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採購”是醫藥股“試金石”

□本報記者 齊金釗

對醫藥股而言,“帶量採購”不是“黑天鵝”,而是“試金石”。

國家醫保局主導的“4+7”城市帶量採購預中標結果出爐後,A股醫藥板塊大幅回調,醫藥上市公司市值兩個交易日蒸發逾2000億元。作為一項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新政,“帶量採購”被不少二級市場投資者解讀為“黑天鵝”事件,這既有對新政的誤讀,也折射出市場對藥企競爭力的擔憂。

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是對既往藥品集中採購制度的重大改革,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以較低廉的價格用上質量更高的藥品。此次中標結果顯示,31個試點通用名藥品有25個集中採購擬中選,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擬中選價平均降幅為52%,最高降幅達96%。

“帶量採購”結果公佈,醫藥股集體“跳水”,表面上看是此次藥品中選價低於投資者預期所致。投資者擔心,藥品價格大幅下降後,藥企利潤會大幅下滑,經營環境會受到影響。不可否認,在過往推行的藥品集中採購政策中,一度存在量價脫鉤、競爭力不足以及採購分散等多方面問題。如今藥品集中採購環境已發生積極變化。隨著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取得明顯進展,部分仿製藥達到與原研藥療效一致的水平,為公平競爭提供了質量基礎。此外,相關部門還理順了藥品招標採購、價格管理和醫保基金支付等環節的制度規範。事實上,實施“帶量採購”,讓藥企以價換量,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土壤條件已經具備。

深層次看,“帶量採購”引發醫藥股股價震盪,源自投資者對藥企競爭力的信心不足。眾所周知,在過去20多年發展過程中,“帶金銷售”一直是醫藥行業存在的痼疾,營銷費用在藥品流通環節中佔比居高不下,導致市場在追逐利潤和灰色因素驅動下進行無序競爭。“帶量採購”橫空出世,徹底捅破了醫藥行業的“窗戶紙”,藥企在藥品質量、研發領域的競爭變得公開透明。此舉將導致藥企新一輪洗牌潮到來,只有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藥企才能在新市場環境下勝出。

醫藥板塊最近的回調並不意味著醫藥白馬股的投資邏輯變化,而是新一輪醫藥股優勝劣汰的開始。有了“帶量採購”的承諾,有了藥品一致性評價機制,就可以真正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促進更加合理有效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出現。

“帶量採購”的實施,為國內藥企提供了一塊“試金石”。對真正優秀的中標藥企而言,經歷短期陣痛後,大幅增加的採購量將轉換為利潤增量,市場開拓成本大幅下降,優秀企業將獲得更多機會。對於過去那些單純依靠高營銷費用搭建銷售渠道的藥企而言,如果在研發投入和藥品質量方面不適時改變,勢必被市場拋棄,成為新一輪醫改進程中被淘汰的“落後產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