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為什麼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西江一浪


歷朝歷代裡,皇權都是無上至尊的,幾千年帝制的傳承,都會存在著爾虞我詐的陰謀詭計,從第一個朝代夏的開始,帝位的爭奪就已經成了一顆種子,在漫漫的歷史長河深深的紮下了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剛剛走到玄武門的李建成忽然心慌了一下,從遠處傳來的響聲來看,似乎有很多人向這裡跑來,常年接觸皇權政治的他,對這種事情有著出奇的敏感,他急忙大聲呼喊後面的三弟李元吉快跑,但一切都太晚了,他眼睜睜看見一隻箭羽飛向了三弟,之後李元吉應聲而倒,隨著道路兩側殺出的大批人馬,李建成的心真的涼了。

尚在湖間遊船上的大唐天子李淵,在聽聞訊息後,將手中的魚竿狠狠的折斷扔在湖裡,一陣眩暈後頹廢的坐了下來,兩行老淚瞬間流了下來,事實擺在眼前,老二出手了。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及兄弟李元吉,之後又將兩位親兄弟的家眷子女一律殺光,逼迫唐高祖李淵讓位,繼位為大唐皇帝,奉李淵為太上皇,史稱“玄武門之變”。

提前養老的李淵很後悔,這個政治老道,深謀遠慮的隋末梟雄,當初以三萬人起兵,把隋末群雄逐鹿的小政權推上高峰,繼而統一各方勢力的大唐開國皇帝,由於在兒子之間的關係上左右搖擺,將官場上權謀利誘的東西用於管理子嗣,終於釀成歷史上這一慘劇。

李淵的這兩個兒子,可以說是人中龍鳳,當李淵出太原入關隴,李建成就負責起了鎮守太原的任務,在李淵出外征戰各大勢力時,李建成就變成了臨時的領導,後勤供給、錢糧馬匹、人員徵集這些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可以說最後李淵奪得天下,李建成居功甚偉。

而二兒子李世民,絕對是隋末最傑出的名將,在李淵出太原後,李世民指揮過多次的戰役,而在一次次的戰爭中,網羅了眾多謀臣猛將,自李淵稱帝后,李世民便成為李淵手中的尖刀,繼續為大唐帝國征戰著,在李唐最終的版圖上,有一半可以說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位勞苦功高的秦王,確實是大唐建國的第一功臣。

皇位只有一個,面對如此優秀的兩個兒子,李淵一度眉頭緊鎖,但古時那種立嫡立長的傳統思維讓李淵下定決心,將太子之位給了李建成。這個結果讓李世民很失望,但不認命的李世民,在後期統一戰爭中依然勇猛精進,這也讓李淵很是欣慰,他錯以為李世民只是想表現忠心而已,他也是為了讓二兒子寬寬心,每次對李世民的封賞猶重,允許秦王建府,並有自己一套文武班子,這也為最後的禍事留下了隱患。

無望太子寶座的李世民不甘心,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卻讓別人來坐,這種怨恨在他心底生根發芽,直至到爆發出來。在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秦王府舊臣的支持下,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向著骨肉兄弟亮起了屠刀。

我是通遼人,歡迎繼續關注留言,在此不勝感激。






大通遼人


這是一場皇位之爭,作為唐朝最高統治者的李淵,卻無法阻止兒子相殘,有些無能,有些無奈,還有些可憐,“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太子李建成負責內政,秦王李世民負責外戰,李淵的本意是相互制衡,但他在放權的過程中,漸漸失去對朝政的絕對控制權。

李淵稱帝后,為了維持宗室的穩定,沿襲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李建成為太子,輔助處理內政,考慮到秦王李世民的出色的軍事才能,讓他負責對外作戰。李淵不屬於那種雄才偉略的帝王,他稱帝后,把權力下放到兩位兒子的身上,自己舒舒服服的做皇帝,可他這麼做,漸漸失去對朝政的絕對控制權,無法合理的平衡兩個兒子的勢力,給“玄武門之變”埋下禍根。

李世民有奪嫡之心,李建成無讓位之意,註定兄弟之間,勢成水火。

隋煬帝昏庸無為,導致天下大亂,李世民一心要成就大業,慫恿父親李淵稱帝,可以說,大唐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野心勃勃,絕不是那種甘心做臣子的人。他渴望做皇帝的,於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籠絡人心,培植力量。但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那種甘心讓賢的人,他感受到來自李世民的威脅,於是與弟弟李元吉一起,屢次陷害李世民,清除他手下心腹,最後導致兄弟之間,勢成水火。

李世民手下武將謀臣眾多,慫恿他武力奪政,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思慮不周,心存僥倖。

