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戰坦克為什麼不使用自動裝彈機?

鬢如霜2


說西方主戰坦克不用自動裝彈機,大概是忘了“勒克萊爾”這個“異端”。作為法國陸軍的現役主力戰車,“勒克萊爾”由於在設計上強調緊湊型因而犧牲了車內空間,這使得該車幾乎沒有除車長、駕駛員和炮手以外其他車組成員的位置。

為此,“勒克萊爾”配用了自動裝填機,這使得“勒克萊爾”成為了西方主戰坦克中射速最快的車型,可以實現15發/分的高射速。而其他西方國家也並非完全將自動裝填機拒之門外,美國就曾經非常熱衷於發展自動裝填機。

美國曾經在上世紀60到70年研究過多種不同構型的自動裝填機設計方案,其中一些進入了工程試驗階段。在設計“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時,美軍也曾為其試驗過多種不同型號的自動裝填機。然而由於體積和重量始終難以達到滿意的水準,最終為“艾布拉姆斯”配備自動裝填機的計劃只得作罷。

另一個不使用自動裝填機的問題,可能在於成本。冷戰時代西方國家的主流主戰坦克如M1“艾布拉姆斯”、“豹”2、“挑戰者”2等生產數量都非常多,動輒就是幾千輛的產量。可想而知,為數量如此龐大的坦克配備自動裝填機,將會產生一筆多麼巨大的開支。此外,英國和德國也曾經發展過自動裝填機,但最終並未投入實際運用。總之,西方主戰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填機其實是個偽命題,即便目前一些國家不使用自動裝填機,也並非沒有相關的技術。


軍機圖


自從蘇聯T-64坦克問世以後,由於獵-殲式火控還沒有誕生,自動裝彈機成為提高坦克射速的關鍵。當時擺在世界各國坦克技術人員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蘇聯已經形成的,不在火控系統上糾結,直接在火炮射速上下功夫,一炮打不準,能夠先敵開出第二炮。另一條路,是繼續在火炮精度上下功夫,這是後來西方世界採用的思路。在觀瞄系統、火力火控上下功夫,爭取先敵發現目標、先敵開火,一擊斃命。

▲M1的彈藥選擇方式是自動化的

僅僅是沒有完成從彈倉到炮尾

所以,我們看到美國M1坦克雖然火炮口徑小,但採用的穿甲彈彈芯尺寸偏大。這就是美國和俄羅斯坦克研發思路中,對於火力存在的不同認識。然而,在30年前,M1坦克也曾受到東方世界坦克設計理念的影響,專門設計了一套自動裝彈機。在這一期的《總說裝甲》中,我將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款被計劃裝在M1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

M1坦克並非自始至終都堅持人工裝彈,在80年代中期,美國曾經設計出適用於M1A1坦克的自動裝彈機。但與俄羅斯輪盤不同的是,美國設計的裝彈機為旋轉式彈倉,這種裝彈機的結構比俄羅斯輪盤簡單,當時俄羅斯的坦克自動裝彈機都是依靠繼電器控制,坦克界對於自動裝彈機故障的評判標準是低於千分之五,所以在設計中難免會有運轉程序錯亂的情況發生,而程序錯亂的最典型症狀就是空裝或者卡彈,因此當時自動裝彈機的可靠性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美國為M1A1坦克設計的自動裝彈機,由兩個方向對置、設計相仿的彈倉組成,每一個彈倉分為內外兩層,內層裝有6枚炮彈,外層裝有12枚炮彈,形狀類似左輪手槍。兩個彈倉一共能儲存彈藥36發。由於採用這種類似蜂窩結構的總成,使得每發炮彈的彈筒之間並沒有採用支撐板件,而是依靠自身結構,相互之間形成了剛性可靠的支撐結構。

