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成渝“背向發展” 將輸掉中國新一輪城市群地位之爭!


警惕!成渝“背向發展” 將輸掉中國新一輪城市群地位之爭!


導讀:

成都、重慶兩地的“背向發展”已經持續多年,如何推動兩地進一步“攜手並進”,不僅關乎成渝城市群內部的經濟質量發展問題,也關乎到了在新一輪的城市群競爭中,成渝城市群的未來地位問題。



11月末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在中國的城市群中,除了位於東部與沿海地區的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外,這份《意見》重點還提到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

海納君認為,這是新一輪的區域競賽,不再將衡量單個城市的實力,而是將衡量一個城市群的發展實力。

背向發展與外禦其侮

成渝“背向發展”,並非海納君捏造出來的。而是《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所提出的問題:

“核心城市的背向發展”——當前,重慶、成都的協調合作機制仍未健全,空間發展戰略缺乏充分對接,高端發展平臺的謀劃和建設競爭大於合作,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經濟尚未形成緊密的有機聯繫,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協調等——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事實上,海納君認為,相比較與其他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發展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的。

第一是,擁有兩個極核。以城市GDP來排名,成都和重慶的GDP都躋身於全國城市前十位,其經濟影響力不言而喻。

而其他其他城市群,僅有一個極核,即關中的西安,長江中游的武漢、中原的鄭州。而以經濟實力來看,西安和鄭州GDP遠低於成渝,其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也不如成渝。武漢儘管GDP持平於成都,但畢竟屬於單核發展,即使將長沙和南昌也納入進來,其經濟體量依然小於成渝;

第二是,成渝城市群僅包含兩個地區:即四川省部分城市和重慶市部分區縣。而其他幾個城市群,無論是關中,還是長江中游或是中原,都包括三個及以上地區。在經濟發展與協調的過程中,涉及的省區越多,其協調起來的難度顯然越大。從這個方面說,成渝只要關上門,商量好對策——“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部塌陷還需修補

次級城市發育不足——地級城市發展相對緩慢,人口經濟集聚能力不強,部分區位條件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城市發展潛力亟待挖掘。區域內城區人口百萬以上大城市數量不多,對核心城市職能分擔不夠,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帶動輻射不足——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

除了兩個核心城市需要加強合作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長期以來,成渝兩地之間的城市,其GDP增速一直較為緩慢,至今,四川省內部依然未出現經濟副中心。而重慶除主城區外,區縣一級也少見GDP千億元規模城市。

以2017年末的數據說,除成都和重慶(主城區)外,僅有綿陽市一座城市的GDP突破了2000億元,大部分城市還是在1000-2000億元之間。成渝城市群整體依然呈現出“啞鈴式”的發展結果,即兩頭大中間小,典型的“中部塌陷”。

海納君認為,中等規模城市的數量,事實上決定了一個城市群的發展規模,也將決定未來在中國中西部城市群中,誰是老大的位置。這是因為,在城市群內部,中等城市扮演著“聯結者”的角色,它是大型城市的資源向外擴散的重要中轉地,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中等城市的產業、人口、基建等作為橋樑,大型城市的資源如何順利的向其他地方轉移?

我們如何去修補?當然是要推動培育GDP更高等級的城市出現。四川省的目標是3-5年內培育多個3000-5000億元規模的副中心城市,而海納君認為,重慶方面也應該進一步重視對區縣經濟實力的培育。在這一方面,重慶科學城的出臺,真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新一線城市群的地位之爭

海納君認為,在新一輪的區域競賽中,城市群的發展將比以往更加被國家所重視,在未來的政策投向上,或不再以單一城市的建設為考核目標,而是會著重考慮本區域(城市群)的發展質量。

換句話說,相比於已經建設得具備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一線城市群”相比,位於中西部地區的這四個城市群,誰發展得好,未來國家或將投入更大的精力來幫助其進步。

而從區域競爭角度講,這四座城市群誰發展得好,那麼在未來吸引產業、資本的進入方面,將會展現更大的優勢。

這不僅僅是一場城市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需要城市與城市之間協作去共同贏得的戰爭。

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成渝兩地的“背向發展”,對於成渝城市群的整體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儘管在最近幾年中,我們樂於看到,兩地的政經互訪,與產業協作開始破冰,但依然需要“快馬加鞭”,畢竟,我們去看看其他幾個城市群,沒有誰願意停下來等一等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