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文:李金鍚

提起唐朝的民族大融合,吐蕃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比如歷史課本一定會提到“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陪嫁隊伍中帶去了大量物品和工匠,傳播了中原文明。還有“金城公主和親”都為地區交流做出了貢獻。

那時的唐朝對吐蕃一直處於優勢,吐蕃大規模引進中原文明從而推進了自己的進程。即使出現了軍事衝突,也是唐軍勝多負少。

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只不過安史之亂後的唐、蕃力量發生了變化,包括多年的小弟回鶻也敢瞧不起之前的大哥了,甚至不惜大打出手。吐蕃更是如此,通過多年征戰逐漸吞噬了今天的甘肅、寧夏一帶,關中平原近在眼前,甚至還將皇帝打出過長安。

為此,唐軍每年都要燒掉邊界的牧草,防止吐蕃入侵後將其作為戰馬的飼料。並且修繕城池,訓練軍隊,甚至在西部建設了好幾個成規模的軍鎮,專門用來防備吐蕃入侵。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唐朝的內亂削弱了自身實力,而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則讓吐蕃寢食難安。公元6世紀,當時還被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開始四處擴張,吐蕃被迫將主要精力投放到西邊,從而無暇東顧。

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並且唐朝將吐蕃作為主要敵人後,開始通過外交手段聯合回鶻、南詔,從北、東、南三面對吐蕃進行戰略包圍;再加上唐軍在邊界燒草築城,牽制了對方一部分軍事力量。實在不堪重負的吐蕃終於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向長安低頭,申請求和結盟。

對待和談,皇帝唐憲宗持謹慎態度,他讓白居易以靈州節度使的身份給吐蕃北道節度使寫信,表示願意和解恢復之前的友好關係。雙方邊界相鄰的兩個軍事重鎮先做試探性的交流,這為以後兩個政府之間的正常邦交開了個好頭。

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為表誠心,吐蕃送去了路泌、鄭叔矩等人的遺骨和所有俘虜。這裡需要著重說一下,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蕃之間曾有過一次結盟。可當時吐蕃本著欺負人的目的去的,唐朝派出使節和護衛將近三千人長途跋涉去求和平,吐蕃卻帶著三萬人準備屠殺。

結果,除了領兵元帥渾瑊隻身逃離之外,副元帥路泌、會盟官鄭叔矩皆被當場扣押,唐軍戰死五百人,一千人被俘。吐蕃又在唐朝境內大肆破壞,掠奪百姓三萬人而去,這次奇恥大辱史稱“平涼劫盟”。

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只不過二十年間,路泌、鄭叔矩等先後故去,只能以白骨的形態迴歸朝思暮想的祖國。可惜這些身死外藩的忠臣英烈了。

作為回報,長安也釋放了數次戰爭吐蕃的戰俘。在那段時間裡唐、蕃之間恢復了中斷幾十年的和平交往,大家多次互派使者、互相開放市場,關係穩定發展。

阿拉伯人竟幫中國保衛邊疆,垂死的大唐帝國因何能夠迴光返照

​由於唐憲宗要求吐蕃歸還侵佔的甘肅三州才能談結盟,雙方僵持在此點互不相讓,所以此次的和平只能算是和解而不是會盟。可喜的是這持續近十年的和解分擔了帝國不少壓力,為唐王朝晚期中興提供了一定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