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

魔鬼替身1


抗戰時期日軍出動坦克的次數很多,尤其是在與國民黨軍進行較大規模交戰時都有坦克支援步兵。




日軍94式超輕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雖然防護力很差,但面對中國軍隊時這個弱點並不明顯,因為中國軍隊的反坦克火力更差,即便是國民黨中央軍也沒有多少像樣的反坦克炮,而且自己不能生產,損失一門就少一門。20毫米機關炮雖然能夠擊穿日軍輕坦克的裝甲,但這類機關炮數量也不多,所以主要用於防空,反坦克作戰用的很少。戰防槍的情況還不如20毫米機關炮。由於極度缺乏反坦克武器,中國士兵很多時候只能以血肉之軀拿集束手榴彈去炸日軍坦克。



日軍在中國關內戰場上大部分時期主要投入超輕型坦克和輕型坦克,一是因為日軍前期和中期以此類坦克為主,中型坦克數量稀少;二是對中國軍隊的反坦克能力不在乎;三是對地形條件的實際考慮。當時中國關內道路交通條件還是土路為主,而且寬度也不大,北方山地、南方丘陵和水網稻田,這些地形條件對超輕型和輕型坦克的通行限制相對較小。



日軍在中國關內戰場投入的超輕型、輕型和中型坦克總數不多,才數百輛,這麼點放在歐洲和北非戰場上不屑一顧的坦克,在中國關內戰場卻能橫衝直撞,這也反襯了中國軍隊裝備有多麼低劣,至今都是中國人心中的痛。(S)


聯合防務


有網友問:為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 有人認為機關炮都可以打穿日軍坦克,所以日軍坦克不敢出來。其實中國抗戰才幾門機關炮?幾百門就到頭了,日本有幾萬門機關炮。

同時,日軍坦克也不是我們想象當中,那樣白給的。在錦州戰役,我軍使用的功臣號坦克,就是日式97改坦克。被近十發37反坦克炮炮彈,山炮炮彈命中,都沒有摧毀這輛坦克。

參加進攻的我軍97式坦克冒著猛烈的炮火前進,子彈打在坦克上叮噹直響,在巷戰當中,功臣號坦克連續被3發37毫米反坦克炮彈直接命中。但是沒有命中要害,功臣號調轉炮塔就幹掉了這門反坦克炮。隨後頂著對方的火力,數輛坦克聯手,打掉了十幾節火車上修建的數十個暗堡。

抗戰期間,日軍出動坦克的次數,其實也非常多,主要是引導步兵前進,打擊火力點。只是很少出動大集團坦克參戰。比如,77事變以後,日軍進攻華北,出動了2個戰車大隊。在南昌戰役,日軍出動了1個坦克集團,140多輛坦克。

就是很多小戰鬥也一樣出動坦克,比如1939年,日軍戰車第8聯隊就參加了對山西,龐炳勳遊擊部隊的戰鬥。隨後又參加了在太行山的掃蕩,這個日軍戰車聯隊一整年都在山西參加各種掃蕩。

在1941年,我軍在山東掩護魯西機關撤退的時候,在蘇村伏擊了日軍的6輛卡車。隨後日軍獨立騎兵第4旅團出動了5輛輕型坦克掩護步兵從包圍圈外圍發動了反擊。

日軍在我國境內長期保持數百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參戰非常頻繁。在1945年日本戰敗的時候,我國在關內接收了日軍坦克380多輛,裝甲車150多輛。(不包括被美軍繳械的第3戰車師團部分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軍事


坦克是二戰中絕對的陸戰主力,但在日本軍隊中卻排名很靠後,相對於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坦克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並不經常出動坦克。

在抗戰時期,日軍常年保有幾百輛坦克,只是這些坦克大多數是輕型坦克,而且主要應用於侵華戰爭初期。在整個二戰中,日軍僅有的兩次大規模坦克作戰,河南會戰和馬來會戰,投入的坦克也就200多輛,跟歐洲戰場的坦克戰規模完全沒法比。

每次日軍坦克出動,基本總是能打的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國軍隊血肉橫飛,往往需要上百人的陣亡才能報銷一輛日本人的坦克。到了抗戰中後期,日軍並不經常出動坦克部隊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坦克沒有太多對手,沒有必要經常出動。

