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魏晋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因为烽烟不断,士兵这个行业就迅速被炒热了起来。虽然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完美践行了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理论,体系内新陈代谢的速度惊人,但是也经不住庞大的市场需求,照样是从业者前仆后继,这浪花就算死也得死在滩头上。这种经久不衰的热潮让笔者联想到了高中时,老师在填报志愿时告诉我们,可以回避IT这种眼下热门的行业,提高录取成功率,因为四年以后这股市场热度就会减少,热门行业不一定是热门行业。到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老师诚不欺我,这个行业确实有东西少去了,可惜少去的不是热度而是从业者的头发。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那么军人就是魏晋代名词了?当然不是了,你觉得公牛的基石是乔丹还是戴眼镜的格兰特?还是红头发的罗德曼?都说干脏活累活的娃容易习惯性的被忽略,要不这20年来金球奖得主怎么会只有卡纳瓦罗一个后防独苗。

魏晋时候的人也明白这个理,自然有许多有(爱)文(吹)化(牛)的读书人选择专研学问,时不时聚在一起辩论(唠嗑)。这样的人多了,也就成了一种风气,后来的人把这种特征称之为魏晋风骨,把这批人称作魏晋名士。

魏末晋初,三足鼎立的局面结束,短暂的大一统时期到来,这为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司马氏取代曹魏,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更替,为何这么说呢?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这得从曹操的出身说起,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说学名大家可能不明白,这个官职白话点说就是太监主管,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操虽然家境并不贫寒,但是出身阉宦,仍然属于寒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自然对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大作用,曹操不仅年少时任侠放荡,不以儒学为务,到长大后挟天子而令诸侯,其施政纲领也代表了寒族的利益。曹操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也可能背负着儒家观点中的不仁不孝、贪污欺诈的污名,因此曹魏时期举贤荐能,标准是才,而不是东汉以来的以德任人,往深了看这就是与过往的儒家豪族划清界限。在曹魏鼎盛时期,儒家豪门只能避其锋芒,选择放下身段与其合作。而司马懿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司马懿在一个人均寿命只有四十来岁的乱世足足活了七十三年,一边唱着倔强一边用超凡的生命力在曹魏主少国疑的时候夺取了政权,重现了东汉时儒家豪族统治的鼎盛局面。曹魏倡导节俭,西晋贪恋财货,曹魏唯才是举,西晋注重门阀,曹魏抑制地方豪强,西晋则以豪族为统治基础,正是寒族与儒家豪族,曹魏遗老遗少与西晋王侯将相之间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催生了魏晋思想的激烈碰撞。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而在这文化繁荣时代,名士似乎和军士一样多,有因为颜值留名史册的潘安,据说他出门一趟,太受欢迎以至于连老太太都要把早上刚买的水果往他车里扔,好端端一个美少年一下子就能画风突变成水果摊小老板,至于说为什么不扔钱,笔者想了想大概是扔钱太俗,容易歪楼成为打发乞丐的画风。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潘安审猪

说过好看的,那接下来就要轮到有钱的了,西晋显宦都是门阀世家,入仕晋升的道路早已铺好,没有了拼搏动力的他们自然全身心的追逐财富。石崇这个司马家佐命功臣石苞的第六子,靠着劫掠商队,白手起家,成为整个帝国数一数二的巨富。他富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和拥有着皇家库藏支持的皇帝舅舅王恺斗富,每一次交锋都是压倒性的大胜,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无敌的石崇

所以说在魏晋时代,要红起来,还真不容易,相貌好的帅不过潘安;口袋多金的富不过石崇;你说你有才,人家左思写的三都赋让洛阳的纸价都起来了;你说你海量,人家刘伶喝酒能从乱性喝到懵逼,再从懵逼喝到乱性,过程中说不穿一件衣服就不穿一件衣服,露着一身五花肉跟你说ALL IN。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然而正是这百花齐放(网红辈出)的年代,有着那么一波人他们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不行咱们七个上,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流传千年的IP,知道为什么现在Produce 48、NINE PERCENT、火箭少女101一个比一个火,人数决定热度啊,我们玩下的都是老祖宗玩下来的。

言归正传,这个被当做魏晋名士代表的团体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竹林七贤,顾名思义自然有七个人组成,C位的当然是高富帅中占得高这个属性的嵇康,嵇康身长八尺七寸,考虑到历史的夸大,换算过来也至少是一米九多,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巨人,一曲广陵散更是千古绝唱。

