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最後的技藝傳承人——“罵雀”老頭孟如意!

因家貧年輕時外出打工,他也曾想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貧窮等諸多原因使他與孤苦伶仃終身為伴。

農村最後的技藝傳承人——“罵雀”老頭孟如意!


他叫孟如意,1895年生。年少時喪父,隨母來到繼父所在的村莊清水河縣韭菜莊鄉蘆草圪洞村。據他本人講其繼父會“罵雀兒”,受繼父之傳,他也學會了這個特技。

農村最後的技藝傳承人——“罵雀”老頭孟如意!


1925年,30歲的小光棍為謀生來到現五良太鄉老馬窯、五間窯、場漢溝一代攔牛放羊。因為人憨厚誠實,勤勞善良,在場漢溝一代一呆就是20多年。成為遠近有名的好羊倌。20多個春秋的風霜雨雪,使一個年輕的牧羊人變成一個年過半百的小老頭。一心想靠伺候人打工掙錢成家立業的他還是未能如願。日本鬼子投降後,他放牲口積攢下的一疊偽蒙疆大駱駝鈔票也變成了一堆廢紙,多年的辛勞付之東流。這個打擊使他徹底地灰心喪氣。解放前夕,他來到了楊家窯鄉大灣村繼續靠放羊打工以度日。新中國成立後,他就落戶於大灣村。那些大駱駝鈔票也慢慢地變成了老孟的糊窗紙。以後的單幹,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不管生產方式怎樣的轉變,他始終不變的是孤單一人,所變化的是他的工作由放羊轉為放牛驢,兼任生產隊的田間管理員。擔任田間管理員緣於他身懷的罵雀兒特技。

每年的秋初,生產隊大田及農戶自留地裡種植的糜、谷、黍類作物在顆粒灌漿期常常會遭遇大群家雀聚餐的襲擊,對收成造成極大的危害。每每出現此情況,總有人會通知他:“孟大叔,某道樑上的某塊地裡的家疤子雀反殃啦,您快給去罵罵雀兒哇……”三天以後,這塊地裡肯定再不會有家雀聚餐的現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據大灣村的老人們回憶:孟老漢每年都收集一些村民們過臘八節熬臘八粥的鍋渣備用。

一但來年秋天出現群鳥聚餐農田的現象。孟老漢就連續三天打五更起床,在群鳥飛來之前來到田邊等候鳥兒。有鳥飛來了,孟老漢就繞田地畔一邊撒鍋渣一邊罵罵咧咧地念些他人聽不懂的話語。連續三天的辛苦,奇蹟出現了,往日嘰嘰喳喳的田裡不見了鳥兒的蹤影。村裡的年輕人覺得好奇,也想學一學這罵鳥的技藝,每每提及此事,孟老漢總是淡淡的一笑:“學這些沒用的。”孟老漢罵雀的技藝屬於科學的還是迷信的?連大灣村的村民也搞不清楚。有的老年人認為是迷信的東西,也有的年輕人認為孟老漢罵雀兒是科學的,是孟老漢掌握了鳥兒的生活習性,連續三早晨與鳥抗衡使鳥兒徹底斷了聚餐某塊地的念頭。為集體罵雀護田多數是適當的給予工分補貼,給農戶自留地罵雀,社員們總是邀請老漢來家吃頓好飯以表謝意。可老漢總是以:“小意思,舉手之勞。”而謝絕邀請。

身懷特技的孟老漢不像現在人們所傳的一些陰陽二雜,頂大仙喝茶的人裝神弄鬼,替人消災,騙人錢財的那種一樣,從來不以迷信騙人,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愛好而已。就連為人們罵雀兒付出辛苦也是不接受他人回報的。

上世紀60年代後期,年邁體弱的老人不能從事放牛驢的工作了,村裡選老人為五保戶。吃糧看病等一切花銷都由生產隊負責。可勤勞一生的孟老漢還是閒不住,義務為村民們放豬。每年的春、夏、秋季節,孟老漢總是趕著全村的豬群到河灘的寸草地裡放豬,直到1973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