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楊修都很聰明,為什麼曹操殺了楊修卻留下司馬懿?

九皮皮


小聰明和大智慧,不可同日而語,老烏龜和中二青年,不可同日而語。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對比,其實司馬懿有點掉價的,作為三國最後勝利者,和一個半途被殺人比較不合適。

不過要比較總要有分析才有依據:先說楊修之死,在看司馬懿為何不死,對職場人生會有很大幫助。

楊修字德祖,以學識淵博著稱,機智詭辯著稱。此人號稱才高八斗,卻因小小“雞肋事件”被曹操所殺。其實,“雞肋事件”不過藉口,楊修被殺原因不過如下幾點:

第一隻有小聰明沒大智慧:曹操愛才但討厭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的人。而楊修鋒芒畢露,每次都表現太聰明,只是都是小聰明,這讓曹操很厭煩。

羅貫中說“操平生為人,雖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己”除楊修外,曹操嫉賢妒能下的冤死鬼,還有孔融,都是那種有小聰明,沒大本事的人。

第二:不尊重領導,用現在說法就是楊修性格太二了。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而他總自作聰明,恃才放曠,舉止輕狂,導致曹操心中對其暗存芥蒂。

拿“雞肋事件”來說:當年曹操失利,心情正不好,在退不退兵這事上糾結,隨口說“雞肋”二字。誰知楊修竟擅自根據曹操行事規律,推斷退兵決定,並在軍中洩露,還收拾行李私自命部隊做撤退準備。這行為,無疑是動搖軍心啊,在任何時候都是大罪,這不是自己找死嗎?曹操殺楊修不過是為了嚴肅軍紀而已。

第三:參與家務事,這是他最重要死亡原因,楊修曹植交好,為讓曹植當接班人,可謂不遺餘力,不顧曹操感受。而曹操其實是重視親情的人,他最希望的是自己兒子們不內鬥,楊修卻讓曹植與曹丕矛盾激化。試問你作為老子,看兒子為接班人位置內鬥,心裡舒不舒服?楊修之死關鍵就是不守規矩:上下級規矩不懂,不插入家事也不懂,還不尊重領導。這三點楊修全犯,再加衝撞固有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級秩序,他不死誰死?

相對於楊修,司馬懿聰明的多。

司馬懿,生平事蹟大家都清楚,是典型有城府之人。城府就是穩健,懂規矩,能忍。這些規矩,職場人必須要懂,不懂別做事,除非你是國家領導人或者是礦二代。

司馬懿出仕可謂一波三折,他一直不願意出來做官,根本原因就是不想陷入政治渾水中,年輕的司馬懿其實沒那麼大野心。可最終出來做官,那就不得不混下去,目的單純,就是保護家族,保護自己。這就是司馬懿的為官核心,保護自己。

看起來簡單可施行很難,曹操是個很難伺候的主子,你鋒芒太盛,除非是郭嘉,要不會死。你一言不發,除非是徐庶,否則絕過不好。

這就讓身懷韜略的司馬懿為難了,我是做事好還是不做事好?

這是職場問題,而曹魏陣營,有個適合做司馬懿師傅的人,就是賈詡。賈詡無疑是三國中最聰明幾人之一,他做事方式最就是,不參合,守規矩,做事不含糊,還能忍。

不參合不代表不為人,守規矩不代表沒立場,做事不含糊那是本職,最後要能忍。

以賈詡為榜樣的司馬懿開始自己仕宦生涯,顯示大智慧,不耍小聰明,立場堅定態度忠誠,與人為善,最後在關鍵時刻顯示自己的價值。

因為以上行事方式,他在曹操面前。

用自己低調的言行舉止和守規矩態度,讓曹操認為自己是可以信任的人。

用自己謙卑的態度和圓滑的處事方式,讓曹操找不到一點殺自己的理由。

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和大智慧,讓曹操覺得自己可以託付大事給他辦。

他在曹家第一代人面前的姿態是:低調,謙卑,值得信賴。

因為這份低調,謙卑和值得信賴,他收穫了自己的幸運那就是世子曹丕的賞識。在成功熬死曹操後,曹丕的賞識就成為司馬懿最後崛起併成為權臣的關鍵。

那麼這一切要感謝誰?

