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松绑了?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造反。

时年60岁的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平定叛乱后回京,途经了老家沛县。

不惑之年离家,近20年不曾踏过故土的刘邦,打起精神摆了场浩浩荡荡的“帝王宴”。

史书记载其为“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把当年一起喝酒的、打过交道的,城里外的乡亲们,都召集在一起喝酒。

皇上请客,大家敞开喝。

端坐高台的刘老三,瞧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曾经敬他的、爱他的、怕他的、恨他的、瞧不起他的,如今一个个都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端着他赏赐的酒,脸上挂着光宗耀祖的陶醉样,小心翼翼听着他说话。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历朝历代,中国人都喜欢衣锦还乡。

马上就要过年了,可能每个人都想着借着过年的东风可以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有个前提,就是衣锦!

白话就是要穿精美的衣服,也就是有钱。

那么,今年赚到钱了吗?

没有吧,为啥?

经济不好,没赚到钱!

房地产松绑了?

前天公布了11月份的经济数据:

中国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52万亿元人民币,预期13340亿元,前值7288亿元 。

中国11月M2同比增8%,预期8%,前值8%

中国11月M1货币供应同比1.5%,预期3%,前值2.7%。

中国11月M0货币供应同比2.8%,预期3%,前值2.8%。

中国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5万亿元人民币,预期12000亿元,前值6970亿元。

很多人都是看个大概,我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 M2还是没有增长,和之前持平。M1和M2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M1就是企业和老百姓放在账上随时准备投资的钱,是狭义货币。

M2是广义货币,两者剪刀差负向扩大,说明大家准备随时投资的钱正在减少,更多的钱都存起来了。

那意思很明确,就是我啥也不想干了,为什么啥也不想干了呢?

就是因为干啥也不赚钱了?

第二,央行倾向于拨放贷款。

央行一直想给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社会融资增量越来越少。

一方面央行要控制房价,不让钱流向房地产,继续去推涨泡沫,所以要控制个人房贷规模,更要控制开发贷规模。

但现在的问题是,只有房贷和开发贷有需求,你不让我贷款买房,我就不贷款了,让我贷款去做生意,我不干,所以对于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缓慢。

第三,企业方面现在观望情绪浓重,缺乏利润!

因为干啥都不赚钱,所以倾向于把活期资金定期化,守住现金流,不扩张不投资,这么做对于个体企业来说是非常正确的,甚至是保命的一招。

但对于宏观经济来说,确实相当麻烦的,企业需求下降。

那就是我们老百姓讲的,央行拿着猪头找不到庙门,企业都怕了,没人来贷款,你印出再多的货币也投放不下去。

所以你看,经济形势是怎样的?

我们来梳理一下最近的新闻面:

由于经济不好我们要进行改革,怎么改呢?

首先是收入上!

传统上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如今投资的话在基建,去杠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影响。

这个事情早晚要处理,这几年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还能稳住,是因为除了房地产以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增长速度比较快,我们估计下来,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在最近三年时间,每年大概有7万亿。

现在要处置的话,到底怎么办?

如果借不到钱,基建投资就下来了。所以,今年稍微处置一下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我们的基建投资就下降得非常快。

7月、8月、9月,当月的基建投资都是负增长。

大件消费中汽车消费一直在减少,手机出货量也一直在下滑,贸易中一直不温不火,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

所以我们要从支出上来下功夫。

支出上一般来说是缩减支出,比如三公消费,比如公务员改革、降薪。

这两点,就想想吧。

这两年特别是今年5月以后,消费突然就往下走,我们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最早是一个做纸箱的企业家告诉我的。

他说,出口用的纸箱没有变化,继续增加,但是内销的纸箱数量下来了。

后来,我们不断研究这个问题,认为有四个原因:第一,P2P爆仓了,去杠杆过程中大概有1万亿损失;第二,股票市场开始暴跌了;第三,开始去杠杆,银行开始限制对消费的贷款;第四,房价上涨过高,负面冲击。

所以,由于制造业的困境,我们一直在奢望一个大招:降税!

前期的增值税税率下降,个税改革,让人们对降税有了预期,于是5万亿的降水传闻就出来了。

还有5万亿减税的新闻?

5万亿减税,不太可能,但还是会减!

2017年国家财政收入17万亿,税收收入14万亿,2018年前十月财政收入16万亿,减掉1/3?大家都去喝西北风?

按我的猜测,纯粹是猜测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预计未来X年,减税、降费共计X万亿。

题外话:单纯减税国家压力太大,降费特别是社保对企业帮助也大,2017年6万亿社保收入,减一减整体税负下降还是挺明显。社保收入增速放缓后,怎么找补?

一、医保基金支出这一块可以挤水分,比如已经着手的带量采购,不少虚高的药价会下来。

二、国资划转补充社保,法理上已经没问题。

在10月份,财政部长刘昆曾经说过:财政部正在酝酿更大的减税措施,力度将超过所有人想象!

减税5万亿是从英国金融时报传出来的,不管是否最后成真,但无风总是不起浪的。可能力度不会这么强,但总会减,财叔预计万亿左右吧!

而昨天发改委又公布了一项举措:

重点:资产总额大于1500亿,年收入大于300亿,负债率不超过85%,3A评级的房地产企业,属于支持的优质企业范围。

那恒大融创碧桂园们,在海外发债利率那么高,快回来吧!

在之前严厉的去杠杆限购之下,前几天经济参考报曾经报道就要防止房价上涨,又要防止快速下跌刺破泡沫。

这意思很明白了,既不能涨也不能跌。

不能涨的意思很明白了,有泡沫。

而中国经济网的这则新闻怕是被很多人忽视了:金融街巽寮湾总建面高达3000万平,市值高达2400亿。

广州碧桂园凤凰城总市值或达2800亿元,

超过581个中国城市2017年的GDP,仅次于16家A股公司市值,万科A、格力等不少知名上市公司市值均不及该小区市值。

房地产松绑了?

你说有没有泡泡?

但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又不能跌,又需要经济的增长,兜兜转转一圈儿,最后又回到房地产上。

所以这玩意就是中国经济的大麻,最多忍一段时间不吸,真想戒掉很难,没事吸一口,活到九十九~

而从万科和保利的走势也可以看出来有明显的探底回升迹象!


房地产松绑了?


房地产松绑了?



所以说,事实上我们一方面在增加收入(全额缴纳社保)一方面缩减支出(降税、医疗不让二手中间商赚差价)。

另一方面基建下滑又不断在增加基建投资,楼市调控的力度在松绑,让经济有个稳定的增长。

也就是围绕三条线走的:

整体经济上:

增速下滑---增加基建投资,鼓励地方发债,房地产松口

收入上: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全额社保加税

企业盈利减少,不愿意贷款---降准,降税,不排除降息可能

支出上:

企业生产成本较高---医疗改革,去中介化

居民消费萎靡--降税

用这种精细化操作代替原有的摊大饼方式。

这就是传说中的精细化宏观调控。

长期来看,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当遭遇危机,我们总能安全度过,即使遇到外族侵略统治中原,也是要么被打败,要么被民族同化。

而对于经济的问题,古往今来,初税亩、相地而衰征、推恩令、王安石变革、一条鞭法、改革开放。

哪个不是在遇到重大危机时,一项重磅政策来改变国运的。

在现在经济增速由原来的10%增速,降低到现在6%,这在历史当中,恐怕也写不进历史教科书吧。

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没有问题,一片光明。

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利用好我们的人才优势,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能干的传统,任何危机都能安然度过!

所以,我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是很有信心的。

房地产松绑了?

点击“了解更多”或下方按钮,一键进入详细页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