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阿斗是真的愚蠢嗎?

扈煬



史事顯微鏡


三國時期的劉禪真的很傻嗎?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劉禪真的很傻嗎?劉禪字公子嗣,小名阿斗,是漢昭烈帝劉備和甘夫人長子,蜀漢第二任皇帝,在位長達四十一年。劉禪出生在動亂的年代,自幼多磨難,劉備兵敗當陽長坂坡時,幸虧趙雲於百萬曹軍中舍死相救,孫尚香欲把阿斗抱回東吳時,有時趙雲攔下。

劉備攻取益州後封劉禪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劉禪在成都稱帝,拜諸葛亮為相父,李嚴共同輔政,當年劉禪十七歲。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之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完全正確,單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電視上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

一說他庸 把好好的家業給敗出去,沒他老爹劉備打野的本事,只會坐享其成的主子。

二說他昏 劉備死後,剩下諸葛亮還有一幫老臣也就靠著最後的氣力維持蜀國的生命值。諸葛亮他還是忌憚和尊敬的,是隨他老爹打下江山的大恩人。可諸葛亮一死就像沒人管的孩子,“貪玩愛吃而且跟喂他糖的誰都自來熟”他爹看見後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三說他智 也就是我們常評價劉禪的大智若愚,畢竟三國時期蜀國最弱,與其明著暗著抗爭不過還不如逆來順受也算是讓飽含戰爭之苦的百姓,多多修養身息吧。結局司馬昭對“安樂公”和蜀國百姓還不錯,後面他還活了8年之久。這也是後人評價他智慧的來由之一。

劉禪親小人遠賢臣,不善於朝政。劉禪生活中就是一個沒有大志向的人,只想幸福一生安度晚年,心中並沒有匡扶漢室的報復,因此劉備在死的時候也曾感嘆道:阿斗啊,你要是生在尋常百姓家,該是何等的快樂啊。劉禪稱帝后,除了支持諸葛亮和姜維北伐,並沒有很大的作為,也許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維持蜀國現狀吧。

劉禪應該算是個普通的人,並不傻。換誰到了他的那個位置上,憑著蜀國那一點力量,恐怕都不行。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帶領蜀國走過41年的風風雨雨,避免了朝廷內部的矛盾爆發,可以說算得上是基本稱職。

而"樂不思蜀"卻也正是劉禪的大智慧體現。古往今來,投降的君王能夠得到善終典韋又有幾人?劉禪便是其中之一。話說吳國的那位不是也投降了嗎,總沒有人說吳國君主很笨之類吧,但到最後還不是慘死。


若愚若呆


三國時期的阿斗,即蜀漢後主劉禪,要用“愚蠢”來評價他,可能過於極端,不過他確實也不夠聰明,是一個沒有治世能力的享樂君王。

劉禪於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繼承蜀漢政權的皇位,習慣上稱其為後主劉禪,於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後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禪,小名阿斗,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劉備病逝後,繼承皇位,但他卻沒能繼承父親劉備憂國憂民、光復漢室祖業、一統河山的偉大志向,也沒能遺傳到聚賢攬才的用人之道。在父親遺命之下,拜諸葛亮為相父,全權委託諸葛亮治理國家,自己缺毫無建樹,且貪圖享樂,政權的穩固全靠父親遺留的一幫肝膽相照的老臣維繫。


在原來跟隨劉備的一幫先朝老臣相繼離世後,劉禪再委託姜維治國,同時寵信宦官黃皓。姜維繼承諸葛亮之遺志,再次領兵閥魏,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多次敗於魏軍。而且由於黃皓的專權,國力逐漸衰退,政治糜廢,掣肘於領兵在外的姜維,使得多失戰機,北伐失敗。後來姜維因怕黃皓的陰謀迫害,請辭鄉里種麥。