其實要感謝司馬懿自己,因為他明白最重要是先活下去,之後才是建功立業,天下聰明人很多,可有耐心,又明白自己目標人很少。這就是司馬懿和楊修不同結局關鍵。

顯而不露和鋒芒畢露是二種人生態度。

在第一代人曹操面前低調保命。

在第二代人曹丕面前發揮才能,做事。

在第三代人曹睿面前司馬懿終成無可取代之人

最後在第四代人面前,活的夠長久的司馬懿,迎來豬對手,一次翻盤,成最後勝利者。

司馬懿經歷和的日本老烏龜德川家康類似,面對織田信長低調,面對豐臣秀吉,發揮才能,在豐臣秀吉死後成託孤之臣,最後逆襲,所以說成功者都是相似的,失敗者也是相似的。


阿斗不傻


首先來說,楊修之聰明與司馬懿之聰明,表現的不同。楊修處處表現的,是小聰明,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門寫下個“活”字,楊修令將門改小;曹操在酥餅盒子上寫了“一盒酥”,楊修遂打開分給眾人。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主動撤軍,行前將“雞肋”作為當晚口令,楊修最後竟然能夠猜到曹操的心思而“未卜先知”,命令部下提前收拾行裝,這對曹操而言簡直太可怕了,也太狂妄了。

第二,楊修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戰略,他沒有象郭嘉一樣為曹操忠心耿耿地出治國平天下之策,而只是善於猜曹操的心思,並且輔助曹植參與奪嫡,這顯然觸碰了曹操的容人底線。楊修看似聰明,實際是傻。他應該明哲保身而不是處處顯露鋒芒,才會免遭殺身之禍,但這方面顯然他沒有做到,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聰明。故最後難免被曹操所殺。而司馬懿與楊修不同的是,司馬懿是大智若愚型,他是看出曹操要殺他的,但就是做事很低調,不顯山露水,不給曹操找到殺他的理由,曹操曾經給臣下說:司馬懿鷹目狼顧,不可賦予兵權,久必成國家大患。明知道司馬懿是怎樣的人,明知道必須除掉他,但最後就是沒有除掉,足見司馬懿韜光養晦的厲害。厲害到連太子曹丕都經常替他求情。從楊修和司馬懿的經歷可以看出,真正的聰明,是聰明於無形。楊修的聰明是有形的聰明,司馬懿的聰明是無形的聰明,故能免除禍患,終成大事。


春秋史社


楊修的死跟他很聰明且過於張揚,沒有直接的關係,他的死是因為他站錯了隊。

楊修是堅定不移的支持曹植的,司馬懿是支持曹丕的。他們倆的才華也是不相上下的。都是當世人傑,也都深得曹操喜愛。曹操在早年的時候,是更疼愛曹植的,也一直想讓曹植成為他的接班人,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也發現了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真的不適合在亂世時代做一名統治者,而且身兼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成敗榮辱。

在曹操晚上的時候,曹丕和曹植的勢力是不相上下的,既然曹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那麼就要削弱曹植的勢力,首先就要拿曹植的親信及核心人物開刀,所以楊修也就在所難免了,曹操既然想殺楊修,那就再簡單不過了,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要了他的命,所以後來說楊修擾亂軍心,也只是託詞而已,本意就是要楊修死的,這也是為何曹操要殺楊修的時候,竟無一人出來求情的原因,因為他們都看出來了,事情的本質,所以也都明白,求情也無用的。


