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時評」疫情是政策定力“試金石”


一、疫情的“數據衝擊”顯性化


2020年2月末,新冠肺炎疫情(以下部分簡稱“疫情”)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從“感知”量化為“數據”。全球經濟的“數據之殤”剛剛開始,而真正的考驗還未到來。


不可否認,從目前事態的發展看,中國是受疫情影響最早也最嚴重的經濟體。2月29日,中國公佈了疫情後第一個具有引導性的經濟數據。2月製造業PMI受到了非常明顯的衝擊,較1月數據下降了13.4個百分點,大幅低於榮枯線下。從分項數據看,生產指數為27.8%,比上月下降23.5個百分點,製造業生產放緩明顯;新訂單指數為29.3%,比上月下降22.1個百分點,製造業市場需求回落;原材料庫存指數為33.9%,比上月下降13.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指數為31.8%,比上月下降15.7個百分點;大、中、小型企業製造業PMI分別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28.9%,比上月下降24.1個百分點。


「太和時評」疫情是政策定力“試金石”


2月份中國製造業PMI下滑明顯,且大幅偏離榮枯線。從各種景氣度衡量指標來看,本次疫情對製造業的負面影響要高於預期且將長期持續,無論是製造業生產活動、市場需求,還是用工水平、原材料庫存指數均高位回落。製造業企業現金流中斷的風險尚未得到有效規避,特別是對於利潤率偏低的小型企業,流動性風險足以導致破產。大型企業的規模保護作用在疫情的影響下大幅遞減,本身就缺乏規模保護的中小企業生存更加困難。


中國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大型經濟體,由於應對及時,措施得力,疫情在中國的蔓延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月25日,全國採購經理調查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復工率為78.9%,其中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國內生產秩序正在逐漸恢復。但儘管如此,仍有兩點問題不容忽視:一是中國經濟週期本身的階段性衰退疊加經濟長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導致國內需求已陷入了長期趨勢性疲軟,疫情這樣的外部衝擊對經濟的打擊更加突出;二是全球其他重要經濟體遭受疫情衝擊將無法避免,中國的外需不確定性顯著抬升。

因此,短期而言,在內外需求均遭重創的背景下,中國國內製造業PMI指數以及國內經濟都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因噎廢食不可取


截至2月28日,中國以2838條生命的代價為遏制病毒全球蔓延換取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和經驗,但多數國家並未汲取經驗,而是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因此,疫情將繼續擴散並影響多個重要經濟體。


在國際方面,全球經濟將受到疫情的重創,全球“以債促股”的遊戲難以為繼。一些國家甚至是發達經濟體對於疫情的應對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以美國為例,在美國疾病防控機構的不斷催促下,美國政府才開始考慮應對疫情,現已從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調撥大約1.4億美元用於抗擊新冠病毒,但額度與特朗普政府約25億美元的口頭承諾相差甚遠。如果疫情在美國進一步擴散,其對美國本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2019-2020年度經濟、金融市場回顧與展望》一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瀏覽全文)中曾提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已經十分固化,債務存量問題高企,作為“黑天鵝”事件的新冠肺炎疫情預計將大概率推動美國繼續降息,並引導全球新一輪降息潮。然而,盲目的寬貨幣政策並非是提振經濟的有效出路,經濟結構以及政治制度的短板難以改變,表現為西方的某些經濟制度在疫情的放大效應下顯示出諸多不適應、甚至阻礙經濟正常發展的現象。一旦國際需求再次出現低迷,中國製造業出口將隨之受到影響。屆時,即使中國已經走出疫情,國際需求的回落也會拖累國內製造業PMI以及國內經濟的增速。


從中國國內情況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遏制,新發確診、疑似、死亡病例均大幅度下降,治癒病例大幅度提高,除湖北外的各省疫情已基本穩定下來,形勢正朝理想狀態邁進。然而,即使3月底完全達到理想狀態,企業全面復工以及大範圍的資源配置及時到位,2020年一、二季度也很難將製造業PMI指數恢復至2019年的同期水平。究其原因,在宏觀層面,中國經濟發展有長期缺乏創新的“欠賬”,此次疫情無疑會進一步擴大此結構性問題;在微觀層面,企業債務的多重約束以及實際需求遲遲無法得到提升,而為了追求數據而強行藉助短期的刺激性政策提振經濟則缺乏有效性。