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的軍事列強中其實是排名倒數的,其國力基礎太弱,工業能力太差。整個的工業產能,跟美國的這些大國比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日本軍隊的資源著重偏向於海空軍,尤其偏向於海軍,日本的鋼鐵產能全部集中供應海軍。陸軍方面,只能分得很可憐的資源。陸軍那點可憐的資源,就連打造子彈都要節約,哪裡有餘額來製造坦克。要知道坦克可是最耗費資源的陸戰裝備之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坦克對日軍實在是太奢侈了,日本不可能批量造出的有良好火力、機動性和防護的坦克,所以還是多造點速射炮和野炮更實在。因此,整個二戰中日本的坦克數量是非常少的。

在抗戰的中國戰場上,作戰範圍實在太廣,地形複雜,不利於坦克裝甲部隊的機動。中國軍隊的裝甲力量不值一提,反坦克武器很少見。日軍擁有陸海空軍的全面優勢,所以日軍使用坦克的積極性不高,很難見到日軍出動坦克。最後日本的坦克還要留著對付美國人呢。


科羅廖夫


1942年7月,日軍在對冀中平原鹽山縣東圈子村的掃蕩中,一個營的八路軍倉促應戰,頂住了1400多名日軍的步坦協同進攻,成功突圍。

當時,日軍對冀中平原的掃蕩已經持續了2個多月,八分區二十三團一營在夜晚急行軍上百里路,來到這個村子,凌晨時候開始構建工事。

很快,他們的行蹤被日軍發現,在4輛坦克的掩護下,1400多名日軍步兵向村子圍了過來,一營面臨很大的危險。

二十三團團政委姚國民、副團長趙振亞當時正在指揮這個營,經過仔細分析敵情,他們決心死守在工事,堅持到天黑,再尋機突圍。

為節省彈藥,指揮員們要求戰士們放近了敵人再打,務必一槍打死一個。

上午7多點,日軍開始試探性進攻,被一營官兵擊退。

第二輪,日軍指揮官動用4輛坦克作引導,步兵在後,但日軍的坦克只有一挺機槍,很快被堵在了村東的圍牆前,等到坦克想轉彎繞行,八路軍士兵動用重機槍和手榴彈盡情“擁抱”日軍坦克,直打的日軍坦克火星四濺,日軍坦克兵怕被包了餃子,趕緊不顧一切地逃出陣地。

坦克跑了,身後的日軍步兵被一頓好打,只能向後跟著逃跑。

接下來的幾輪戰鬥,日軍2輛坦克被英勇的八路軍士兵用集束手榴彈炸燬,日軍也不敢進入村子,剩下的2輛坦克更是躲得遠遠的。

眼看步坦協同不管用,日軍指揮官下令機槍手把重機槍吊到村裡的樹上,想居高臨下對八路軍形成火力壓制,結果連續七八個日軍機槍手被八路軍的狙擊手直接從樹下射了下來,“爬樹”戰術失敗。

一直戰鬥到下午快5點了,日軍仍未有所突破,面對如迷宮般的村子,他們也不敢貿然進村,索性就動用了卑劣的手段—放毒氣。

八路軍沒有防毒氣的護具,很多人被毒倒,渾身發抖,不得不向村內轉移,日軍蜂擁進入村子。

但日軍還是不敢在村內各個房子裡搜索,畢竟吃過太多的虧,他們站在幾個高房的屋頂上亂喊亂叫,四處打槍,八路軍乘機殺出重圍。

這裡戰鬥中,一營傷亡100多人,日軍也傷亡小几百人。副團長趙振亞、政治主任孟慶武、副營長戴敬武英勇犧牲。

總體來說,這是一次漂亮的戰鬥。

整個二戰中,日軍由於資源不足,前後生產的坦克不過4500到4800輛,而在中國戰場投放的坦克不過800輛,這數字相對歐洲戰場,實在少得可憐,再加上日本坦克的質量,就更不能和歐美的坦克比,但放在中國戰場上絕對是“神器”。

而這僅有的800輛坦克,大多數都裝備在了關東軍和臺灣等地,在華北華東華南華中投放的少得可憐。

在中國的實際使用中,日軍慢慢發現這些坦克實在沒什麼大用處,尤其對建築物沒什麼威脅,缺乏必要的火炮火力,對付八路軍的時候,還不如幾挺重機槍管用。

所以,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很少看見日軍使用坦克,畢竟實在數量少質量差,沒什麼意義。