劉禪,雖無什麼政治及軍事能力,一副憨態,但畢竟在位四十二年,不能用“愚蠢”來形容他,畢竟他的智力還算正常,他的失敗在於他確實沒有什麼能力,也是趕鴨子上架,生於皇室家庭,被迫讓人用更好的標準來衡量他,來要求他!不過好在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經世治國之才,還能聽取父親遺命,重用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等衷心輔助的老臣,維繫江山社稷在幾十年內相對穩定,失敗於寵信宦官黃皓,造成宦官專權亂政。




所以阿斗是“庸碌無為”的一個君主。


浩中一內


我覺得並不蠢,說說我的看法。

總所周知,蜀國後期的當家人就是劉禪嘴裡尊稱為相父的諸葛亮,諸葛亮貴為丞相,在當時的蜀國政權體系裡是大權獨攬,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辦事能力強,事必躬親,政事無鉅細,又受先帝劉備的託孤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就是這樣一個受人愛戴,萬人膜拜的人,為什麼劉禪只是嘴裡稱為相父,心裡呢? 結論是,心裡不爽!為什麼不爽?其實仔細讀過三國志的朋友,也許早已能看出一點端倪。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的記載,諸葛亮死後,蜀國百姓是悲痛萬分,全國各地紛紛上書朝廷希望能為諸葛亮立廟,以表達對這位偉大政治家的紀念,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萬人簽名請願書。結果呢?被劉禪否決了,劉禪堅決不同意。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好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臺來紀念諸葛亮。這個時候,又有人提議,說這樣私祭弄得全國烏煙瘴氣,大街小巷香火不斷,不僅難看還有巨大的火災隱患,那我們可不可以在成都建一個廟呢,讓百姓有一個集中的祭祀場所呢?結果又被劉禪否決了。如果說劉禪是打心眼裡真正崇敬他的相父,為什麼會拒絕呢?這個事又不難辦,花不了幾個錢,還能順民意,得民心,還能討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不僅如此,據說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對劉禪是管得很嚴的,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也就是劉禪十七八歲之前,估計他都沒有出過宮。

同樣是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去了一趟都江堰,看了岷江的水,三國志用了大量的文字來記錄這一段,足以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性。而在當時還有人竊竊私語,議論紛紛說:“要是丞相還在世,他能去都江堰?”一個皇帝,被用幾乎軟禁的方式困住宮中十七八年,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還被人在後面說閒話,他能爽嗎?

我們讀出師表還可以發現一個問題。一篇出師表,十幾處提到了先帝,也就是劉禪的老爹劉備了,我們將心比心試想一下,當時劉禪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後會有什麼反應?你要出兵打仗了,打給我的報告,卻不停的提我爸,隻字不提我這個在職的皇帝,那我算什麼東西?別說一個皇帝了,就算是一個普通人,有人天天在你耳邊唸叨你爸如何如何,你爸怎麼怎麼好,你心裡高興嗎?肯定不是高興了。

最後還有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就是諸葛亮沒有給劉禪親政的機會。 諸葛亮當年受劉備託孤,輔佐尚且年幼的劉禪,按照古代託孤的基本流程,當這個皇帝長大之後,是要還政給他的,諸葛亮是輔政,而不是執政,為什麼當劉禪成年後不還政給他呢?有人會說,劉禪不是傻子嗎?智商低,能力差,諸葛亮不敢讓劉禪親政。其實劉禪不傻,諸葛亮曾經用四個字評價過劉禪——智量甚大。這個不是客套話,而是諸葛亮真正對劉禪的評價。

那為什麼諸葛亮不還政給劉禪呢? 喜歡和了解諸葛亮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每一件事都必須親力親為,就連普通兵士挨板子這種瑣事,他都要親自到場監督,所以就連司馬懿都說:“諸葛亮這樣辛苦,怕是活不了多久。”正是因為他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不敢讓劉禪親政,生怕缺少政治經驗的劉禪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事來,再何況當時蜀國內部的矛盾也逐步升溫,各個小團體,小氏族的利益糾紛不斷,如果諸葛亮將手中的權利交出來了,劉禪鎮得住嗎?其實這就好比現在的家長教育小孩,心疼孩子,很多事都不敢讓孩子去嘗試,瞻前顧後,等到孩子長到幾歲了依然什麼都不會時,又會說我的孩子沒經驗。你從小就不放手讓他去做,他怎麼能積累經驗?