秦王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齡、長孫無忌等謀臣,有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他們慫恿李世民武力奪政,併為他周密策劃“玄武門之變”,而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以為剝奪李世民的軍權,驅逐出京,就能讓李建成高枕無憂,他們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心存僥倖,所以註定要失敗。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周密佈置,李建成倉促應對,李淵後知後覺,無力迴天。

李世民周密策劃,先是利用父親李淵宣李建成、李元吉進宮,然後提前埋伏好甲兵,守株待兔。李建成、李元吉沒有想到自己在宮內的衛隊已被收買,草率進宮,結果中了李世民的埋伏,最後被殺。李淵後知後覺,政變發生時,正在宮內海池上划船,接到李世民的彙報後,已經無力迴天。只好安撫李世民,最後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權貴是如何煉成的


李淵為什麼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嗎?這也太小看了開國皇帝李淵的政治智慧與謀略了。之所以會上演“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得的“玄武門之變” ,完全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所致。


李建成與李世民 ,一個文官集團的代表,一個是軍方的實力派。況且倆人是一奶同胞,都是李淵結髮妻子竇氏所生生,不存在嫡庶之別,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淵不忍心厚此薄彼。最主要大唐的天下多是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來的,李淵若是明顯打壓李世民,恐武將都會鳴不平,弄不好會出大亂子。這是李淵最擔心、最不願看到的,也是他不敢輕易對李世民下狠手的主要原因。

中原的割據勢力雖被大唐消滅殆盡,但北方的突厥依舊虎視眈眈 ,這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憑藉李淵的能力,他根本無法擺平強大的突厥。只有李世民敢於和突厥一較高下,也是李淵對付突厥最關鍵的一張王牌。他要是將李世民貶黜朝廷的權力核心,或者把李世民除掉,那不等於自毀長城,引火燒身嗎!李淵眼下不會,也絕不敢這樣做。



李淵這時還不到60歲,身子骨硬朗的很。自感有時間、有精力能處理好,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之爭。況且,倆人之間的明爭暗鬥,更能讓他有效平衡朝中兩股勢力,從而掌控乾坤。至於將來,他也許會給李世民劃塊封地,讓他成為國中之國,至於最後李建成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正是李淵的瞻前顧後,在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間玩平衡術,讓兄弟倆從最初的明爭暗鬥,發展到水火不容,最後不得不兵戎相見。因此說,李淵對“玄武門之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公元626元,那一年李淵60歲,這是甲子之年,即使李淵喜歡李建成,但李世民功績在身,也不好撤掉他。



再者玄武門事變之前所有人都已經開始了站隊,李淵手中沒有了實權,權力只有太子和秦王李世民才有,大家都開始自覺的站隊。再加上李淵過於信任自己的家人,不信任外人,所以讓兒子們有了極大的權勢。



錯殺了劉嫻靜,熟讀唐史的人都知道他對大唐王朝的建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且李淵僅僅因為聽信別人說他造反,不分青紅皂白的殺了,讓他丟了大臣的心。

最後就是任由兒子們爭奪皇位,這一點,玄武門之變的發生那是歷史的必然。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我會給你帶來最好的問答。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於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爆發李淵是有責任的,看著自己的二兒子殺了大兒子和小兒子,李淵作為父親,他應該是心如刀割的。作為開國英主,他本應該阻止這場家庭悲劇的發生,最後卻無能為力,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其實還在他自身。

一、不平衡的鬥爭。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說李建成人品不堪,李世民則是有口皆碑,懷柔四方。我們暫且不論。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權利鬥爭肯定是愈演愈烈的,直到武德九年徹底爆發。李世民、李建成都為大唐平定天下立過戰功。李世民帳下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李建成帳下卻沒什麼拿的出手的人才。唯一傳之後世的魏徵,還是靠李世民才揚名四海。雙方的實力開始就不平衡,論謀略,論武力,秦王李世民更勝一籌。這說明,李淵在戰後人力資源分配方面沒有做到平衡,也說明李建成缺乏識人用人之明。

二、鬥爭的放任

按照《新唐書》的記載,建成元吉欲害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再不先發制人,就會被人所制。於是發生了政變。李淵曾許諾立李世民為太子。如果屬實的話,李淵就是失信於李世民的。李淵是不是真的失信於李世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放任李建成、李元吉打壓李世民,企圖做到權利的平衡。結果,錯估了形勢,李世民絕地反擊,李淵自嘗苦果。

三、政變的突然性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保密措施做到了滴水不漏,李建成與李元吉惶然不知。政變發生後,戰鬥之聲,箭矢之聲傳至後宮,李淵也才知曉發生了政變。等到尉遲敬德帶甲進入,李淵還能做什麼呢?李淵作為皇帝,沒有做到俯視萬方,沒有洞察一切,這是李淵的不智。

所有的種種,其實都與李淵有關,不是他不想阻止。實在是因為玄武門之變之前錯估了形勢,之後又渾然不知。什麼都無法預知,他又有何能力阻止這場“兄弟相殘,手足相煎呢”?