M1A1坦克自動裝彈機的旋轉式彈倉

排列十分密集,設計結構緊湊

裝彈機被佈置在炮塔尾部兩側,這個地方原本就是為了存放彈藥設計的,因此在炮塔尾艙的頂部,預先設計了兩個洩壓門,而且炮塔內採用隔艙化設計,兩個彈藥倉之間被一塊實心裝甲板隔開,這項設計最大的價值就是能夠使M1坦克裝甲萬一被擊破,彈藥室被引爆彈藥的巨大能量能夠順著炮塔頂部的洩壓門散出,而另一個彈藥倉仍然能夠繼續使用。這對提高乘員安全性和車輛的作戰能力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M1坦克炮塔尾部兩個長方形就是洩壓門,根據設計,彈倉一旦被擊中,兩個洩壓門將會首先被彈開,釋放車內巨大的爆炸能量。安裝自動裝彈機後,兩個洩壓門的外形將做一些改變,以適應裝彈機彈倉的圓形結構。

由於M1坦克採用的120炮口徑比蘇聯(俄羅斯)坦克普遍採用的125毫米火炮略小,所以M1坦克自動裝彈機每一部機構總成的重量比俄羅斯輪盤裝彈機要輕得多,而且經過疊加後,裝彈機尺寸也小的多,再加上M1坦克本身炮塔較高,所以內部空間能夠佈置得開。與俄羅斯輪盤採用分裝式彈藥不同的是,兩部彈倉被直接橫置於炮塔內,這種設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炮彈的完整性。

▲裝彈機被佈置在炮塔尾部兩側

選定彈種後,推彈杆將炮彈推進炮膛。

保留炮彈的完整性有多重要?這是提高坦克炮穿甲威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由於分裝式彈藥在裝入炮膛內以後,裝滿推進藥的主藥筒與裝有推進藥與彈芯的副藥筒之間存在一個很小的間隙,這個間隙在開火時,會消耗掉一定量火藥爆炸時產生的能量,但分裝式彈藥卻確實解決了如何在外形較為低矮的坦克車身內,佈置下較大口徑火炮彈藥的難題,如果125炮採用整裝彈藥的話,在車內是很難佈置的。雖然分裝式彈藥存在先天不足,但採用這種裝填方式的坦克,能夠適應更大口徑火炮的裝填需要。口徑加大意味著炮彈藥室容積加大,多出來的裝藥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分裝式彈藥的不足。所以,既不能因為有主副藥筒之間的間隙,就武斷地否定分裝式彈藥的性能;又不能因為分裝式彈藥的優勢和特點而一味地加大火炮口徑。

▲分裝式彈藥主、副藥筒之間的空隙(紅色箭頭位置)是造成推進藥能量損耗的關鍵,所以在未來的坦克設計中,應儘量保持彈藥的完整性

M1坦克的自動裝彈機搭配的就是120毫米口徑火炮的整裝彈藥。操作人員通過傳感器獲得並傳輸到監視器上的數據掌握車內彈藥情況,並通過遙控設備控制裝彈機構運行。而在其它自動裝彈機中,需要裝填機先對彈藥架中的彈藥進行檢索,在尋找所需要的彈藥。選定彈藥以後,通過大量電動和液壓驅動裝置,將彈藥裝進炮膛。而順應複雜的機械動作,大量採用電驅動和液壓驅動部件,是美國坦克設計的一大特點。

由於美國對自己坦克的火控系統和火炮十分自信,認為一炮就能幹掉敵人,再加上先進的觀瞄裝置,能夠做到先敵開火、一擊必中。海外戰爭天時地利人和,就將這個觀點發揮到了極致。但裝填手隨著戰鬥時間延長,會出現體力不支等情況,混亂中也容易出現意外。

自動裝彈機給M1坦克帶來最大的影響——是否保留第四名乘員。美國軍方認為,坦克內乘坐四名乘員,不僅能夠鼓舞士氣,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坦克日常使用與維護當中,多一個人的力量。美國坦克設計者認為,四個人比三個人更高效,四個人分擔坦克的使用與保養工作,不僅縮短了車輛維護時間,又減少了每一名乘員作戰時需要處理的信息量。

