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和法西斯大战时,西亚阿拉伯人在做什么?

水军三星上将司令


在二战期间,西亚阿拉伯世界处于暗潮汹涌的社会局势下,持不同政见的党派和军事权贵经常发动政变,部分人对英法的委任统治深恶痛绝,支持阿拉伯民族独立。

在伊拉克,1939年国王加兹逝世后,其子费萨尔二世继位,同时阿卜杜勒·伊拉赫出任摄政王。同年由于英国政府向伊拉克提供了400万英镑的援助,作为回报,首相努里·赛义德宣布中断和德国的外交关系。


二战爆发后,努里·赛义德政府持亲英立场,实行军事管制和独裁统治。1940年3月,在军方将领的施压下,努里·赛义德被迫辞职,原民族兄弟会党领导人拉希德·阿里·吉拉尼继任首相。而民族兄弟会党是1931年由民族党和人民党合并的,这标志着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共同纲领,他们都以反对英国的委任统治和实现阿拉伯主权独立为目标。

在吉拉尼上任后,他试图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实现伊拉克的政治独立。吉拉尼内阁在1941年5月,英军占领了巴格达和巴士拉,彻底扼住了伊拉克的经济政治命脉,


持亲英立场的努里·赛义德继任内阁首相,并于1943年对轴心国宣战。当然主要的形式就是对英国军队的石油和粮食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伊拉克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农业歉收,物资短缺,地主商人大量出口谷物牟取暴利,导致国内出现严重的粮荒。

至于叙利亚则是在1940年法国战败后和黎巴嫩一起处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下,1941年又重新被盟军占领,而1943年叙利亚宣布恢复宪法,之后1944年叙利亚对轴心国宣战,因此得到了盟军各国相继承认其主权独立。

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则是在1936至1945年间处于激烈的种族对抗中,也就巴勒斯坦人民起义期间。


1937年,英国政府建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这个方案得到犹太人的支持和阿拉伯人的反对。1942年,锡安主义者在伦敦发表比勒特莫尔宣言,要求在巴勒斯坦成立犹太人的联邦。英国在阿拉伯起义期间训练了2.5万名犹太军人,他们的专业技能为后来的以色列国防军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期间,耶路撒冷的穆夫提和希特勒达成了同盟,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犹太人和英国人。在英国人的追杀下,穆夫提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和德国,受到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接见和庇佑,其要求希特勒支持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独立和统一,并建立一个阿拉伯军团和国防军并肩作战。当时部分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习惯听着广播中德军作战的消息,听到英国的好消息就满脸愁容。



在1941年5月,当英属巴勒斯坦遭到北非的轴心国军队和维希法属叙利亚夹攻时,英国人温盖特的部队基础之外,又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犹太突击部队帕尔马赫准备抗击纳粹。

1942年时,德国人向高加索纵深推进,同时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准备向埃及进攻,而地中海对岸的希腊已经有一支党卫军别动队蠢蠢欲动,准备时机一成熟就去渡海屠杀非洲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最终蒙哥马利在阿拉曼的胜利极大缓解了这一恐惧。


大唐安西节度使


尽管在二战期间中东地区并不是主要战场,但中东的石油是同盟国和轴心国的抢手货,加上德日原定的计划就是在中东会师,因此中东国家或多或少受了战争的影响,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很少,他们相继选择了自己的老大,而选择老大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战后的命运。
1.伊拉克

伊拉克虽然在二战时已经是独立国家,但仍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他们曾经想协助纳粹德国以摆脱英国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领导伊拉克军队于1941年4月3日在巴格达郊区的哈巴尼亚发动兵变,想和德军配合将驻伊英军赶走。后被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将其镇压,来援的德国空军也被英军消灭,史称第二次不列颠战役,避免了德国控制中东石油的糟糕情况的发生。后来伊拉克政府对德宣战,但未派兵参战。


2.伊朗
伊朗同样是表面中立暗中支持德国。伊朗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北边与苏联接壤,而南边的中东国家又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伊朗长期受到苏联和英国的双重压迫。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伊朗国王礼萨汗想借德国人之手帮助自己摆脱英国和苏联的控制。自1941年5月伊拉克反英兵变被镇压以后,礼萨汗知道英国人下一个肯定要动他,加上一个月后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也担心伊朗变成德军的南方基地。因此伊朗成了英国和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伊朗,并要求伊朗驱逐在伊全部德国人,关闭德国驻伊使馆。礼萨汗对德国人表现的相当忠诚,拒不接受英国和苏联的要求。9月17日联军进入德黑兰,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内的所有在伊德国人,一半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流放至死,另一半被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礼萨汗带着一块伊朗国土流亡海外,传王位于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4年死在南非,终年65岁。巴列维改变了外交政策,改为亲美政策。巴列维王朝后在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运动中被推翻。