風雪夢不逝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其實很多都被篡改了,眾所周知,李世民在位期間經常特別關注國史的修撰工作,把歷史改得亂七八糟,在正史中,李世民幾乎成了一個能力強大、道德高尚的完人,可是,正所謂“欲蓋彌彰”,再掩蓋,我們也是有蛛絲馬跡可以尋找的,再加以合理的推理,應該還是能還原部分歷史真相的。



那麼,為什麼李淵沒能夠阻止玄武門之變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擔待。

第一個方面,這場政變是李世民處心積慮的,應該不是被逼無奈倉促發動。為什麼呢?我總結三個理由。



(1)李世民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他在洛陽擺平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

,因為他居然在洛陽四處招賢納士,大有令立朝廷的架勢,這事兒整得李淵很不滿意,還曾經長裴寂抱怨過,可見,李世民早就想當太子了。

(2)李建成謀反案事出蹊蹺,裡面有李世民的影子。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如果網友不棄,敢請您蒞臨鄙人頁面,指導一二。在此,篇幅限制,我只大概說說吧。李淵去仁智宮避暑,留下李建成守長安,並負責日常政務的處理。不久,李建成派心腹爾朱煥押送一批盔甲前往慶州,交給慶州都督楊文幹。令人費解的是,爾朱煥作為李建成的心腹,居然走到半路突然停下,吵吵鬧鬧,要去仁智宮告御狀,說太子圖謀不軌。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想一想,爾朱煥為什麼這麼做?我看十有八九是受到了脅迫,比如家眷被扣留之類的,這個只能靠猜了。



後來,李淵派宇文穎前往慶州質問楊文幹,誰知宇文穎去了不久,楊文幹就造反了,這事兒,李建成差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因為,楊文幹也是李建成的心腹,那麼,為什麼這麼湊巧,楊文幹偏偏就反了呢?這個問題應該出在宇文穎身上,他究竟對楊文幹說了什麼內容,已經不可考證,看起來,應該話的內容逼反了楊文幹,而宇文穎被李世民收買了,要不然,還有什麼說法說得過去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也一直在給李建成穿小鞋,並不是史書上說的,他完全是被逼無奈。

(3)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這個,歷史並沒有做太多粉飾,常何是跟著李世民起家的,沒有爭議。如果李世民不是處心積慮,他收買常何干什麼?



第二個方面,政變時,李淵應該已經被控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政變不可能安安靜靜,根據《舊唐書》的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流矢及於內殿”,可見當時的狀況還是很激烈的。即使李淵年紀大、耳朵背,聽不到外面的情況,那麼太監呢?宮女呢?衛兵呢?難道都是擺設,他們不會稟報李淵嗎?之所以李淵沒有動作,那麼,只有一個說法站得住腳:他已經失去了發號施令的能力。



這樣一捋不難發現,玄武門之變的現場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兵分兩路,第一路潛伏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抵擋太子李建成的攻擊;第二路,直接進入皇宮,控制李淵的人身自由,避免李淵反擊。

還有一個方面可以側面佐證李淵失去了人身自由,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都被屠殺清洗,請問,一個做爺爺的,要是有能力阻止,他會不阻止嗎?



所以,李淵不是不阻止,而是無力阻止。

第三個方面,長孫皇后出現在政變現場,非常不正常。此時還不能稱之為長孫皇后,還得說是長孫氏。按理說,她一個女流,平日裡很少出門,為什麼會出現在激烈的兵變現場呢?



這個,史書上說了,說她是激勵士氣,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我覺得,以李世民的手段和性格,既然帶著長孫皇后出現在現場,極有可能是用以安撫後宮女眷的,政變期間,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讓一個溫柔的女性來安撫住後宮,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安排。所以,可見,玄武門之變策劃之周密,超出我們想象。

好了,就分享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李淵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消息除了驚愕,已無可奈何,只好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淵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嫡長子繼承製的消極影響。王位嫡長子繼承製是保證國家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部和平過渡的理想模式,但有時或因嫡出無人,或皇帝以個人好惡“廢嫡立愛”,或權臣、外戚干擾破壞,繼承皇位的並非都是嫡長子。加上嫡長子繼承製既不憑賢能,也不靠功勳,嫡長子的品質與君主專制政體的需要之間常常脫節,於是皇位的繼承經常伴隨著血腥與陰謀。


二,李世民為李淵稱帝和剷平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統一以後,李世民設立“文學館”,收羅四方名士,使他們成為了自己的政治顧問。

三,太子李建成與四子李元吉結成反李世民聯盟,幾次加害李世民未果。所以當李世民得知太子謀害自己的計劃後,當機立斷,先發制人,並作了周密佈署,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製造了玄武門之變。


