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假若邓世昌来指挥北洋水师,那战争将是什么结果?

波多小野花


只会更差,邓世昌是民族竖起来的模范标杆,邓世昌在北洋水师中外号邓半吊子,以行事鲁莽出名,(例如海战中用巡洋舰给铁甲舰挡炮弹)比起刘步蟾林泰曾等人他处处不如人。

首先学历不够高,其他人基本都有留洋背景,海军强国实习经验,他福建船政学堂为最高学历在主力舰舰长只有他和“来远”舰管带邱宝仁,而最关键的是:他不是福建人,主力舰长中只有他和“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不是福建人,从有近代海军以来,无论如何民族内战,海军分分合合,从来只被福建人把控(称为闽党)。北洋水师中,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为闽党首领,方伯谦为人圆滑,左右逢源和其他人关系不错,只有邓世昌是个异类。

从地位来看,邓世昌是中军中副将,挂总兵衔,并不低,但从古代陆地军队的职业划分来看,属于护佑中军的责任,说白了就是个警卫团长,从现场调度的自由性来看,也不如左右副将高,战场上致远冲出战阵,护卫旗舰的行动也很好的履行了职责,以铁甲舰为主力编组的舰队中,指挥员只能从两艘铁甲舰上选出来。不得不说一下林泰曾,这位林则徐的侄孙,官至左翼总兵,“镇远”舰管带,官职比刘步蟾高半级,在战斗开始不久,旗舰锁具被毁,不能行指挥之责,除了整场战斗和定远互相扶助,共同进退之外,竟从没想过接替指挥的事,要不是战斗尾声之时“靖远”舰大副刘冠雄建议叶祖圭升指挥旗,可能就没有“整队再战,追击数里”的事了,后来还开着镇远舰触礁,以至无法修理,被日本俘虏的事也说明了这位北洋水师实际二把手,能力可谓一般。

再者邓世昌的能力表现上,除了精神值得赞扬之外,实在差强人意,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北洋水师尽量避免和日本联合舰队激烈接触,行“存在舰队”之理,作“猛虎在山”之势,不是胆小怯懦,自己的斤两自己清楚,北洋主力除了“八大远”外,再无依仗,扬威超勇已经处于半残废状态,其余各舰也保养不到位,六年未添一船一炮,准备在甲午那年添加快炮的事也因为经费不到位一直拖着,锅炉烧的都是碎煤,反观日本,舰只整齐簇新,一水的快船快跑,新船七八只,旧船十三四,可以说,北洋最怕的就是纸老虎的面子被戳破,保全军舰才能继续威慑日本,战斗中旗舰虽屡次危难,可铁甲舰还轮不到一艘穹甲巡洋舰来挡炮弹,正是由于邓世昌的冲动使得致远舰损失,连带着拖累了撩舰经远号,北洋战斗编组是两艘军舰属于一个战队,互相扶助,共进退,致远战沉后,经远孤立无援,航速又慢,使得这艘有“小铁甲”之称的装甲巡洋舰被120㎜小炮击沉,不能不说冤得慌!

综上,邓世昌虽然被尊为民族英雄,可和其他同级别战友来说,素质真不算多好。不过,逝者已矣,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也足够我们回味了不是吗!






北海水师辽宁舰管带


首先来说的是,战争没有如果,其次就是,北洋水师的战败到底是不是能力的问题。

在当时的亚洲来说,北洋水师是首屈一指的,在全世界也能排名靠前几位的军事力量,其装备的定远级铁甲舰打破了国人心中牢固的我们都是装备落后,敌人都是坚甲利炮,我们被动落后的形象,北洋水师的装备绝对是世界顶尖一流的。

而此时的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也是一个有相当资历的人,当过太平军,跟着陈玉成打过仗,又投降了满清,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又剿灭捻军,后来到英德考察,对海军有相当的了解,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物,是当舰队提督用的。


而邓世昌此时的资历尚浅,他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算是科班出身,但以他当时的资历,做致远舰的管代还可以,作为一个广州人,在福建人掌控的海军里,当海军提督,既不现实,资历也不足,而且一个好的战舰舰长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舰队司令,能不能取胜,谁也说不准的。

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北洋舰队的失败,最大的直接责任人,是满清政府,换句话说,就算是邓世昌资历足够,当上了舰队提督,有满清政府这样的上级,照样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北洋舰队的建成,和李鸿章的努力关系很大,可以说,这是北洋出了很多力和钱财才建成了北洋舰队,而清政府只是拨款配合,他们的眼里对这不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倒没有觉得重要,反而是防范汉人的军事力量在他们看来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北洋舰队的购舰款被挪去修园子也就能理解了,舰队哪里有园子重要?

