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當年趙國和秦國僵持不下,白起出使魏國時,死在魏國,哪個國家最可能統一?

遊戲81574881


首先,名將對於一個國家的命運是有影響的,而影響最大的也是名將的戰略思維,比如趙括換掉廉頗,戰略防禦對峙改為戰略出擊決戰,這是長平之戰的轉折點,也是趙國由盛轉衰,走向滅亡的關鍵戰役;再比如三國時期的姜維,沒有延用諸葛亮制定的以漢中為根基據守的戰略理念,而是放魏軍入漢中平原企圖圍殲,直接導致蜀國門戶大開,一發不可收拾而至亡國。所以,如果白起真的死在魏國,秦國統一的步伐會放緩,而統一天下的依舊是秦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秦國之強主要原因不在於個別將領,而在於商鞅變法後的綜合國力的發展,軍隊實力的提升。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改革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實力,比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一躍成為最強盛的國家,甚至將領土擴張至匈奴遊牧的地區;魏國的“魏武卒”的整編,讓魏國的軍事力量達到頂峰,這一特種部隊的誕生,可以說是魏國崛起的關鍵;而秦國的商鞅變法,不經在經濟農業上使秦國逐步豐裕起來,而在軍事方面,以將士殺敵人數記錄軍功的制度,無疑是讓秦兵化身為惡魔,這裡很有趣的一點是,秦軍作戰後,會將敵人的頭顱掛在腰間回營領功,後來軍中頭顱太多,不易處理,最後就改為割下敵人的左耳為算,那麼六國軍隊與秦軍作戰時,死的傷的都會被割掉左耳,形成當時一個奇怪的現象,也使得六國士兵談秦色變。加之秦軍的軍事改革創新中,對秦弩的發展,可以說是當時戰場上最具威脅性的神器,在當今考古專家還原秦弩做實驗時,200米的距離能精準射穿當時“魏武卒”裝備的重型甲冑,這個殺傷裡和精準度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步槍了吧。

還有一點就是,秦國並不缺少善戰的將領,只是白起嗜殺,且大兵團作戰的戰績確實鶴立雞群,才使得名聲要高於其他將領,但我們也可以羅列一下,倘若白起死去,誰代替白起呢?

(一)王翦

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跟白起一樣,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勝於白起的地方在於他擅長攻城戰,而白起更擅長開闊地帶的野戰。公元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先後攻佔了趙國的七座城池,一戰成名。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先是佯裝與楚國相持,準備長期對峙,引誘楚國集結兵力決戰,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率軍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項羽祖父)於蘄,擒獲楚王負芻,平定楚國,此時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的軍力是六十萬,雖有誇大,但展現了王翦大兵團戰役的指揮能力,而其子王賁,在滅楚戰役中表現的才能不下於他的父親,也是後來秦國相當仰仗的高級將領。

(二)司馬錯

因《史記》沒有給司馬錯列傳,就像公孫衍一樣。所以司馬錯的名氣沒有那麼大,但司馬錯被記載在《史記.張儀列傳》裡的一段是很出名的,就是秦慧王問計張儀和司馬錯伐蜀還是伐韓的問題,兩個人討論之後,秦惠王認可了司馬錯的意見,並由司馬錯任主帥伐蜀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錯攻伐了弱小的蜀國,可能軍事能力不如王翦、白起,但在戰略智謀上可以說是王翦、白起沒法比的。在那個時期,能說的過張儀的估計只有蘇秦了吧,沒想到司馬錯能贏得這場辯論,可見其智。

(三)魏冉

首先,白起的成功也要感謝魏冉這個伯樂,若非魏冉舉薦白起,可能就不會有一代殺神的出現。而魏冉本人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在秦昭王時期,率軍進攻魏國,殲滅魏將暴鳶的四萬軍隊,取得了魏國的三座城池,後又帶著白起、胡陽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於華陽大敗芒卯,斬敵十萬,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這也算是給白起上了一課,培養了日後的戰神。除了軍事方面,魏冉的政治外交能力也是相當出色,在六國中“挑撥離間”,玩了一手好手段使得秦國坐收漁利。但魏冉後期權傾朝野,也是過於高調,後被秦王免職,公元前266年去世了,所以,魏冉可以代替前期戰役,代替不了後期諸如長平之戰這樣的大戰。

