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技术相当成熟,为什么国产车却造不出来稳定的?

纯名_亦


在现代一个汽车的大趋势情况下,想要让国产汽车品牌商制造出稳定发动机更加是不可能了,现在都是在关注新能源汽车。

小智有一些认识的汽车制造领域的一些负责人,他们也有提及过。原先某某地方,国家下发了亿元资金用于新能源研究,最后核心技术国外买了!剩下的钱怎么处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小智也是不便多说的。中国车企大多数都是只关注眼前利益,他们很少会选择去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只要继承中国人优良传统“买买买”那么即可,比较具备代表性的对立面则是吉利以及奇瑞。

现在发动机技术的确相当成熟,但这也仅仅限于那些拥有这些技术的企业,前段时间的一个中兴事件则是很好的反应出来一句话:技术成熟,可惜你没有……

个人觉得奇瑞和长安还是很有远见的,自主研发三大件,如果不是因为新能源的一个兴起,相信这两款品牌会在不久技术成熟后,一跃成名。

可惜中国车企大多数还是喜欢“皮尺”和“模仿”外加“买买提”,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久打算,即便国家下发大量资金,但是……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播关注!


浙有车


首先纠正一种说法:国产车造不出稳定的发动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就目前的国产车技术来讲,不是造不出来稳定的发动机,只是造不出技术领先、燃烧效率世界领先的发动机。

发动机的制造涉及到发动机设计、发动机材料铸造、发动机零部件机加工、发动机装配等很多环节。而这些环节有一个不足或短板,甚至是加工以上零部件的设备机床等技术不达标都会影响发动机的稳定性以及先进性。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零部件都可以采购,只要你有钱。但是,对于技术本身,则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比如,本田引以为傲的F20C发动机,当时在世界上名声大震,被很多车友信奉为“神机”,就算是在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款发动机的各种表现仍旧非常优秀。

从下图可以看出发动机的基本构成,而这其中缸套材料,活塞环材料,活塞,曲轴的加工工艺是山寨不来的,那么,我们国家能造出来吗?

答案是能。但是造出来和量产是两个概念,仅仅做一台工程机的话可以全球采购零部件进行组装,但是量产的成本就无法有效控制,受制于人的因素太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三点:

1、设计理念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进程;

2、发动机零部件及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能力有限;

3、发动机零部件生产的相关设备精度和设备能力不能满足;

回到该问题:只要大把的砸钱,总能买来技术先进的发动机或者各种发动机的零部件,但是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仅仅对于稳定性有要求的话,我们大可把三菱26年前的4G63发动机进行深度的逆向研发,然后进行批量生产,相信稳定性没有太大问题,否则路上那么多长城、比亚迪、长安等,你以为它们跑一段就会“掉链子”,所以,稳定性的问题,这里不再复述了。

相反,前面讲到的发动机理念和技术以及上述三点不足还要我们继续努力。。。。。。

最后,说句题外话(感觉像个愤青):一个整天号召工程技术人员大公无私,歌颂为国奉献而不求回报、并且不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的国家,拿什么造出先进的发动机?靠信仰显然是不够的。小编作为一个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何尝不痛心疾首。。。


江城车马客


这个问题我问过重庆嘉陵厂的人。我问他嘉陵厂学的是本田摩托车发动机,为什么没有本田发动机耐用和省油

他告诉我说,其实就是我们的钢材淬火技术不行,做出来的发动机齿轮钢材没有日本人的耐磨和硬度。嘉陵厂每年花近2千万研究,日本不卖这个技术,而且说要是把淬火技术卖给你们中国人,你们的汽车都可以民族化了,你们花再多钱也不卖。

还有就是齿轮打磨,我们中国的精打磨,在日本鬼子那里,只能算是他们的粗打磨。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中国为什么发动机造不到别人的水平,最重要的两方面原因。


99思无邪99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非常透明的,但是国产车到目前为止仍然拿不出一款优秀的发动机。除了发动机外,变速箱和底盘也是自主品牌汽车的软肋,甚至厂家闭口不谈三大件。为什么发动机原理技术都非常的透明和成熟,自主品牌汽车却无法生产出好的产品呢?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确实是非常的透明,但是生产出一台好的发动机并非易事儿。本田被称作是买发动机送车,竟然会在发动机上栽了跟头,让消费者大跌眼镜。这就说明,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并不简单。


