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斯大林模式,蘇聯能撐過二戰嗎?


斯大林模式的一大特點就是政治,經濟等方面高度集中,雖然有一定的缺陷,直接導致了後來蘇聯改革陷入困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蘇聯早期極大的促進了其綜合實力的發展,並幫助蘇聯贏得了蘇德戰爭。

斯大林模式首先在物質上增強了蘇聯的實力。蘇聯建立之初,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科學技術十分落後,工業實力更是極端落後,一戰時期的俄軍甚至連步槍都不夠用。但是在斯大林模式下,經過數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發展起來,各方面技術迅速提高,農業工業等水平完全可以和西歐國家相比,並建立了強大的軍隊,裝備大量坦克飛機火炮等現代兵器,輕武器更是多到用不完,這是蘇聯打贏二戰的堅實物質基礎。

然後就是戰略決策方面。斯大林一貫以鐵腕政治著稱,因此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選擇堅決抵抗,嚴厲懲罰作戰不力的將領,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士氣。而且和希特勒不同,斯大林較為尊重他的將軍們,並不過多的干預作戰指揮,因此讓朱可夫等人有了發揮的機會,這同樣對贏得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如果沒有斯大林模式,很大程度上蘇聯整體實力會大大下降,在物質上就無法和德國對抗,自然很難贏得二戰。


戰壕


凡事就怕對比,我們不妨用一戰時的沙俄和二戰時的蘇聯比照一下,看看斯大林模式到底強在哪裡?

一戰爆發時沙俄總人口1.67億,戰前有

140萬常備軍,戰爭開始4個月後又動員了約310萬士兵上前線,後續還動員了幾百萬人俄軍在前線陣亡了330萬人後,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就開始大規模背叛沙皇。面對無法遏制的開小差現象,沙俄束手無策。

被認為是所謂“保皇派”的

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基輔戰區司令鄧尼金等沙俄高級將領,更是在二月革命爆發後第一時間宣佈效忠臨時政府,早把“君臣大義”拋到九霄雲外。

一戰期間,沙俄治下的150多個民族,除了俄羅斯族以外大都沒有參戰(起碼沒有積極主動上前線),而已被沙俄吞併三四十年的中亞地區,更是依舊落後、愚昧,直到內戰期間還在盛行封建制(當年沙俄有意保留)。戰爭後期沙俄為緩解兵員不足、士氣低落等難題,曾動員少數女兵上前線,但與二戰期間80萬蘇聯女兵參戰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沙俄工業革命在19世紀30年代就已開始,但直到1914年,號稱“世界第5大工業國”的沙俄的重工業、鐵路建設和軍事裝備仍然很差。沙俄第一條鐵路始建於1837年,到1916年總里程達到5.8萬公里,花費時間近80年之久。由於鐵路網太稀疏,俄軍士兵平均要行進近1300公里才能抵達前線。

不僅如此,俄軍從步槍、子彈到靴子、炮彈、運輸工具全都奇缺無比,最慘的時候竟然要3個士兵共用一把步槍,衝鋒時要麼徒手去破壞敵人的鐵絲網,要麼就等著戰友倒下後再撿起死者的槍(反映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蘇軍狙擊手的西方電影《兵臨城下》也有類似橋段,但那是瞎扯)。

一戰主要參戰國火炮產量,德國(64萬門)是沙俄(1.1萬門)的60倍,法國是沙俄的2倍多,連奧匈帝國都比沙俄產能高。

當時,英法等協約國也給予了沙俄不少援助,比如3萬門火炮、250萬支步槍。一戰爆發前後,西方還為沙俄提供了大筆貸款(約20億盧布,佔到沙俄工業產值一半)供其發展軍工業、擴充軍備和戰爭期間購買炮彈。儘管如此,參加一戰還是讓沙俄經濟崩潰,直接引發政權更迭和慘烈內戰。

二戰爆發時蘇聯

總人口約2億,有常備軍超過500萬,戰爭期間又動員了3400多萬人參戰,大後方則組織起數以千萬計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龐大勞動隊伍加緊生產、支援前線。蘇聯民眾還組建了幾千支游擊隊(1944年兵力達23萬)深入敵後襲擾侵略者,給德軍交通線、後勤補給造成很大麻煩,有力地配合了蘇軍正面戰場。

儘管納粹德國入侵不到6個月,蘇軍就有

多達430萬人傷亡、300萬人被俘,但蘇聯仍頑強挺了過去,基本保持了政權穩固,前後方軍民也比較團結、齊心。而蘇聯特有的政工體系與嚴厲懲罰,大致確保了蘇軍的士氣和戰鬥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戰期間中亞5國有約400萬人應徵入伍奔赴前線,中亞作為蘇聯大後方更是輸送了從糧食、軍服到汽車、飛機、坦克在內的大批軍用物資。當地民眾還踴躍捐獻個人財物支援衛國戰爭,據統計僅土庫曼斯坦婦女就捐出總重達7.3噸金銀首飾,哈薩克斯坦民眾則捐獻了各類物資多達1200車皮,此外他們還慷慨收容、接納了40多萬流離失所的同胞。