文史坊


我們常說待在皇帝身邊時刻都得小心點,如果你聰明的太厲害,那麼命不久矣,皇帝會時刻對你有防備之心;如果你太傻,皇帝依然也不會留你,因為你不是人才。因此想在皇帝身邊待下去,還想要功成名就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在曹操的身邊有這樣兩個厲害人物,一個是楊修,另一個就是司馬懿,兩人都夠聰明,但結果卻大不相同,究竟為何? 楊修與司馬懿比起來,在大智上差得很多,他表現出來的大多是小聰明。當年曹操在相府上面寫了個“活”字,楊修猜到了曹操的意思,這門裡一個活,不就是闊嗎?於是趕忙將這個門弄小。另外曹操在爭奪漢中的時候,用雞肋這個比較隱晦的詞來暗示眾人,楊修這個聰明的人又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於是趕忙讓自己的部下收拾好行裝,打算提前離去。這樣機智的人,對於曹操來說如臨大敵,再加上其太不懂得隱藏,導致曹操對這個人產生了厭惡的心理。

其次楊修這個人僅僅是擅於揣摩曹操的心思,但是要說真正幫了曹操多少就很難說。並且當年楊修還和曹植站一條線上,打算奪嫡,這令曹操非常不滿,更加覺得這個人不宜久留。可以說楊修的鋒芒畢露毀了他。 而司馬懿就比較聰明瞭,其實曹操也有過要殺司馬懿的想法,司馬懿本人也已經猜測出來了,為了活命司馬懿在做事的時候變得十分低調。原本曹操曾對眾人說過,司馬懿這個人一旦有了兵權,將來就會成為國家大的禍患,可想而知曹操對這個人很提防。 到後來曹操也沒有除掉司馬懿,看來司馬懿是個心機很深並且有大智慧的人,就包括曹丕也非常喜歡他。 才能不相上下,要想讓君主喜歡,就該不顯山不露水,畢竟過剛易折的道理不是每個人都能懂的。


奇點歷史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楊修耍小聰明。二是他參與奪嫡事件。



首先,楊修很聰明,這是毋庸置疑的,曹操喜歡聰明的人,他手下聚集了很多聰明人,如荀彧、郭嘉,哪一個不是聰明絕頂?不聰明的曹操還看不上呢。因此,楊修在曹操手吃的很開,乾的也很歡。但楊修聰明的有點過頭,愛顯擺,不知道收斂,更不知道在曹操這個聰明人面前要適可而止。一句“雞肋”,楊修明白了曹操的心思,就開始提前準備撤軍。這麼善於揣摩老闆心思的人,還猜的這麼準,哪個老闆喜歡?哪天做點見不得光的事,一兩句話就給下屬猜出來,這還了得?適當的不聰明,才是真正的聰明。楊修沒做到。



其次,楊修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奪嫡事件。當曹操在繼承人問題上一直猶豫不定時,最有可能的繼承者曹丕和曹植開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楊修是曹植派的重要支持者,兩人不僅經常書信來往,楊修還經常給曹植透漏一些曹操的小心思,小動作,讓曹植在應對過程中更有準備,更得心應手。這讓曹操很不開心,大概會有一種自己的下屬和兒子聯合起來對付自己的味道吧。在確立了曹丕當繼承人後,作為曹植的重要支持者,楊修的死已經註定,不然,曹丕的政權就會不穩定。聰明如曹操,不會想不到這一點。



至於司馬懿,他本來就是曹丕一派的,也就沒有了死的必要了。至於司馬懿後來奪了曹家的權,曹操沒有看到,也想不到。


讀史坊


聰明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楊修和司馬懿同樣都是很聰明的人,但他聰明卻完全不同。因為聰明的含義實在是太廣博了,不過從具體特點可以看出,楊修的聰明往往是小聰明,而司馬懿的則是大智慧。小聰明的人不懂得明哲保身,而大智慧的人懂得韜光養晦。

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一下,為什麼曹操會殺了楊修而沒有殺司馬懿。

一、儲位之爭

楊修是曹植手下的第一號謀士,也是他的死黨,這是世所公認的,而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直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搖擺不定,曹丕選擇了賈詡,楊修選擇了曹植,請注意這裡我的說法,賈詡不是主動去依附於曹丕的,而是曹丕請出山的。楊修則是主動跟隨曹植,因為他看到了曹植的才華。