发动机的制造可以说是一个精细活儿,需要有优质原材料、精确的加工工具、成熟的装配工艺、高超的调教水准,可谓是环环相扣,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恰恰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自主品牌汽车薄弱的地方。诚然优质原材料和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可以买的到,但是装配工艺和调教水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参透的。

自主品牌汽车与外企合资,已经是赚的盆满钵盈,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并不大,自然无法取得好的成绩。妄想单纯通过大气的外观和丰富的配置来打动消费者,这绝非长远之计。拿韩系车车来说,韩系车起步是比我们自主品牌汽车要晚的,然而今天的韩系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都已实现完全自主研发,成为继续德系车、美系车、法系车、日系车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车系。反观我们自主品牌汽车,还处在模仿和逆向开发的阶段,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自主品牌汽车赶超合资车,还有非常长远的路要走。我们可以看到合资车在技术等方面遥遥领先的同时依然没有松懈,更是注入大量的研发费用,人力物力向前发展。在环保的趋势下,丰田本田的混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们能拿得出什么呢?草草应付一款电动车来拿补贴?


小强说说车



没在工厂玩过机械加工、搬过铁的朋友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有图纸、得到产品的核心参数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产品,而实际上这种想法有些天真了!举一个比较杠精的例子,把当今的工业制品图纸、参数拿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就可以被制造出来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那个年代不具备工业基础!
很多朋友都会疑惑为什么我国可以造出性能优良的火箭发动机,而没办法造出优秀的汽车与飞机发动机?其实道理很简单火箭发动机要求的只有“性能”(一命货),而汽车的发动机则不然既要有“性能”还要保证“寿命”,这样一来难度就大了。。火箭是高精尖工业加工,拼的是举国之力,大把的钱砸一个一命货必然能保证它的优良性能!而造汽车发动机拼的是基础工业,现在就是大型国企没有研发动力,而民营车企有没有大把的金钱去烧,所以才造成自主发动机不前进的假象,通俗点说就是我国的基础工业还不够强大!尤其在三菱、FEV、AVL这类愿意出售内燃机专利的企业的帮助下,众多自主车企也不用去研发了,直接购入专利正向生产即可,产出即可赚钱获利,而研发可是几十年都可能见不到回头钱的买卖,有这魄力的自主车企很少。。。买的起专利的直接进行正向生产,买不起专利的还是可以用逆向的方式对付一下嘛,对吧?现如今国内2T机器用德国FEV的二代EA888+日本IHI涡轮组合的自主车企有的是,所以也不必自主研发了,尤其在新能源概念愈演愈烈的现在,很多车企已经不打算去研发什么内燃机了,也干脆放弃了所谓弯道超车的机会,一门心思响应新能源,似乎觉得在新能源上必然能搏出一片天地。。。特斯拉很强悍么?或许续航500公里的里程的确很强悍,但要知道那一块由上万颗小锂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要40万(成本),试问这块电池组放在谁家的新能源车上不能跑500公里?再试问不算汽车单只是这一块高达40万的电池又有几个普通家庭负担的起?新能源汽车哪里是在造汽车呢,根本是在拼“锂”的价格!所以对于新能源这条路,全世界又能走多远?
过去关于自主研发发动机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技术缺乏。

2.材料学落后!

3.精加工不过关!

4.质量控制不过关!

5.关键部件几乎无国产化!

上述五点同样也是造好发动机的要求,核心技术的成熟与否只是其中一点!这就解释了鄙人在开头所说的“即便有图纸、有核心参数”也一样造不出来好发动机的说法了!再加上一些诸如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等软实力方面上的问题,想真把发动机造好(而不是造出来)真的很难!



我们如今解决了技术问题,但其它的瓶颈问题比如“金属铸造、精加工、装配工艺、橡胶、主要机械零部件等,这些问题我们根本没有真正的刨根问底般的去解决掉!对于精加工这部分鄙人这个3流车工深有体会,同样一个零件,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走线切出来,寿命却明显不同,这些技术有时候根本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这就是工匠的灵魂。。靠的更多的是对加工的理解、感悟!发动机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万次的来回运动,其误差要求极高,其壁表面加工要求一种工艺,叫做珩磨,保证缸孔表面耐磨而且还能附着一层油膜保证密封性能。这对珩磨的材料、工艺、方向要求的同样非常高,这同样不是课本上能学到的,大工匠做事靠的是感觉。。。这个珩磨如果没弄好,哪怕有一丢丢误差,比如杠孔稍微弯了那么连肉眼都不可见的一点点,好吧,在发动机高速运作时,它会加剧磨损,提前报废!在机械加工领域能造出来机械是一回事,能长久用的住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让自主车企加工一条V12发动机的“曲轴”都几乎不可能!这就是基础工业的差距!


