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凡是出现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之后,随即就会出现各地将领割据一方的情况。例如汉朝末期的军阀混战、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等等,但是,清朝内部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则没能实现割据一方的局面。那么,到底是这些人不愿意割据,还是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呢?认真的说,两种因素同时存在。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一、汉朝、唐朝和明朝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首先我们来聊聊东汉末期的问题,在东汉的统治框架下,13个州的州牧或者州刺史,拥有一大片地区的行政权力。但军队属于国家,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权下放了军队的控制权,命令各地的长官们自己募兵作战。这些私自招募的军队,当然听命于各地的军政长官,这就是东汉末期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的原因。刘虞、陶谦、刘表等地方官员,属于文人型的官员。但得到了军队的控制权以后,也成为了地方军阀。所以说,成为军阀需要具备条件,从来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唐朝的问题与东汉完全不同,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已经把地方上的财政度职权、人事任免权和赋税征收权,下放给了各地的节度使。由于拥有了地方上一系列的权力,各地节度使就像一个半独立的割据政权,他们和唐朝中央已经分离。从唐玄宗后期的情况来看,各地节度使已经出现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即使没有安禄山发动叛乱,其他的节度使也很有可能发动叛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中央控制的军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唐朝依靠其他节度使的力量最终平定了叛乱。唐朝曾经试图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但中央一有行动,各地的节度使就发动叛乱,搞得唐朝无从下手。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南明建立的初期,出现了和唐朝藩镇非常相似的情况。在明朝灭亡之后,明朝势力拥立福王在南京称帝,这就是南明弘光政权。为了防止北方的清军南下,南明在江淮地区部署了4个将领,被称为江淮4镇。为了解决后勤不足的问题,南明下放了地方管理的权力,这4个将领可以在自己的防区内征收税赋、任免官员,几乎成了唐朝藩镇的翻版。这些将领根本不服从南明的调动,气得史可法大骂那些将领为“嚎猪贱狗之辈。”江淮4镇和南明政权不再是一损俱损的关系,在清朝军队南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小集团的利益,江淮4镇先后向清朝投降,根本没有效忠南明的意思。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二、南宋和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强

南宋建立的初期,宋高宗面对的局面还不如南明初期。南宋的军队总计有40多万,大部分军队都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们的手里。南宋朝廷能够控制的军队很有限,那些大将各自都有自己的辖区,这非常容易出现割据政权。但南宋政权没有放松财政使用权和人事任免权,各路军队所需要的物资,都由南宋中央负责提供。虽然南宋中央为了筹集物资也非常头疼,但成功的卡住了各路将领的喉咙。至于人事任免权,进一步限制了各路将领。手下官兵们的升迁,需要朝廷的册封,各地将领没有这个权力。由于南宋中央这一系列措施,使各地的将领不具备滋生藩镇割据的土壤。


曾国藩和李鸿章,剿杀太平天国之后,为何没有自己割据一方?


清朝的情况十分类似,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为了镇压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鼓励各地官员训练团练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和淮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太平天国作战的过程中,湘军逐步成为了清朝最大的指望。不过,清朝对湘军并不信任,湘军所需的后勤物资,由清朝中央负责调动。湘军的官员晋升,必须通过吏部和兵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仅仅拥有军队,如果他们向割据一方,清朝会离开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此外,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三个人相互不和,清朝高层看透了这一点,提拔左宗棠制约曾国藩,同时有利用李鸿章牵制左宗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