成都,一举而定益州,刘备又不肯。其实庞统的计策说得很明白,如果活捉刘璋,那便是“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退一步偷袭成都,也可以“大军卒至,一举便定”。这两条计策刘备都不采纳,于是导致益州之战陷入了长久的阵地战。

刘璋治益州是极得民心的。《三国志·刘二牧传》中云刘备“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也就是说刘备围成都几十日都攻城不下,而成都城内的百姓也有以死相抗之心。这时候是刘璋爱惜百姓,才开城而降的,但经过两年多的阵地战,益州早已是破碎。

这一点从法正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也就是说,益州最富庶的是蜀中,而蜀中在刘备平定益州之战后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诸葛亮所说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至此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灾难还在继续。刘备平定益州之后马不停蹄进攻汉中,因为曹操早已经将汉中的百姓迁走,所以刘备得其地未得其民,人口没有得到补充。之后关羽失荆州,刘备又抽调壮丁东征,最终败于夷陵。经过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益州怎么可能不“疲弊”呢?


隐语


前后并不矛盾,在隆中对中这么讲,是从战略规划的角度说的。此时刘备已经拥有了荆州,但荆州只能作为战略塞,他希望刘备再夺取益州,益州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可作为刘备的根据地和战略大后方,内修德政,不断积累。所以,益州的优势需要荆州做支撑,才能不“疲弊”。


后面说益州疲弊是从现实的角度说的,而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关羽把荆州丢了,刘备讨伐东吴,张飞被手下杀死,几十万大军让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烧了,蜀国损兵折将,还丢失了最重要的荆州,单纯一个益州,不但地理优势没有了,反而劣势重重,蜀国从各方面都越来越孤立。

魏国五路大军和“南方已定”等多次战争。蜀国的国力大幅度下降,五虎上将只有一个年老的赵云,后继无人,诸葛亮也老了。诸葛亮才觉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庞大的战争开支更是雪上加霜,益州独木难支,偏安一隅。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地理都已经没有任何优势。


史界观


《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是在宣扬自己的伟大构想,因为把益州作为大后方,利用这里的资源优势,猥琐发育,别浪,还是很有潜力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当时的益州十分安定,很适合作为一个大本营存在。


而诸葛亮写《出师表》教育新皇帝的时候,意思是说:“叔年纪也不小了,当年你爹好几次才把我请出来,如今益州的资源已经不足以为我们统一全国提供资源了,今非昔比啊大侄子!你一定要好好干。”

那么这个事情的益州是个什么状态呢?大意失荆州之后,益州开始连年战乱,这也是“疲弊”的根源,因为一次一次的打仗,使得这个大后方变得不再安稳,所以才会出现两次对话中的反差。



无论如何,益州都是关乎蜀汉存亡的一个地方。诸葛亮多次提到这里,也恰恰说明了益州对于三国形势的重要,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需要这里的支撑。只可惜“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历史密探


《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诸葛亮在哪儿?一小破庐里,屋檐下谈高论,诸葛亮恐怕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将西川拿下的,所以当然是要鼓励刘备,一鼓作气拿下西川,若是把西川说的太差劲,刘备还愿意去取吗?想必是不愿意的吧;



而在《出师表》的时候,正值诸葛亮出征北伐,北伐需要大量的军需,兵士,而四川虽说是天府之国,但是呢,毕竟在历史上是属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跟大中原完全是没有办法相比较的,尤其是物产资源,兵士资源等等,更是不足以长途支撑诸葛亮的连年北伐的;


所以,此时诸葛亮说的是个大实话,依据现状说的,但是北伐是先主所托之事,即便穷兵黩武,诸葛亮也没有办法,一定是要去做的;

所以这并不矛盾,只不过是依据不同的情况而言的,诸葛亮是个聪明人,所以说的并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