銀湖金濤


李淵是文武雙全,有超長的智慧和治國理政的策略。但是在處理家務事方面優柔寡斷,特別是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大錯。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所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這二人都是人中龍鳳,都有智慧和才敢,李淵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統治,平定各路反叛都立下汗馬功勞。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在立太子時理應遵循嫡長的順序,李淵是按照這個規定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無有不妥。但是李世民心裡不平衡,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我打下來得,老大坐鎮後方只負責湊集運糧草,穩定後方,功勞沒有我出生入死來得大。心有成府的李世民不服氣,便暗地裡積蓄力量,招兵買馬,壯大秦王府的勢力。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前就已經反了大錯。李淵也有自己的密探知道李世民的心事和動機。但是他礙於李世民的功勞和親骨肉的份子上,沒有及時制止李世民的行為,採取果斷措施,削減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處處暗地詆譭太子,挖坑陷害太子,製造李建成的過錯。這期間作為父皇的李淵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手心手背都是肉,指責那個都不是。有一件事李淵是絕心下定不改國之基礎,絕不廢太子,保太子繼位。事有蹊蹺執掌觀星臺的星辰官向李淵彙報:北方星辰出現異動,天下要有新主出現。當時李淵就懷疑這個新主是李世民,便起了殺他動機,找李世民問話,談到星辰的事,當時李世民下了一身冷汗,並感覺到大殿兩側埋伏刀斧手,知道父皇要對自己動手。幸虧李世民反應快,用語言搪塞過去。

李世民出宮後感到夜長夢多,絕心靜快動手便跟手下忠心文臣武將商議動手殺太子和李元吉。政變的地點選在玄武門。以父皇的名義召見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進殿議事。一場殺兄試弟的血腥場面出現了。李世民不但殺了二人,還殺了他們兩人全家老小,來個斬草除根。

縱觀玄武門政變李淵的錯誤:

一是:因循守舊,立太子的問題沒有全盤考慮,

沒有不拘一格選人才。

二是:顧忌親情。

三是:明知李世民對太子位覬覦,沒及早採取措施。

四是:自己沒有掌握實際兵權,控制不了局面。


海納百川233699882


李 淵是開國帝王,他非常清楚帝王之道,他也明白唐朝的帝位潛藏的危機。由於都是兒子,他無法取捨。於是在明知形勢的情況下,沿襲傳統立長為儲。這樣常規上是沒有問題的,不會引發非議。李世民也得服從。其次在戰功能力方面卻是李世民強勢,這樣剛好平衡一下力量。最後讓他們兄弟之間公平勝汰。這是父親唯一的公平抉擇。在後面的鬥爭中,誰勝出,都是他自己的勝利。跟中國老百姓一樣,宮廷鬥爭,於己無關,誰勝就跟誰。你當權,叫我打倒誰我就打倒誰,你說平反我也平反,兩頭好交代。

對李世民來講,李世民如果不想有所作為,那麼屬下會眼巴巴看著李建成身邊的封侯拜將嗎?對李建成來說,李世民如此強勢,會放心嗎?

這些李淵明白,只是“無為而治”,坐觀其變,等候勝利,等候玄武門事變帶來的好消息(不管誰勝,不管在哪裡),等待大唐建國以來更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開元盛世的到來!


南鷹47561271


事情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李淵的預想,他沒有想到李世民動了殺心,還一直以為他們兄弟之間僅僅是有一些矛盾,還沒有上升到骨肉相殘,父子相爭的程度,所以等到事情發生了,他也就無能為力了。應該說李世民最後也是後悔了,他極力的想掩蓋玄武門事變的真相,而且應該說參與玄武門之變的人都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冥冥之中自有天數。李世民畢竟是沙場上出來的武將,衝動還是有的,被一些關東士大夫出身的人,以及深受觀眾士大夫影響的關隴軍事貴族攛掇下,他幹成了這件事情,但是等到頭腦冷靜下來,他就有點不對味了!

玄武門之變是李唐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可能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封建性還比較強的關隴軍事貴族註定瓦解,中國的歷史也註定向平民社會發展,再也不可能向歐洲中世紀那種情況發展了。當然按照中國歷史的規律來說,這種情況本身就很難實現,李世民這樣做可能也僅僅是加快了關隴軍事貴族的瓦解而已。李建成當皇帝以及當關隴軍事貴族首領後的作為,我們再也看不見了,雖然根據史料的種種竇漏,李建成的治國才幹並不低於李世民,微網也是很高,可是他畢竟被殺死了,這一切都成了混沌和虛無。歷史畢竟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每一次的歷史轉折,都是向更壞的方向發展,宋明式的平民社會以不可阻擋的態勢出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