實際上,在疫情期間又有聲音聒噪想加大基建投資,走“4萬億”的老路。如果我們放棄宏觀經濟政策的連貫性,短期內大量投放刺激性投資,將錯失以疫情為契機的補短板“窗口期”,財政負擔能力也是捉襟見肘。因此,我們不能放棄前期改革成果,需要通過戰略定力與微調來抓住新老動能轉換的契機,“以疫促制”,補齊體制、機制的短板,完成發展模式的徹底改變,用改革創需求,以改革促發展,將制度自信體現為經濟自信、發展自信的具體實踐。


「太和時評」疫情是政策定力“試金石”


三、疫情是“危”,更是“機”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影響了短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又為中國經濟轉型創造了契機。中國應當及時抓住機會,對不夠合理的機制、體制進行調整,從而獲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利用第一季度甚至第二季度的經濟停擺的特殊時期來深化經濟、政治體制機制等多個方面的改革,使得經濟重回正常發展的軌道上。


首先,本次疫情的確對中國當前經濟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這一點需要有清晰的認識。正如2月份PMI數據所反映的,大量的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其中製造業企業面臨的問題更為深刻而複雜。由於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的去槓桿政策也較為嚴格,重資產的製造業企業很多已經處於負債率高、現金流緊張的困局中。而本次疫情更是沉重打擊了這些企業。當前,大多數製造業企業產需兩不旺,物流成本增高,現金流枯竭,但工人工資、房租等剛性支出卻無法避免。同時,疫情還衝擊了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中國是世界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也是絕大多數出口國家的原料、零部件和基礎機械設備出口國。國內一個多月的生產停擺對全球供應鏈的運轉造成了巨大影響,多個行業的海外廠商庫存告急。目前,已有汽車企業要求供應商加速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等東南亞基地的進程。


其次,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疫情對全球其他重要經濟體已經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與國內穩中向好、已經開始秩序再造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發酵,早早就被預警的疫情卻在多國暴發。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月28日在日內瓦宣佈,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由此前的“高”上調至“非常高”。截至北京時間2月28日晚間,中國以外已有超過55個國家或地區出現感染病例,中國以外地區新增病例佔比約四分之三。值得指出的是,中國以外的感染者現在沒有可知的分佈情況,部分患者的運動軌跡甚至都無法確定,因此近日國際市場陷入了“賣出一切”的高度不確定感。


最後,疫情在國際蔓延的同時,國內出現了許多積極的因素,尤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一攬子措施產生正面作用。在“有的放矢”的貨幣政策加持下,金融市場保持平穩,股市、債市、匯市運行正常,多家重點保供企業獲得了優惠利率貸款,財政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平均為1.3%。銀行業也普遍響應中央號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小微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努力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財政政策方面,財政撥款、貸款貼息、個人財政補助、稅收減免等措施對企業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各政策性銀行已經開始在發揮準財政政策的作用。同時,地方政府也在因地制宜地推出多項政策以支持企業快速復工,減少企業負擔。以廣東省為例,省政府先後出臺了“復工復產20條”“稅務10條”“金融暖企18條”“促進就業九條2.0版”等。目前,廣東已有4.8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工率超過九成。東莞、中山、佛山等珠三角製造業重鎮規模以上企業復工率更是接近100%。

可以說,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中國經濟已經走出最為困難的時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綜上,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製度優勢和道路優勢。疫情最早在中國暴發,中國政府採取了果斷而及時的防控措施,展現了強大的動員能力,一聲令下,執法部門嚴格防範,基層工作人員摸排檢查,數以萬計的醫務工作者奔赴湖北,14億中國人居家防護,儘可能早地把疫情限制在可防可控的範圍內,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讚揚。面臨困境,中國不斷改變自己,適應發展,適應需求,甚至創造需求。而中國發展的核心動力正是來自於這種不斷對自己的剖析和改革的勇氣。相比於全球其他經濟體,中國的改革勇氣與魄力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適應發展中大多數群體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方法,已經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道路。發達經濟體體制用褒義詞來形容是“穩定”,但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穩定”的另一方面卻是“固化”。通過疫情這面鏡子,不難看出,西方某些制度出現了不適應,甚至是阻礙發展的一面,但是西方政府往往缺乏改革的勇氣與手段,導致其發展必然受到制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太和時評」疫情是政策定力“試金石”


結語


面對當前的經濟現狀,我們需要作至少一到兩個季度低增長的準備,切不可因為疫情因噎廢食,放棄前期改革的成果而重回債務老路。在新舊動能轉換,甚至是發展模式全球引領權爭奪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的是戰略定力,通過深化經濟、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來實現真正的“鳳凰涅槃”。


—————————————————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太和智庫,關注時代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