科学是公开的,而工程学是保密的!内燃机的原理从200年前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都是通过燃料的燃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推动活塞去做功,是不是很简单呢?但是若加入“功率提升上去、重量降下来、寿命提高、能耗降低”这四个约束条件,还简单么?这是这200年来全世界都在做的课题!这么多年来我国的高级科学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但代表传统工业加工的工程学却严重滞后,甚至在工匠领域上已经出现了断层。。。理论、结论我们都可以靠记忆去记住、记牢,而手艺呢?手艺可不是书本上可以学来的,那是百次千次的实践、那是属于工匠的灵魂!当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的时候,无论高精尖技术有多高,也很难打造出优良的工业制品!发动机的制造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要造好发动机靠的不仅仅是高精尖的技术、设计师,而更重要的是处于最前线的工匠,而恰恰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工匠!试问一句,现在有几位朋友励志做工人?穿着一辈子都无法摆脱掉机油味的工作服?当今过于浮躁了,花花的世界也过于浮夸了,又有谁会潜心沉淀机加的技术呢?造汽车发动机真的不是有了所谓技术就能造好的,弯道超车的理想多美好?直接用人家的专利、成果多方便,见利还快,似乎没有一丝不妥!可别忘了人家的专利成果是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才获得的!我们自主车企差的就是那“无数次的失败”,这样的失败即是成功,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清楚的知道成功究竟在哪!


非专业车评


首先我觉得,问题的命题方向就是错误的,国产汽车,造出来的发动机也是稳定的,技术难度上是能实现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主品牌在汽车的变速箱以及发动机方面做的确实不太好,甚至有的企业根本不在这方面进行投入,直接应用于别的技术,然后主要是用于外观以及配置方面的改进。

发动机的技术是透明的,而且我们的零部件也可以采购,但是如果是量产的话,肯定是要控制好成本,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都有很多经历的,零部件以及加工技术,可是如果是在零部件方面,我们做不到量产,能很好的控制成本的话,还不如引进成熟的发动机技术,造成了恶性循环。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研发程度上来说,长安,长城,比亚迪,吉利等这些品牌不想进行研发吗?也想,但是真的缺少利益的推动,前段时间不都在讨论,说一些演员收入比较高,确实真正的做研发的工程师,得到的与付出的是不成正比的,这也是整体的风向原因。

比如说我们的飞机技术,动车技术为什么都能实现呢?还不是因为是国家大力支持,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并不差,只是缺少,一些的推动力而已。

个人拙见,非专业工程人士,互相学习。


66号车坊


我想说,不行就是不行,说别的没用。吉利自己研发的发动机1.5L的和本田1.5L的有比吗?吉利的动力不够还费油,本田的动力够还经济实惠。除了配置低价格高了点。吉利那点能比。吉利1.8L的就比本田1.5L的多两马力。油耗吉利1.5的百公里7.5L,1.8的9.5L。本田1.5百公里6.0。国人要的是经济实惠。懂吗?吉利?不行就是不行,别找没用的理由,理由多了说明你真没用!加油吧!爱国人的国产车!我爱不爱国不重要,重要事情我钱包不允许。


吃小心


发动机诞生超过了百年,进化的已经很完善。但是国产与合资,差距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6缸以及6缸以上的大排量多缸发动机,自主品牌是很弱的。红旗有V8,V12,但形式远远大于意义。更加不要说是赛车级别发动机,诺大的上海F1赛车场就靠卖帽子雪糕挣钱。

另一方面就是主流的家用车发动机,国产品牌的机械加工精度跟可靠性还需要加强。到目前为止,发动机设计理论已经没有太多的突破,无非是涡轮,直喷,改善进排气。早期自主品牌师从三菱,现在上汽甚至直接跟通用共享研发成果,吉利跟沃尔沃也在一起研发,不要说20年,都不用十年,自主品牌就能造出不错的发动机。


二师兄玩车


壹车热评,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让你了解更多的汽车知识!