3.埃及
埃及虽然在1936年已经独立但作为英联邦国家为英国出了不少力,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就是在埃及打的。埃及为英国军队提供了不少优质兵员,埃及国父纳赛尔就曾在二战时在英军中服役。


4.叙利亚
叙利亚原先为法国殖民地,后法国投降后被纳粹德国与维希法国控制,直到1943年趁轴心国与同盟国皆无暇顾及中东时叙成立自己的政府,舒克里·库阿特利当选叙利亚共和国首任总统。叙利亚本国军队并未以国家的形式参与二战。


5.以色列

以色列虽然是1948年5月14日才成立的,但自从希特勒在欧洲推行反犹政策以后大批犹太人开始流浪。有许多犹太人来到了约旦河边他们起源的地方。虽然这里是他们的故乡但他们已经离开千年之久,所以无依无靠,幸好他们得到了当地阿拉伯人的接济才安顿下来。但占据中东的英国人始终认为在中东的犹太人是祸水,对犹太人百般刁难,煽动阿拉伯人一起镇压犹太复国运动,而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越发兴旺,另一方面,苏联也开始对中东产生了兴趣。第一次中东战争在大国利益的穿插下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寡欲heart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一个国家,那就是印度。阿拉伯地区大部分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印度也是英国的殖民地。

所以他们属于反法西斯阵营,而我们看一下印度在二战时期基本上是跟着英国走的。当时在北非的英国军团中,就有印度人。他们参加了英军,一同抵抗德国纳粹,所以印度现在还在吹他们是打败过德国人的军队。

而且印度还为盟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例如部分美军和中国远征军都是驻扎在印度,为日后反攻做准备。而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一直是英国亚洲舰队的驻扎地。二战时期日军就曾远赴印度洋,将英国舰队击垮。

所以阿拉伯地区大部分和印度一样,做一个殖民地该做的事情。


小司马迁论史


现代战争和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截然不同,现代战争是高度机械化的立体战争。是钢铁的战争、是能源的战争!二战也不例外,各交战国对于粮食、钢铁、石油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希特勒在二战后期由于连续几年的战争,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包括宝贵的人力资源已消耗殆尽,急需大量补充。

二战爆发前,全球石油产量90%控制在英美手中,不仅仅是有资源,其他战略资源和全球水道基本掌握在英美手中,因此欧洲本土,只有两个国家拥有石油,第一就是罗马尼亚,第二就是苏联。德国二战发动战争前的石油,许多是从罗马尼亚和苏联采购储备的。德国入侵波兰后,英美开始了全球经济封锁、金融封锁和资源封锁,所以德国就面临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资源匮乏!也就是如果战争长期化,德国的资源无法支撑战争。罗马尼亚油田在苏联军力势力范围内。德国不列颠空中战役失败,预示战争陷入了长期化,复杂化。由于英国与苏苏联联合制裁,以及美国参战迹象明显和苏联军力对于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最终迫使德国被迫东扩苏联,抢夺石油资源,陷入多线作战的窘地,于是爆发了为争夺石油而引发的高加索战役。

高加索战役:战役从1942年7月25日开始,至1943年10月9日结束,苏联红军成功的保卫高加索地区并粉碎了德军的进攻意图。1942年,德意志国防军实施老鼠行动,以集中兵力攻占在阿塞拜疆的油田地带,其攻势在1942年9月份被苏联红军阻止,苏军于1943年1月发起反攻,到1943年10月份在塔曼半岛的德军被肃清。高加索战事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极为有利的影响。高加索会战以苏军获胜告终,使德军“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以及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的计划”彻底破产,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



发生在中东的石油战争

尽管在二战期间中东地区并不是主要战场,但中东的石油对同盟国和轴心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中东国家或多或少受了战争的影响,伊拉克虽然在二战时已经是独立国家,但属于亲德国家。中东是英法的传统势力范围,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产油国的石油命脉都掌握在英美手中,因此他们曾经想协助纳粹德国取得战争的胜利以摆脱英国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领导伊拉克军队于1941年4月3日在巴格达郊区的哈巴尼亚发动兵变,想和德军配合将驻伊英军赶走。后被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将其镇压,来援的德国空军也被英军消灭,史称第二次不列颠战役。打破了德国控制中东石油的企图。英国仍然在该国驻军保护石油供给。