當然,除了此幾位名聲大,有分量的人物,還有諸如王齝、蒙驁、蒙武、李信等同時期為秦國兼併戰爭中付出傑出貢獻的軍事家。有國家綜合實力做基礎,相信這些名將一樣會帶領秦軍橫掃六國。


棍哥觀史


即使秦國戰神白起死於魏國,趙國也免不了毀於一旦。我們講英雄史觀,但又不唯英雄史觀。你看長平之戰,相持多年卻不見勝負。這是在拼人材拼意志拼國力,大國之爭,比拼的是綜合國力。從長遠看,趙國朝庭內部離心離德,傾軋不斷,秦囯上下團結,同億敵愾。即使長平之戰打成了平手,趙國內部的窩裡鬥會分外的激烈。一個國家的內耗,特別是在大爭之世,無異於自取滅亡。綜看戰國時期,其餘六國相繼滅絕,究其根本,不少的國家都是沒有正確的立國之本,君臣不和,經濟凋零,尤其是遵循守舊,變法不力,墨守成規,毫無生氣勃發的氣象。你看幾代秦王,人才輩出,商鞅變法,張儀縱橫,白起戰神,呂不韋的神通,李斯的大略宏才,秦始皇的堅韌不撥,他們的新軍無往而不勝。新氣象新力量層出不窮。一個沒落西山的趙國如何能與秦國匹敵?


劉聲90883005


秦國還是要統一中國。

有一點是六國怎麼都趕不上秦國的,即是統一國家的意志和行動。秦國曆朝歷代都在竭盡本代的力量向東擴張,每時每刻都準備東進。而六國形不起合力,讓秦人採甪各個擊破的方法,蠶食鯨吞。這就激發了自秦孝公以來的歷代君主東進滅六國的意志和野心。這一點相當重要。

白起,實在是個名將,這點沒人懷疑。長平之戰後,沒有白起參戰,打了邯鄲之戰。與趙國打個平手,兩國媾和。趙國還是割地才了事。說明白起的才能了得,在與不在,戰果不同。

事實上,秦昭 王時的長平之戰。白起參不參與,趙國都準備和談了。這對秦國並沒有多大損失。趙國的使者在秦國住了很久,就等秦官方在前線的消息。如果秦人在前線(沒白起的情況下)失利,秦人會答應趙國要求,割地罷兵。這樣,秦兵打不贏就退,而且有面子。 只是消滅不了那麼多敵人而己。

秦趙邯鄲相持不下,這時的白起己不在,秦國沒有白起照樣打。照樣滅二週,臣韓王。而且後來的王翦一家,蒙恬,李信之類,也在戰場土縱橫馳騁,戰功赫赫,為秦國一統天下,名揚後世。 當然白起在長平之戰滅了趙國主力四十多萬,實在是搬開了統一進程上的最大阻礙。這一點還沒有一個戰將辦得到。

白起不在了,秦國還是決心打。這決心就決定了後來的一切:秦註定要統一天下。





劉一千五


假如白起突然暴斃在魏,統一的時間會往後延,還有就得看這七國能否再出一個雄主以及各國自身的實力。個人看法是戰國末期,有實力實現一統的只有秦趙兩國,其他國家都因各自存在太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致命的政體,無法擔起這個歷史任務。

先說說韓燕兩國吧,在戰國末期,這兩國沒啥存在感的。韓乃四戰之地,被秦爆揍一輪後丟失上黨關鍵戰略位置,已經是風燭殘年,一吹就滅。燕國地處苦寒之地,除了中間打齊國雄起一陣後,也沒啥動靜過,即使後來面對已經嚴重內傷的趙國,發舉國之兵,也被揍得割地賠款,所以這兩國就根本不在考慮範圍內。

