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所有的文艺创作都离不开时代。”这是演员黄渤对身处时代的感悟。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电影事业经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奋斗,正在谱写着新的篇章。新世纪以来,电影的产业化改革使中国电影充满活力,也让更多年轻演员走上了大荧幕,成为一颗颗闪耀的星。

可以说,电影演员在努力为时代的大厦添砖加瓦时,时代也用丰富的养分塑造着一批优秀的电影演员。而改革开放,则正是开创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让中国电影迈进黄金时期。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诞生了许多代表人物——谢飞、张瑜、陈凯歌、卢燕、朱延平、贾樟柯、姚晨、黄渤……《今日影评·鸿论》中,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便与他们展开对话,用经典人物的经典故事还原改革开放40年这段风云变幻的电影史。

本期《鸿论》,尹鸿教授专访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渤,回顾他的演艺之路,试图通过中生代演员和新人导演两重身份,还原塑造他的电影时代。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一出好戏》让黄渤白了头

“高票房不应成为压力”

今年暑期档,黄渤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正式上映。在上映前,黄渤内心忐忑,“已经做好了面临各种结果的准备”。将一部极具寓言性质的影片拍好,是对一位新人导演的极大考验。票房和评分结果出来以后,黄渤笑着对尹鸿教授说,对这个成绩已经比较满意。

在《一出好戏》拍摄之前,黄渤为这部作品筹备了几年,第一道关选景就难住了他。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拍摄地点,黄渤把南北半球的两个温带中的岛屿几乎考虑了个遍,甚至连千岛湖也纳入考量范围当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黄渤知道了屋久岛,看到美妙的景色,他觉得上天对他露出了善意的微笑。然而直到上岛拍戏,黄渤才得知,屋久岛的特点是一年下400场雨。拍戏期间,等雨停成了剧组最常做的事。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拍戏的过程,就是遇到麻烦、解决麻烦的过程。”黄渤用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难,但在他看来,最大的困难是题材和才华之间的斗争。拍摄假定性强的作品,考验着导演的功力,而思考如何将这一题材导好,更让黄渤“白了头发”。

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让黄渤感到兴奋,也感到压力。不过他很快意识到了这一悖论:成绩不应该成为标准,拍摄过高票房的影片也不意味着以后必须接高票房的影片。在他看来,无论是对自己的事业还是对中国电影来讲,常识性的、个人表达性的影片的创作也是必需的。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优秀演员出演没那么高商业价值的电影,无疑是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完善丰富。在这一点上,陈凯歌导演也坦言:“不想为名所累,所以要多做一些尝试。”

尝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人的关键词之一。他们不断探索着,意图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地气的作品。从改革开放前电影行业的几乎空白,到如今的黄金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电影人们励精图治、筚路蓝缕的摸索。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生活经历赋能艺术创作

青年演员首需建立高标准审美

在拍摄第一部电影《上车,走吧》之前,黄渤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驻唱歌手、舞蹈教练、影视配音,黄渤尝试过很多职业,这些也成为他走入生活的珍贵经历,为他的演艺生涯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如今当了几次影帝的黄渤再回头时,会感谢那段浪迹天涯的日子。高中毕业后,黄渤和朋友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从东北演到广西,几近走遍了整个中国。在他看来,这段过程不仅是演出的过程,也是与中国社会某些层面亲密接触的过程。群众真实的情绪,也成为他的一种独特审美,作为评判自己作品能否反映生活的标准。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新世纪以来,一代新的电影人走上影坛,走入观众的视线。在黄渤看来,他们需要汲取的养分就在时代和生活当中。要有生活,要有审美,是黄渤对新生代演员提出的建议,“生活毁了,创作根也就毁了。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中,黄渤对生活的观察角度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电影《斗牛》中,黄渤使用了固定在自己身体上的机位来拍摄脸部特写,通过自己旋转使后背景发生改变。

拍摄《杀生》的时候,类似的支架下端加了一个餐桌用的转盘和汽车内胎,让这样的镜头具有了呼吸感;而到微电影《2B青年的不醉人生》时,轻量化的摄影设备让他对这样的系统操作自如,摄影师的新角色也让他用别样的视角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观察生活,走入生活,这是中国电影人对作品现实性的执着追求。文艺创作是离不开时代的,姚晨在接受尹鸿教授专访时也曾表示:自己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己能够得到共情,并且想去找到一个答案。用电影照进现实,甚至通过电影让现实向美好的方向发展,这一直都是中国电影人的初心。

改革开放40年促成电影的百花齐放

代际传承助力行业发展

在中国电影圈里存在着一种代际传承,尤以导演之间最为明显。在《鸿论》前几期的节目中,第四代导演谢飞就谈到,受前一代导演的影响,自己的影片中有苏联电影的影子;而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也认为第四代导演给他们上课的过程,提供了现实主义关怀。

在黄渤看来,自己踏入电影行业的第一部戏是值得庆幸的,不是因为获得了一个表演机会,而是在拍《上车,走吧》时遇到的管虎导演,为他灌输了好的表演观念。用真实“血肉”填充表演的“骨架”,是黄渤一直奉行的表演态度,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关怀现实。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无论何处生人,也无论教育背景如何,一代演员由于同样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对时代的感触也比较相似。而时代的变化,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让新一代导演与以往的导演在观念上产生了差别。

黄渤将环境的变化比喻成由小花盆到大花坛的变化,也正是因为容量的扩充,也让这一座花坛中开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可以说,对于中国电影而言,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执导了《一出好戏》这一导演处女作后,黄渤坦言自己对“导演”二字心怀尊重,却并没有很大的企图心。由宁浩执导的黄渤成名作《疯狂的石头》在拍摄时受到刘德华“新电影计划”的关怀,成长为中生代演员后,黄渤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种关怀和帮助传承下去。

导演组建整个团队,带动电影全行业的发展,这也是黄渤发布“HB+U”新导演助力计划的原因所在。将自己从生活中体会到的经验传承给新一代的电影人,这对于中国电影和电影工业都是一件好事。

在黄渤看来,自己的成长中受到了很多导演的影响。在这40年的发展历程上,《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品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自己的电影事业有所启发。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每一代电影人都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中国电影没有张艺谋、姜文,都会缺少一些浓重的色彩。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电影事业正是在这种代际传承中获得发展。新一代演员、导演继承着老一代电影人的经验,并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特色,

让中国电影在这40年中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人物形象和作品。

在与经典电影和电影当事人的对话中还原时代的历史质感,重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和中国社会的变化,是《今日影评·鸿论》的初心。用经典人物支撑框架,还原改革开放电影史也是《鸿论》的制作方式。

《今日影评·鸿论》专访黄渤:解构演员导演双重身份,时代塑造电影新力量

“既讲电影中的历史,又讲历史中的电影。”这是一位豆瓣网友对《鸿论》的评价,而这也正是节目想要传达的。或许,新时代的年轻观众已经不能理解改革开放初期那些经典电影的情节,而

《鸿论》要做的也在于向新观众解构、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探讨那些经典电影对人性解放、对现实关怀的深刻意义。

《鸿论》播出至今,采访了8位改革开放电影史上的亲历者,他们分享着属于自己的电影故事,也在自己的领域为改革开放贡献着力量。如今,播出已经过半,40年的电影发展历程正在被逐步拼接起来。每周五晚22点档,电影频道《今日影评·鸿论》,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话经典电影人,持续开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