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到底是不是禍國殃民?

無神論小隊長


小編震驚了,竟然還有人會認為魏忠賢所作所為不是禍國殃民嗎?

↑魏忠賢死後三百多年,反而擁有很多支持者↑

魏忠賢家裡有礦?還是開廠?他的財富從哪裡來的?不全是民脂民膏嗎?

什麼時候魚肉百姓不是殃民了?從張居正被清算,萬曆皇帝惰政開始,大明的官場是一天不如一天,對老百姓的盤剝不斷加重,魏忠賢的得勢,把這個局面推向了新的高峰。

為什麼?因為各地官僚通過巴結魏忠賢而自肥,把官場貪腐推向了新的高度。

以“五虎”之首兵部尚書崔呈秀為例,這位官居正二品,掌管全國軍事行政大權的大吏,見到魏忠賢就跪稱父親大人,魏忠賢死時,他已經被罷官,回到薊州老家養老。

↑崔呈秀跟隨魏忠賢,撈了無數財富↑

得知自己必死,崔呈秀在公元1627年十一月十一日,和寵妾蕭靈犀等人一起,擺了一桌奢侈的“送終宴”,酩酊大醉之後,把巧取豪奪而來的珍奇異寶砸的粉碎,然後上吊,跟隨魏忠賢而去。

死後抄家,從崔呈秀家抄出了白銀七萬多兩,金子三百多兩,箱櫃三百餘件,書籍十七號,房子二十六所四千餘間,田地三百餘頃,而這些財富,是經過崔呈秀財產轉移後剩下的,總量還不到他總財富的十分之一。

這些財富,難道不是禍國殃民得來的嗎?

有些歷史學者非要說魏忠賢能夠壓制文官集團,好歹為內朝,為國家攢了些銀子,辦了些實事,這簡直是無稽之談。

試問,崔呈秀的財富,如果不是依附魏忠賢,能搜刮至此嗎?這些財富可有一分一毫進了遼東邊關士兵的帳內?可有一株一秣進了遍地餓殍的嘴裡?

↑魏忠賢的生祠,是民脂民膏工程↑

再說一下各地給魏忠賢立生祠的事吧。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浙江巡撫潘汝楨上奏天啟皇帝,請立魏忠賢生祠。天啟皇帝答應了。

短短一年時間,各地一共給魏忠賢建造了四十多座生祠,孝陵衛指揮李之才甚至把生祠建到了皇帝祖墳旁邊,如此無所顧忌,老百姓能得到什麼好處?餓著肚子交錢就是了。

每座生祠耗費數萬兩白銀,其中的回扣就都流到了地方官口袋裡。

魏忠賢這個傻子,還樂呵呵享受其中,絲毫不加阻止,真把自己當成“崇德冒勳,普惠報功”的國之幹柱了,直到崇禎皇帝登基後,為了暫時收斂鋒芒,魏忠賢才主動提出停建各地生祠,生祠鬧劇得以停止。

可見,如果魏忠賢真的公忠體國,愛恤百姓,他絕對有能力阻止各地興建生祠,可他沒有!討好他的官僚不但藉此平步青雲,還大斂其財,明朝的官僚根基徹底腐爛,無可救藥。

魏忠賢為了權勢,廣泛結黨,沆瀣一氣可不是為了謀國之忠,而是把國家黎民變成欲所欲求的名利場,把盤剝貪腐的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魏忠賢曾經想起兵奪權,未遂↑

甚至,在崇禎帝登基前,魏忠賢打算起兵造反,崔呈秀極力反對:“恐外有義兵”,才不得已打消這個主意。

有人說,崇禎帝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曾仍太監曹化淳收葬魏忠賢的遺骸,葬於香山碧雲寺,但此說從未在官方歷史書籍中看到,懷疑是偽說。

總而言之,魏忠賢區區一個市井無賴之徒,藉著無與倫比的運氣和個人鑽營,竟然走到了能夠影響國運民生的位置,所作所為毫無利民之舉,皆是亡國徵兆,實在是那個時代普天黎民的大不幸。

明朝到了萬曆年間本已衰敗不堪,但魏忠賢的出現,把明朝這艘大船徹底推到深淵旁邊,崇禎帝努力了一輩子,還是無力迴天。

蒼天可鑑,為民悲聲,魏忠賢及其黨羽禍國殃民,活該被清算。


我見青史多嫵媚


魏忠賢雖說是個不折不扣的貪官,但關於國家命運的事,他卻從來不含糊❕

大家都知道萬曆朝張居正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收工商稅,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稅❕