如果和楊修作對比的話,司馬懿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他懂得韜光養晦,從不彰顯自己的能力,總是在默默無聞中迸發,他的每一個計策都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正是他和賈詡的妙計,讓曹丕的位置一步步在曹操心目中鞏固,曹植徹底失去了機會。

曹操越來越喜歡曹丕了,對於曹丕手下的得力干將司馬懿自然沒有了殺伐之心,儘管司馬懿鷹視狼顧,有不臣之心為世人所知,但是有曹丕的保護,曹操最終也沒有對司馬懿下手。而作為曹植手下第一謀士的楊修,曹植徹底失去了繼承大位的機會,也意味著楊修的命運走到了終點。

總結一句話,跟對人做對事,安枕無憂矣。

二、持才傲物與韜光養晦

楊修有才華是公認的,他甚至為曹植製作了各類問題的標準答案,用來應對曹操的考較;賣弄自己文字上的聰明,偷吃曹操的糕點,一人一口酥的故事膾炙人口;猜透了曹操的心思,並提前把他公之於眾,夢中殺人的謊言被楊修輕易拆穿。

楊修的聰明處處透著討厭,至少曹操是這樣認為的,而且楊修這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他發現的事情就要說出來,並把它公之於眾,觸犯了曹操最大的忌諱。所以病從口出,禍從口入就是這個道理。




司馬懿則不同,儘管很早的時候,就有人說他鷹視狼顧有不臣之心。但是他就是沒有什麼實際行動,你抓不到他一點的把柄,默默的囤積實力,尋找最佳的時機,為曹丕盡心盡力,對曹操也極力輔佐。最早的時候一直以謀士的身份出現,不直接去掌控兵權。

一個聰明而令人討厭,一個沉默但令人安心,選擇誰大家都有答案了。

三、假智慧,真聰明

楊修並不聰明,因為他能看透很多事情,卻看不透曹操會傷害自己;看不透曹操早已對他厭惡至極;看不透自己的多嘴多舌會招來殺身之禍;看不透自己所看重的曹植,根本就不是一個做統治者的料。就是因為這許多看不透,就註定了楊修的聰明,有很大的侷限性,它既不能幫人,也不能幫己,充其量不過是太平盛世下的一點點綴,卻無法解人之惑,解國之難,分君之憂。

司馬懿則不同,他並不賣弄自己的能力,他僅在關鍵的時候說出自己的對策,並得到曹操曹丕的認可。他的每一條建議都會落到實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而且有真知灼見,而非誇誇其談,他懂得進退,知道榮辱,在知道收斂有度,進退有序的道理。懂得做人的根本是方寸之間、平衡之內,司馬懿的智慧是基於國家層面的高度,他擁有的是治世之能,而非楊修的小聰明可比。



楊修和司馬懿本來就不具備太強的可比性,因為他們不在一個層級,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楊修和司馬懿的話,我想說的是“假聰明害人害己,真智慧明哲保身”。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個問題包括兩個層面。其一,為什麼殺楊修。其二,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先說為什麼要殺楊修。

在政治博弈中,只要不是激情殺人(比如領導正在更年期,一拍腦袋就給攮死了),就一定是殺掉這個人能夠解決某個問題,得到某種好處,或者排除某個風險

關於楊修之死,流傳很廣的說法是,這哥們仗著小聰明,見天在領導面前抖機靈,今天整個“雞肋”,明天整個“一人一口酥”,結果觸了領導的黴頭,誤了卿卿性命。

這個說法在我天朝很有市場,因為暗合儒家提倡的“中庸”追求。槍打出頭鳥,抖機靈死的快,這是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也是所謂情商教育、職場培訓鍾情的案例。但這個說法太過兒戲,演義的成分也太大。

綜合幾方面來看,曹操殺楊修,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排除潛在風險,確保權利平穩過渡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因為“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陳壽的說法切中了要害——慮始終有變。曹操擔心“有變”,那“變”從何來?變數又會危及什麼?這才是殺楊修的核心考量。

楊修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即219年。看看這一年前後發生了什麼大事。217年,曹丕擊敗曹植,成為魏王世子。220年3月,曹操病逝。220年,曹丕受禪登基,曹魏正式代漢。

從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到一個關鍵詞——權利過渡。其一,權利從曹操向曹丕過渡。其二,權利從漢向魏過渡。

第一個過渡,很好理解。第二個過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漢獻帝都已經是傀儡了,怎麼還有權力過渡一說呢?

