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時期喜歡評選勞模並給予中獎?直接採用計件工資不是更能提高勞動效率嗎?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確切的講,應該是喜歡評選勞模並給予物質獎勵。蘇聯時期對先進工作者不稱勞模,叫勞動英雄,1930年代稱“斯達哈諾夫工作者”。蘇聯時期勞動競賽競技方式最著名的莫過於“斯達哈諾夫運動”了。

“斯達哈諾夫運動”緣由一個普通礦工的高效作業。阿列克塞.斯達哈諾夫,烏克蘭頓巴斯一普通採煤工,1935年8月,他的三人組創造了當班採煤102噸、超過原定額的13倍,因而鵲聲四起。經廣為宣傳引發了全蘇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時稱“斯達哈諾夫運動”。

當然一個運動以普通採煤工命名的重要原因,還是斯大林的讚譽。這說明斯大林對趕超美國提高蘇聯勞動效率是何等的重視,他說斯達哈諾夫運動表現了社會主義競賽新的更高的階段。更為重要的是,把“斯達哈諾夫運動”寫進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阿列克塞.斯達哈諾夫,成了蘇聯的名人,成為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建設的一面旗幟,紅得讓人炫目的旗幟。

蘇聯之所以掀起“斯達哈諾夫運動”,有其現實政治需要。無論是第幾個五年計劃,蘇聯的目標就是要趕超美國等世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儘管第一個五年計劃奠定了和改善了工業基礎,但是工業技術設施陳舊和極度缺乏先進設備,生產過程還有大量的手工作業,工人文化水準比較低;物質供給不足,工人生活水平低,卻又要求工人以主人翁的勞動熱情努力工作。這些矛盾對宏偉的第二個五個計劃的實現,無疑是致命的障礙。因此,斯大林提出技術決定一切,並認為掌握技術的工人決定一切,希望工人階級克服困難以勞動競賽方式迅速提高生產效率。

適時讚揚宣傳斯達哈諾夫的勞動創新就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由此,斯達哈諾夫運動因運而生,很快在全蘇各行業普遍推行以斯達哈諾夫命名的活動。準確的說,它是以掌握新技術改進舊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技術革新運動,客觀上推動了無數勞動者主動進取的精神,使許多“先進工人”脫穎而出,生產指標不斷地被突破被刷新,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蘇聯的二五計劃提前九個月完成。

八十三年過去了,“斯達哈諾夫運動”的那段歷史似乎被人們淡忘了,不僅聽不到對它的讚譽,倒是有些質疑和嘲諷的聲音。不可否認,出於宣傳鼓勵原因,當年可能有拔高的傾向,在推行“斯達哈諾夫運動”過程中,一些行業為了指標不切實際地生搬硬套層層加碼。但是這些負面現象,永遠無法抵消“斯達哈諾夫運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示範效應,客觀上也推動了蘇聯工業化的進程。二五期間,人民生活有所提高,蘇聯4500個大型企業建成投產,重工業增長了139%,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6.6%,僅次於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可以說,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沒有這物質成果,很難想象蘇聯在幾年後能夠戰勝納粹德國。

取得這些成果,是千千萬萬個斯達哈諾夫這樣的勞動者,實實在在幹出來的。蘇聯政府也很厚待待稱號榮膺者。斯達哈諾夫出名後,蘇聯政府給予他相當優厚的物質獎勵和政治待遇,1936年政治局批准他為黨員,獲得列寧勳章紅旗勳章,當選一次最高蘇維埃代表,並住進莫斯科政府的著名公寓,其他先進生產者也同樣得到優厚獎勵:一套免費的三居室二居室住宅、療養證、終生免費看電影。

1977年,斯達哈諾夫病故。


掌上三言兩語


直接給計件工資,不符合管理者利益,國企大多數人浮於事,計件工資會使效率翻倍,會造成大量勞動力富餘,國企考核首先並不是效益,它是有級別的,有央企,地方國企,還有行政級別,它的考核指標首先就是人數有多少,而且只能進,不能出,計件工資高出的效益沒有意義。


LHZHJWJK曹立順


舉個例子吧。就像現在抽獎,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喜歡那種大獎錦鯉。對商家來說,噱頭足,能吸引更多的人,對消費者來說,抽10000個人每人獎勵100塊,和抽一個XX錦鯉獎勵1000000塊,他們更喜歡後者。從心理作用上來講,評選勞模給獎勵,對員工刺激性更強,而對老闆來說,更省成本。


天下有警視頻


找個標杆出來更容易帶動大家的積極性


韓洋007


評選勞模,一個省評一個就夠了,實行計件工資,每一個人都要多發,代價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