戰前蘇聯只用不到3個“5年計劃”,就建立起龐大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全球佔比從沙俄(1913年)的2%猛增至1937年的13.7%,躍居歐洲第一位。蘇聯還在沙俄鐵路基礎上,僅用30年左右時間就新建了至少5萬公里鐵路,使得本國鐵路里程在二戰前就突破10萬公里大關

二戰爆發前,蘇軍就擁有數以萬計的坦克、大炮、裝甲車和飛機。遭德軍閃擊戰突襲的前3個星期,蘇聯就損失了1萬輛坦克和4000架飛機,但是憑藉雄厚工業“家底”和盟國援助,前線蘇軍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比較充足且性能越來越強大的武器裝備

與一戰期間沙俄軍工被德國“吊打”形成鮮明對比,蘇聯逐漸形成了對納粹德國(其軍工技術與產能比一戰德國更強大)的“碾壓”態勢,用當時東線德軍的話來講就是“高爾基兵工廠(著名的嘎斯汽車廠)1天生產的坦克,需要我們在戰場上打1個星期!

整個二戰期間,蘇軍陣亡880萬人,損失坦克8萬多輛、飛機超過8萬架、火炮近30萬門,但結果呢?蘇聯不僅贏得戰爭,還在戰後一躍成為全球唯二的超級大國


網言軍事


斯大林是蘇聯締造者之一,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

什麼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在成為最好領導人後對反對派和政治對手進行了肅清。在蘇聯的十四大提出了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總路線,隨後斯大林在全國代表大會作了《新憲法草案》並通過,實現了蘇聯向中央高度集中統一的政治體系。

在20年代後期到30年代後期,斯大林利用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蘇聯在短短十幾年間工業產量增長了4倍,重工業增長了9倍。

二戰期間蘇聯共製造了各類坦克,自行火炮共記10.4萬輛。正因為其強大的工業體系,蘇聯才能將德國從閃擊戰拖入了消耗戰,為其他戰線贏得了時間,才有了後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個轉折點之一。

可以說蘇聯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最終能起到這個作用最大的功勞就是斯大林模式帶來的強大工業實力。



武裝軍士


不能,首先一個國家國防強大跟基礎有關,其次跟一個國家國防強大的動員隊伍組成,最重要的還是領導人,一個沒有良好領導人的國家沒啥作用,比如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以人格魅力領導群眾才有所新中國的成立,一個國家有資源有能力缺打了一手爛牌的南非,過去被稱為非洲的發達國家,被曼德拉搞的連三流國家都不如。各種案列數不勝數,伊拉克、利比亞等等。

斯大林首先這個領導人來自於基層發展起來的,有良好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能力,其次斯大林個人有良好的教育水平,能夠學習能力,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立刻開展招攬歐洲各國人才,這跟才能有很大的關係,再次斯大林跟隨列寧作戰擁有軍事領導能力,有影響力,能夠獲得軍人的信任和支持,所以說沒有斯大林就沒有蘇聯。斯大林意義重大。



逍野東


應該說斯大林鐵腕挽救了蘇聯,或者說是斯大林挽救了歐洲,甚至可以說挽救了世界被瓜分成幾股勢力。

說的有點大,但是事實也是如此。斯大林五年計劃,大大提升了蘇聯重工業發展,蘇聯從一個半農業國帶有封建思想的國家發展成為工業化國家,可以與德國並駕齊驅的工業強國。二戰時期蘇聯如果不是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也許會跟法國一樣選擇投降,正是蘇聯艱苦卓絕的抵抗,從被動中扭轉局面 ,世界才產生反法西斯同盟 。

二戰蘇聯沒有斯大林鐵腕手段,尤其是槍斃逃兵,蘇聯根本沒有辦法抵抗德軍大舉進攻。當然這條軍令也成為西方媒體的題材,大家都知道兵敗如山倒,西方媒體從人的生存權方面去解釋,自然會得到很多文人墨客加以贊同,沒有身處危難時刻講大道理說人權當然不牙疼。總之,斯大林算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有機會挽救自己的兒子,斯大林為了國家利益放棄了…


萬里白光


你說的斯大林模式的最大優越性體現在戰之中和戰後重建時期.早在二戰之前,針對可能發生的對蘇聯的侵略,斯大林創造了斯大林模式,並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工業化建設,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二戰雖然摧毀了蘇聯的西部工業基地,但是沒有摧毀蘇聯根本的工業基礎,更沒有摧毀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說蘇聯在二戰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同時也是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如果沒有斯大林模式,蘇聯很可能被德軍佔領,但這僅僅是種可能,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太多。


ICEMAN冰人


斯大林模式主要玩的就是重工業,然而蘇聯能贏了,主要還是靠重工業源源不斷地生產,你說有沒有關係啊?



虐世妖王孫悟空


美國、中國、英國都不是斯大林模式,

沙皇俄國也不是斯大林模式,

普京俄羅斯更不是斯大林模式,

但都成功了。


自來道人


肯定一打就垮。


duh23333


不知道斯大林模式,反正美國英國沒有斯大林抗戰勝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