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

西江一浪


历朝历代里,皇权都是无上至尊的,几千年帝制的传承,都会存在着尔虞我诈的阴谋诡计,从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始,帝位的争夺就已经成了一颗种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深深的扎下了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刚刚走到玄武门的李建成忽然心慌了一下,从远处传来的响声来看,似乎有很多人向这里跑来,常年接触皇权政治的他,对这种事情有着出奇的敏感,他急忙大声呼喊后面的三弟李元吉快跑,但一切都太晚了,他眼睁睁看见一只箭羽飞向了三弟,之后李元吉应声而倒,随着道路两侧杀出的大批人马,李建成的心真的凉了。

尚在湖间游船上的大唐天子李渊,在听闻讯息后,将手中的鱼竿狠狠的折断扔在湖里,一阵眩晕后颓废的坐了下来,两行老泪瞬间流了下来,事实摆在眼前,老二出手了。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及兄弟李元吉,之后又将两位亲兄弟的家眷子女一律杀光,逼迫唐高祖李渊让位,继位为大唐皇帝,奉李渊为太上皇,史称“玄武门之变”。

提前养老的李渊很后悔,这个政治老道,深谋远虑的隋末枭雄,当初以三万人起兵,把隋末群雄逐鹿的小政权推上高峰,继而统一各方势力的大唐开国皇帝,由于在儿子之间的关系上左右摇摆,将官场上权谋利诱的东西用于管理子嗣,终于酿成历史上这一惨剧。

李渊的这两个儿子,可以说是人中龙凤,当李渊出太原入关陇,李建成就负责起了镇守太原的任务,在李渊出外征战各大势力时,李建成就变成了临时的领导,后勤供给、钱粮马匹、人员征集这些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说最后李渊夺得天下,李建成居功甚伟。

而二儿子李世民,绝对是隋末最杰出的名将,在李渊出太原后,李世民指挥过多次的战役,而在一次次的战争中,网罗了众多谋臣猛将,自李渊称帝后,李世民便成为李渊手中的尖刀,继续为大唐帝国征战着,在李唐最终的版图上,有一半可以说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位劳苦功高的秦王,确实是大唐建国的第一功臣。

皇位只有一个,面对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李渊一度眉头紧锁,但古时那种立嫡立长的传统思维让李渊下定决心,将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这个结果让李世民很失望,但不认命的李世民,在后期统一战争中依然勇猛精进,这也让李渊很是欣慰,他错以为李世民只是想表现忠心而已,他也是为了让二儿子宽宽心,每次对李世民的封赏犹重,允许秦王建府,并有自己一套文武班子,这也为最后的祸事留下了隐患。

无望太子宝座的李世民不甘心,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却让别人来坐,这种怨恨在他心底生根发芽,直至到爆发出来。在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秦王府旧臣的支持下,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向着骨肉兄弟亮起了屠刀。

我是通辽人,欢迎继续关注留言,在此不胜感激。






大通辽人


这是一场皇位之争,作为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李渊,却无法阻止儿子相残,有些无能,有些无奈,还有些可怜,“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太子李建成负责内政,秦王李世民负责外战,李渊的本意是相互制衡,但他在放权的过程中,渐渐失去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

李渊称帝后,为了维持宗室的稳定,沿袭所谓的嫡长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李建成为太子,辅助处理内政,考虑到秦王李世民的出色的军事才能,让他负责对外作战。李渊不属于那种雄才伟略的帝王,他称帝后,把权力下放到两位儿子的身上,自己舒舒服服的做皇帝,可他这么做,渐渐失去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无法合理的平衡两个儿子的势力,给“玄武门之变”埋下祸根。

李世民有夺嫡之心,李建成无让位之意,注定兄弟之间,势成水火。

隋炀帝昏庸无为,导致天下大乱,李世民一心要成就大业,怂恿父亲李渊称帝,可以说,大唐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野心勃勃,绝不是那种甘心做臣子的人。他渴望做皇帝的,于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笼络人心,培植力量。但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那种甘心让贤的人,他感受到来自李世民的威胁,于是与弟弟李元吉一起,屡次陷害李世民,清除他手下心腹,最后导致兄弟之间,势成水火。

李世民手下武将谋臣众多,怂恿他武力夺政,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思虑不周,心存侥幸。