政治博弈中,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名義,往往有天壤之別的。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奉天子以令諸侯”和“是天子以令諸侯”,只有一字之差,但權柄的類型是完全不同概念。

既然魏國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是權力過渡,那一切影響或有可能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不穩定因素都是首要清除目標。楊修是不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呢?是!

曹丕與曹植兩兄弟的“立儲”之爭,是曹操晚年魏國最大的政治風波。楊修是曹植的重要謀士,在立儲鬥爭中,鞍前馬後鬧的很是歡脫。

岔出去說一點。有些觀點認為,楊修僅僅是因為參與立儲之爭,影響了曹操考察儲君人選,而惹來殺身之禍。這個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

參與“立儲”之爭,絕非楊修一人,也不是個個都被弄死了。更何況,曹操在217年就已經確定曹丕為繼承人。一直等到219年才殺楊修,哪怕是秋後算賬,這個“秋後”未免也太久了。

回到主線。楊修既然是曹植一黨,且還是核心成員,對曹植的影響力很大。那顯然就是影響曹丕接班,權利平穩過渡的潛在風險之一。政治博弈中,一旦你被認為是影響核心目標的風險,你就是其心可誅,哪怕沒有出格的言行,一樣可以殺了你。

至於第二個過渡,楊修是不是不穩定因素呢?答案也是yes!

楊修是“袁氏之甥”,如果簡單理解成僅僅因為楊修是袁家兄弟的外甥,所以要殺他,不太令人信服。

袁術死於199年,袁紹死於202年。曹操殺楊修時,袁氏兄弟都死了快20年了,一個外甥能翻起啥風波,必要殺之而後快?

But!從另一個角度,這句話就很值得玩味了。袁家資歷很牛逼,四世三公,妥妥大世家。楊家的資歷同樣也很牛逼,弘農楊氏一樣是四世三公,一樣是大世家。

曹操與士族門閥的關係很微妙,有點“君以此始 必以此終”的意思。曹魏發跡,離不開士族的鼎力支持。但終其一生,曹操未能登上最高峰,也跟士族的反對密切相關。

曹操發跡的起點是是太尉橋玄給了曹操很高的風評,為曹操打開了名聲。

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 “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 以 妻子 為 託。”由是聲名益重。 ——《三國志·武帝紀》

對橋玄的知遇提攜之恩,曹操也是感激不盡念念不忘。後來經過橋玄墓,還專門自作祀文致祭。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 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 知己,懷此不忘。——《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進入事業上升期,士族也給了曹操極大的支持,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其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無人能比,為曹操統一北方,走上權利巔峰,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士族支持曹操登上權力巔峰,也成為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阻礙。曹魏想代漢自立,有很多士族是明確反對的。這些士族支持曹魏,本就是因為他們把曹操看成匡扶漢室的希望,其核心還是效忠漢室。

隨著地位提升,曹操開始覬覦神器,有野心取漢而代之。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宗廟。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距稱帝僅一步之遙。從這個時候開始,一部分士族已經與曹操離心離德,甚至連荀彧都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助庸崇著,猶 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後漢書·荀彧轉》

從歷史進程看,曹魏取代漢室是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曹操出於各種考慮,沒有邁出最後一步,但他的兒子很可能邁出這一步,曹操應該是有所思量的。否則也不會有“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的說法。