坦克的日常維護工作十分繁重,一般情況,誰駕駛,誰維護。到了保養期限再送工廠。所以對於車組而言,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

從坦克設計角度看,是否保留的第四名成員一般指的是裝填手,裝填手在工作時採取站立姿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坦克的高度,如果採用16~18發的尾艙式自動裝彈機,是最容易降低坦克高度的設計。但是在新的地面戰場上,火控系統的進步和空中對地面打擊的新手段,又使得坦克之間並不太明顯的高度差變得不那麼重要。再加上當時計算機技術限制較多,裝彈機可靠性始終得不到解決,所以,美國M1坦克在後來的改造與升級中,就沒有繼續堅持自動裝彈機的方案,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上最好的主戰坦克繼續採用人工裝彈的原因。

M1坦克至今仍有一個裝填手站姿工作,這使得車輛高度難以降低。但對於空中反坦克武器攻擊以及坦克之間交火的距離而言,這一點點高度似乎不是太重要了。

而當年被美國擱置的自動裝彈機技術,將會隨著美軍作戰理念的變化和對自動化對破解需求,更重要的是自動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熟,相信會在未來四代坦克中得到應用。

筆者認為,自動裝彈機將成為四代坦克的標配;而體積更小、可靠性更強的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將成為四代坦克的首選部件。


總說裝甲


當我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迷茫中來到裝甲兵工程學院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動裝彈機是個好東西,尤其是我南口打靶時給好多同學裝彈,把左手好幾個手指都擠出大血泡(左手要保護底火,抱著炮彈的時候坦克晃得厲害,炮彈經常會磕坦克後壁,都是我的小左手給擋住的,因此一上午裝了15發炮彈,出了好幾個大血泡,磕青紫的部位那就不計其數了。不讓戴手套,戴手套時手套容易在手推上膛時被炮閂夾住,非常危險。裝坦克炮彈不會左撇子右撇子的,所有人都得左手推炮彈上膛,勁小了不關閂,勁無論多大,炮閂都是把你的左手頂開的,這時也容易把手磕青嘍。)的時候。當時我就想,這59坦克要是自動裝彈機多好呀。可惜沒有,可惜同學們讓我幫忙裝炮彈我就上車,我1米85大傻個子(跟大春兒一樣),裝炮彈貓個腰站不直,真的挺費勁的,但是我就是這個性格,受不了別人求我,後來戰友向我借錢,只要他不是去還高-利-貸,我都借,還高-利-貸的不借,我把我買了都還不起。

有人說,你上面說的都是費話。其實不然,在我回答這個題目的時候,發現已經有好多大V都回答過了,我看他們都是技術派的言之鑿鑿,但是好像沒有真正裝過幾發炮彈的,正好我裝過好多,這是我100多劣勢裡唯一的優勢,我是不是得和大家先聊聊?(我和大V比,全是劣勢,大家對比我們賬號名後面的那些細體字就知道了。)

美國的M1坦克研發過自動裝彈機,由於體積和重量始終難以達到滿意的水準,最終作罷。但是M1自動裝彈機設計得非常信息化,炮長通過傳感器獲得車內彈藥情況數據,可以在監視器上看到,也能掌握裝彈機構的運行情況,針對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彈種。

由於最終都取消了,就不扯這個了。說說為什麼西方國家陸軍很少用自動裝彈機。坦克這個玩應吧,它無論怎麼先進,就算是M1A2有液壓懸掛系統,但是它在野戰條件下開起來,還是顛簸得厲害。而自動裝彈機對於炮彈和炮膛的位置要求是非常高的,雙穩系統加自動裝彈系統,這2大不成熟的系統配合工作,不是100%能把炮彈懟到眼兒裡的,有懟不上的時候的。有卡彈的時候的。大家可以試想,如果我是炮長,我把炮搖到了向上的30度,它再先進的自動裝彈機也裝不上炮彈,儘管我沒用過自動裝彈機,但是我看過坦克炮炮口翹起來,它的屁股有多低,都快到地板上了,這時候能裝上彈嗎?不說這麼多了,都0點了。這段的意思就是自動裝彈機的故障率很高,不是成熟的設計,所以美國人不用。

