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吹捧《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难道李白杜甫是吃干饭的吗?

飞龙在天9783


李杜毫无疑问的是唐诗的顶峰。

比《春江花月夜》写得好的诗多了去了,关键是这首诗的特别在哪?

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反对“齐梁体”,主张“建安风骨”。

齐梁体,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在此期间,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其实齐梁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丰富的表现力造就了盛唐的诗歌高度。齐梁体的真正问题在哪?并不在于繁复优美,而在于“兴寄都绝”,不说浩然正事。

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做出了自己的尝试。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就是齐梁体。所描述的景色、闺怨、征人,也是齐梁体常用题材。 这些都是六朝诗风的延续。但是他有所发展,而且他的发展代表了唐诗未来的走向:对宏大主旨的关注。他用“彩丽竞繁”的诗风写了一个大大的主题:对时间的关注。这种厚重的主题,是齐梁体从未有过的。

闻一多先生谈到《春江花月夜》,还说过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在当时的背景下,挽救了齐梁体被唾弃的命运。

在这之前有齐梁闺阁诗,也有感叹时光飞逝的诗,但是真正把繁复艳丽的写法和宏大主旨相结合的就是从张若虚这首开始,并开创了盛唐古风,格律诗齐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局面。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所以有人说它“孤篇盖全唐”。


    梧桐树边羽


    原文如下: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之说,他到底有什么艺术成就和造诣?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百家争鸣。要说哪一位好过哪一位确实很难做到,毕竟各有所爱,对于排名更是难上加难。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唐诗,可能看不出什么成就,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比较,结合时代背景来给出我们现在近乎合理的答案。



    写诗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或高兴,或悲凉,或哀愁,或讽喻等等。所以立意要深远,题材要精炼,这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个道理,然后在配合精妙的词句表达,然后反映出一个核心思想,才能说文章才是佳作。《全唐诗》搜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贯穿整个唐朝,反应了整个唐朝的社会百态,在这些诗里面不乏旷世奇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乾隆皇帝虽写四万首诗,但无一流传,我们不能说他写的不够好,我们只能说他写的不够经典。千年中战火纷飞,朝代更迭,能流传下来作品实属不易,所以能流传下来的诗一定是经典,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号。



    《春江花月夜》到底有哪些妙处,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说明。

    首先在唐诗的题材我大概分为六类,

    ①借物抒情类,他是描写自然景色,将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山水景物中。经典名篇 — 李白《静夜思》,杜甫《望岳》等

    ②托物咏志类,是对事物的外形,神韵,品格进行描摹,寄托诗人的思想,展现人格魅力。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③叙事感怀类,遇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情共鸣,或感叹,或隐忧。如会友,惜别,相遇,家庭等等。经典名篇—白居易《长恨歌》,杜甫《石壕吏》等。

    ④怀古咏史类,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对当今形势针砭时弊,暗喻讽刺,表达自己对历史时代的看法。经典名篇—杜牧《泊秦淮》,杜甫《蜀相》等

    ⑤边塞征战类,主写军旅题材,描写塞外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描写他们的乐观豪迈以及思想离愁之感。文笔豪迈,风格悲壮雄浑。王维《使至塞上》,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等

    ⑥羁役旅行类,通常写因贬谪,战乱,出行等客居他乡,饱受漂泊之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庭,亲人,朋友团聚的憧憬。经典名篇—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张继《枫桥夜泊》,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如果要将《春江花月夜》归为上面六类中的一类,它部分属于借物抒情类,但又不全是,他将写景,叙事,抒情,感怀集为一体。《春江花月夜》将五种景物(春、江、花、月、夜)相互融合而又层次分明的表达,在全唐诗中都极为少见。其通常都是以单一的形式来表达,很少有诗歌能将如此的景物从时间到空间相互融合起来,形成一副美妙的画卷。通篇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层次上的表达不仅仅体现在天上、地下、水中这些空间上,更体现在时间上,这样的表现形式全唐诗中无出其右。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虽然大气磅礴,但是景致单一,更多的是从空间上体现。

    然后是《春江花月夜》的立意。它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也不类似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体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长海之一粟”这种哲理诗,更不是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其中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这是探寻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浮生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他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他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他的立意足够深远,他是诗的哲学,哲学的诗。

    再者是《春江花月夜的》体裁章法。其本是乐府旧题,创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陈后主所创,有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他打破了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对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全诗共九韵。根据古韵它阴阳交替,高低音相间,平仄交错仿佛就如潮水起伏,声声入耳。


    我们所说的《春江花月夜》“孤”在《全唐诗》中不是一骑绝尘,相比于李白、杜甫的诗感觉是孤独的。首先诗人流传的诗作相当少,再者它是独一无二的,他已经深入我们记忆深处。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知道还可以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以诗来表达一种思想和情绪,所以他的艺术成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多米诺炖排骨