而另外亲德的国家伊朗,表面中立,暗中支持德国。因此伊朗国王礼萨汗想借德国人之手帮助自己摆脱英国和苏联的控制。因此伊朗成了英国和苏联的打击目标。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伊朗,并要求伊朗驱逐在伊全部德国人,关闭德国驻伊使馆。礼萨汗对德国人表现的相当忠诚,拒不接受英国和苏联的要求。9月17日联军进入德黑兰,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内的所有在伊德国人,分别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和流放到澳大利亚。

由于希特勒把粮食、石油的争夺主要精力都放在与苏联的高加索争夺上,所以中东(西亚)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很少。


生生不息钢铁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虽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通过英国等欧洲国家在西亚北非的殖民体系参与了反法西斯阵营作战,或是在英国影响的阿拉伯保护国体系下保持大体中立,但相当多的阿拉伯势力与纳粹勾搭,企图借助纳粹之力驱逐英法,消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抵制国际共运影响,甚至直接参加了纳粹阵营对反法西斯阵营开战。

在纳粹方面,他们承袭了一战之前德意志帝国威廉皇帝的策略,即在西亚北非扶植伊斯兰势力排挤英、法、俄影响,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战期间,德国把土耳其拉入自己的同盟国阵营,德国将军干脆指挥了土耳其军队对协约国作战。后来的德国二战名将隆美尔元帅当时是个雄心勃勃的下级军官,他就一心想到土耳其战场一展身手,为此还学习了土耳其语。我当年读隆美尔传记时,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对土耳其屠杀百万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行动,德国也脱不了干系。

到了二战之前的酝酿时期和战时,纳粹此项策略与阿拉伯-伊斯兰各国有关势力几乎是一拍即合。在宗教界享有巨大权威的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拉法特叔父是其积极部下)全力支持纳粹在欧洲和中东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开展种族清洗,而纳粹也全力支持伊斯兰上层分子培养圣战武士、在中东发展其势力的长期计划,还设立了党卫军穆斯林师。关于这一时期纳粹与阿拉伯-伊斯兰上层势力合作的历史,有关书籍和论文不少,Barry RubinWolfgang G. Schwanitz合著的《纳粹,伊斯兰分子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2014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记载相当详尽。就是当时作为英国保护国而参加英国方面对德作战的埃及,在隆美尔军团节节胜利进逼埃及边境时,他们也与德方勾搭,企图里应外合消灭英军,迎接德意军队控制苏伊士运河。

不过,就总体而言,由于文化水平、组织动员能力等等非常低下,二战时期的阿拉伯人和伊斯兰势力对纳粹总体上还是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对德国拖累严重。典型如伊拉克对英开战。

伊拉克哈巴尼亚位于幼发拉底河及哈巴尼亚湖畔,东行97公里经费卢杰到巴格达,二战时英军在此设有空军基地。1941430日,伊拉克首相拉希德-阿里在德国策动下出兵进攻哈巴尼亚基地。伊方正规军九千,其中有两个炮兵旅,12辆坦克;此外有大批阿拉伯部族武装携火炮50余门参战。英方守卫部队为一营英军

350人,外加1200伊拉克、亚述雇佣兵。作战结果:英军反击占领巴格达。英军基地均为老旧飞机,伊军击落的最先进战机是支援他们的德军飞机,德方对伊联络官毙命。


图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检阅党卫军穆斯林师


在冷战中东战场上,阿拉伯方面的表现也与此大体相似;苏联中东战略最终失败,一大半应该归咎于其阿拉伯盟友拖累。

补充一句,在二战伊拉克战场上,英军对阿拉伯人如此大比例以少胜多;但在10年后的朝鲜战场上,他们被劣势装备的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得落花流水,还出现了成建制投降。


从较长历史跨度上看,从一战时期德国与土耳其的合作,到二战时期纳粹与阿拉伯-伊斯兰上层势力的合作,其历史影响相当深远,延续至今。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二战之后的中东格局,而且在南斯拉夫解体和波黑战争、阿拉伯之春、欧洲难民危机中,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组织的意识形态、组织和军礼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段历史的延续影响。要想深入理解二战之后德国、中东等事务,理解三股势力兴起的基础,就需要客观了解这段历史,无论它多么黑暗。



