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晟教授与“完美主义”

张首晟教授与“完美主义”

张首晟教授不幸去世,是科学界一大损失。

他还常常被人称为“完美的人”。

他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被誉为迟早拿诺贝尔奖,他曾经是史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相貌堂堂,为人随和,并不执着于名利,可以随便拿着自己的奖杯上电视,通俗易懂给普通人普及高深的物理学前沿知识。而且生活幸福,交友广泛,待人接物都很到位。甚至像爱因斯坦那样,爱好艺术,并不是传说中谢耳朵那样的技术宅。

可以说,技术宅有的,他都有。技术宅没有的,他也有。真是近乎完美的人。

据说得知他轻生的事件,家属对他抑郁的情况也毫不知情,只是事后回想才有一点蛛丝马迹。

或许,问题正是出在“完美”上面

完美,就是对自己极大的压力。完美的人也是人,其实也需要有地方可以放松压力,不用理会外在的目光,做回自己。如果连他家人都觉得他很完美,那他可能真的缺乏放松自己的机会。在一次采访当中,张教授被问到如何分配时间,他说,“100%科研,100%教学,100%投资。”,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说明他试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自己的完美要求已经跟现实脱节了。

对自己完美的要求,正如“木桶理论”说的那样,总是在不短板,总觉得自己有短板,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即使他人已经觉得他非常好,非常完美了,可是在他内心深处依然感觉自己不完美。做得不够好。对自己过于严格的要求,在心理层面,等同于“自我攻击”,对自己全方位完美的要求,等于全方位的“自我攻击”。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一个方面做得很好,优秀已经是很难了,在每个方面都能成功,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像张教授那样,作为一位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已经是足够成功了,可他还要再挑战自己,试图做一位成功的投资人。而投资跟理论物理有着不一样的逻辑,不见得他就适合做这类工作。

问题是张教授一生一直都很成功,一直都近乎完美,貌似从来没有尝试过严重的挫折。我们只能推测,突然的失败,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无数挫折中的一个,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重大的挫折可能是致命的一击。因为完美主义者,完全无法接受这么不完美,甚至自觉这么糟糕的自己,而且这种形象还被无力挽回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可能导致自我的崩溃。

精神分析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挫折感,跟挫折共存,是人生路上必须经过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