為什麼要收❔

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後金那一幫子正鬧騰正歡實(事實上也沒怎麼消停過),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

魏忠賢通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

從而又延續了幾年大明王朝的時間,魏忠賢死後,明朝也在沒幾年後滅亡了❕

不進對於國家是這樣,對於百姓,更是免去了增耗❕

在以前百姓不僅要繳納應有的賦稅,就連損耗也要承擔,而地方官更是在其中做足了貓膩,以至於損耗是賦稅的幾倍❕

而魏忠賢也免去了這些,向中上層收稅❕

等到崇禎登基。魏忠賢被迫自殺,憎恨他的東林黨更是將其描繪成凶神惡煞❕

但是東林黨更是將國家搞得一團糟,到頭來這個鍋還讓魏忠賢來背❕

這也許正是魏忠賢惡名遠揚的之一,其實他最重要的錯誤就是他是一個太監❕

歷史給予魏忠賢的定位是~~治世能臣,亂世奸臣❕

一個市井無賴,走到權利的巔峰,無疑是聰明的❕

但是他的聰明沒有放到愛國上,而是以權謀私,為達到自己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放國家於不顧,毫無疑問他的這種行為是為人所唾棄的❕


四都火雞


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朝皇帝崇禎吊死在煤山上,死前崇禎哀嘆道:“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他認為都是大臣害了他,毀了大明江山。那他指的大臣是誰?當然是東林黨人。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秘密斂了魏忠賢遺骸,以禮安葬。因為,此時,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治理國家方面是一位能臣。十七年前兄長臨終前說的“忠賢可堪大用”的話不是在感情用事,雖然當時自己並沒有在意這句話。

魏忠賢在位時對國家的貢獻之一是,用人很準。天啟年間,後金崛起,縷犯遼東。魏忠賢大膽啟用袁崇煥,袁崇煥就是橫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面前的一座大山,寧遠大捷,明軍用紅衣大炮轟傷了努爾哈赤,回瀋陽不久便死去。皇太極來報仇,寧錦大捷,明軍又重創了黃太極,至此皇太極不敢再主動進攻。魏忠賢又拉攏朝鮮的毛文龍,賜給他一把尚方寶劍,毛文龍很感動,毛文龍在後方打游擊,使後金兩線作戰。不能不說,戰略格局很高。

貢獻之二是能為國家弄到錢。張居正改革後南方的工商業逐步繁榮,魏忠賢開徵工商稅和礦稅,這筆錢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遼東前線,遼東形勢逐步好轉,皇太極被壓縮在盛京,不敢主動進攻。可以說魏忠賢抵擋住了當時亞洲最強的騎兵部隊

由於魏忠賢出身底層,他在位時對北方農民是免稅的,而他死後,東林黨人上書崇禎南方工業者免稅,反而對北方農民施以重稅,飯都吃不上還交稅,導致民變四起,為節省開支又讓崇禎裁撤驛站,直接逼反了李自成,導致國內憂患重重。

東林黨上臺後,孫承宗被罷免,戰神袁崇煥被凌遲,洪承疇叛金,致使遼東防線全線潰敗,皇太極領兵逼近山海關。

更有甚者,戰事吃緊,崇禎募捐,東林黨人沒有一個願意捐款,最後崇禎岳父不得已捐了三千兩,百官陸續開始捐款,但頂多就是幾百兩,充分體現了錢是自己的,國家是崇禎的。北京城破後,李自成搜出白銀高達七千萬兩。

崇禎想南遷,因為南京本來就是明初首都,又是東林黨人慷慨陳詞,不願意。大談民族氣節,皇帝顏面,搞的崇禎沒臉再提,打又打不過,走又不讓走,崇禎只能自殺。



東林黨上臺後,哪一步不是敗筆,那一步不是在葬送大明,是在幫皇太極?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崇禎說諸臣誤國實屬不假。

魏忠賢掌權時大肆殘害東林黨人,說明他不是一位良臣,他經常假傳天啟皇帝聖旨殺人,說明他不是忠臣,但對於明末形勢來看,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雖然他不識字。至少比那些所為的士大夫階層要好,口口聲聲忠孝廉恥,關鍵時候,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只想換個主子再做高官。



《大明劫》裡邊,孫傳庭死,大明亡。實際上,魏忠賢一死,明朝已經進入倒計時。


關山明月779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明朝中期,嚴嵩倒臺,有人曾問嚴嵩之禍是什麼,眾人紛紜,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不一而足。結果徐階卻說,都不對,!貪贓能貪多少,不足國稅的十分之一,陷害忠良,全國忠良無數,他每天殺一個,一輩子也殺不完,所以危害國家的不是這些,而是“不作為”。在首輔位28年,沒有一條明確的指令,沒有一件堅決的條文,以至於能臣不知所措,庸官只懂逢迎,渾渾噩噩,比如韃靼來了,沒有有效抵抗,韃靼跑了不知趁機追擊,對待兵制改革不說同意也不說不同意,一輩子糊里糊塗,以至於明朝走向落寞,而魏忠賢之禍是什麼呢,是貪贓枉法嗎,是陷害忠良嗎,大家自己想吧!千秋功過,後人評說!


