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工作后,翻看社交网络,和身边的朋友聊起现在的生活,我们不知何时开始,注意力从考试、恋爱变成了工资、房子、车子。

都说我们这代人提前进入了“中年焦虑期”,前阵子,我在网上做了一个小调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焦虑吗?他们在焦虑什么?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者中,近三分之一生活在北上广深,超过三分之一年龄介于26-30岁之间;年收入上,75%的参与者年薪徘徊在10-15万。

其中96%的参与者都有焦虑的事,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最让参与者们焦虑的事,前三位分别为:人生理想、物质金钱和事业

“单身,又没有那么强的事业心。人生没有重心和目标,只有当下的焦虑和急切的填充时间。”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为数不多的休息日里,朋友圈成了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

别人的恋爱、成功和安逸衬托着人近30、依旧没有存款、没有对象、没有目标的自己,好不容易有点空闲的时间,又不敢真的空闲下来。

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似都有重心和方向,只有“我”的杂乱无章。二十出头的年纪,步入社会不久,我们似乎总有相同的困惑。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生目标”这四个大字,成了多数人焦虑的源头。

我们听过无数教导和鸡汤:“人生要有目标”,“活着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要成功”⋯⋯类似的潜移默化无所不在,就连各种影视作品中,也往往有一个像你也像我的主人公:生活平淡,又有些不顺利。

可突然有一天,剧中人的人生因为某件事或是某个人发生了巨变,我们被这样暗示:看,这就是有目标的人生和没有目标的区别。

而现实是:除了上下班,就是吃饭和睡觉,有时会怀疑工作的意义,想要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做一个有目标又上劲的青年并不是件难事,比如每周读一本书,英语单词重新从“abandon”背起,把Ipad里的美剧、英剧换成各类网络课程,再培养一门兴趣爱好。

把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排满,体验充实的感觉,每天积极和忙碌,便没有一刻是虚度的。

可时间久了,我们依然会疑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不知道。除了心理上的安慰以外,好像没有任何目标生长出来。生活状态只不过从“没有目标地混日子”变成了“没有目标地瞎忙碌”。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想问题大概是:我们习惯了在心中默认“每个人活着都必须有一个终极目标”。

我们太过于追求“使命”、“意义”、“价值”、“回报”这些东西,以至于每做一件事,都要追问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终点在哪里,会不会成功。

有时我也会觉得,没有目标的人生简直不值得过。但越是努力寻找目标就越觉得,人生目标或许根本就是一个人人都想拥有,却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我们以为它是人生的必需品,但其实它是奢侈品,只有少部分足够幸运的人才会真正遇到。

如此,不让自己长期陷入找不到目标的焦虑中,或许也更能享受好当下的生活。

我做的调查中,面对“你给现在的生活打多少分?”这个问题,多数人选择了60-70,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

很多人认为自己离100分生活的距离,也许就差在现在还没有拥有的,那些想要而不得的东西。“如果可以挣到满意的数字,买得起房子,应该可以解决目前的大部分焦虑。”

但我想,一个人因钱而焦虑,如果真的有了足够的钱,会因此而减少焦虑吗?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程序员:上海本地人,28岁,年薪50w,有车有房,已婚且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我问他是否有焦虑的事情,他说:“前阵子老婆想换房,在市中心看中一套1000多万的房子,这让我有点焦虑。”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是换不起,但是要卖掉现有的房子,再背负更高的贷款。

“我们现在总在追求这些,没房的时候想要房子,有了房子,又想换更好更大的房子,有时感觉挺累的。”

所以你看,物质追求其实是个无底洞。年薪10万的时候,你渴望年薪20万的生活,等你真的挣到20万,又会把目光投向年薪100万的生活。

我们永远都望向别处,关注那些你觉得再努力一点,或许也可以触及的地方。那里有更高档的餐厅、更大的房子、更令人满意的生活⋯⋯可这世上,更好的东西是永无止境的。

同样,对工作不满的人,换一份工作就会停止焦虑吗?

“现在的生活,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工作不开心,不喜欢也没有出路,主要还是对自己失望。换一份工作的话,会比现在更开心吧?”

在这其中,他其实也明白很重要的一点:主要还是对自己失望。

这或许才是关键。换一份工作,只是在找不到方法摆脱“对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态胡乱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不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没有想清楚自己在一份工作中真正想要什么,就想通过换一份工作摆脱目前的困境和焦虑,结果总是下一份工作也做不长,工作一换再换。

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摆脱焦虑呢?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有一年夏天,我在北京曾有过一段很焦虑的时光。那段时间的我工作其实很清闲,每天除了上班,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我却焦虑了,感到自己迷茫得找不到方向。

同居的女孩每天花枝招展地出门社交,我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饭、看书、画画、写小说,做一切让自己看上去不像在虚度光阴的事。

有时仍然感到烦心,我就大晚上出去跑步,沿着整个望京街道跑一大圈,一边跑一边思考人生:我应该做什么?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后来,我的焦虑是如何散去的,已经忘记了,好像是找到了短暂的人生目标,又好像是换了一份工作。

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焦虑的事情,似乎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新的生活溶解了它们,让它们还来不及发生就销声匿迹。

后来,又有新的焦虑生长了出来,但我对它们的态度,渐渐变成了置之不理。任它自由生长,自生自灭。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跑步,有没有尝试过跑30分钟以上。我一般跑到某个阶段,就会觉得双腿有千斤重,每一次抬脚都很艰难,很想就此放弃不跑了。

但这时如果转移注意力想些别的事情,熬过这段时间,会发现后面跑起来反而没那么累了,还可以再跑10分钟、20分钟甚至半小时,也再没有刚开始的那种酸胀感。

我把这叫做痛苦的临界点。每当我觉得日子难熬时,就会安慰自己: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过一段时间会发现,难熬的日子真的就这样过去了,没有被延长,也没有被匆忙虚度,它就这样在无意识中过去了。而那些曾经焦虑的事情,最后一件也没有发生。

前几年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叫《客从何处来》,其中一期讲的是某位明星追溯自己的祖辈在战乱年代曾经度过的艰苦岁月: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时刻担心着明天轰炸机会不会来,一家人还能活着在一起多久。

对死亡的恐惧,是那个年代人最大的焦虑。

我很想穿越时空告诉他们,你们现在焦虑和恐惧的事情,在将来一件也不会发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记住了这句话。

“你现在焦虑的事情,后来一件也没有发生。”希望未来的你,也能对现在说出这句话。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工作之后,涨幅最快的只有年纪”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终极目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