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刑”的STO不是偶然:流動的風口下該告別信仰的盲目

出品 / 全鏈財經


被“判刑”的STO不是偶然:流動的風口下該告別信仰的盲目

“幣圈流行概念風,經常還沒搞清概念就迎來監管層的禁令聲。”有人如此吐槽新概念頻出的數字貨幣市場。近期撐起寒冬中話題熱度的STO近日遭遇監管層的輿論“吊打”。

在12月1日舉行的2018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管理局局長霍學文表示,在北京做STO將被視同非法金融活動予以驅離。

12月4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發布風險提示稱,近期協會發現仍有部分機構或個人以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證券化代幣發行)名義繼續從事宣傳培訓、項目推介、融資交易等相關活動。協會鄭重提醒本市各相關機構和個人: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

這無疑是對正在捕捉STO監管紅利人士的致命一擊。

STO概念從去年2017年底就已經被行業人士關注,但當時ICO市場火熱,投資者們大多沉浸在當時的狂熱氛圍裡,STO並沒有受到重視。2018下半年,STO概念風靡數字資產市場。在瀰漫熊市的慘淡行情下,樂觀人士一度把STO當成行業救命稻草。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指的是證券型通證的發行,其目標是在一個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通證的公開發行。

STO最關鍵的是ST。“ST(證券型通證)會對應現實中的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比如房地產、投資基金、黃金、鑽石、原油、美術作品、音樂版權、房地產投資信託等。

簡單來說,STO可以將所有的資產包括不動產Token化,分解成任何人都能買得起的數量不等的證券化代幣,在合規前提下進行世界範圍的交易流通”。行業人士解釋稱。

從今年10月以來,多位行業人士向《全鏈財經》表示,過去的幾個月裡,行業對STO的追捧過火,缺乏常識的認知。“看似新概念的STO其實不過是Secruity(證券)這個老概念的區塊鏈改造”。

有金融人士樂觀預估STO體量將超過全球證券交易市場,甚至房地產市場規模。但事實上,STO在全球面臨最大挑戰來自監管。目前,全球對STO的監管並無一致認調。各國監管機構持慎重態度,並未提出明確、完全適合STO的監管政策。

對於STO,美國實行穿透式監管。在2017年12月11日關於加密貨幣和代幣公開發行聲明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Jay Clayton表示,發行證券必須遵守證券法律制度,無論證券發行方式如何變化。

而在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表示,證券化代幣屬於新加坡證券期貨法監管範圍,此類代幣發行人將需要在公開發行前向MAS提交和註冊招股說明書,除非擁有豁免事項。

有些其他國家和地區就加密貨幣及其相關服務的交易和銷售提供了指導性意見,馬耳他政府正在擬定的金融工具測試法案,證券類代幣發行方有義務通過此項金融工具測試並適用“虛擬金融資產法”。但截止至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放寬有關發行證券類代幣的證券法。

在10月30日全鏈財經主辦的《STO能拯救區塊鏈行業嗎?》主題沙龍上,LEEK.COM CSO Gabriel在分享時稱,STO要實現真正的價值,在全球監管部門備案的成本非常高,比IPO還高。

行業人士向《全鏈財經》表示,相較於ICO,STO門檻大大提升,除具有實體資產外,STO需要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和許可;須對投資人進行資產認證及KYC/AML認證;開設相關銀行賬戶並披露資金取向;能將合同和會計報告的數據上鍊等等。

在經濟形勢下行,企業融資成本趨高的現實語境下,不少公司對STO躍躍欲試。數字錢包公司bitkeep高調宣佈啟動STO,其負責人稱,預售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合規流程。

行業人士稱,STO並非是數字資產領域從業者熱衷的新嘗試,在諸如傳媒,地產等傳統行業早已開始嘗試利用STO融資。有不完全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8月,申請STO的公司達到上萬家。

被“判刑”的STO不是偶然:流動的風口下該告別信仰的盲目

前丹華資本董事總經理Dovey Wan

前丹華資本董事總經理Dovey Wan曾撰文稱,STO可以讓所有權有更小顆粒的分割,在分割後可以有更好的全球性流動性,可以把一些現實世界的資產作為數字資產譬如穩定幣的抵押。

今年8月份出現的Aspen Coin是第一個地產項目的STO。St. Regis Aspen酒店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著名的度假小鎮Aspen,它的客戶主要是一些名人,高淨值人士,企業高管以及部分散客, 2017年酒店剛剛實現盈利,但未來的流量收入依然堪憂。

行業人士分析稱,在這種情況下,它選擇將度假村資產進行STO,其遵循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Reg D 506 (c) 法規。相關資料顯示,其在2個月的募集期內共募集了1800萬美元資金。

Aspen Coin的成功正是STO適合的資產場景。

在全鏈財經之前《STO能拯救區塊鏈行業嗎?》主題沙龍上,ShareX合夥人李剛強分析稱,STO適合缺乏流通性的資產。比如房產,藝術品,擁有固定現金流和分紅能力的資產如房子出租,高速公路等。詳細內容見鏈接:“ICO已死” STO的“藍海”時代面臨哪些現實困境?

儘管STO給有資產優勢的行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Dovey Wan也直言,“這一切都不是STO的創新之處,更多是市場結構性的問題,而且並且需要自頂向下的推行和多國監管之間的配合,說白了,需要監管機構的批准(approval)”。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管理局局長霍學文在2018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發言中強調:“最近一種新概念叫STO被廣泛宣傳。我向在北京宣傳、發行STO的人做一個風險提示:在北京做STO,我們將視同非法金融活動予以驅離。什麼時候有關部門批准做STO,你再做。”

監管之殤依然是懸在行業人士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流動的風口 信仰的盲目”

2018開年至今,交易挖礦,出海,穩定幣、幣改、鏈改、STO、DApp,資金盤遊戲等概念輪番上陣,“各領風騷一時”。2018年成為區塊鏈行業的“概念元年”。

有行業人士觀察稱,與互聯網行業創投風口不同,幣圈的風口期更短,常常人們還未明白新概念所指,就聽到監管禁令。新風口的持續期往往只有2-3個月。

頻頻爆出的新概念給行業添加了看似風光的“熱鬧”,也給投機客以謀取利益的機會。在過去一年的行業採訪中,《全鏈財經》發現利用新概念下的信息差,成為不少機構的盈利之道。諸如社群,線下培訓,線上課堂等形式的業務熱鬧一時,交智商稅的“韭菜”換了一茬由一茬,依然擋不住追趕新概念的“新生軍”。

有人稱,“幣圈沒有思考慣性”,而且“韭菜們記憶力只有7秒鐘”。

在跟風效應顯著的區塊鏈世界,新生概念不可怕,可怕的是常識的匱乏和盲目的信仰。區塊鏈行業不需要拜神,需要的是脫離大v“喊單”下的獨立思辨。區塊鏈寒冬了,正是學習,思考的好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