河北士子


崇禎皇帝朱由檢可算上是明朝最傳奇的一個皇帝了,他登上皇位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短短几個月就除掉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還一改明朝皇帝安於現狀的怪癖。對各方勢力重拳出擊,算是垂死掙扎的明朝一次迴光返照了。但是就是這位毫不猶豫對魏忠賢痛下殺手的鐵腕皇帝,卻在臨死之前改變了對魏忠賢的態度,選擇重新厚葬這位政敵。這是為什麼呢?

崇禎選擇厚葬魏忠賢絕對不是小編信口雌黃,是有事實依據的真相。這完全是一個亡國之君最後的大徹大悟。朱由檢的大哥朱由校在臨死之時就告訴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是一心想要乾綱獨斷的新皇帝急於除掉魏忠賢,而且朱由檢看不到大明消亡的真正原因,一意孤行的認為魏忠賢才是明朝破敗的原因,完全沒有看到這個人積極的一面。可以說魏忠賢的倒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還是比較安穩的。朱由校不管朝政,而魏忠賢依靠強人統治確保了明朝政府的高效率,在對外問題上明朝表現的也算可以,努爾哈赤拿下遼東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只是大明軍隊內部將領的不和斷送了千里江山,這並不是魏忠賢的無能。在東北全境淪陷的情況下,魏忠賢能夠捨棄個人恩怨起用自己的政敵"熊廷弼",短時間內穩定了遼東的局面,這說明魏忠賢並不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麼不堪。

魏忠賢重用的袁崇煥甚至在寧遠小城頂住了八旗鐵騎的猛攻,擊斃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又在同一個地方用自己訓練的關寧鐵騎正面打敗了八旗鐵騎。這不能不說是知人善用。可見對於末代的明朝而言,魏忠賢這個貪財的權臣是利大於弊的!它至少用武力維護了朝廷的統一穩定和官員的恪盡職守以及對外的軍事勝利。把他稱作"魏相"一點也不為過。

魏忠賢的強權確保明朝政府對鎮壓農民起義的高效率,起源於陝西一帶的農民起義在魏忠賢的有力鎮壓下並沒有做大,尤其是東北關寧鐵騎擊斃努爾哈赤以後,明軍可以抽出足夠的力量打擊農民起義,如果沒有後來八旗鐵騎攻入關內朝廷失去對地方的有力控制,絕對不會讓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這樣的草蔻有機會做大。而八旗能夠打入關內就是由於崇禎的折騰,動搖了長城的防線(他甚至自毀長城殺掉袁崇煥這個擊斃努爾哈赤的功臣)。

所以說,臨死之前的朱由檢很可能是領悟了哥哥朱由校關於魏忠賢的評價,也明白了自己多年來的努力都沒能達到魏忠賢的統治效果,所以內心生出了厚葬魏忠賢的念頭。


利刃軍事


魏忠賢是禍國殃民是毋庸置疑的!對於現在不少人為魏忠賢翻案洗白這樣的答題和文章,希望大家還是少看一些!一個自稱九千歲的閹人,一個獨攬大權肆殺大臣的奸臣,一個縱容黨羽禍害百姓的國賊,如今居然還有人厚著麵皮給他洗白?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雖然,閹黨的死對頭東林黨,也算不上是什麼好東西(畢竟這黨爭本來就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大家別忘了,東林黨人雖然多半也是偽善之徒,但畢竟他們還是恪守君臣之道的,當中也有不少愛國之士。所以,他們對魏忠賢的痛斥並非都是假的!

當時,魏忠賢把持朝政,時稱“九千九百歲”,而他的黨羽(注意是黨羽,不是那些相關的中立大臣)基本上都是貪得無厭之徒。這群人對國家對百姓的危害,要遠大於東林黨的士大夫。不少洗白魏忠賢的文章和說法都無一例外的將他肆意徵稅的作用誇大。實際上,魏忠賢和他的黨羽所收的稅賦,有多少能進到國庫,有多少能給到前線將士?不過是富了那些閹黨官員的腰包罷了!魏忠賢主政後,其實明朝的財政危機反而是進一步惡化,遼東軍餉的缺口也是從那時起開始增大的。

這些都不算最可怕,魏忠賢和他的黨徒對大明最大、最可怕的傷害,其實是在於對人心的破壞和摧毀!

