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為何被乾隆罵為“貳臣甲等”?

可愛365


洪承疇本是崇禎朝的大將,深受崇禎皇帝朱由檢賞識。朱由檢萬萬想不到這位深受國之大恩的名將會最後變節。洪承疇投降滿清後,為清朝平定四方,也是立下赫赫戰功的。乾隆命人編纂《明季貳臣傳》,將洪承疇說成貳臣甲等。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其一,滿漢有別。從清朝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再到乾隆皇帝。他們個個標榜滿漢平等一家。真正做到了嗎?沒有,清朝配享太廟的大臣中,26個功臣中只有一個漢臣張廷玉。諸如范文程、周培公、劉墉、紀曉嵐這些漢族名臣一個也沒有,他們也只是清朝皇帝駕馭萬方的棋子而已。再看民間,滿清宗親貴族侵佔漢人田地,掠奪欺壓漢人比比皆是。在清朝滿漢根本不可能平等,更何況是一個變節投降的洪承疇。


其二,氣節問題。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朝歷代都以儒家為統治思想。三綱五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重要思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文死諫,武死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些都是統治者教化臣民的,臣民則需要謹記而行,才能受君父認可。崇禎都準備以王候規制祭奠洪承疇了,結果發現洪承疇沒死,變節投降了。這對帝王來說,不論是崇禎還是乾隆,都是不認同的,是沒有氣節的。

其三,乾隆性格決定。乾隆登基後,威加海內,萬邦來朝,遂有"康乾盛世"。乾隆自以為天朝上國,自己又是登峰造極,他連雍正的重臣三朝元老張廷玉都瞧不上,更何況一個變節投降的洪承疇。將洪承疇設為貳臣甲等,在乾隆眼裡已經是洪天大的福分,已經算是夠給面子了。

洪承疇進《貳臣傳》原因如此,各位看官以為如何呢?歡迎分享。


風雪夢不逝


明朝松山一戰,洪承疇被清軍活捉,當時洪承疇是抱定必死之心的。或許一些原因沒能自盡,傳說跟清朝的孝莊太后有莫大關係。

可以說洪承疇投降後,為滿清統一全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為他比誰都知道明朝官僚士紳的述求,他對江南士紳的威壓和籠絡幫助滿清完整的接收了江南財賦重地,為後來滿清和南明的長期拉鋸戰中奠定了物質基礎。差點割據福建的鄭芝龍也是他勸降的,所以他被稱為“開清第一功”確實不為過。

洪承疇的確是能臣,但很顯然他不是忠臣。洪承疇是被列入《貳臣傳》甲編的官員,符合乾隆帝的編書體制。他是原明朝官員,在明朝時先後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等職。洪承疇是有將帥之才的明朝官員,否則也不會受到如此重用,將明朝的軍權賦予之。洪承疇是鎮壓明朝農民起義、抵抗清朝入侵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洪承疇是屬於雖然有才,但最後關頭沒有堅守氣節的人。在被俘後降清,因為其卓越的才能被滿清重用,先後擔任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等職務,為清朝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勳。

乾隆意在褒揚忠義,以正視聽。靠儒家的思想統治天下。許多明朝誓死抵抗清朝遇難的官員,因此在身後也受到清朝皇帝的褒獎。乾隆帝正確地評價他,將他列為《貳臣傳》甲編人員,這是對他合理的蓋棺論定。無論哪個朝代都不喜歡變節的能臣,朝代興替需要的是臣子的絕對忠心。





博陵牛仔


說洪承疇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有些過了。我估計清朝的統治者(包括當時及之後)是不會認的。

至於被乾隆皇帝罵為“貳臣甲等”的原因,主要在於當時的統治者政治需要和立場。借用清宮劇的臺詞,屬於“賤人就是矯情”。時勢變化,之後相似際遇的施琅,則功成名就,當然也是卻留爭議三百年。康熙給洪承疇的諡號是文襄,看重的是其文;給施琅的諡號是襄壯,看重的是其武。此外,洪承疇被乾隆皇帝評為“貳臣甲等”跟洪承疇死的不是時候也有很大關係。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對他有所防範,不受重用。受到重用和建功的,主要是多爾袞和順治主政時期。如果洪承疇死於順治駕崩之前,其死後政治待遇肯定會更高,受此影響,乾隆皇帝可能難以將洪承疇列入“貳臣”。

洪承疇是明清之際的一個重要而複雜人物,功過是非爭議始終很大。我認為,分析評價洪承疇應當分三個階段:

第一段:仕明之時,當得起救亡之臣的稱號。從崇禎元年開始,洪承疇歷任陝西督糧參政、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之後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改楊鶴的“邊剿邊撫”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方針,全力圍剿流寇,效果顯著。崇禎十一年,與孫傳庭率軍入衛京師;崇禎十二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崇禎十四年,與清兵會戰於松錦。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被清軍截斷明軍松、杏聯繫及切斷糧道之後,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洪承疇被俘。崇禎十一年,洪承疇如果不是被調入衛京師,圍剿流寇可能就成功了,那之後明亡的結局可能就會改寫。關鍵在於,洪承疇仕明之時,一直都是忠心王事,聽從調遣,沒有異心(從行為上看,袁崇煥、毛文龍等人肯定是起了異心的),最後也沒有主動叛明投降,而是被俘後投降。

第二段:仕清之時,安定南方、獻計建制有大功。清軍佔領江南後,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與圍剿流寇時相反),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洪承疇主張漢化和完善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獻計甚多,大多被順治採納,加以推行。

第三段:後世評價之時,功過譭譽集於一身。許多政治家和史學家,對洪承疇評價不一,爭議巨大。有針對氣節的,視為漢奸、貳臣;有針對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的,認為於國家於民族有益。孫中山:“五族爭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韜略策,安裔換清衣。”

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評價(《洪承疇傳》):“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而他降清以後,成為清初的開國功臣,在促使清朝統一、緩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於國家於民族有益的,是應該肯定的。”這是什麼“歷史主義的觀點”? “洪承疇之所以成為明朝的重臣,是從鎮壓農民起義軍發家的,不值得稱頌”,莫名其妙!在改革開放之前,這樣說說可以理解,現在還這樣說,是什麼道理?難道還要鼓勵支持起義造反?國家大臣奉命圍剿流寇還有錯,難道要支持加入農民起義軍才值得稱頌?豈有此理!

我的觀點是,評價洪承疇,仕明之時與投清之後,應當一分為二分開評價;建功於清朝與保護漢族之實,也應當一分為二分開評價。本就是複雜人物,就應當複雜點來評價。


花開時節當讀史


🐶漢jian,🐶做得再好還是🐶。

沒有誰內心看得起那些背叛了國家、民族的人。一個連自己民族、國家都背叛的,連狗都不如。

金國會佩服岳飛,絕看不起秦檜,誰都不想自己陣營出現背叛者。


安靜的池塘


此一時彼一時。


60絮語


乾隆說得很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