雲中史記


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是中國的一段民族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才取得了勝利。對歷史有些瞭解或者是細心地朋友們會發現日軍在侵華戰爭當中很少出動坦克,甚至是整個亞洲戰場都很少出現坦克,日軍在整個二戰中只有兩次出動大量的坦克,就這也只有兩百多輛而已,跟歐洲不能比。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保持幾百輛坦克的常駐量,但是這些坦克大部分是輕型坦克,而且只在侵華初的一段時間使用過。日本在盧溝橋事變後源源不斷往中國戰場輸送裝甲車、坦克等武器裝備。由於當時的中國武器和落後,都不能保證人均一槍,更不用說是有幾輛坦克了。所以日本的這些戰車成了馳騁戰場的利器。

有的人說日本不出動是因為他們的坦克太弱,機槍都能打穿。其實真實情況剛好相反,只要日軍出動坦克,都會讓給中國的軍隊遭到重創,而想要擊毀一輛日軍的坦克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往往需要幾百人甚至更多人付出生命。所以,日軍不經常出動坦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必要大費周章。

另一方面,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其自身資源很少,要通過侵略戰爭擴張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所以,在此之前,日本沒有多餘資源來製造坦克這種耗費物資人力的事,所以本來日本坦克的數量也不算太多。

在當時,中國的裝甲力量根本不堪一擊。九一八事變時的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編制齊全的部隊,並且有中國第一支裝甲部隊,裝備了從英法美等國進口的坦克和裝甲車。此外還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鐵甲列車部隊。遺憾的是這些武器還沒使用就全部被日軍繳獲。

中國曾經使用過反坦克炮,對付日軍的坦克很有效,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彈藥也逐漸消耗殆盡。另外,中國戰場作戰範圍廣,地形複雜,也不利於坦克的機動,日軍在戰場上有絕對的優勢,坦克部隊也沒有太大的積極性。這些因素就造成了日軍很少出動坦克的現象。


霹靂火軍事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二戰的時候,日本海軍造過坦克,陸軍建造過艦艇,說的就是日本陸海軍不合。不合就不合,但是海軍又成了老大,佔據大量的鋼鐵資源。這對陸軍就不公平了:本來資源就有限,你海軍佔據了大部分,那陸軍造坦克就只好省著點用了。整個二戰時期,日本總共造出的坦克數量大約只有4500輛。

這4500輛聽起來不少,卻是分批建造出來的,而且大部分部署在東北邊境防備著蘇聯的鋼鐵大軍。畢竟日軍是見過蘇聯的鋼鐵洪流,在諾門罕被蘇軍打的大出血,早已有了陰影。日軍的坦克還有部分部署在國內、分散在太平洋戰場,所以在中國戰場的坦克不超過1000輛。

日軍在前期作戰的時候,坦克部隊都是分散使用,以坦克聯隊的形式加強到各個野戰主力師團。日軍並未重視機械化作戰,直到1940年底才正式成立了4個機械化師團。1942年日本派遣不少軍官前去德國進行軍事考察。日軍的裝甲師團終於出現了,然而大部分裝甲力量依然是準備與蘇聯一戰。當時的中國不僅缺乏坦克,而且還缺反坦克武器。當時許多部隊連野炮和山炮都沒有,何談反坦克炮,這簡直是奢侈的東西。儘管日軍部署在中國戰場的坦克少,出動的也少,但是依然給我們造成了重大的困擾。


兵說


二戰中國戰場上日軍坦克大規模使用很少見,這跟當時交戰雙方的戰術思想、客觀因素有很多關聯。別看二戰期間,日軍海空軍和美國在太平洋上打的不可開交,至少在當時是世界一流水準。本回答不包括後期中國駐印軍獲得美援部分。

但是陸軍裝備就相對差很多了,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思維。受限於資源嚴重缺乏,考慮節省的目的。在海軍大造航母、艦艇的情況下,陸軍只能造些小型坦克(數量還不多),熱衷於精確射擊,忽視自動武器的研發。加上交戰方是中國這種農業國,更是缺少研發動力。

具體看看為什麼日軍在中國戰場很少使用坦克。

一、中國糟糕的交通路況,南北方地形的差異,限制了日軍坦克的應用。

民國時期的中國,不像現在公路、鐵路網密佈,除了部分城市,大部分屬於農村黃土地。北方溝壑、南方水網,在缺少現代交通系統的支持下,坦克這種重型武器很難靈活機動。主要在攻城、大型會戰期間使用。