效忠漢室的士族不僅是權力從漢向曹魏過渡的威脅,甚至已經是影響曹魏政權自身穩定的威脅,因此打擊這些士族成為了曹操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楊修毫無疑問是士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那他是效忠漢室那一撥,還是效忠曹魏的那一撥呢?楊修屬於天生的“漢室黨”,因為他的老爹是楊彪。

楊彪名滿天下,就是因為他是鐵桿的“漢室黨”。 初平元年,董卓意圖遷都長安,楊彪據理力爭,而被罷官。興平二年,李暹派兵包圍皇宮,想要劫持獻帝,楊彪再次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同年,獻帝移駕東遷,楊彪盡節衛主,幾次險些遇害。曹操迎奉獻帝定都許,楊彪就跟曹操不對付,幾次罷官,多次險些喪命。見漢室將衰,楊彪於是消極抵抗,詐稱腳抽筋退居不出。

在權利過渡的敏感時期,殺楊修,很有可能既是消滅潛在不穩定因素,也有敲打警告士族“漢室黨”的意味。

再說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按當時情況看,這個問題幾乎不存在,因為沒有必要殺司馬懿。司馬懿是曹丕一黨,既然已經確定由曹丕來繼承權位,還要清除儲君黨羽,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而且,司馬懿雖然也出身士族,但不屬於標準的“漢室黨”。而且司馬一家最大的本事就是裝孫子,上到司馬防,下到司馬懿平時都是各種不顯山不露水,也沒啥把柄被人握住,自然不會進入被定點清除的行列。

至於說司馬懿後來篡奪權位,那都是快三十年後的事情了。曹操也不是個神仙,哪可能提前三十年就預知會有這事發生。而且,從當時的情況看,司馬懿既看不出有搞事情的意圖,也沒有搞事情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引起曹操的特別留意。


月下沒有花


楊修之死是一個千古難題。如果硬要拿出什麼法理證據,那很難。所以只能推理。




這個問題需要全局來看。曹操愛才尤其愛有用之才。。曹操不怕手下聰明,郭嘉比他們都聰明,曹操更愛惜。。。

楊修有才尤其是文才,但沒有大方向,政治嗅覺弱一些。


楊修比司馬懿家更有影響。楊修家族乃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家族。跟袁紹家族差不多。楊修家四世四太尉,,,但楊修祖上,包括其父親,都是忠直之臣。。楊修的父親跟曹操有過過節,曹操羅織罪名便把楊修父親下獄治罪,還要弄死。。。曹操以為楊修父親楊彪對曹操迎獻帝到許都的事持反對意見,甚至認為楊彪在骨子裡看透了曹操挾天子的不臣之心。。。後來經過孔融的拼命營救才被赦免。。。曹操對自己記恨的人還是會有手段的,尤其是極有影響力的高級知識分子。。比如大名人,曹操稱讚有忠臣伯夷之風的文官領袖崔琰,,孔子嫡傳後裔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和意見領袖兼曹操文官首席大臣的孔融,都被曹操認為是諷刺自己而被殺。。。楊彪家族的影響力比崔琰高多了,,曹操對這樣的超級家族一向比較顧及。。。曹操陣營是士大夫陣營,曹操的主要文官都出自大家族,,曹操特別在乎這些大家族是否支持自己。。。



楊修一般該知道,曹操雖然愛惜他的才華,但是曹操也顧及楊家的影響力。。。楊修父親這樣有影響力且原來終於東漢皇室的人,曹操都很忌諱。。。司馬懿家族沒有這麼高的威望,因此相對安全些。。。。加上司馬懿政治嗅覺強 自保能力更強。。。。

三國志記載,,曹操器重楊修的才華,讓他擔任丞相主簿,,總知內外,,,曹操對楊修最初的評價也“事皆稱意”。。但三國志後面接著記載的幾個字 更有內容。。“魏太子以下,爭與(楊修)交好”。。。也就是說,,看過雍正王朝的人因該知道,,大紅大紫之人,,如果沒有過硬的後臺,結果都不好。。因為可以給你找到很多理由弄到你,,比如說結黨營私。。楊修身為主簿,內外之事,軍事之事,很多都過手。。。。如果真想弄你,,隨便找個洩露機密的事就夠了。。。而這個罪名就是曹操最後給楊修的。。。