為什麼戰鬥機不弄自動裝彈機?都是事先掛導彈,為此還要專業配備與戰鬥機中隊相匹配的維修中隊編制大量的裝彈員去保障,也是一個道理,在機動平臺上自動裝彈,真的是要求好高的,容差量非常小的,不如就讓坦克兵去手工裝,血泡會慢慢吸收的。美國陸軍的地面炮兵,人家也都是手工裝彈的,坦克兵不比地面炮兵高貴。


軍林天下


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自動裝填機本身的優缺點和軍隊的制度兩方面來說明了。

先說自動裝填機;目前自動裝填機有兩種型制,一種是使用分裝彈藥(彈頭和發射藥分開)的盤式自動裝填機,主要是中、俄兩國使用;這種裝填機的優點是尺寸小且沒有外露部件、結構簡單且製造難度小、技術成熟且運作可靠,最主要是盤式自動裝填機是將彈藥放置在底盤裝甲保護之內,安全性很好。但是盤式自動裝填機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由於將彈藥放置在戰鬥室內嚴重的限制了彈頭的長度,使得盤式自動裝填機的穿甲彈長徑比不大。其次,彈藥和成員混合佈置不利於隔艙設計,對成員的安全不利(座在個火藥桶上去戰場,光想想就覺得屁股下邊有點冰涼)。再次,由於盤式自動裝填機每一次裝彈都必須完成:選彈、提彈、推彈三個動作,降低了火炮射速,目前最好的盤式自動裝填機最多能達到10發\\分(法國的勒克萊爾可以達到15發\\分的射速)。美英等西方國家都是用的定裝彈藥,如果要採用盤式自動裝填機的話;整個彈藥生產體系都要更改,所話費的成本將是個天文數字;而且,西方國家為了保證穿甲彈的穿甲能力,一般都使用大長徑比的穿甲彈,彈頭尺寸較長,根本無法裝進盤式自動裝填機。所以盤式自動裝填機是不可能裝備美英等西方國家的。


圖一:T-72使用的盤式自動裝填機


圖二:盤式自動裝填機的選彈

圖三:T-80的自動裝填機,可以看到彈頭的尺寸被嚴重限制

圖四:盤式自動裝填機的推彈原理


圖五:盤式自動裝填機的推彈原理二

除了盤式自動裝填機,還有尾艙式自動裝填機;


圖六:日本90式坦克的尾艙式自動裝填機


圖七:法國勒克萊爾坦克的尾艙式自動裝填機,可以看到整個自動裝填機完全暴露在坦克外部,而且尺寸巨大

指的是安裝在炮塔的尾艙裡面,使用定裝彈藥(彈頭和發射藥安裝在一起),法國的勒克萊爾和日本的90式、10式都是用的這種。它的優點是:裝彈速度快(平均12至15發每分)、便於和成員隔艙設計有利於成員安全而且使用定裝彈藥有利於使用大長徑比的穿甲彈。它的缺點更明顯:尺寸龐大而且全部暴露在坦克外部,極易中彈;技術複雜造價高昂且可靠性不高(90式的自動裝填機故障率是千分之2,平均每裝填500發出現一次只能回工廠修理的故障)。其實,尾艙式自動裝填機是目前西方國家最為熱捧的自動裝填機,美國、英國、德國都在研製;但是為什麼只有法國和日本裝備了呢?主要還是因為軍隊制度的問題。許多西方國家都認為四人車組是能保證戰場坦克維護的最低人數(二戰時德國和美國多采用五人車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證坦克的戰場維護),三人車組必須依賴專業的坦克維護車輛,不利於坦克的獨立作戰。大家可以想想坦克的尺寸和重量都十分龐大,其各個零件的尺寸和重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坦克兵的三大累活:擦火炮、抬電平、換履帶哪一個少了四個人都玩不轉,所以一般採用三人車組的國家都是採用編組維護的方法:即把二至三輛坦克的成員編組共同維護一輛坦克,但是這種辦法在和平時期管用,在戰時嘛..........有點懸。