梅新育


一战奥匈帝国的解体使得中欧出现了强权真空,给老大哥德意志留下了一个“好场子”。德奥合并之后,被协约国宰割的匈牙利也立即投入德国的怀抱,在铲除南斯拉夫后,顺利地将手伸进了巴尔干。可在爱琴海对岸的土耳其,虽然“生前”“亲德”,却迫于同盟国和苏联的压力,伪善的宣布保持”中立”,直到被毛子打趴下。至此反法西斯同盟,顺利的将德国挡在中东石油帝国的大门外。而叙利亚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沙特伊拉克也门阿曼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想要插手就更难了,不得不绕过被英国严严封锁的阿拉伯半岛,去“帮助”被英苏帝国主义压迫的伊朗,却不景气的英苏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此第三帝国被活活憋死在欧洲。


君琝


1,首先,你们都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东各领对德国观感不错的,从小亚细亚主人土耳其开始到阿拉伯半岛保持中立,实则和纳粹搅不清楚,你准备打啥?


所以,从地缘上讲,纳粹妄图拿下中东地区,不是难在迎战中东的英国守军,而是打开:巴尔干—地中海—北非东部—小亚细亚—中东的所谓“石油通道”,这点是完全做不到的,阿拉曼战争中期,德国的坦克部队就开始大规模缺油了,故而倒推一下,德国如果想完成这次开疆的耗油量更大的装甲部队远征,其次,苏德在当时已经处于胶着状态,德国根本没办法分兵团转而远征,如果德国干这件事情,44年红旗就可以插到柏林了,从硬条件上都不可能,何况还有地中海的海权问题。

2,中东的探明储量变成全球石油资源的中心,大约是在1950年后的事情,小胡子的年代,中东的探明的大油田只有在伊朗,也就是波斯油田。退一万步讲。我就算德国得到了外星人的援助,他真就把石油通道打开了,请问他怎么运出去??说到底,你还是必须拿下苏伊士运河,也就是埃及的英国军队,这实际上依然没有摆脱北非战场毫无营养的消耗战。。。何况,还有地中海海权的问题(海权问题千年的痛),看看北非战场中后期,德军的地中海补给线被骚扰成什么样子就知道了。。。。


二,从纳粹的战略规划下为何没有拿下中东。
1,苏联的战事进展不利,原本拿下格鲁吉亚,大回旋高加索地区,拿下巴库油田作为进苏第一个战略节点的。而事实上整个高加索远征的节奏在苏联红军可怕的反抗意志下变的非常坎坷,在1942年下就彻底走了下坡路。高加索石油资源所带来的二段补给未成功,原计划的高加索南下会师在此时已经成了笑话,德军的进攻锋芒已经被红军钳制住了,后面大反攻也在酝酿。说到底汉斯猫的国力吞不下毛熊这么大的体量




2,从战术上说,在42年之前的德国规划之中,确实是有拿下中东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和题主“单纯调转枪口不一样”。本来是指望北非的隆美尔攻下埃及以后与高加索的德军回合的。其实这是个悖论,因为把兵力给隆美尔的话,在苏联作战的德军的力量就会削弱,而如果隆美尔得不到增援,可爱的意大利盟友会把整个北非殖民地(包括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全丢了,希特勒总不能指望在阿尔及利亚的维希法国军队收复失地吧。而且战线越长,后勤补给越吃力。


从战略上说,沿用了一战时的老构想,明显已经不符合1942年的国际新形势。
1942年的新形势是在美国参战后的全球工业国家为主的你死我活的厮杀,掺杂了大量的民族主义精神,这一点就和过去的殖民战争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总体战略态势,次元的争夺让位于人类最高层次的厮杀和高科技从出不穷的舞台,政治开始向战争让位,政策的博弈转变为综合国力的火拼。

1942年上半年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有回旋之地,得到了德军海军海上力量的全力支持,空军也进行了支持,后的好时光,问题并不处在海运上,而是非洲那几位糟糕的基建,导致陆上运输补给线的脆弱与不堪,德军最大失误之一是没有用空降兵一鼓作气攻下马耳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节点,但盟军保住了。