魏國,曾經戰國初期的霸主,後在秦國的爆揍之下,江河日下,不復當年之勇,能自保已是萬幸,統一天下的歷史任務就恕老衲無能為力了。

這時秦,趙,楚,齊四國則最有機會,無論是經濟,軍力,人口都有相當規模。齊國自從田老闆復國後,已不過問江湖之事,偏安於一隅,誰做老大都無所謂,所以寄希望於齊國就沒指望了。

楚國說白了就是一個盜版的周朝,雖然楚國很大,但無法凝結成一股非常強大的戰力,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他奇葩的政治制度,大周朝用分封諸侯的辦法已經是差不多一千年的事了,這套政治制度早過時了,就好比一戰的奧匈帝國一樣,最終都會落下慘敗,所以楚國雖然滅國晚不是因為他強,是因為他地盤大,吃下來要廢點時間,說到統一天下那可是有心無力了。

這時候就剩下秦趙兩國了,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末期,這兩國間戰爭成為主旋律,每一次碰撞都關乎天下形勢的發展。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強大,法制清晰,民眾一心,耕戰結合,可以說天下無出其右之國,但民族政策還不夠完善,都是靠鐵手腕來解決。這種鐵手腕處理問題就是:假如你強大時,問題不會顯現,一旦遇到內亂、經濟倒退或者外戰失利時,這些邊疆的少數民族就會成為你的掘墓人,這點在秦朝滅亡時可以看出,當時劉邦項羽打造反打到咸陽,駐守長城的30萬大軍無法回來勤王。

最後就是趙國了,趙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力暴漲,騎兵乃天下第一,但經濟和政體的改革還未完成,需要時間來完善和發展。趙武靈王很聰明一點,他打下了北方三郡,這裡可以產生無數的戰馬。河南地當時還是個無主之地,就在北方三郡和秦之間,趙武靈王其實是可以繼續把它給吃下來,但還沒做完這一戰略部署就已經去見先王了。但我們從此可以看到一個問題,北方三郡是橫在秦和匈奴之間,可以說趙佔了這裡是給秦擋了不少子彈,匈奴是不大可能兜個大圈,那麼大老遠來襲擊秦,假如趙沒有很好的解決民族或軍力的問題,是不敢吃下這燙手的山芋。民族這點我們可以從趙國的地理結構說起,趙這個國家北胡南漢,趙武靈王為了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就穿著胡服上朝,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很容易得到認可的,中山國狄人,北方的東胡,樓煩,匈奴等都無一不臣服於趙,並且趙的軍隊裡面胡人是佔很大一個比例的,趙在民族政策方面是處理的不錯的,所以後面李牧在大敗匈奴後基本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秦了,其他胡人不會接著難為趙。再者趙國是有向胡人要地的傳統,從趙襄子趙無恤開始就逐漸這麼做的,並且趙無恤本身就有一半的胡人血統(趙無恤是趙簡子與一狄女所生),趙在向胡人要地的同時也是征服胡人,擠壓秦的空間以及封鎖秦的馬場,假如趙國在後續可以完成趙武靈王部署河南地佔有,那此時趙就有個一塊宜農宜牧的寶地還可以威懾秦,甚至可以向河西走廊發展,把勢力伸向西域諸國,甚至更遠……所以秦趙兩國的發展方向是不同的,並非誰優誰劣,但趙這樣發展需要時間來換空間,在戰國末期這個風雲變幻莫測的時代,你發展慢點就會導致滅亡,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們來看看命題,假如白起在這個節骨眼上突然報銷了,接著秦趙兩國又僵持不下各自罷兵。接下來誰能統一就看各自的眼光了。假如趙如我們歷史所知道的劇情來走,肯定是秦一統天下;假如趙孝成王能向爺爺趙武靈王一樣英明,一直向西發展把秦給包圓了,那麼統一天下的就是趙,同時一旦趙統一天下的話,疆域將遠超秦帝國,它會延伸到廣袤的西域甚至更遠。