圖八:坦克成員換履帶

而且在這些國家中裝填手還是一個替補隊員的角色,如果駕駛員、炮長、車長有任何一人陣亡或受傷,裝填手都可以立即補上,對坦克的戰鬥力影響不大;但如果是三人車組,有任何一個人陣亡或受傷,坦克的戰鬥力就會有較大的滑坡。所以,目前大部分的西方國家都沒有裝備自動裝填機。


TDtank126


西方主戰坦克除法國的‘’勒克萊爾‘’有自動裝彈機外, 其它主戰坦克之所以不使用自動裝填基本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西方主戰坦克普遍內部空間充裕,如‘’艾布拉姆斯‘’和‘’挑戰者‘’以及‘’豹-2‘’、‘’梅卡瓦‘’等,故沒有俄式主戰坦克對自動裝填的要求迫切。 2、例如美國的艾布拉姆斯坦克,從內部人員分工來說裝填手不但要負責裝彈,而且要負責大量的偵查和指揮工作,經驗技能一般僅遜於車長,相當於“副車長”角色。且使用自動裝彈機對整個訓練分工方面都要重新設計,而相關的規定暨制度卻不能隨意變動; 3、自動裝填機的機械故障的負面影響要大於人工裝填的速度弱勢。 總的來說,其實還是由於俄式主戰坦克外形低矮且炮塔內部空間狹小:如俄式的 T-90與美式的 ‘’艾布拉姆斯‘’相對比,T-90主戰坦克的炮塔要明顯小於艾布拉姆斯的炮塔:這就意味著前者的炮塔空間要大大小於後者,故而艾布拉姆斯的炮塔無疑為裝填手提供了充裕的活動空間。所以,這就是西方主戰坦克為何不使用自動裝填的主要原因。當然,這應該說是因事制宜的自然抉擇,而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現在也開始關注自動裝填技術了:在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設計研發中也準備考慮自動裝填技術,而對目前現役的主戰坦克似乎並沒有迫切的改進需求。

俄式‘’T-90‘’主戰坦克:


美式‘’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英國‘’挑戰者-2‘’型主戰坦克:


德國‘’豹-2‘’型主戰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戰坦克:


Mrttlzz9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單

第一,人永遠比機器可靠。

自動裝彈機誕生的時代,這個東西不太可靠,經常出現故障,導致無法供彈。

對於坦克來說,如果不能供彈,坦克就等於沒有戰鬥力。

相比起來,人工裝彈不會有問題。

第二,早期裝彈機不堪用

早期裝彈機技術上很爛,以T72為例必須炮管回到初始位置,才能夠裝彈。

這就等於火炮開炮以後,必須將炮塔先轉到0角度,然後重新旋轉開火。

這就大大影響了反應時間。

不要小瞧這點時間,在戰鬥中就是致命的。

第三,美軍裝彈並不是完全手動

其實美軍坦克也大量使用自動供彈系統,但是自動選彈。

彈藥手根據需要,選擇要裝填的炮彈,自動選彈機器將炮彈送到你的手邊。

彈藥手需要做的僅僅是,將炮彈塞入炮膛而已。

第四,東西方坦克設計的不同

蘇聯坦克定位是消耗品,強調攻擊力和機動性,忽視防禦力。

對於蘇軍坦克來說,他們只是在空軍掩護下,殺開北約的防線,然後不惜代價進行衝擊,一舉打垮整體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蘇軍坦克肯定是會被打掉的。在被幹掉之前,蘇軍坦克必須儘可能快的開炮,自動裝彈機也就是必須的。

