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晚飯後,鄰居老奶奶送來她兒子剛釣的紅肉三文魚。足足有兩公斤重!我倆反覆互謝,我謝謝她送的魚,她謝謝我婆婆送他們的蔬菜。要說,公婆種的蔬菜真成了外交法寶,將我們和大多數的鄰居關係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先說老奶奶家吧。86歲的老奶奶和89歲的老爺爺住在我們右手邊的房子裡。老爺爺是第三代華裔,老奶奶二代華裔。他們兒女各一。兒子娶了西人,女兒嫁了亞裔,都不說中文。第一次見面時老爺爺就說過:“我們是華人,但是不懂中文。”他們的生活完全本地化,無論是飲食還是生活習俗。和我們見面總是How are you不離口,卻沒有近一步交誼,直到公婆開始種菜。

搬家第三年,公婆春天來了。先說草地太不好了,在不礙事的地方刨了一小片種菜。過兩天,問我們是否可以再刨一片。看我們態度很無所謂,便默不作聲地又刨了兩三片。於是,後院裡菜地規模榮升本小區第一。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移民到加拿大的中國教授夫婦,開始了他們的種田生活

那年初夏,我們就開始送菜給各家。給老奶奶第一次送菜時,還怕他們不要,因為公婆說,看到他們院子裡也種了菜——連具體的種類都能看出來。送的時候特意選他們沒有的。老奶奶很高興地收下了菜,熱情洋溢地說了一堆英語感謝,搞得我的應答詞彙都不夠用了,只能咧嘴傻笑點頭。不曾想蔬菜外交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開啟了。

沒過多久,收到他們家的三文魚。接著,不僅老奶奶家給我們三文魚,隔幾家的鄰居也送來釣的三文魚感謝春天時來移過菜苗。還不是送一次,都送來好幾次。那年秋冬,我們幾乎都不用買魚,白肉、粉肉、紅肉的三文魚全吃到了。而且是真的三文魚呦,可不是虹鱒魚!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關係密切了,聊的話題也多了。有一次老奶奶問我,聞到我們家燉肉的香氣很不錯,用的是什麼調料?鑑於花椒、大料這些她一概不知,我特意查了英文單詞,寫了中英文對照的名單。

頭幾年,給老奶奶送菜是我的任務。後來孩子漸大,便承擔起送菜的事兒。現在,隨著兩家交流增多,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婆婆,竟能隔著籬笆,在彼此語言完全不通的情況下,順利地把新摘的黃瓜、豆角、西葫蘆、生菜等遞過去。老奶奶也經常送來她兒子釣的魚。截止到目前,今年我們就吃了三條了!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蔬菜外交效果最突出的是後院的鄰居。和我們背靠背的鄰居夫婦結婚定居的時候買地找建商蓋的房子,是“看著我們的房子蓋起來”的。好像是由於籬笆的問題,他們和我們的前兩任屋主關係都不好,和我們剛開始也很冷淡,還一言不發地把我們家伸過去的樹枝都咔嚓嚓剪掉。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破冰是從種菜開始。也許是公婆的專業程度打動了他們,或者是每天晚飯後隔著籬笆相遇時,婆婆主動問好,漸漸地,竟然看到他們家太太在和公婆聊天!他們常隔著籬笆交流種植經驗,互贈禮物——我們這邊蔬菜收成好,送菜給他們,他家太太送小點心過來。暑假外出旅遊一週,還拜託公婆每天去幫他家澆菜。我們去買牛糞的時候幫他家帶半車回來,他家去碼頭買魚時總是幫我們帶。

能交往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要知道他們家原來不說中文!他家先生高中時從香港移民,太太是馬來西亞華人,三四歲就來了。他們和右邊的鄰居一樣,飲食生活習慣都已經本地化,家裡說英文,先生還會說一些普通話,太太是一句都不說。難道為了聊種菜,竟然自學了中文?看來蔬菜的魔力大啊!

有趣的是,太太只有和我公婆討論種植問題時說中文,和我說話時還是說英語。有時候她電話我,讓我告訴婆婆,她馬上去後院,想和婆婆說兩句話——每次我接到這類的電話都內心打無數個問號。

蔬菜外交:公婆種的蔬菜幫我打開了移民後的鄰里關係

當然,蔬菜外交也不是都無往不勝——我們左邊的鄰居就芳心難動。

左邊的鄰居據說來自香港,一位說廣東話的老先生常駐。他們家基本上“與世隔絕”,不與任何人來往。老先生每天固定時間外出走路,其他時間絕不出門。院子裡荒草叢生,除了偶然見他們鋤草,沒有見過他們踏足後院。

僅有和他們兩次對話都是隔著門——他家的門有門鏈釦著,開門只是拉開一個比較寬的縫隙。第一次敲他們門就是去送菜。一位年齡和我相仿的先生開了門,冷漠地聽我說完開長白,面帶驚異懷疑、不大情願地、用手指隔著門縫捏過蔬菜道謝關門,好像我遞過去的是一塊破抹布。他的表情讓我缺乏再去送菜的勇氣!

第二次是前年大風吹倒了兩家之間的木籬笆。公爹和丈夫打算修復,需要去他家院子裡操作。我去和他們家解釋時,又是那位先生開門,面無表情地聽完前面的敘述,聽到我說打算修籬笆時,馬上積極地表態說,他會事先把後院的門打開。

某次看到這位先生的太太在車庫門前用水龍頭洗車,我過去打招呼,無論說中文還是英文,她只是面帶微笑地重複一句話—— “我很好”(I am good)。一般說這句的意思就是別搭理我,您該幹嘛幹嘛去吧。今年春天大雪時,婆母看她自己在剷雪,便幫她一起鏟。鏟完了雪,她也是說了句thanks就回屋了。這麼高冷的人,連老太太幫忙剷雪都不能打動,何況幾根菜呢。

不過這點小小的不順利並不能阻止我們家後院的蔬菜豐收和收穫後的分享。我們的蔬菜不僅在鄰居家、小區內旅行,還成了標準手信——凡是來家裡做客的,離開時,都會帶著一袋子蔬菜走。以至於幾年前來過的朋友,再聯繫時還會問爺爺奶奶今年是否來了,後院的菜地長勢如何。可見菜地在大家心目中的光輝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