而另外六人则有前文中所提到以酒量见长的刘伶,凭借《思旧赋》留名的向秀,吃得开朝堂和乡野两边的王戎,达则兼济天下的山涛,写出《咏怀》的阮籍,把直柄琵琶弹成自己代名词的阮咸。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竹林七贤

这七个人放荡不羁,好清谈,主张越名教而返自然,当时所谓名教就是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这是入世求仕的主张,而所谓自然就是指崇尚自然,活出本真,避世不仕的主张。前者的支持者以支持司马家的儒家豪门为主,而支持后者的无疑是留恋曹魏,不想与司马家合作的人,可以说当时人物对名教和自然的不同主张代表了不同的政治主张。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清谈的兴起,源自东汉末年党锢名士遭到政治迫害,士子们将吐槽纷纷从原来评议朝堂用人改为讨论人伦鉴别,从有具体的攻击对象变成抽象的比喻。

魏晋时期的清谈虽然承自东汉,却也有自己的特点。

具体来说,魏晋清谈,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清谈相比东汉更为深入,主要辩论的是政治上真正出现的问题,前文已经详细解释了西晋初期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关于老庄自然和孔孟名教的对立。掌权的豪门大族好比执政党,决定了国家政策走向,然而乡野之外有出身寒门的士子作为在野党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此时的清谈好比政治集会,是寒门表达自己立场的一种具体形式。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既然是在朝和在野的区别,豪门大族自然也对持有不同见解的寒门士子心有忌惮,其中首推竹林七贤,七贤之中又以嵇康的政治主张最为激烈,作为曹操曾孙之女的丈夫,嵇康对于司马氏的统治采取的正是后来印度领袖甘地的政策——非暴力不合作。然而两者的后果却截然不同,司马氏的心胸远远不如某个腐国的统治者,甘地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绝食来抗议,连吃顿饭都要换身装束的腐国人哪受得了这种威吓,只好让步。而嵇康就没有这么好运,司马家先招安,后逮捕,明示其不孝不仕,违背孔孟名教的罪名,QWER一套连击,轻易就杀了清谈领袖。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嵇康抚琴

而竹林七贤虽然尚存六人,但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只能纷纷自保,向秀选择入仕,舍自然而从名教,山涛本是司马氏姻亲,一直就出世入仕,王戎作为有名的墙头草一早就倒向了名教,刘伶放浪形骸,借酒避祸,阮籍、阮咸叔侄则与统治者虚与委蛇,再不评论时事人物,将清谈之风彻底转变为完全抽象玄理的研究,至此,西晋清谈正式进入后期阶段。

而随着王戎、王衍这类位高权重而又贪慕名士虚荣的人执掌朝政,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对立也随着当权者的重新解读而消失,名教产自自然规律,自然也反哺了名教的完善,就此名教自然相同说成为清谈的核心,政见上的不同者从此再无理论依据对司马家的政策提出质疑,以王氏兄弟为首的利益既得者也可以安心享受着朝堂的富贵和竹林的风雅。

然而对于国家来说这却是莫大的灾难,试想一个国家的当权者,满嘴跑火车,通篇虚无缥缈,不屑实干,就好比打游戏时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位置在挂机,那要是还能赢不是大腿太强,就是对手太菜。然而遗憾的是,整个西晋可能拥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弱的腿。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缺乏常识的晋惠帝

晋惠帝作为历史最有名的智力不在线的帝王甚至没有独立的思考和生活常识,而他的一帮兄弟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八王大乱斗打的那是跌宕起伏。恰恰是这帮筷子腿却遇上了最不应该匹配到的对手,以匈奴打头的五胡不仅拥有绝对的武备优势,而且还开启了外挂,依靠着融入了中原先进军事经济思想的领导团队搅的北方大乱,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最惨烈的大分裂时期。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司马家的内斗-八王之乱

诨名《魏晋奇葩说》的《世说新语》中写道:“恒公入洛,与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王戎、王衍为代表的要员均崇尚玄学,位居务实的位置,却追求虚无渴望天下的美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朝堂皆以浮虚为荣,以实干为耻。一旦这种把酒言欢,琴瑟和鸣的林下风流原封不动的挪到森严肃穆,以经世致用为己任的国事之中,西晋以来宣扬名教和自然相统一的乌托邦就会迅速破灭,动乱的因子会在其中迅速孕育,西晋的败亡虽然有诸多原因,但是后期阶段只论玄学的清谈作为其中的一项,难辞其咎。

西晋的清谈到底误不误国,一场寒门士子与儒家豪门的政治角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