秦王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谋臣,有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他们怂恿李世民武力夺政,并为他周密策划“玄武门之变”,而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以为剥夺李世民的军权,驱逐出京,就能让李建成高枕无忧,他们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心存侥幸,所以注定要失败。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周密布置,李建成仓促应对,李渊后知后觉,无力回天。

李世民周密策划,先是利用父亲李渊宣李建成、李元吉进宫,然后提前埋伏好甲兵,守株待兔。李建成、李元吉没有想到自己在宫内的卫队已被收买,草率进宫,结果中了李世民的埋伏,最后被杀。李渊后知后觉,政变发生时,正在宫内海池上划船,接到李世民的汇报后,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安抚李世民,最后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权贵是如何炼成的


李渊为什么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吗?这也太小看了开国皇帝李渊的政治智慧与谋略了。之所以会上演“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得的“玄武门之变” ,完全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所致。


李建成与李世民 ,一个文官集团的代表,一个是军方的实力派。况且俩人是一奶同胞,都是李渊结发妻子窦氏所生生,不存在嫡庶之别,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不忍心厚此薄彼。最主要大唐的天下多是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李渊若是明显打压李世民,恐武将都会鸣不平,弄不好会出大乱子。这是李渊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他不敢轻易对李世民下狠手的主要原因。

中原的割据势力虽被大唐消灭殆尽,但北方的突厥依旧虎视眈眈 ,这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凭借李渊的能力,他根本无法摆平强大的突厥。只有李世民敢于和突厥一较高下,也是李渊对付突厥最关键的一张王牌。他要是将李世民贬黜朝廷的权力核心,或者把李世民除掉,那不等于自毁长城,引火烧身吗!李渊眼下不会,也绝不敢这样做。



李渊这时还不到60岁,身子骨硬朗的很。自感有时间、有精力能处理好,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之争。况且,俩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更能让他有效平衡朝中两股势力,从而掌控乾坤。至于将来,他也许会给李世民划块封地,让他成为国中之国,至于最后李建成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正是李渊的瞻前顾后,在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间玩平衡术,让兄弟俩从最初的明争暗斗,发展到水火不容,最后不得不兵戎相见。因此说,李渊对“玄武门之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公元626元,那一年李渊60岁,这是甲子之年,即使李渊喜欢李建成,但李世民功绩在身,也不好撤掉他。



再者玄武门事变之前所有人都已经开始了站队,李渊手中没有了实权,权力只有太子和秦王李世民才有,大家都开始自觉的站队。再加上李渊过于信任自己的家人,不信任外人,所以让儿子们有了极大的权势。



错杀了刘娴静,熟读唐史的人都知道他对大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李渊仅仅因为听信别人说他造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了,让他丢了大臣的心。

最后就是任由儿子们争夺皇位,这一点,玄武门之变的发生那是历史的必然。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我会给你带来最好的问答。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渊是有责任的,看着自己的二儿子杀了大儿子和小儿子,李渊作为父亲,他应该是心如刀割的。作为开国英主,他本应该阻止这场家庭悲剧的发生,最后却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他自身。

一、不平衡的斗争。

《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说李建成人品不堪,李世民则是有口皆碑,怀柔四方。我们暂且不论。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权利斗争肯定是愈演愈烈的,直到武德九年彻底爆发。李世民、李建成都为大唐平定天下立过战功。李世民帐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李建成帐下却没什么拿的出手的人才。唯一传之后世的魏征,还是靠李世民才扬名四海。双方的实力开始就不平衡,论谋略,论武力,秦王李世民更胜一筹。这说明,李渊在战后人力资源分配方面没有做到平衡,也说明李建成缺乏识人用人之明。

二、斗争的放任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建成元吉欲害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再不先发制人,就会被人所制。于是发生了政变。李渊曾许诺立李世民为太子。如果属实的话,李渊就是失信于李世民的。李渊是不是真的失信于李世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放任李建成、李元吉打压李世民,企图做到权利的平衡。结果,错估了形势,李世民绝地反击,李渊自尝苦果。

三、政变的突然性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保密措施做到了滴水不漏,李建成与李元吉惶然不知。政变发生后,战斗之声,箭矢之声传至后宫,李渊也才知晓发生了政变。等到尉迟敬德带甲进入,李渊还能做什么呢?李渊作为皇帝,没有做到俯视万方,没有洞察一切,这是李渊的不智。

所有的种种,其实都与李渊有关,不是他不想阻止。实在是因为玄武门之变之前错估了形势,之后又浑然不知。什么都无法预知,他又有何能力阻止这场“兄弟相残,手足相煎呢”?