楊彪,曹操沒有處理他,也就是說沒殺成。。但楊家的影響力必須削弱,,至少曹操很可能借此震懾其他大家族,,,既然沒找到楊彪的把柄,那就找楊彪兒子的把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欲擒故縱。還有句老話叫,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曹操要處理楊家,既然抓不到把柄,,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製造一些把柄。。。。我甚至認為,,,讓楊修擔任自己秘書,,很可能是曹操的欲擒故縱,,讓楊修介入說不清的領域,,那以後定罪名也就好辦了。。因為處理像楊修這樣的大家族,就像滿寵說的那樣,,,楊彪有威名,如果沒有證據就處理楊彪,會民心大失。。。



恃才傲物的楊修,不但在主簿的任上乾得很歡樂,還深度介入曹操的立儲問題,,暗中積極替曹植出主意。。曹植又文才有餘不暗政治。。後來曹操知道了楊修是曹植背後的支持者。。。曹操可能也擔心曹植即位,楊修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而楊修家又是曹操認定的處理對象,,因此,,曹操在樊城之圍解除後,便匆匆殺掉了楊修,第二年曹操也去世了。。可以說,曹操是在自己快去世也就是考慮最終繼承人的時候,最終決定處理楊修的。。。。楊修應該知道,楊家乃是傳統人,曹操乃是黑馬。。。楊家的利益得之於東漢政府而非曹操。也就是說,楊家最可能是東漢政府的支持者。。。。楊修應該明哲保身而不是處處顯露鋒芒,處處介入,尤其不能太露痕跡。。。楊修應該知道,其父乃是曹操欲除之人,,曹操讓楊修擔任機要秘書,,雖然可以說是愛才,但,曹營有此才華者可不止楊修一人。。。。。。其中的門道,楊修參悟的貌似不多。。。。





文藝骨幹



司馬懿和楊修,都是曹操的官員,看似兩個人都很聰明,實則智慧大有不同。

司馬懿低調務實,楊修處處張揚聰明

司馬懿做為謀士,非常的低調,只對國家治理、軍隊戰略,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合理的建議,甚至在三國前期,都看不到司馬懿的身影,大家只能聽到郭嘉、荀彧等的名字。

而主薄楊修卻處處顯露聰明,無論是將曹操軍令解釋成“雞勒”,還是將“一盒酥”破譯為“一口酥”,都是非常張揚地顯示自己的聰明,在楊修的職業生涯中,這種例子絕不在少數。

對於一個處處顯示聰明的人,而且顯示比自己領導聰明的人,其“聰明”只會招來兩個字“找死”,其結果也會是兩個字“必死”。



立儲之事,儘量少摻和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歷經了無數的王朝,但有一個事情官員一定要少摻和,那就是“立儲”之事,因為一旦搞不好,那是要殺頭的。

司馬懿深知“立儲”的重要性,那是曹操家的家事,但又不能不重視,因為事關前程。所以司馬懿的策略是明著儘量少摻和,要深沉低調。因此,司馬懿雖然也是支持曹丕的人,但外人看得並不真切。

楊修卻是深度介入“立儲”之事,極力幫助曹植出謀劃策,而且還有設計貶低曹丕之意。在曹丕、曹植爭奪太子的過程中,楊修明目張膽地為曹植敲鑼打鼓、吶喊助威。

因此,兩人對於皇家最重要的問題上表現非常不相同,一個張揚,一個低調,一個處處顯示聰明,一個儘量保持低調深沉。

事實證明,過於張揚的要了自己的命,表現低調的最後革了曹魏的命。



格局大不相同

楊修雖然恨聰明,但都是小聰明,卻無大智慧。無論是格局、胸懷、眼光,楊修都差強人意。在曹魏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提出什麼大戰略,在關鍵的階段也很少看到楊修的身影和建議。