    一个不懂诗词的年代,去评说诗词?不是笑话吗?围绕一江水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反反复复?不是啰嗦吗?诗词都这样写?还是诗词吗?真是:

    情到用时方恨少,笔到尽头无休止。

    一脸茫然全不知,十万月光燎故事。











    大峰上雨


    对于张若虚的这篇《春江花月夜》来说,任何溢美之辞都不为过,确是唐诗中的极品。至于“孤篇压全唐",“唐诗的顶峰″之誉只过是某些人的一己之见,它代表不了整个文坛的观点和文学史的定位。它就象人们赞美某件事物时常说的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一样,只当是几句形容词罢了。

    没听谁说过李杜是吃干饭的。这也仅是某些无所事事之流吃饱了没事瞎琢磨着玩的。

    谢“头条家的文小姐″邀答!




    俺是徐老三


    问题: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难道李白杜甫不算吗?

    前言

    说李白杜甫的作品是唐朝的顶峰,估计大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说《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估计很多人就犯狐疑了。

    说李白杜甫是唐朝顶峰的诗人,大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但是说张若虚是唐朝顶峰的诗人,您一定会摇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您的判断没有什么错误,出问题的只有一个因素:《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不是唐诗的顶峰?

    一、谁说的《春江花月夜》 唐诗的顶峰呢?

    这个问题抛出来后,大家仔细想想,谁说过《春江花月夜》是 唐诗的顶峰呢?

    估计很多人开始摇头了,有人说是听自己老师说的,有人说听电视上某个人说的,但是有哪个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人这样说过呢?

    在网上输入孤篇压全唐几个字,会搜索出一大片相关信息, 多是各种自媒体的搬运文字,在凤凰国学上看到一篇文章: 《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这首诗竟埋没了八百余年》,其中写了作者认为的原因: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再难找出像《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触及宇宙、生命本质的诗来。正是因为有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触及,所以“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悟,才完美契合了大唐的精神、盛唐的气象。”

    这位作者说“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是自己的认识,还是曲解前人的理论,还是确实听过某位诗词大家的理论,我至今也没有得到答案。

    二、闻一多没有说过

    很多人模糊的认为闻一多说过,但是大家不要曲解, 闻一多也好、王闿运也好从来没说过《春江花月夜》孤篇压过全唐,我写过一篇文章《老街味道诗词闲话100-《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曲解和谬论?》闻一多和王闿运其实都把春江花月夜当作宫体诗来评价。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评价此诗有这样一句话:“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其实关于宇宙的意识古人早就有了,至少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里就能看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过张若虚把这种意识引入了“宫体诗”后,是闻一多评价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原因之一。

    1、首先《宫体诗的自赎》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是说的宫体诗。

    2、评价《代悲白头翁》时闻一多说“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3、文章结束处有一句:“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清晰说出“清除了盛唐的路”,表明他说的是初唐。其次认为刘希夷离绝顶半步,陈子昂是另一个顶峰,没有一个评唐诗的人会同意陈子昂是全唐的顶峰吧。很明显闻一多是指的宫体诗和初唐,和“孤篇横绝压倒全唐”完全不是一回事,后人曲解了闻一多的意思。

    三、王闿运也没有说过

    王闿(kǎi)运(1833—1916)与曾国藩为湖南同乡,年轻时曾在肃顺家里任教。民国三年受袁世凯聘入国史馆任馆长,编修国史,兼任参议院参政。王闿运半生讲学,大画家齐白石、传奇人物杨度和"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都曾经是王闿运的学生。

    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这句话结尾说这首诗是:宫体之巨澜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何为西洲格调?西洲曲是是南朝乐府民歌中长篇抒情组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以讹传讹的“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唐诗的顶峰?我感觉有些人曲解了闻一多和王闿运的话,然后以讹传讹,更多的读者人云亦云。

    所以会有人疑惑,但是不清楚为什么?如同皇帝的新衣,没有人说破而已。

    所以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的疑惑,张若虚的这首诗当然不错,但是一直到明朝也没有一个人说这首诗如何好。

    这首诗借了明朝复古运动的文风,当时何景明因推崇初唐四杰而渐渐受到关注。因此到了清朝和明国时期,研究初唐和宫体诗的王闿运、闻一多把这首诗推为宫体诗的“顶峰”和“巨澜”

    结语

    程千帆先生评价这首诗的埋没与显赫时,有这样一句话: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所以,大家会对《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有那么多的争议,因为这首诗虽是好诗,但是担当不起“孤篇压全唐”这五个字。就如同 没有一个评唐诗的人会同意陈子昂是全唐的顶峰。

