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AI大佬們都說了什麼?

這裡既有耄耋之年的資深院士,也有從事AI理論及應用默默鑽研、成就卓著的傑出工作者;這裡既有勇挑重擔、奮鬥在基礎前沿領域的中年科技骨幹,也有拼搏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中出類拔萃的科技專才;當然,這裡還有一些沒有獲獎的人們,但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用一句話概括了12月9日在蘇州舉行的“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的盛況。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AI大佬們都說了什麼?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汝鈐(左二)

今年是“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舉辦的第八屆,共有70個項目成果摘得中國智能科學技術獎勵最高殊榮。


期間,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汝鈐榮獲我國首位“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以肯定他在知識工程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就,特別是在全過程動畫自動生成、專家系統開發環境、軟件自動生成、少兒圖靈測試、知件、大知識特徵刻畫等方面取得多項被國際公認具有創新性的領先成果。

同時,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王海峰博士獲得首個“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AI大佬們都說了什麼?


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王海峰博士

在獲獎感言中,王海峰分享了兩個觀點,為我國AI人和AI發展指明瞭方向。

第一,堅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收穫自在前方。

第二,AI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於人的。

王海峰博士認為:“在繼續加強AI基礎技術研究的同時,我們要讓頂尖技術走出實驗室,真正落地成產品、解決方案,賦能社會經濟各領域,讓AI充分發揮驅動力量,促進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堅持在正確的道路上,收穫自在前方

作為我國AI領域的開拓者和先驅,陸汝鈐院士在頒獎典禮上,回顧了在中國AI在知識工程領域走過的路,也發自肺腑發地總結並反思了迄今為止中國AI的發展歷程。

“以前的經驗中當然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堅持和進一步發揚,但是科學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AI技術發展很快,我深感自己已經在許多方面落後了。” 陸汝鈐院士坦言。

如果按AI發展劃分的話,即可分為符號智能、統計智能和深度智能三個階段,其中新階段和原階段的關係並不是新的取代原來的,而是新老技術的不斷融合。

陸汝鈐認為:“我個人在符號智能時期起步,在統計智能時期觀望,到深度智能時期就落後了許多了,如今正在努力學習,以求跟上時代的腳步。”

王海峰博士也表示,自己從大學到工作,一直專注在機器翻譯、自然語言處理、語音等技術研究和實際應用中,始終在AI這個領域從未離開。他說道:“這就是對我而言正確的道路,滿足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以及科技造福人類的理想。”

他表示,多年來有過停滯不前的沮喪、曲高和寡的無奈,而更多的是研究成果為大眾所用的喜悅,以及隨之而來的認可。“所以,我說堅持在正確的道路上,收穫自在前方。” 王海峰博士說道。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AI大佬們都說了什麼?


論壇現場

對於20年來AI的發展,工信部中國信通院副所長張雪麗認為:“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芯片軟件能力的推動下,將我們帶入了AI下一個發展的階段。”

目前,AI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例如,國家各有關部門制定並印發了《“互聯網+”AI. 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一代AI發展規劃》、《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以及《高等學校AI創新行動計劃》等戰略和規劃。

同時,全國有16個省市發佈了相關AI戰略規劃,從國家到地方,均從政策的高度,為我國AI發展指明瞭方向。

此外,AI也需要相應的應用場景。張雪麗指出,目前我國在智能機器人、電信、金融、安防、駕駛、教育、醫療、搜索等各行各業中,都在不斷地去豐富它的應用場景,其目的就是服務於人。

AI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於人

AI產業要落地,離不開一個立足的場景。

王海峰博士指出:“人類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叫人類革命代入了機械化時代;第二次將人類社會代入了電氣化時代;第三次是信息化。我們現在非常有幸,正處在人類的第四次科技革命開始的時候。”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就是AI,因此世界各國都對AI非常重視。為了抓住這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機遇,就必須促進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新一代AI的健康發展。



“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揭曉,AI大佬們都說了什麼?


圓桌對話

“目前,AI在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王海峰博士認為,為了要把AI真正能用於各行各業,幫助各行各業解決問題,就必須與場景結合,打造生態,並收集數據,同時要制定不同的標準。

“全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對於AI抱有正確的認識和預期,不能過高,也不能畏懼,才能更好地擁抱AI,我們一起努力,用AI技術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王海峰博士說道。

在應用場景方面,李德毅院士以汽車產業為例,針對目前國際上唱衰自動駕駛的風潮,他認為,21世紀最具顛覆的技術當屬自動駕駛,其幾乎涉及到AI相關所有黑科技。它不僅具備計算認知,而且能夠記憶認知,還有交互認知,所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積累和實踐。

汽車不僅是工業革命精益化管理的典範,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智能製造的實力,其中包含規模化生產、精益化管理兩大法寶。現在,還要加上模塊化定製,即數據驅動控制和學習,為未來出行帶來科技服務。

“我們利用這三大法寶,使其形成一個 “三會兩行”(會開車、會學習、會交互、有個性、有悟性)的輪式機器人。”李德毅院士表示,如果此類輪式機器人成為汽車產業一個立足的場景,那自動駕駛的落地也就不再遙遠了。

然而,在AI不斷髮展和進步的同時,人類工作將被機器取代這一爭議話題在所難免。

重慶中科雲從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溫浩在分享中,引用20年前曾輸給深藍的卡斯帕羅夫一句名言:“AI將會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這一趨勢無法逆轉,但是機器能幫助人類過上更富有創造性和愉悅的精神生活。”

如今,AI大潮正洶湧奔來,潛移默化間影響著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無人倖免。然而,我們只有堅持正確的道路,勇於擁抱AI,充分地利用AI這一智能工具,不斷走向實用,服務大眾,才能真正推動AI的良性發展。

未來,人和AI將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