諸葛亮就是如此,劉禪就是那個被寵著的孩子。 所以說,劉禪是因為扶不起來嗎?不是,劉禪一直沒有機會,諸葛亮也沒有給過他機會,在諸葛亮死後有過一次機會,當時曹魏那邊出現了一點問題,正是出兵的大好時機,這個時候劉禪怎麼說呢?他說:“我們看看孫吳那邊怎麼做,他們出兵,我們就出,兩路出兵,勝算更大。”但可惜的是,孫吳按兵不動,劉禪也失去了這唯一一次可以證明自己的機會。


閒壇故事匯


劉備是一代梟雄,他的智力沒問題,而且他也不止一個兒子,阿斗如果智力有問題,那麼他可以選其他的,劉備即使再倒黴也不可能每個兒子都是弱智吧!而且諸葛亮主政蜀國八年,後面十幾年裡阿斗都是蜀國皇帝,這期間皇權日漸穩固,這肯定不是一個弱智能做到的!阿斗的弱智形象首先是因為諸葛亮的宣傳和操弄,因為諸葛亮要在蜀國專權就不能讓阿斗親政,防止阿斗親征的最現成藉口就是智力問題,而阿斗在投降了司馬家以後,為了自保又自我醜化,以至於出現此間樂不思蜀的笑話!

我覺得高曉松說的有道理,劉備集團本質上是一個類似於騎士團的組織,劉備作為這個騎士團大團長,是最高的領導人,但是並不具備那種直接指定自己孩子繼承帝位的資格和權力,他能搞白帝城託孤,就是因為他佔領蜀地以後,改造了他這個集團的結構,使得他本人的權力不斷擴張,這裡面突出的就是關羽被殺以及張飛的邊緣化,在歷史上的清洗應該是很多的,但是大家記住的就是關羽走麥城,其中馬超的被重用也是一個例子,馬超是一個無根的外人,他在這個集團內部是沒有班底的,馬超的實力基礎完全依賴於劉備,這樣劉備就有了很多隻能依附於他的勢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劉備本人能夠越過騎士團的管理機制,指定自己的孩子繼承皇位。但是這個改造應該是沒有徹底完成,以至於諸葛亮後面可以輕易的發動政變,將另外一個託孤大臣李嚴廢掉,他大權獨攬,成為了騎士團的最高領導!而在這種情況下,阿斗就必然成為一個弱智。


帝國曆史觀察者


客觀地說,阿斗不算聰明,何況長坂坡大戰,有可能被震傷、顛壞了腦子 沒看到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因小時幾次被劉邦在危急關頭推下車,心理上嚴重怯弱萎靡,以至於影響當皇帝的作為?在姜維大軍還與敵人決戰時,自己卻偏聽偏心太監黃浩和巫婆,而且和文官私自投降,這不跟還沒離婚就改嫁一樣嗎?能說阿斗腦袋正常嗎?至於司馬炎跟劉禪對答的此間樂,不思蜀,民間或狗屁學者認為屬於劉禪韜略,照樣胡說八道。劉禪有那份心機,至於在做蜀國國主時,行為思想舉動漏洞百出?劉禪的智商頂多就是中人的資質。

看看劉禪宿奸大臣劉琰老婆,老婆被士兵用鞋底抽,執法朝臣卻把鞋底打臉非刑非具作為說辭,判劉琰腰斬,這實是用鞋打劉禪的臉,打滿朝廷大臣的臉,打蜀國的臉。劉禪能說是腦袋正常的韜略王者嗎?不該做的絕不能做,形成個人風格時,這時,該做的不做,他人才會有懷疑是韜略。劉禪呢?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做了多少?狗屁韜略!就是個有點福報的二皇帝。