前两天,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航母正式下海试航了,这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喜讯。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国家现在已经能造出火箭登上月球,造出歼20绕岛飞行,造出航母远赴深海,可为什么就造不好发动机呢?

其实不是我们造不好,我们能造,例如奇瑞、吉利、长城等,他们都可以造出完全自主制造发动机,但我们也得承认我们目前所造的发动机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我国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开始自主研发制造乘用车的发动机,当时奇瑞的ACTECO就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生产的乘用车发动机。那时而欧美日本的技术发展都已近百年时间了,连韩国也是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起步了,所以我们的确是底子薄,起步晚。

制造一台合格的发动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术问题,例如材料学,热力学,流体力学,装配工艺学等,并且还有轻量化、追求燃油经济性、噪音抑制、动力性等方面的要求。自主制造合格的发动机,的确能体现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实力。

造出一台发动机,除了设计以外,在实体制造方面主要分几个步骤:

1、沙模工艺


沙模是所有发动机制造的始点,它的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发动机在雏形时的各方面数据,而且沙模必须由非常精密的机器进行雕刻。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它们所使用的沙模也是基本来自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在精密机床上技术发达国家。

2、浇铸工艺


每个能独立生产发动机的车企,它的缸体底材配方都是绝密的,它们会被统一送至制造高温车间的高温炉中进行融化、混合,最后通过管道流至沙模中。然后再通过极其严格的冷却控制,完成发动机从液态-固态的转变,这是发动机制造里最关键的一步。

3、打磨与装配工艺


从沙模里出来的发动机只是一个毛坯,车企还要对合格的毛坯从里到外分别进行粗磨和精磨,但目前我们国家所使用的打磨机基本也是靠进口的。在进过精磨之后,才会对发动机进行精密的润滑及装配。

……至于发动机内部更精密的部件则各自有着不同的要求,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由此可见,造好发动机是一件相当精密的事情,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业底子与世界品牌比起来还是有差距,而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下,我们在一些核心技术和缸体原材料方面还受制于人。


不过像吉利这种能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产品知识的分享,例如发动机技术、造车平台技术等,这在将来为我们自主车企进一步生产更好的发动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像吉利这样的企业目前还是太少了,像奇瑞、长城这些车企,它们的研发制造进度条目前也是进展缓慢。

而另外那些国企们就基本别指望了,技术研发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可能会花掉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企业没有一种执着精神是完成不了的,而国企领导几年就换届了,有谁会愿意自己种树,让别人乘凉?

关注壹车热评,这里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汽车知识及推荐!


壹车热评


李老猫说车为你非专业解答各种选车用车问题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制造工艺复杂,对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通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连本田这样的高手也会难以避免的搞出各种篓子,机油门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而像大众,福特等百年老店做出来的发动机也并不完美,第二代ea888各种烧机油,更不要说起步晚了大半个世纪的国产厂家了。

目前绝大多数自主品牌都走的是逆向研发的路子,先找到一个国外原型机,拆开分解,然后照葫芦画瓢,形成自己的东西,然后美其名曰自主研发。逆向研发有一个通病,就是对于原型机的设计原理或者思路搞不清楚,吃不透,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是这样设计,单纯靠皮尺解决问题就难免粗而不精,发动机不是座椅板凳,大差不差就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内部结构粗矿的发动机怎么可能不出问题,这样耐用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也不能一味否定国产发动机的进步和成果,经过十几年的积淀,自主品牌也有了一部分自己的思考,像比亚迪的2.0t,吉利的1.8t,哈弗的2.0t都有了相当不错的稳定性。在性能参数上也已经向国外先进水平看齐,技术层面也越来越主流,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可变正时气门等也都用的炉火纯青。

说到稳定性,不得不说国产之光奇瑞,完全靠正向研发,花巨资联合众多高等院校骨干力量,从头开始,一步步搞出了acteco系列,并出口到国外。奇瑞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敢于对发动机进行一百万公里质保的厂家,这份自信更多是源于对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对发动机原理的深刻理解,还有大公里数长时间的线下测试及装车路试,绝对的国产良心。

相比于发动机来说,国内变速箱技术更让人捉急,盛瑞好不容易搞出了一台8at,但体验感还是相当一般,各种顿挫,异响,双离合就更不用说了,几乎都没有什么稳定性可言。由此看来国产品牌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此问题的观点【李老猫说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