风雪梦不逝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其实很多都被篡改了,众所周知,李世民在位期间经常特别关注国史的修撰工作,把历史改得乱七八糟,在正史中,李世民几乎成了一个能力强大、道德高尚的完人,可是,正所谓“欲盖弥彰”,再掩盖,我们也是有蛛丝马迹可以寻找的,再加以合理的推理,应该还是能还原部分历史真相的。



那么,为什么李渊没能够阻止玄武门之变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如果有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担待。

第一个方面,这场政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的,应该不是被逼无奈仓促发动。为什么呢?我总结三个理由。



(1)李世民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他在洛阳摆平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就已经初露端倪

,因为他居然在洛阳四处招贤纳士,大有令立朝廷的架势,这事儿整得李渊很不满意,还曾经长裴寂抱怨过,可见,李世民早就想当太子了。

(2)李建成谋反案事出蹊跷,里面有李世民的影子。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如果网友不弃,敢请您莅临鄙人页面,指导一二。在此,篇幅限制,我只大概说说吧。李渊去仁智宫避暑,留下李建成守长安,并负责日常政务的处理。不久,李建成派心腹尔朱焕押送一批盔甲前往庆州,交给庆州都督杨文干。令人费解的是,尔朱焕作为李建成的心腹,居然走到半路突然停下,吵吵闹闹,要去仁智宫告御状,说太子图谋不轨。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想一想,尔朱焕为什么这么做?我看十有八九是受到了胁迫,比如家眷被扣留之类的,这个只能靠猜了。



后来,李渊派宇文颖前往庆州质问杨文干,谁知宇文颖去了不久,杨文干就造反了,这事儿,李建成差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因为,杨文干也是李建成的心腹,那么,为什么这么凑巧,杨文干偏偏就反了呢?这个问题应该出在宇文颖身上,他究竟对杨文干说了什么内容,已经不可考证,看起来,应该话的内容逼反了杨文干,而宇文颖被李世民收买了,要不然,还有什么说法说得过去呢?

由此可见,李世民也一直在给李建成穿小鞋,并不是史书上说的,他完全是被逼无奈。

(3)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这个,历史并没有做太多粉饰,常何是跟着李世民起家的,没有争议。如果李世民不是处心积虑,他收买常何干什么?



第二个方面,政变时,李渊应该已经被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政变不可能安安静静,根据《旧唐书》的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流矢及于内殿”,可见当时的状况还是很激烈的。即使李渊年纪大、耳朵背,听不到外面的情况,那么太监呢?宫女呢?卫兵呢?难道都是摆设,他们不会禀报李渊吗?之所以李渊没有动作,那么,只有一个说法站得住脚:他已经失去了发号施令的能力。



这样一捋不难发现,玄武门之变的现场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兵分两路,第一路潜伏在玄武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抵挡太子李建成的攻击;第二路,直接进入皇宫,控制李渊的人身自由,避免李渊反击。

还有一个方面可以侧面佐证李渊失去了人身自由,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都被屠杀清洗,请问,一个做爷爷的,要是有能力阻止,他会不阻止吗?



所以,李渊不是不阻止,而是无力阻止。

第三个方面,长孙皇后出现在政变现场,非常不正常。此时还不能称之为长孙皇后,还得说是长孙氏。按理说,她一个女流,平日里很少出门,为什么会出现在激烈的兵变现场呢?



这个,史书上说了,说她是激励士气,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我觉得,以李世民的手段和性格,既然带着长孙皇后出现在现场,极有可能是用以安抚后宫女眷的,政变期间,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让一个温柔的女性来安抚住后宫,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所以,可见,玄武门之变策划之周密,超出我们想象。

好了,就分享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李渊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除了惊愕,已无可奈何,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不能阻止“玄武门之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消极影响。王位嫡长子继承制是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有时或因嫡出无人,或皇帝以个人好恶“废嫡立爱”,或权臣、外戚干扰破坏,继承皇位的并非都是嫡长子。加上嫡长子继承制既不凭贤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之间常常脱节,于是皇位的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阴谋。


二,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了自己的政治顾问。

三,太子李建成与四子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几次加害李世民未果。所以当李世民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并作了周密布署,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制造了玄武门之变。