同時,因蘇軍坦克防禦差,就必須減少人員(減少傷亡),從而降低坦克的外形,減少中彈的概率。

M1的彈藥手必須站著裝彈,坦克非常高達,在那個時代很容易中彈。

但T72沒有這樣一個人,坦克低矮,中彈面小得多,等於增加了防禦力。


其實,從原則上說,如果供彈機沒有技術上的問題,當然應該用供彈機。

可以預計,美軍新一代坦克肯定會使用自動供彈機。


薩沙


我們知道,自動裝彈機是一種機電結合的機器人設備,一般由供彈機構、推彈機構、控制機構和操縱檯等組成。西方國家一致認為,坦克炮配備自動裝彈機是一個發展方向,特別是一部分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製使用口徑為140毫米火炮之後,顯然這種炮彈不可能由人工裝填,勢必使用自動裝彈機。

但西方國家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填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設備性能不穩定,容易卡彈,坦克自動裝彈機按裝填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定角式裝填和非定角式裝填。若火炮採用定角裝填式,則大部分部件安裝在炮塔中,火炮須調整高低機使其固定在某個特定的角度並自鎖才可以裝填炮彈。這種定角式裝填極大地減小了火炮的射擊範圍,限制了坦克的戰鬥力。


縱觀目前世界各國的自動裝彈機的各種形式,裝彈機運動規律的起點是彈倉的形式和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圍繞坦克自動裝彈機的彈倉安裝位置衍生出多種自動裝彈機的運動規律和機構運動形式,因為各種坦克炮的位置、結構、作用大致相同,而炮彈的位置根據裝彈機的設計指標以及坦克的內部的結構會有多種擺放的可能,這就使得炮彈在進入炮膛前會有多種線路和運動軌跡,因而在運用機械推拉原理時,會有不同的運動規律可以實現,但同時也會造成在運動過程中發生卡彈的問題。

第二個原因是西方坦克使用整裝彈藥,彈藥的藥包和裝甲彈都是裝在一起的,彈藥尺寸很大,目前沒有比較合適的自動裝填機,法國勒克萊克坦克使用自動裝填機的代價是其自動裝填機被安裝在炮塔的後外部,很容易被擊中造成爆炸。


小鷹說科技


自動裝彈機是現代火炮或戰車的自動設備靈感來自於槍械的彈匣,以取代人力搬運裝填炮彈的體力負擔和時間耽誤,通常自動裝彈機本身可以儲存一定數量的炮彈,待打完後再以人力裝填。



二戰以來的經驗表明,訓練有素的戰鬥人員永遠比技術裝備缺乏,(二戰時期的中國戰場除外中國戰場),因此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就非常重要了。除了增加防護,減少技術兵器操作人數也是一個途徑。並且自二戰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帶動武器不斷的更新換代,一線參戰的人員在不斷減少。以80年代蘇聯坦克師為例,一個坦克團1640人,坦克只有94輛,乘員才282人。這才是坦克上自動裝彈機的大背景,射速什麼的到還是其次。那麼在蘇聯坦克普遍採自動裝單機的情況下,以生命之上,科技領先的西方國家,它們的大部分坦克為何還在使用傳統的人工裝填呢?其一、戰術上的考量,蘇聯的計劃中,如果歐洲大戰不幸爆發,將是蘇軍裝甲集群在戰術核武器的打擊後向西一直滾,這個時候在被摧毀之前能多打幾枚炮彈簡直太重要了。另外T系列的裝彈機還可以減少炮塔正面投影面積和降低車體高度,在進攻中意義重大。而美國呢?是在西德層層設防遲滯紅軍等待大洋彼岸的援助(當然80年代以後有所變化),反正可以依託預設陣地防禦,側後方和車體正面打擊有掩體擋著,因此炮塔正面裝甲和能確保摧毀對方的主炮顯然更重要,對射速的要求到還在其次,正面投影面積大點也沒啥。(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路,另一種思路是也提高射速),以機動換防禦,成果就是法國的搖擺炮塔小坦克)於是就這樣了。 其二、西方坦克普遍50噸級,內部空間良好,相比俄式對自動裝彈機的要求要小,故技術發展迫切性也要低; 其三、諸如美國M1A1坦克,從內部人員分工來說裝填手不但要負責裝彈,而且要負責大量的偵查和指揮工作,經驗技能一般只亞於車長,是個“副車長”角色,使用自動裝彈對整個部隊的訓練分工方面都要重新設計,因為空間大,相對於少多個人,多出來的事情要更讓人頭痛,而且軍隊的制度方面不可能隨意變動的; 其四、相比蘇式坦克動輒125毫米甚至更大的口徑的滑膛炮,西方坦克口徑普遍要小,故彈藥體積和重量也要小得多,所以進一步降低了自動裝填機的裝備迫切性; 其五、自動裝填機的機械故障率帶來的負面因素要大於人工裝填的速度劣勢。 個人認為:還是因為蘇式坦克外形低矮,內部空間小,而且炮彈體積和重量大,所以更為迫切的發展出了自動裝填技術。而西方坦克沒有這方面的迫切要求,所以選擇更簡單可靠的人工裝填的多。應該說都是自然的技術選擇,不存在絕對的優劣之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現在也開始關注自動裝填技術了,在一些新的坦克設計方面也積極的考慮了自動裝填機,只不過在目前的主力坦克方面沒有迫切的需要進行改進罷了。