至于本子嘛。。他倒是有从南亚进驻中东的打算,但是被牛牛的军队拦住了,而且本子南亚路上补给线,和印度洋海上补给线都达不到远征的要求。。。唯一比较可以假说的,那就是如果本子知道大庆有大油田,东南亚的资源争夺战就不会这么痛苦了,但是他还是得死。。本子的问题是从来认识不到自己能力的局限。


风云人物志





虽然在二战期间中东地域并不是主要战场,但中东的石油是同盟国和轴心国的抢手货,加上德日原定的方案就是在中东会师,因而中东国度或多或少受了战争的影响,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很少,他们相继选择了本人的老大,而选择老大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战后的命运。
1.伊拉克
韦维尔
伊拉克固然在二战时曾经是独立国度,但仍是英国的权力范围,因而他们曾经想辅佐纳粹德国以摆脱英国人的控制。由拉希德·阿里·艾格拉指导伊拉克军队于1941年4月3日在巴格达郊区的哈巴尼亚发起兵变,想和德军配合将驻伊英军赶走。后被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将其镇压,来援的德国空军也被英军消灭,史称第二次不列颠战役,防止了德国控制中东石油的糟糕状况的发作。后来伊拉克政府对德宣战,但未派兵参战。
2.伊朗
礼萨汗
伊朗同样是外表中立暗中支持德国。伊朗的天文位置极端特殊,北边与苏联交界,而南边的中东国度又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伊朗长期遭到苏联和英国的双重压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而伊朗国王礼萨汗想借德国人之手协助本人摆脱英国和苏联的控制。自1941年5月伊拉克反英兵变被镇压以后,礼萨汗晓得英国人下一个肯定要动他,加上一个月后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也担忧伊朗变成德军的南方基地。因而伊朗成了英国和苏联的眼中钉肉中刺。
霍梅尼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军队分南北两路进攻伊朗,并请求伊朗驱赶在伊全部德国人,关闭德国驻伊使馆。礼萨汗对德国人表现的相当忠实,拒不承受英国和苏联的请求。9月17日联军进入德黑兰,抓捕了包括外交官在内的一切在伊德国人,一半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放逐至死,另一半被英国放逐到澳大利亚。礼萨汗带着一块伊朗疆土逃亡海外,传王位于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4年死在南非,终年65岁。巴列维改动了外交政策,改为亲美政策。巴列维王朝后在1979年霍梅尼指导的伊斯兰反动运动中被推翻。
3.埃及
阿拉曼战场上的蒙哥马利
埃及固然在1936年曾经独立但作为英联邦国度为英国出了不少力,著名的阿拉曼战役就是在埃及打的。埃及为英国军队提供了不少优质兵员,埃及国父纳赛尔就曾在二战时在英军中退役。
4.叙利亚
库阿特利
叙利亚原先为法国殖民地,后法国投诚后被纳粹德国与维希法国控制,直到1943年趁轴心国与同盟国皆无暇顾及中东时叙成立本人的政府,舒克里·库阿特利中选叙利亚共和国首任总统。叙利亚本国军队并未以国度的方式参与二战。
5.以色列
以色列固然是1948年5月14日才成立的,但自从希特勒在欧洲推行反犹政策以后大批犹太人开端漂泊。有许多犹太人来到了约旦河边他们来源的中央。固然这里是他们的故土但他们曾经分开千年之久,所以无依无靠,幸亏他们得到了当地阿拉伯人的救济才安排下来。但占领中东的英国人一直以为在中东的犹太人是祸水,对犹太人百般刁难,怂恿阿拉伯人一同镇压犹太复国运动,而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又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越发兴隆,另一方面,苏联也开端对中东产生了兴味。第一次中东战争在大国利益的交叉下不可防止地迸发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泰国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泰国签订〈日泰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占领地割让给泰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泰国随即在翌日宣布:「泰国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泰国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 \n\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整个中东可按其政治演进分为二大地区。北部的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摆脱了大国的控制成为主权国家,它们的政府推行强烈的民族主义政策。迤南一带的“肥沃新月”,从伊拉克起,经过近东国家和巴勒斯坦,直至埃及,乃是英法两国生死攸关的势力范围,但加火如荼的民族主义总算向两个帝国主义强国那里争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最后是由
\n\t\t\t\t\t\t\t\t\t\t\t\t阿拉伯半岛和英埃苏丹组成的南方的一批政治上不发达的国家,其中有英国直接治理的国家,也有受英国保护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和也门虽属主权国家,但也处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关系重大的“肥沃新月”的中部,英法霸权,不论是实际存在的(如在巴勒斯坦—外约旦和近东国家),还是在条约里隐而不露的(如在埃及和伊拉克),对于城市里民族主义的中、上层阶级来说,都是不得人心的,而这两个阶级是那些国家里最活跃的(甚至几乎是唯一活跃的)政治力量。这些国家一心要争取主权的独立或使已取得的独立臻于完整,并保持它们的行动自由,以防任何大国企图把它们卷入一场它们认为(不管怎样目光短浅)并不危及它们切身利益的战争。\n在二战中沙特国王阿卜德·阿齐兹·伊本·沙特深信英国必能渡过难关。土耳其政府顶住了德国的威胁利诱和软硬兼施,为其他国家做出了榜样。再是英国对不忠分子和动摇分子采取了军事行动,1940年6月和1942年2月在埃及的两次行动,1941 年4—5月间在伊拉克的行动,英国清除了亲轴心国势力。\n\n二战中的南美洲似乎成了一片没有硝烟的乐土。珍珠港事变后,当时乌拉圭国家党领导人的讲话最能代表南美洲国家的心声,他说:“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的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反正这是狮子与狮子为争夺猎物的斗争。”几乎所有南美洲人也抱着这样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因此,绝大数南美洲国家都没有卷入战争。\n但在所有南美洲国家之中,巴西是个例外。巴西是惟一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南美洲国家。二战全面爆发前,巴西与纳粹德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巴西向德国出口商品,德国给巴西提供军火。战争爆发前一年,德国25%的进口来自巴西。同一年,巴西开始从德国大量进口武器。\n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后,美国一边观望“不出手”,一边又督促南美洲各国加入盟国阵营。1940年7月至1941年12月,美国向巴西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军事、技术和财政援助。1941年2月,巴西总统瓦加斯向美国保证,如果美国受到别国攻击,巴西将全力支持美国。同一年,美国便开始支持巴西在里约热内卢附近建造大型炼钢厂,这座炼钢厂建成后就成了巴西工业化的象征。\n巴西在美国的支援下,很快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成为南美洲举足轻重的国家。有历史学家说:“战争期间,美国把对拉丁美洲四分之三的军事投资给了巴西。依靠美国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巴西在拉丁美洲加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超越了阿根廷。”\n为了阻止巴西与美国的交往,1942年2月至8月,德国击沉了近20艘巴西商船,巴西于8月28日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1944年6月30日,一支由美国训练和装备的26000名巴西远征军陆军部队加入美军第五师,投入意大利战场。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巴西空军共执行了2550次飞行任务,有1889名巴西人阵亡,在前线阵亡的约有650人。\n简单的说:南美两个大国中,巴西初期保持中立,后来派兵去欧洲参战了。阿根廷保持中立,但独裁政府与纳粹德国关系密切,战后庇护了一批纳粹分子。其他南美洲国家保持中立,各比较发达的南美国家趁这个机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进口替代化”,建立了一些民族经济,但多数受寡头们控制。