佳鯤傳媒


三國時的阿斗的確愚蠢,愚昧,飯食終日,無所事事,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這個樣子,大概與早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自從白帝城託孤之後,重大決策和人事安排都在諸葛亮手中,從來不見巡視軍營和帶兵親征,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從陰平小道攻入成都,後主劉禪出降,宣告蜀國滅亡,享國43年,後被遷往魏國都城洛陽,封安樂公,食邑萬戶,司馬昭設宴款待,席間奏蜀中樂曲,蜀臣聽了紛紛落淚,唯獨劉禪聽了怡然自樂,司馬昭問他安樂公思念蜀地否,禪答,這裡很快樂,一點也不思念,可見他毫無遠志,沒有憂國憂民之心,滅國是早晚的事。


青石5340


劉備之妾甘夫人(昭烈皇后),曾經做夢其抬頭吞北斗而懷孕,故生劉禪後,起乳名阿斗。

阿斗如把其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評價的話,他只是一個平庸的人,也就是咱們說的”俗人“,可能就是貪圖享樂,沒上進心,沒主見,但沒啥壞心眼,耳根子軟。以咱們現在來看,劉禪生活過於安逸,沒有顛沛流離,前有其父劉備庇佑,後有諸葛亮輔佐。

如果把阿斗當做一個君主來評價的話,顯然不合格。他沒有亡國之君夏桀、商紂的殘暴,但他是一個沒有血性、骨氣的君王,假如劉禪堅守待援,鄧艾孤軍深入,必定戰敗。當然。有些人會說,劉禪是最明智的人,早就看透蜀漢是不可能和曹魏相抗衡的,所以就任由蜀漢政權漂流。但我想說的是,寧可站著死,不能坐著亡,比起他的兒子劉諶,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他真的差遠了,不應該為他翻案。

最後說說阿斗的結局,無疑他是魏、蜀、吳三位亡國之君裡面最好的,於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


LF莫失莫忘


是否愚蠢就得看是演義形象還是正史形象了,如果是演義形象,那不用說,蠢,蠢到家了,完全就是個弱智兒。估計是長坂坡叫劉備摔的時候,腦袋先著地了。不止蠢,還沒心沒肺,壓根沒拿他老爹玩命打下的江山當回事。

但如果是正史形象的話,老朽反而覺得他並不愚蠢。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也確實如諸葛亮評價的一樣,他統治蜀漢的近40年時間,尤其是獨自理政後共7次大赦天下,看得出是個仁慈的君主。也曾親自去調查河道情況,參與治水。對於犯錯的官員基本只貶不殺,當得起一個仁字。

在聰敏方面正史裡體現的不多,但有一個小故事倒是能顯露一些。蜀漢後期姜維向他建議殺掉宦官黃皓,他的答覆是:“那就是個小人,為禍有限,你何必跟他一般見識”?也就是說在劉禪心裡對臣子是有一杆秤的,他很清楚誰是什麼樣的人,只是不願意處理而已。

老朽這麼寫不代表就認可和推崇劉禪,只是說他並不蠢而已。作為君主他其實有致命的缺陷,就是沒有野心。這就是一個在亂世裡想過安穩日子的普通人,沒有他父親那種梟雄之姿。給他個完整的江山,也許他能與民生養,做個文景之君。讓他在亂世中縱橫捭闔,確實為難他了。

老朽能想到的就這麼多啦,原創不易,賞個贊再走唄?


奉天老朽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愚蠢,是說一個人待人處事太笨拙。

但很顯然,能在正確的場合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不外乎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劉禪智慧過人,明哲保身到了極處。

第二種就是劉禪胸無大志,只想過安逸的生活。

劉禪能在皇位上待上40年(223—263),肯定不是一個蠢蛋。可以說他胸無大志,但是他先後支持孔明和姜伯約北伐;可以說他親小人遠賢臣,但他的治理之下,蜀中百姓還不至於貧病疾苦。

歷史是有後人寫的,雖然很多人給劉禪扣上了無能、愚昧的標籤,但是他能在三國鼎立的時候保住了蜀中百姓40年的安定,我想首先他就是一個愛民的皇帝。

只是蜀中實在是實力不夠,而且劉禪後期重用黃皓等人,也確實做得有些不妥。

可能真的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吧,但我認為他絕對不是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