Trafalgar18051021


關於是否應安裝自動裝填機,看似技術問題,本質即是一個不同選擇的問題。從人工工程學角度說,100毫炮彈使用人工裝填即可達到理想的效率,但是120毫米就變成低下了,這才引出自動裝填的問題。

蘇聯/俄羅斯在上世紀60年代的T64坦克開始,裝自動裝彈機做為標準配置之一,看中了它的優點,可以提高射速,又有利於減少坦克的體積。俄式坦克坦克外形低矮且炮塔內部空間狹小:如俄式的 T-72坦克明顯要比小於西方坦克,戰鬥全重只有40多噸,相比之下,西方坦克坦克往往在50噸以上,通常達到60噸的水平。如此一來,外形尺寸小,中彈概率低。發動機功率雖說與西方差了一大截,但是車重輕的後果就是在功率比方面,並不比西方差,機動性反而顯得更好。

西方坦克除法國的勒克萊爾與90式,因出現較晚,採用自動裝彈機外,其它坦克都沒有使用自動裝填,但是最早提出自動裝彈機構想與研究就是西方,不採用原因大體可以說有幾方面原因.1,自動裝填機的故障率問題,西方認為太高,不能接受。2,是彈藥問題。西方的120毫米坦克炮採用整裝彈,採用自動填機會造成很大的技術問題,至少以60、70年代的技術沒法解決。3,認為4人的坦克車組比3人車組更高效。

這背後也有思想觀,西方認為坦克防禦的重點,是中彈之後不被摧毀,與蘇式的不中彈理念不一樣,這也是西方坦克更大更重的原因,再有西方的坦克動力水平高,也就是在意,戰鬥全重過高的問題。

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西方也開始在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設計研發中考慮自動裝填技術,對現役坦克則沒有改裝的想法,技術上太難了!


南國軍情


主要是技術不成熟,毛子喜歡追求火力至上,所以有發展自動裝彈機的源動力,西方更注重綜合性能。以前自動裝彈機技術不成熟,可靠性不如人工好,就沒有強行上,現在技術成熟了也改用自動裝彈機了,不過現在坦克基本已經不是重點發展目標了,所以大部分現役坦克還是以前的舊坦克,比如美國大名鼎鼎的M1A2都是70年代的東西了,現在都過了40年了,而有自動裝彈機的M1A4等改進型號都還在實驗室打醬油,並沒有大規模裝備,可以說除了老毛子還在大規模發展坦克,其他國家基本已經不怎麼發展了,我國基本也是以99式作為最終型號,以後也基本會以99式為基礎進行改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