七師兄2


按當時的情況秦國沒有白起的作為秦國照樣統一天下,為什麼哪?秦國從嬴政到李斯,他們的國策就是如此,統一天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這是從政治層面上來說,從軍事角度來看,秦昭王與白起以後,嬴政執政以來秦國又出現了很多軍事人才,軍事將領,如謀略者國尉尉僚、統帥實戰者王翦、蒙毅,這些軍事人才即有白起的作為,又能為嬴政所用,他們抗起了嬴政的統一大業。

趙國的有限崛起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射獵開始的,小小的中山國他們費了多大的精力,既是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僵持不下趙國也沒有能力統一天下,趙國他的侷限就在燕趙之地,他的政治格局就沒有統一天下的遠望之想。楚國與齊國亦如趙國如此,雖大亦無遠見,充其量只是守土保主而已。

反觀秦國嬴政的偉略,他是繼六世之餘烈,一代代的國君是以政治群雄的姿態把秦國推向了大勢,到了嬴政執政,他的著眼點與政治格局就放在了統一大業上,前面的六國之賢能之人張儀、魏鞅、範睢跑到秦國做客卿都是為秦國的大業做鋪墊,有了秦國嬴政的偉略加以明相李斯的輔政秦國的大勢才出現了局面,統一的的目標才明確徹底,唯有他們的才略天下才能統一。歷史就造就了他們。孔子早就看出了秦的作為:“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志向的大小就很自然的決定了他的人與他的國的堅定走向。


楊柳青青春之聲



路遙lgy


你先告訴我,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一般稱為戰神的人是非常正義感的人。為什麼會死呢?經常看到生命逝去,會打擊求生欲,自己感覺生無可戀。戰亂滋生恐怖主義。西漢霍去病的死很可疑。應該是敵手暗害。你想表達什麼呢?霍去病死了,漢武帝很傷心,並未查出原因。聽說霍去病研發的新武器裝備很先進,殺傷力超強,殺人也很多吧?網友評論如果拿出來升級研製,中國要出科學家了。多幾個霍先生,人類進程會加快麼?可老天爺讓人才暴亡了。年輕輕的沒由來。三國演義裡常有一句"天要滅我""天助我也",到底是什麼情況?天道運算。合理解釋,戰爭是反人類的,科技不贊成支持。


莉莉安楊女士


國家或民族的勝負不取決於個人,只取決於你國家或民族的制度和法律,開始起點上就決定了結果,除非你在半路上改革,但在中途上改革要比在起點上改革會死的人更多。因為錯誤思想會衍生開來,我分析一下給你吧,舉例,一個國家有一百個人,但有五十個人的思想對的,做對事情做好事情,另外五十個人思想是錯的,做錯事情幹壞事,實際情況是經過時間的延進後,幹壞事的人會上升到八十人,原因是幹壞事有財富收益在吸引人們。這是人性決定的。這是永恆的東西,所以不管你的信仰多高尚幻想有好,制度上法治上如果不用財富吸引人們幹好事,總有一天是會被淘汰的。評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看他的制度和法律就能看到他們能走多遠走多快了。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如果白起當年出使魏國,就不會有長平之戰,趙括的父親趙奢臨死之前對趙王說,兒子趙括雖熟讀兵書,但只會紙上談兵,不可委以兵權重任,否則會貽誤大事,趙括由於長平之決策失誤,秦國斬殺了趙國40多萬兵將,趙國人提白起個個咬牙切齒,又個個心驚膽顫,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血腥最為慘烈的戰鬥,如果當年白起出魏國,魏國可能會由於弱變強,秦趙僵持不下,力量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再說魏國是小國,要呑並和統一那國都不容易,只能說增加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青石5340


秦之強是歷代秦國國君不懈的努力

變法改制,秦國按軍功論地位,這讓出身平民的人可以為秦國建立功勳

從未獲得無上的榮耀與地位

在看看其他6國。齊國,齊國也是特別強,但是在集5國之力討伐之後就一蹶不振了

楚國與秦國接壤,也是特別強,但是在秦一直不斷的進軍也是逐漸衰落了

再者除了白起秦國依然有很多強大的武將

王翦。王賁,蒙驁,蒙恬,蒙毅(蒙氏一族歷代多出戰將)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