魏忠賢掌控朝政後,實行的可是十足的恐怖政治。他對於自己的政敵東林黨人是嚴刑酷法,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

寧安大長公主的兒子李承恩,家中藏有公主賜給的器物,魏忠賢誣告他盜竊乘輿服飾等禁物,將他判了死罪;中書吳懷賢讀楊漣的奏疏時,擊掌讚歎,結果被家奴告發,家被抄家慘殺;武弁蔣應陽為熊廷弼訟冤,被閹黨誅死.....

除了政治手段殘忍,魏忠賢更是貪得無厭、斂財如命。那些閹黨官僚為了討好這位九千歲,是不斷進貢獻媚、有錢的給錢,有寶物就給寶物。而這些錢從何而來,不都是從百姓的手中貪來的!他們給魏忠賢那麼多,自身就更加有恃無恐,只會貪得更多!試問這樣烏煙瘴氣的朝局,連官僚都人人自危,百姓之生活就更加苦不堪言。

崇禎年間大規模爆發的農民起義,其實正是閹黨亂治天下造成的“社會質變”所導致的。不過是在魏忠賢死前,還沒集中爆發出來而已!

再來看看軍事外交上。的確,天啟六年的寧遠大捷確實是明軍少有的大勝仗。此戰後金軍不僅傷亡慘重,就連努爾哈赤也都傷重而亡。但是,大家別忘了,指揮這場戰爭的指揮官是袁崇煥,打贏這場戰的是大明數萬戍邊將士,不是魏忠賢,更不是閹黨!而且袁崇煥後來就是因為不得魏忠賢的歡心才辭官的。試問如果這位魏公公真的是忠君愛國,怎麼會在抗金形勢好轉的情況下,撤下袁崇煥?

所以,這樣顛覆歷史的說法,顯然是譁眾取寵!


這些歷史要讀


魏忠賢到底是不是禍國殃民?這個問題要從當時國家的情況和人民生活的情況來分析。而不是僅僅靠史書裡面東林黨人對魏忠賢的描繪來定義。

誠然,魏忠賢作為九千歲的時候,東林黨人過的很慘很慘,位居高堂的幾個頂樑柱蹲監獄的蹲監獄,砍頭的砍頭,剩下幾個就是在旁邊抱成一團瑟瑟發抖。



通過當時的民生以及朝政情況來看,他是一個能人。其作為九千歲期間,明熹宗這個木匠皇帝可以放放心心當自己的木匠的同時,讓朝廷能夠正常運轉,使明朝在東北對女真部署相當規模的軍事行動,屬下的民眾不至於為吃不起飯而造反。要知道,那時候的明朝天災並不比崇禎時代少,起碼不至於像崇禎一樣,為了一點軍費到處張羅,而內庫窮的響叮噹。


總的來說,魏忠賢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禍國殃民就言過其實了,要說禍國殃民,其實是明晚期的東林黨人才對。正是因為魏忠賢在,可以壓制東林黨及土豪士紳,得已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魏忠賢一死,東林黨無人壓制,致最後清軍叩關,闖王入京,野豬皮時代因此來臨。

然而也是因為得罪東林黨讀書人太兇,後世的魏忠賢被描繪為一個無惡不作的超級大壞蛋,這是有失偏頗的。


楓水流沙


魏忠賢雖為宦官把持朝政,但卻能以國家利益為重,有大局觀!而東林黨恰恰相反,為了自己的利益,讓國家處於危難之間!兩相對比,一看便知!

魏忠賢破除文管集團阻力強力征收工商業稅,彌補了國家財政的不足,也保證了軍事補給需求,鞏固了日趨衰落的大明邊防!

不計較私人恩怨,任用熊廷弼、李承宗、毛文龍,袁崇煥等守邊大將,始終讓後金不能入主關內!

因此我認為,能讓國家始終處於不滅亡的魏忠賢,真的算不上一個禍國殃民的人!


