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8110」這個小區有一戶老人特別多,其他業主不幹了


隨著老齡化趨勢的進展,

老齡產業也日趨發達,

各種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林立。

一種小區內設立養老院的形式

也悄然流行起來。然而,

將養老院設在小區住宅樓內卻頗受爭議,

成了困擾在業主們心頭的一塊“心病”。

日前,市民陳先生致電

本報新聞熱線3838110。

陳先生說,

他和老伴因為受不了吵鬧,

從小區搬出來了。

//

一樓整層八戶成了養老機構

//

陳先生說,他和愛人住碧桂園小區466棟,這是一棟11層的建築,一樓各戶都有院子。一開始,他並不知道一樓整層八戶成了養老機構,只發現一樓老人特別多,有時大門開著,從門外往裡看,發現一戶住著好幾個人。

從外面看,各戶院子是聯通的一個整體,院子裡每天有很多老人曬太陽、散步。“夏天天熱時,一走進單元門電梯口,就能聞到一股氣味,畢竟都是老人。有時晚上噪音也大,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正常。”在陳先生看來,“我們買這裡的房子,就是圖個清靜和環境好,沒想到一樓成了養老機構,這與自己當初的預想太不一樣。”

日前,記者來到碧桂園小區466棟,果然看到一樓有不少老人進出,一層共八戶,都貼著統一風格的對聯,有幾扇大門是開著的。

記者走進其中一間,發現三位老人正在客廳打麻將,房間門口貼著房間號,類似宿舍或賓館門口。“一個月多少錢,怎麼收費,你去院子問問穿白衣服的。”一位老人抬頭說。記者穿過客廳來到院子,發現整個院子是相通的,有的工作人員在打掃,有的工作人員在摘菜,院子裡晾曬著很多風乾的鹹肉。八戶都是相通的,每戶走廊上都有老人曬太陽或聊天。

“我們這個養老機構開了好多年了,一整層都是買下來的,自己的房子。老人情況不同,費用不同,能自理的每月2400-2800元,不能自理的每月3000多元。”

一位穿白衣服的工作人員說。她告訴記者,養老機構裡有五六十位老人,這裡的服務很到位,伙食也好,不少子女都願意將老人送來。至於居民反映的氣味噪音問題,她表示“沒有噪音也沒有氣味,不然樓上住戶還不吵啊,這麼多年都好好的。”

而陳先生說,他和老伴因為噪音和氣味的問題,一年前已搬回到市裡居住。房子一度對外出租,“連租客都說夏天有味道,後來不租了,現在房子空著。想賣房子,估計價格也會受到影響。”陳先生多次找到物業反映此事,但也沒有結果。

//

住宅樓內能否開辦養老機構?

//

記者昨日聯繫了三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表示,這屬於將城鎮住宅改作商業用途,是改變房屋使用性質的,需要提交所在地居委會或小區業主業委會出具的有利害關係業主同意其經營的證明。

今年9月份,龍湖街道辦、民政、市容、市場監管所等多部門聯合上門,要求養老機構離開住宅區,對方當時也表示儘快離開,但至今仍未有動靜,“我們馬上將再次派人去現場督促該機構儘快搬離住宅小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