银湖金涛


李渊是文武双全,有超长的智慧和治国理政的策略。但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优柔寡断,特别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大错。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所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这二人都是人中龙凤,都有智慧和才敢,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统治,平定各路反叛都立下汗马功劳。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在立太子时理应遵循嫡长的顺序,李渊是按照这个规定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无有不妥。但是李世民心里不平衡,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我打下来得,老大坐镇后方只负责凑集运粮草,稳定后方,功劳没有我出生入死来得大。心有成府的李世民不服气,便暗地里积蓄力量,招兵买马,壮大秦王府的势力。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前就已经反了大错。李渊也有自己的密探知道李世民的心事和动机。但是他碍于李世民的功劳和亲骨肉的份子上,没有及时制止李世民的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削减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处处暗地诋毁太子,挖坑陷害太子,制造李建成的过错。这期间作为父皇的李渊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手心手背都是肉,指责那个都不是。有一件事李渊是绝心下定不改国之基础,绝不废太子,保太子继位。事有蹊跷执掌观星台的星辰官向李渊汇报:北方星辰出现异动,天下要有新主出现。当时李渊就怀疑这个新主是李世民,便起了杀他动机,找李世民问话,谈到星辰的事,当时李世民下了一身冷汗,并感觉到大殿两侧埋伏刀斧手,知道父皇要对自己动手。幸亏李世民反应快,用语言搪塞过去。

李世民出宫后感到夜长梦多,绝心静快动手便跟手下忠心文臣武将商议动手杀太子和李元吉。政变的地点选在玄武门。以父皇的名义召见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进殿议事。一场杀兄试弟的血腥场面出现了。李世民不但杀了二人,还杀了他们两人全家老小,来个斩草除根。

纵观玄武门政变李渊的错误:

一是:因循守旧,立太子的问题没有全盘考虑,

没有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是:顾忌亲情。

三是:明知李世民对太子位觊觎,没及早采取措施。

四是:自己没有掌握实际兵权,控制不了局面。


海纳百川233699882


李 渊是开国帝王,他非常清楚帝王之道,他也明白唐朝的帝位潜藏的危机。由于都是儿子,他无法取舍。于是在明知形势的情况下,沿袭传统立长为储。这样常规上是没有问题的,不会引发非议。李世民也得服从。其次在战功能力方面却是李世民强势,这样刚好平衡一下力量。最后让他们兄弟之间公平胜汰。这是父亲唯一的公平抉择。在后面的斗争中,谁胜出,都是他自己的胜利。跟中国老百姓一样,宫廷斗争,于己无关,谁胜就跟谁。你当权,叫我打倒谁我就打倒谁,你说平反我也平反,两头好交代。

对李世民来讲,李世民如果不想有所作为,那么属下会眼巴巴看着李建成身边的封侯拜将吗?对李建成来说,李世民如此强势,会放心吗?

这些李渊明白,只是“无为而治”,坐观其变,等候胜利,等候玄武门事变带来的好消息(不管谁胜,不管在哪里),等待大唐建国以来更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开元盛世的到来!


南鹰47561271


事情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李渊的预想,他没有想到李世民动了杀心,还一直以为他们兄弟之间仅仅是有一些矛盾,还没有上升到骨肉相残,父子相争的程度,所以等到事情发生了,他也就无能为力了。应该说李世民最后也是后悔了,他极力的想掩盖玄武门事变的真相,而且应该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李世民毕竟是沙场上出来的武将,冲动还是有的,被一些关东士大夫出身的人,以及深受观众士大夫影响的关陇军事贵族撺掇下,他干成了这件事情,但是等到头脑冷静下来,他就有点不对味了!

玄武门之变是李唐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可能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封建性还比较强的关陇军事贵族注定瓦解,中国的历史也注定向平民社会发展,再也不可能向欧洲中世纪那种情况发展了。当然按照中国历史的规律来说,这种情况本身就很难实现,李世民这样做可能也仅仅是加快了关陇军事贵族的瓦解而已。李建成当皇帝以及当关陇军事贵族首领后的作为,我们再也看不见了,虽然根据史料的种种窦漏,李建成的治国才干并不低于李世民,微网也是很高,可是他毕竟被杀死了,这一切都成了混沌和虚无。历史毕竟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每一次的历史转折,都是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宋明式的平民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出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