二、中國軍隊反坦克武器的極度缺乏,裝甲力量的薄弱,也讓日軍沒有使用坦克的迫切需求。

二戰期間,中國軍隊反坦克武器很少見,在激烈的戰鬥中損耗大,沒有補充,軍隊裝備的裝甲力量也不值一提。在擁有海空軍優勢的日軍面前,其使用坦克的積極性也不高。列舉部分中國軍隊裝備反坦克武器:

PAK36反坦克炮(德國)

厄利孔20毫米機炮

VZ34反坦克炮(捷克)

這門不知道是什麼炮,大家自己找找。

三、關東軍防備或進攻蘇聯使用。

裝備關東軍用於防備或進攻蘇聯使用,更是影響在中國戰場使用坦克車輛的得要因素。

列舉日軍在二戰期間裝備的部分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92式超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

94式超輕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


河東三叔


日軍的坦克不是像蘇軍一樣的集群突進戰術,他有點像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屬於支援坦克,主要是用來給步兵開路,提供火力支援的。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坦克造了幾萬輛,但大部分都是分配到部隊中用作支援火力,比如日軍的一個大隊會有一個戰車中隊,一個聯隊會有一個戰車大隊,以此類推,但是日軍的步坦,歩炮協同能力是很強的,二戰中最基本的日軍戰術,是步兵會派出斥候,也就是我們的偵察兵去敵軍前沿偵查火力點,隨後坦克開路,步兵尾隨,同時炮兵做炮火延伸,這樣的戰術,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科學實用的。

不過日軍坦克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的薄皮大餡,但是,當時世界坦克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完善,坦克的機動能力還沒有達到後來爐火純青的技術,而且當時中國的地形複雜,如果真的把一輛幾十噸的坦克展開隊形,中國軍隊未必要挖反坦克壕,很可能日本的坦克就會陷入爛泥和沼澤中。日軍的武器研發一直是強調實用,比如日軍的南部十四手槍,當時為了適應東北嚴寒天氣,方便帶手套扣動扳機,扳機處圓環故意修的很大,日軍二戰後由於太平洋戰場上裝甲力量的不足,也在著重向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發展,二戰末期日軍甚至造出來了比虎式還重的坦克,只不過還沒列裝戰爭就結束了。

其次日軍薄皮坦克在中國一開始也是被捶的很慘,中國軍隊的蘇式坦克T26和英式威克斯坦克,隨便一款就可以虐日軍,而且早在淞滬戰役的時候中國軍隊就發現了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反坦克的作用,甚至比德國軍隊還要早。

不過隨著淞滬會戰及之後的戰役消耗,中國軍隊重裝備的損失慘重,而且當時還沒辦法即使補充,而且制空權也牢牢掌握在日軍手裡,技術兵器還沒有發揮作用就被摧毀了。所以才造成了豆坦克橫行中國的亂象。











凌遲五馬分屍郭松民


二戰時陸地上的殺器——坦克

坦克最早出現於一戰,是陸軍機械化思維的產品,由於在一戰中良好的表現,成為歐洲的明星武器,這種既有防護又能攻擊的東西,配上機械化,完全符合歐洲左手拿盾,右手拿劍的傳統。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坦克相比於一戰的時候,有了巨大的進步,除了火力較猛外,具有越野能力,裝甲防護和突進等能力,對於平原上的簡易防禦工事很容易突破,因此,成為陸戰中的一大殺器,德國就是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開創閃電戰,39天就佔領了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很多小國也是一天就佔領了,坦克所到之處,很過國家望風投降。

縱橫也是一個坦克迷,相對於飛機和軍艦這種空戰和海戰產生的東西來,縱橫還是喜歡坦克,對坦克也算比較瞭解,曾經一度沉迷一款叫做《坦克世界》的遊戲,但是水平實在是有點渣啊!耐心也不夠,所以,一般都選擇中坦冒進,喜歡和敵坦突臉,硬碰硬。

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會被地方隱藏在某個角落裡面的重坦一擊斃命。

就縱橫瞭解,坦克其實也有繁雜的分類,有坦克,也有反坦克戰車,坦克也分為重坦,中坦,輕坦等,很複雜,在二戰時候的歐洲戰場,為了應對德國的坦克攻勢,蘇聯也積極進行坦克研發。

所以,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是越發展越厲害,縱橫對德國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都很喜歡,但是同樣作為二戰中的強國,日本為什麼在抗戰中很少使用坦克呢?

