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與建始

黃建華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3名代表中一直參與革命並領導革命走向勝利的兩個人之一;在隆重的開國大典上,我們會發現從中共一大到新中國成立,唯一同時見證這兩個重要歷史時刻的只有兩位,即毛澤東和董必武。董必武在黨的一大會議後,即當年10月就踏上了建始的土地。

董必武簡介

董必武(1886-1975),1886年生,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武漢小組代表。隨後建立和發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湖北省委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並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國後,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董必武率部來到建始高坪駐守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委任劉湘為“四川總司令兼四川省長”。劉湘為了穩定四川及西南局勢,防止曹錕、吳佩孚等北方軍閥勢力擴展到長江沿岸各省,同意“聯湘援鄂”,出兵伐鄂。8月10日,劉湘將警衛團之肖笙、湯之模兩個營交由孫中山的聯絡代表潘正道、詹大悲指揮,組成“鄂西自治軍總司令部”,委潘正道為總司令,潘怡如為參謀長,詹大悲為秘書長。

1921年8月中旬,中共武漢地委決定利用正在發展著的湖北自治運動,派遣原已參與自治運動的董必武,以湖北省自治籌備處代表身份赴川請兵,同時相機瞭解鄂西情況,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宣傳活動。董必武乘船來到原四川巫山,恰與詹大悲、潘正道相逢。董必武將“湖北省自治籌備處公函”送至劉湘處,並隨軍東進,協助指揮鄂西自治軍,克巴東,佔秭歸,向宜昌進發。

10月17日,鄂西自治軍回撤到巫山,並決定重新整編部隊再入施南。當時,潘正道要去重慶找劉湘交涉糧餉給養問題,秘書長詹大悲赴粵覆命,於是眾人力推董必武為秘書長,董必武執意推卻不成,最後只好代理秘書長一職。日常軍務和地方行政事務,則由董必武、潘怡如、王守愚(國民黨人)3人輪流負責。為抗擊北洋軍對建始、恩施的進攻,董必武等率鄂西自治軍首先達到建始高坪,與駐守川軍商談防禦之計,住在高店子老街黃希彩開設的客棧,部隊即駐紮在高店子老街、董家埡、花石板一帶,望月樓、獅子包為扼守施宜大道的攻防陣地。

董必武与建始

高坪老街一角

在建始期間,詹大悲赴粵覆命後返回鄂西,專程到建始看望董必武,他們見面後談了許多革命及合作的事情。儘管詹大悲只住了一晚上就離開了建始,但這次深談更增進了兩人的情誼。不久,董必武與王守愚率鄂西自治軍離開建始,到恩施一帶活動。1922年5月後,董必武奉黨的指示離開恩施回武漢。

通過這次軍事鬥爭實踐,董必武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革命的認識。1928年4月,他在《憶友人詹大悲》一文中指出:“我們在建始見面時談了許多,不過當時革命意識都很含糊,知道要解放民眾,要革命,實不知喚起民眾參加革命”。董必武還追述道:任何革命,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參與,沒有無產階級自己的軍隊,僅僅依靠和利用資產階級軍隊,都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董必武對建始先進青年及中共黨員的影響

五四運動前後,建始先後有幾十名青年深受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的影響,不斷外出求學,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大革命時期,這些學生集中在北京、武漢、宜昌讀書,尤以在漢學生最多。其中一批人在董必武、陳潭秋親手創辦的武漢中學和董、陳擔任校長、訓育主任兼國文教員的湖北省第一師範、啟黃、共進等一些學校讀書。1921年8月,董必武、陳潭秋在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回到武漢,建立了中共武漢地方委員會。從此,武漢中學等學校成為中共武漢地委宣傳馬列主義、發展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培養進步學生骨幹的陣地和造就革命青年的搖籃。建始籍進步學生直接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和五四運動的影響,特別是董必武在教育中,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結合中國實際,講授人類進化歷史和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無情地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啟發了這些學生的革命覺悟。

建始留省的學生在董必武、陳潭秋的教育薰陶下,逐漸懂得了一些革命知識,激發了革命熱情。1922年,建始籍在漢的學生聶維堯、張光傑、黃開沿等人,在董必武、陳潭秋的親自領導和省學聯的幫助下,與施鶴其它縣的在漢學生一起,聚會武昌糧道街沱泥灣九號“施鶴公議會”,組織成立了進步團體“施鶴留省學會”,對外稱“施鶴留省學生同鄉會”。“施鶴留省學會”建立後,積極開展活動,很快成為中共武漢地委發動學生運動、聯繫施鶴地方的紐帶,成為武漢地區施鶴進步學生的戰鬥堡壘和培養革命骨幹的搖籃。