    而说李白杜甫是唐诗的顶峰,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此问题提得不太科学。首先“被吹捧”的说法不对,一家之言,不可尽信,同时《春江花月夜》确实好,不需要吹捧,对美的感受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美的作品,自然会获得认同,不管时间长短。其次李白杜甫吃干饭是你的说法?不过在唐朝就有人怀疑,韩愈已经回答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最后谈一下比较,标准不一样,比较就没有意义。高手之所以成本为高手,自有其独到之处,自然界中此山可以高过彼山,运动场上这个记录可以破了那个记录。唐诗是一个群的概念,百米冠军牛,马拉松冠军照样牛,《春江花月夜》如果拿了金牌,李白杜甫还有更多金牌。


    胡先生北京2018


    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第一次深刻接触是我在青岛读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以孤篇而压全唐的。这个说法看来不是偶然,也不是小众之说,还是有广泛的认识的。

    备注:张若虚仅存两首诗歌留给后人,就有这首春江花月夜。留存少虽可惜,品读后却也感觉欣慰了。

    我只讲自己的一点点小看法,这首诗歌,的确不同凡响,篇幅虽不短,到字字珠玑,一气呵成,意境之高甚至比辞藻之美更令人陶醉,我们试读分析吧: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以上已经展开了环境,把所有读者带到了江海连接之地,明月升起之时。轻呼一声:我来了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来到了此情此景以后呢,奥,原来江水还是婉转曲折的,方翠的草甸,朦胧的花木树林,夜晚微寒故而可以感觉皓月流霜,而心情随着漫步飞得更快,转眼来过的白沙滩已经看不到了。空明的江天之间,一轮明月,已经孤独的却也高洁的挂在空中。轻呼一声,我到了哪里了呢?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奥,原来是对景生情,感怀无限啊。我看到的月亮啊,那谁又是你的第一,你又是谁的第一?人生万代,没有人第一和唯一吧?唯有你,明月,才是啊。江月照流水,白云去不归,让我在这青枫子浦如何梦没有愁绪呢?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信步前行,夜色里一叶扁舟,那不就是我吗?想我飘零江湖之远,那遥远的楼阁里,我的最爱,你可也与同在月光下呢?照在我身上的月光把我的眼睛我的心瞬间都带过去了,凝视徘徊,珠帘玉户妆镜台,奥,看到了,你也无眠,捣衣似泣,一遍一遍,我如明月伴你思念,我不会走,让我陪你到永久吧……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此时此刻,我真的看到你了,为何却听不到声音呢?你明明在捣衣啊,原来是相思梦啊。就让月亮的光华陪伴你吧。鸿雁可以传书,可惜月光不能把鸿雁送去,你就看那水面吧,月光下鱼儿从水底跃起的涟漪,就是我写给你的无限相思的最美诗篇啊。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潭边一梦,已经是花落春半,归期无望。春光如流水去也,玉兔已经西斜,海雾茫茫,我在碣石你在潇湘,真的有可以乘月而归的吗?摇摆叹息的树影相思无限,那不就是我吗,月亮终究要落下回家去了,只剩下树、我、江流和对你满满的思念了

    我想,读完一遍,感到了吧,李杜也会惊羡感叹的吧,不行就再读一遍吧

    实至名归,以孤篇而压全唐,是指造诣和意境真的可以成为唐诗的名片之一了。无论描写江海明月花林芳甸,还是人生慨叹离愁万般,包容平舒和浪漫,看似朴素却超越芳华万千,洋洋洒洒一大篇,却没有一字显多而繁,情怀或可归于一声吟叹,一声吟叹,却又如此细腻不凡……。还是读者自己细细品味吧

    多谢交流


    读史谈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全诗读来郎郎上口,有着歌曲般的韵味,把明月春江海上的景色与人的一生对比,叹人生之短暂,岁月之長久,且通俗易懂,确实是一篇相当牛的诗,应是诗中通俗歌曲。而李杜的诗仙诗圣也不是浪得虚名,象将进酒,茅屋为大风所破歌也为经典之作。各有千秋,无以比较。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必分个高低。至于说張若虚孤篇冠全唐只是酸腐文人按自的喜好给出的噱頭,无须较真。当然也有叹作者早去而留孤篇的惋惜成分。个人所见,学之不深,悟之不明,各位指正!


    老之将至之酉卒林夕


    每个时代都有它文化的结晶,《春江花月夜》她能代表现代诗作家优秀作品,表达现代人对幸福生活和现代潮流的总结和歌颂……她能代替和超越唐诗的范围,是一部现代唐诗精典、不是吹《春江花月夜》……


    轻尘墨迹007Ast


    《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一个作品的登峰造极,往往是指在某一个点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自然界,人世间,“点”何其多也。汉字辞语博大精深之义由此可见,淘汰了繁体字,文言文,炎黄子孙慢慢地就变成了二百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