司馬懿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在治國安邦上有大才,連曹操都對司馬懿讚歎不已。司馬懿給曹操出了不少建議,有些採納了,有些沒有采納。

最著名的莫過於曹操遷都之事,當時掌管荊州的關羽風頭太盛,於是曹操準備從許昌遷都,以避其鋒芒。很多謀士表示支持,司馬懿卻表達了不同觀點,:不能遷都,這樣會讓敵人覺得我們弱,另外,東吳會牽制關羽,不需要太過擔心。

於是,曹操採納了,後來,關羽果然被東吳牽制,甚至死於東吳呂蒙之手。



司馬懿和楊修,看似兩人都很聰明,可是,楊修是小聰明,而司馬懿是大智慧,於是楊修早早的去了閻王殿報到,而司馬懿最終成就了霸業


藍風破曉


曹操立曹丕為世子,而非曹植。楊修是曹植的嫡系,當然是要打壓的,但不一定要殺掉,是什麼讓曹操動了殺心?

曹操殺掉楊修的第二年就死掉了,很明顯是為曹丕繼位做準備。曹操死在公元220年,殺掉楊修是公元219年,也就是說曹操是在死的前一年,殺掉楊修。

曹操在死前要保證世子曹丕能夠正常繼位,必須打壓楊修。但打壓,不一定要殺掉。以曹操的手段,還有另一個選擇:把楊修先關起來,等待曹丕繼位,並穩定統冶後,再把楊修放出來,供曹丕調用,也不失一種手段,但曹操沒有這樣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楊修是小聰明,司馬懿是大智慧。什麼是小聰明,什麼是大智慧,好像很虛。我們還是分析下楊修之死的關健事件,雞脅事件:曹操打仗不順,把口令叫“雞脅”兩字,楊修根據口令“雞脅”,判斷出來,曹操打仗進退兩難,一定退兵,從而讓士兵,打包準備回家,曹操發現後,認為楊修慢軍心,將楊修殺掉。

在這個事件中,楊修是聰明的,他能夠通過口令判斷出來 曹操打仗不順,這點沒有錯,但他後面的決定錯了:讓士兵打包準備回家。這個決策,只是領導能下,別人不能下達。如果普通的官吏不經過領導同意,就下達的類擬命令,下級將面對“多頭管理”的囧境,結果是領導真正的命令得不到執行,或者是延遲執行,或者執行不徹底。楊修正確的做法應該分析戰事以後,認為再打下去必敗,這時候,應該建議曹操退兵,而不是繞過曹操,直接要求士兵準備退兵。

事實上,曹操那裡,另外有一個謀士,曾面對楊修類擬的情況,但他處理的非常好,那就是郭嘉。官渡之戰中途,曹操也是感覺打不贏袁紹了,想打退堂鼓,這讓郭嘉感覺到了,郭嘉是怎麼樣處理的呢?他寫了一封信,就是有名的 十勝十敗論,大大鼓舞了曹兵,特別是曹操的士氣,最終曹操戰勝的袁紹,從而也殿定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這就是幫助領導解決問題,而不是添堵。

我們再舉一個現代的例子:比如張三,通過觀察,發現領導下午有事,要出去一下,他馬上告訴其它同事:領導下午有事要出去,大家準備好,領導一走,我們就下班去打遊戲吧。領導知道了,是不是要氣得吐血?你比領導聰明不要緊,但不能借仗聰明給領導添堵,添堵是一定要幹掉的。

比如李四,同樣通過觀察,發現領導下午有事,要出去一下,他還發現領導工作上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完,他主動要求把領導的工作幫助處理掉,而且處理完了,功勞還歸功於領導,這種下屬,領導是不是喜歡得不得了?

有人說司馬懿後來篡魏,早就該殺,那是馬後炮,曹操死的時候,司馬懿一直老老實實的,沒表現在出來反骨,自然不能殺掉,司馬懿還要留著輔佐曹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