日本坦克的發展

其實,日本也是很注重坦克部隊的,在第二世界大戰中,日本也建立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

日本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時就組建了坦克部隊,但是規模不太大,並不能單獨形成建制,因此,就分配到各個師團,配合陸軍作戰,所以,日本的步坦協同作戰技術就很好,當中國步炮協同還沒整明白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開始步坦協同了。

當然,這不代表中國就沒有坦克,張作霖和張學良時期,向歐洲購買了不少坦克,結果九一八事變後都給日本人做了嫁衣,尤其是設立在瀋陽的東三省兵工廠,基本有完備的各式武器生產流程,當時還聘請了很多日本技術。

到1936年日本在東北公主嶺組建了日軍第一坦克旅團。

在二戰中日本的坦克也多有發展,到1942年的時候日本足聯了三個坦克師團,1944年在日本本土組建了第四個坦克師團。

日本的一個坦克師團以北配備一百兩輕坦,三百多輛中坦,以及各種汽車一千二百多輛,並且配備了許多火炮,總體上來說,日本的坦克師團對地面打擊還是以打擊人為主,而不是打擊坦克,畢竟中國幾乎沒有坦克。

抗戰中日本坦克所發揮的作用越到後期越不明顯

抗戰時期日軍並非沒有發動坦克對中國作戰,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還很頻繁,主要原因是,抗戰初期中日的戰場大多是平原,而且距離日本運輸坦克的輪船比較近,所以,坦克也是日本侵華的重要工具。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以及戰爭形勢的轉變,坦克逐漸只能配合日軍陸軍作戰,並不獨立參加作戰。

究其原因,首先,越深入內地,地勢越複雜,戰場大多也都在農村,距離較遠,坦克由於厚重的裝甲,所以行動起來極為緩慢,並且費油,石油資源在二戰中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因此,在中國的戰場,日本更加註重靈活多變的傳統騎兵,在日本的師團中,幾乎都有騎兵聯隊,針對騎兵聯隊,很多人認為是那種上前衝殺的戰法,實際上縱橫認為只是日本人的一種代步工具。

其次,歐戰是你研究坦克,那我也研究坦克,所以,愈演愈烈,就形成坦克戰了,在中國的戰場是,你研發坦克,那我就裝備反坦克的東西,比如抗戰前,中國就大量進口大口徑的機關炮,日本的坦克本來就以輕坦和中坦為主,皮薄的不行,當然,最適合中國的坦克,在當時來看也是該種類型的坦克,二戰後期美蘇的強力步槍都有可能穿透日本的薄皮坦克,戰爭後期隨著美蘇對中國軍援的增加,日本坦克能夠發揮的作用已經很小了。

當然,以日本的國力,也不可能有更大投入去研製先進性的坦克,對於日本來說,有研製坦克的錢,不如製造更多的軍艦和飛機。

最後,坦克被髮明的根本是機械化戰爭的思維,速戰速決,才是坦克的存在之道,但是抗日戰爭由於我國弱勢的國情與日本打起了持久戰,這樣的話,在這場戰爭中,坦克實際上已經不被看好。


史論縱橫


第一,對敵不同,日本人進攻的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交通落後,不像歐洲德國的閃電戰,在歐洲的各個工業國家展開,用機械化部隊搶佔交通線交通樞紐來切割敵人,而日本在地域廣大的東亞沒有多少可用的交通線,尤其是重慶政府控制的川渝多山,東南亞盡是熱帶雨林,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發展不起來。



第二,資源不足,日本資源匱乏,原材料都需要從佔領區運回國內製造,成本極高,而戰爭初期英美對日已經禁運,導致武器製造所需資源無力為繼,而後期本土工業區被盟軍轟炸,更難生產坦克。


第三,日本戰線過長,陸軍無力製造太多坦克,更多的資源需要交給海軍造艦以維持海上交通線。


第四,日本陸軍主要的中國戰場,對戰的中國軍隊十分落後,很少使用裝甲部隊,所謂美械德械的中央軍只是一部分,而且大部分保存實力,並且沒有多少機械化部隊。而德國面對的英法波蘭蘇聯都是有機械化部隊協同作戰的。而在太平洋戰場,更需要的是海空力量。

第五,諾門坎戰役中,雖然日軍戰果更大,但是日本體會到了和蘇聯國力之間的差距,日本的坦克面對蘇軍坦克十分無力,簽署蘇日和平條約後,日本對鋼鐵洪流的建設基本已經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