再看看东方的邻居,日本天皇带头捐款捐物购置舰船,组建舰队,日本全国人民都在响应捐款捐物,最终后来居上,建立的日本联合舰队全面胜过了北洋海军。


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时,其炮术高于日方,说明指挥官的战术指挥能力和战斗能力还是很高的,但满清统治者没有身为国家主人,保卫国家海疆的觉悟,挪用舰队购舰款,甚至北洋海军数年没添一舰一炮,这样的领导者领导,能胜利么?

现在看当时的战争,我们有好的舰队,好的指挥官,好的战术,却没有一个好的政府,真是一种悲哀。



邓世昌


关河南望


甲午中日战争让谁来指挥,清政府都会战败,将领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不大。首先从国家体制来说,清朝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在战争面前根本没有一套近代化的作战体系,虽然敌人有的武器大清朝也有,但是打仗仅仅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不行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已经走上了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近代化的政治制度,有专门为战争而设的参谋制度。其次,在军事力量方面。日本联合舰队的军事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不管是总吨位,还是航速方面,北洋海军都不及日本联合舰队。除此之外,这场战争中清政府并不上下齐心。后党李鸿章和帝党翁同龢在战争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相反,日本方面,日本天皇的皇后都将自己的首饰变卖捐给海军购买军舰。

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将士们同仇敌忾,英勇奋战。身为致远舰管带的邓世昌在军舰开始下沉的情况下仍然带领官兵继续向敌舰开炮,最终沉入大海,以身殉国。


历史军魂


甲午战败和大东沟海战失败是系统的失败,并不是换具体的人就能变全胜。当然,换人如换刀,肯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具体来说,大东沟海战中若邓世昌指挥,会有所不同,实际上在定远的信号旗被日军炮灰打掉后,邓世昌曾经在致远舰上首先升起了司令旗,非但没有立即改善北洋队形,反倒立即招来了日本游击舰队的4舰围攻,后果都知道。当然,若邓世昌在定远上,起码其本人可以挺过这一战,然后回旅顺紧急维修和补充弹药给养后会再用主力4舰巡海迎敌,日本联合舰队绝对不会赢得那么容易。威海卫坐以待毙,丁汝昌要负主要责任,到最后李鸿章都电报指挥不动他。这与个人性格直接有关,以邓世昌的英勇,绝对会再出海寻找战机,局面会好的多!


瀚海狼山


首先,邓世昌是广东人,在以闽人为主导的北洋水师不可能坐到提督,丁汝昌也不过是李鸿章为了制衡闽系才得到北洋水师提督一职而已!而是民族英雄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舰队指挥官!邓世昌性情火爆,显然无法控制派系复杂的北洋水师,能够做到中军副将已是不易,和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比起来,不仅性格很难做舰队司令,学历也无法和出国留洋的那些人比,所以邓世昌不可能做北洋水师的提督。退一万步讲,即使邓世昌做了北洋水师的提督,北洋水师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可能会更加悲壮一点罢了,甲午之败实是国家之败,非战之罪!明朝有袁承志不还是灭亡了,要知道崇祯帝可比慈禧老娘们靠谱得多!大厦将倾,岂是一两个人能左右的?


回忆是淡淡的伤4955


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一个指挥官的问题。当时那个情况,即使再牛的人,也救不了大清国。



繁华万里


我不是邓世昌,不知道邓世昌如何指挥北洋水师。但我知道北洋水师成军于1888年,自从1890年琅威理离开后,英国海军部中止同清政府海军的所有合作,而1890年后正是海军战术大革新的时代,北洋水师同世界海军不交流,导致战术落后,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反联合舰队同英国和法国远东舰队经常交流,伊东祐亨每年都同英国远东舰队司令开交流会。战术思想先进。

所以邓世昌还是刘步蟾指挥不会有太大区别!