1924年1月,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實行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運動。同年夏天,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在湖北得到貫徹,董必武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領導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建立。從1925年5月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卅反帝運動,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大革命高潮。這時,湖北各地五卅運動快速發展,在董必武、陳潭秋等湖北黨組織負責人的領導下,建始在武漢讀書的聶維堯、張光傑、黃開沿等人積極投入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之中。他們在革命的洪流中鍛鍊了自己,紛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7月21日,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正式成立,董必武擔任其主要負責人。1926年7月,中共湖北地委為開展農村大革命,支援北伐戰爭,迎接革命高潮的到來,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在全國擴大國民黨組織,凡國民黨有組織的地方,我黨黨、團員一併加入,凡國民黨無組織的地方,我黨則為之創立”的決定,在武昌舉辦訓練班並通過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將受訓的施鶴籍黨員派回各縣。1926年8月,董必武派遣建始籍共產黨員聶維禎以國民黨省黨部特派員身份,回建始縣籌建國民黨建始縣黨部,任籌備主任;同時,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建立共產黨組織。1927年2月,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第八次執委會決定,派聶維堯與國民黨黨員黃子傑(又名黃德鬯,左派)一道回建始,協助聶維禎開展農民運動,組建國民黨縣黨部。隨後根據中共黨組織安排黃開沿也回到建始,由聶維堯、黃開沿協助聶維禎開展黨的工作。同時,秘密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建始縣黨支部,時有黨員7名,聶維禎任書記,支部設在縣城西街學署(原縣公安局院內)。

聶維禎,1924年,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由北京黨組織安排,轉到武漢。他是恩施籍的第一位共產黨員,建始縣最早的共產黨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人,第一任中共建始縣委書記。1931年8月犧牲。

聶維堯,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武昌就讀於都府堤高師附小時,受到過父親聶守經老友董必武的關照和教育,曾任中共銅鼓包支部書記、中共建始縣委組織部長。1931年8月犧牲。

張光傑,1925年加入共產黨,曾任共青團鄂西特委書記,1928年5月犧牲。

黃開沿,1926年加入共產黨,曾任中共建始縣支部書記,1928年犧牲。

董必武在建始的軍事活動遺址

客棧:董必武當年下榻的高店子老街黃希彩客棧,位於高坪鎮高店子社區四組與五組交界處,房屋為土木結構,海拔約800米,施宜大道穿街而過。老街地處臺地,東西走向,青石板路面,長約300多米,北靠小山,南面為向下延伸的坡地。東距野三河谷約2000米,距望月樓約1500米。當年客棧已翻修,現為黃氏村民住房。318國道經巴東跨野三河天塹後,沿董家埡順高店子老街南面山坡下向西通往桑園壩,宜(昌)萬(州)鐵路從老街東側凌空而過。

望月樓:位於野三河普濟橋至高坪鎮董家埡之間施宜大道的一處平地上,小地名瓦渣坪,海拔約700米,面積約4400平方米,今屬花石板村九組,為村民蔡祖孝等3戶農民的責任田。鄉村公路通達瓦渣坪坎上村民家。望月樓原為官府設在施宜古道上供行人休息的處所。站在望月樓上,俯視野三河河谷,施宜大道上來往的人流清晰可見。軍閥混戰時期,這裡成為軍隊藉助野三河天塹的防守陣地。樓房後毀於戰火,現僅存遺址。野三河普濟橋,為野三河上一古橋,2010年野三河電站竣工後,水位上漲,普濟橋被水淹沒。

獅子包:望月樓南側有一矗立在野三河北岸的懸崖,崖高約100多米,壁立陡峭。崖頂名為獅子包,屬高店子社區六組,下臨野三河谷,河對面山上為巴東大支坪的關口埡、譚家包和野三壩。站在獅子包上,野三壩、野三河、施宜大道、普濟橋及望月樓盡收眼底,有一條山路直通望月樓。獅子包頂有一個約50平方米的平臺,為軍隊觀察敵情和防守的陣地,上面設有哨所和炮臺等防禦設施,至今殘留有石墩。(編輯黎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