月赢玄





阿联酋、埃及和以色列当时还没摆脱英国殖民控制。


伊朗当时则是被英国和苏联侵占


叙利亚是法国殖民地。

当时伊朗等地己发现大量油田,美国势力也已侵入中东地区,并且在日本经东南亚通往中东获取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的途中设下重重关卡,导致日本为了获取战略物资,不惜挺而走险对美作战。

中东各国其实也希望德国过来好赶走英苏法等侵略者,但让德意日长途征战先占领中东,显然是不现实的。轴心国的目标应该是占领欧洲全境之后,尽量先避免与英美冲突,等打败苏联和中国后,最后在中东会合,完成对亚欧及北非大陆的控制。谁知在中苏战场上就把德曰法西斯拖入了泥潭,直至被灭亡。




湘平古珍邮馆


西亚阿拉伯人,这个词根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阿拉伯人带来了了阿拉伯数字,全世界都能够熟悉掌握……阿拉伯的落后局面是因为阿拉伯人无法承受产业的奥秘被耶路撒冷以西的所谓概念词根“西方”先知道了……于是阿拉伯人无论是在被外来力量“管教前”还是“管教后”,阿拉伯人向来只需要拿钱购买不是自己生产的商品……并且用这些商品中的劣质产品去和优质产品做较量……因为导演事前已经告诉了阿拉伯人,告诉他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比较符合既定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