如果我能指挥北洋水师,我的战略是不同日本联合舰队在渤海或黄海决战。舰队中航速较快的靖远,致远,来远和经远四艘军舰,会同广甲和广乙去广东和海南,在南海进行破交战。定远、镇远、济远和平远加上超勇和扬威护卫渤海湾。

四艘快速巡洋舰足以封锁台湾海峡和南海,阻止商船去日本,如果联合舰队不南下,日本经济必然崩溃。

如果只是第一游击队南下,可以依托广东、台湾和海南同日本人打海上游击战,只破交,不决战,反正双方船速差不多,日军无法补给,我方可以随时在广东、福建和台湾获得补给。

如果联合舰队本队南下,定远、镇远、平远和济远加上扬威和超勇可以直接攻击仁川港,进入对马海峡切断日军补给线。

如果联合舰队主动进攻,则依托旅顺、大沽口和威海卫用定远、镇远、平远、济远、超勇和扬威6舰同联合舰队在近海决战,有海岸炮台支持,还是有胜算的。

总之绝对不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死拚。


飘荡在太平洋上的心


战争的结果还是输。

首先,抛开邓世昌来讲,甲午海战不是舰队指挥的问题,是清朝上层(具体就是李鸿章)的指挥问题,如果李鸿章不放弃“避战保舰”的策略,就算邓世昌当上北洋提督,他也不敢违背李鸿章的命令。

其次,邓世昌在笔者看来,他是一员战将,而不是一员统帅,战将只管冲锋陷阵,统帅需要统筹全局;而且北洋舰队大部分管带都是福建人,邓世昌未必指挥得动。

第三,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差距。其一,舰船,北洋舰队从1888年之后就没有新舰加入,所以射速慢,航速慢,舰船老化,;而日本,有游击纵队,这个纵队的明显特点就是火炮数量多,射速快。其二,弹药,北洋舰队开花弹少,实心弹多,并且开花弹是黑火药,还不是高爆炸药,所以爆炸威力不怎么样,而且弹药储备少;而日本,不仅开花弹多,而且还都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的爆炸威力是黑炸药的好几倍,而且日本人很鸡贼,开战前各国都不知道他们有这种炸药。

第四,水师赢了,陆军未必会赢。甲午战争中的淮军的表现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从朝鲜一路溃败到本土。我们假设水师赢了,并且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线,陆军也未必赢得了。因为据有关资料记载,日本陆军在后期只要靠缴获就能发动进攻,根本不需要本土运送补给,而这些物资都是清军溃逃时丢弃下来的。

第五,清日两国之间的对比。清朝:说是宣战,其实就李鸿章的淮系在打,并且让他打,还不给钱,户部尚书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有私仇,卡住国库,对李鸿章请求拨款百般阻扰,并且身为战争实际指挥者的李鸿章,被视为后党,不仅要对付前线的日军,还要对付朝廷的帝党成员;反观日本,从天皇至平民百姓,把这一场战争视为“国运之战”,引用东乡平八郎的一句话“帝国兴废,在此一战”。明治天皇为了发展海军,更是下令皇宫节衣缩食,反观清朝,慈禧太后过生日,竟然挪用了海军的80万两白银的军费。

以上就是笔者的回答。不正之处,清加以斧正


好史之徒


清末灭亡并不是经济和装备的落后,曾经鸦片战争时期落后是说得过去,但后来装备已经不落后了,都是英国先进的战舰,并且指挥战术都比较先进,但清末主要是败给了政治腐败,并不是日本,日本只是看到机会抓住了而已,清朝败亡主要是政治腐败,经济和装备都很强,曾经装备世界第三,亚洲可以说数一数二。主要权利争斗和贪污腐败造成的,所以每个王朝的败落都是因为权利争斗和政治腐败造成的。所以必须对监督制度的公平公开性进行改良避免悲剧重演。诉讼必须零门槛赋予任何有证据的人的权利,只要有地方公开透明的诉讼的制度才是保证永久公平的。才能杜绝更多历史的悲剧重演。


文武双全1458


战争是政治、军事、经济(国力)、教育(人才)等诸方面的结合体。就满清末期而言,政治腐朽,官场腐败,科技落后,总体上缺乏人才,一派没落景象,国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无论是外因内因,都是改革的诱因。列强施加的战争是一定会发生的,不管是甲午海战还是其他的什么战争,结局也只有一个输,谁是指挥官并不关键因素,因为国家落后到"手无缚鸡之力"地步。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强国富民强军才是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