娜迦style


崇禎死前的一年,崇禎皇帝名人收斂魏忠賢的屍骨安葬。並且發出了感嘆:眾臣誤我!魏忠賢把持朝政的時候,遼東的的女真一直在折騰,但是始終在東三省活動,打不進關內!明朝也沒有農民起義,老百姓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反而是魏忠賢下臺了,東林黨掌握了朝廷,大明王朝反而快速滅亡了。

第一,魏忠賢的身份:太監;寫史書的是東林黨文人。魏忠賢最初的時候是十分懼怕東林黨的,東林黨一直想要把持朝政,天氣皇帝對這幫東林黨文臣十分的頭疼。於是幹自己喜愛的傢俱去了。朝中的事情就由魏忠賢做掌印太監,其實就是代替他來管理。面對東林黨,魏忠賢並不手軟,著名的事件就是楊漣下獄,當然楊漣很慘,也是硬骨頭!最後死在了監獄裡。但是魏忠賢的狠是針對文官集團的

,為了掌權。

第二,魏忠賢執行了部分張居正的政策,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在明朝時期,工商稅是多少——2%,你沒看錯,就是這麼低,就這樣還不能完全收齊,為啥?因為東林黨們在大力反對,因為這些工商、礦產背後的所有者都是這些東林黨們。魏忠賢活著的時候,這2%的工商稅還能夠收上來。

魏忠賢被趕走之後,東林黨們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2%的工商稅,所有的稅收全部加到農民頭上。在和女真作戰的軍費開支一年比一年高,攤牌到農民頭上的稅也越來越重。最終,弄得饑民遍野,爆發了農民起義。

第三,魏忠賢任用了孫承宗、熊廷弼、毛文龍等一大批將領,把薊遼防線打造的十分堅固。熊廷弼這個名將,在和女真作戰吃了虧後,魏忠賢並沒有立刻撤換他,魏忠賢還是懂的事情該如何做。在魏忠賢的主持下,明朝和後金達成和解,暫停了戰爭,明朝也能夠得以休養生息。

魏忠賢被趕走之後,東林黨們搞掉了孫承宗,殺了熊廷弼,而後,向女真開戰;凡是前線作戰失利,東林黨的文臣們一定殺掉將領,凡是作戰勝利了,就是自己調度指揮的好。

另外講一個故事:

崇禎皇帝要鎮壓李自成,籌集100萬兩軍餉,大臣們個個哭窮,崇禎沒辦法,只好把宮裡的銀器拿出來,熔化成銀子當軍餉,當然和100萬兩相距甚遠。最終,沒有湊夠!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首先來到了放置銀子的國庫,打開一看,連李自成自己都傻了眼,他原以為,一個偌大的明王朝的國庫,怎麼著也應該有不少銀子,誰想到國庫僅僅區區17萬兩而已

李自成當然不會甘心就此罷手,他心生一計,決定從哪些京官手裡要銀子,於是嚴令部下,將京城所有4品以上的官員統統抓來,嚴刑拷打,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弄出錢來,沒有想到,這辦法還真靈,十幾天過去了,功夫沒有白費,哪些被抓被拷打的官員,一共交出了7000萬兩白花花的銀子。還不算這些官員家裡抄出來的銀子。

明朝不是亡於魏忠賢,而是亡於東林黨。看看明朝東林黨在清軍入關的時候大量的投降,你就知道這幫文人是多麼的無恥。


嘟嘟讀讀


魏忠賢禍國殃民在史界雖有爭論但結論是趨向一致的,這一點勿庸置疑!明朝的覆滅,實際上是皇權混亂,後期幾乎被宦庵所把持,並且痷人與內閣中樞長年鬥爭,導致經濟,民生,軍事,人才等各方面處於停滯及無序的混亂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內憂外患致使廟堂傾覆是必然的!後世常以魏逆為能臣似乎崇禎殺此賊而明亡,之所以有此說法,是因為有一幫能臣幹吏為國家民生計不得不投在賊人門下為國效力,袁崇煥,孫承周莫不如此,這也是明未政治的悲哀呀!東林黨在初期都是以家國天下為使命,後來在痷黨,楚黨,浙黨等的鬥爭中逐步變成了一幫厚黑的文人,你不厚不黑無法立足啊!所以,明的滅亡是國家管治機器長年病態的結果,士大夫在常年的政治鬥爭中,己經失去信仰流於世俗,而崇禎雖有大志,卻在長期冷眼觀察政局爭鬥中總想獨善其身,因而沒有在亂世中處理複雜關糸的膽魄及靈活性!

所以,明亡始於萬曆,這個歷史結論是基本正確的。因為從萬曆開始就一直以痷人為代表的皇權與以內閣,御士為代表的管治系統在內鬥,而人民在受苦,官吏不作為,軍隊紀律鬆弛,腐敗成為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