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被革職的三十年在幹什麼?

德艾風水


李鴻章總共才做官五十多年,要是革職三十年就太憋屈了吧。至於所謂革職的生活,仨字:沒閒著。

開掛的人生

李鴻章從曾國藩的幕僚做起,到後來考中進士,做了翰林,再後來趕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組織淮軍,鎮壓了洪秀全起義以後,李鴻章的官場生涯開始開掛。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興辦洋務,一代中興名臣。

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喪權辱國的過程,代表大清朝廷先後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30多個不平等條約。

賦閒在賢良寺

甲午戰敗,跟日本簽了《馬關條約》以後,因為群情激奮,天下一片罵聲,為了平息民怨,根據苑書義的《李鴻章傳》,慈禧讓李鴻章背鍋,就讓他“奉旨入閣辦事”。所謂入閣辦事,就是僅僅保留一個文華殿大學士頭銜,每天閉門思過。

《走向共和》中由表演藝術家王冰飾演的李鴻章

據說當時翁同龢想通過袁世凱勸說李鴻章把這個頭銜讓給他,被李鴻章識破,大罵袁世凱,這個情節在《走向共和》裡面有展示。

首先是大量讀書。這段日子,他避居京西賢良寺,為了安全和東山再起,每天修身養性,日日研習《資治通鑑》《莊子》等書。《資治通鑑》簡直是歷代從政人員的武功秘籍,只是有人把它練成了《九陽神功》一路所向披靡,有人練成了《葵花寶典》做了高位卻不男不女的。

李鴻章注重養生,每天在賢良寺中修習養生秘鑰。吃喝食補,短衫散步,每次都要走夠步數。上床午睡一二鐘頭。政治家來說,好身體是必須的。還每天臨摹唐僧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帖,通過書法修身養性。

然後就是反思人生。反思自己戎馬生涯一輩子,興辦洋務一輩子,為什麼與撮爾小國的一場戰爭就輸掉了全部家當,還落到個今天的下場。最後發現,大清朝不過是一間破屋子,自己做的不過是一個裱糊匠的活兒,裱糊匠只能修修補補,不能改變根本,破屋子早晚是要“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是卻不能從破屋尋找原因,最終接受懲罰的還是裱糊匠。

訪問歐美

但是李鴻章對朝局太重要了,上上下下也就他開眼看世界還能代表朝廷跟外國打交道,1896年2月,李鴻章被授予了出訪歐美的重任,環遊世界一圈,刷新了世界觀。

在歐美受到了熱烈歡迎,據《紐約時報》報道,他到美國以後,市民湧動如潮,港口內百艦齊鳴,總統親自過去迎接,媒體給予他的標籤是

“鐵腕人物”“美利堅合眾國的貴賓”,說他“李總督的面龐有一種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著睿智的光彩,目光裡包含了幽默和機智。”

可以說,李鴻章只是閒置了幾個月,大清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大清,註定了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吧。


何殊我


歷史上李鴻章並沒有被罷官三十年,他晚年被革職是在甲午戰爭後,赴日簽訂《馬關條約》,回國後清廷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以王文韶取而代之。李鴻章以文華殿大學士和總理衙門大臣身份在北京賢良寺閒居,時間是1895年至1899年,整整四年。

晚年李鴻章

失去軍權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春,李鴻章以朝廷專使身份赴俄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4月22日,李鴻章在莫斯科與俄方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以中俄結盟對付日本為名簽訂這個條約,實際上在中國東北地區修鐵路、建港口,整個東北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

清代不設宰相,以內閣大學士為相,李鴻章擔任的文華殿大學士是事實上的首相,但不掌握實際權力,實權歸於軍機處。李鴻章在京賦閒期間,門生故吏紛紛叛離,賢良寺前門前冷落,李鴻章看盡了人間世態炎涼。

當時光緒帝師翁同龢擔任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財政大權,但他有一個遺憾之處,就是沒有大學士頭銜,甚至連協辦大學士都不是。翁同龢與李鴻章是政敵,他認為李是死老虎,想謀取李鴻章的大學士之職。翁同龢自己不便出面,於是袁世凱便作為說客來到賢良寺。

李鴻章政敵翁同龢

袁世凱見到李鴻章,先寒暄了一番,然後裝作不在意的樣子說道:“中堂功高蓋世,現在朝廷待您如此不公,給您首輔空名。我看不如退歸林下,一俟國家有難,還需倚重中堂,如此方顯中堂之身份。”

李鴻章一眼看穿了袁世凱的目的,他一針見血地說:“你是替翁叔平做說客嗎?我只要一息尚存,絕不告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話我還有資格說。”結果翁同龢終生未能擔任大學士,只是後來當了幾個月的協辦,而李鴻章在大學士位子上幹了幾十年,直至去世。

李鴻章閒居京師,對當朝大佬也頗有意見。他在家書中評論說,恭王浮光掠影,毫不用心;翁同龢拘泥細枝末節,不問大事,惟恐失權;李鴻藻迂腐顢頇,不堪大用。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李鴻章的不平、焦慮和無奈。

1899年底,李鴻章外放兩廣總督,重新擔任了實職。不久他離開了賢良寺,踏上了南下之路。


民國年間那些事


走向共和電視劇中,五大臣出洋考察到日本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請教憲政,有過有一段經典對話:伊藤博文對載灃說:你向我請教日本君主立憲,不知道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載灃道:頭可斷,血可流,話一定要真。伊藤博文道:我恨中國,從唐朝開始日本一直對中國稱是,這是一種恥辱,日本一定要洗刷這個恥辱,打敗中國,甲午海戰就是開始。

載灃道:難道全無僥倖。

伊藤博文道:那日俄戰爭呢?載灃欲言被伊藤博文阻止,伊藤博文繼續說道:我的老同學嚴復怎麼樣了?我和他一起留學英國,一個回國做了日本首相,另一個卻只能做翻譯,他的<>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政治指南,他的才能被大清埋沒了,應該深以為恨吧?我好像坐在我對面的是李鴻章,不知道他對大清立憲做何感想?

伊藤博文對於政治對手李鴻章極為推崇,對於馬關條約的簽訂,對於洋務運動,對於北洋水師,對於李鴻章的智慧。他引用了梁啟超先生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評價文章一段話:甲午海戰,伊藤博文打敗了李鴻章,李鴻章何其悲也!伊藤博文才不如李鴻章,以不才勝有才。李鴻章何其幸運,洋務運動,大清君主立憲,夙願平生,可以含笑冥府;李鴻章何其不幸,大清假君主立憲,而實則家族專制,九泉不能瞑目。

李鴻章晚年在戊戌變法,甲午海戰,義和團運動中度過,他對於他的洋務運動的改造也是失去了依託,正如樓上所言在義和團運動中向慈禧太后的進言:群眾式狂歡不能解決政治危機的本質,國家主要矛盾在於跟進時代精神避免國家分裂。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大清相國在惆悵中掙扎,只能著書立說耕讀傳家。


唐俊龍55398571


我估計是問問題的人打錯字了,他想問的可能是:

李鴻章被革職的三年在幹什麼?

因為李鴻章自1895年簽完《馬關條約》,之後被免職,到1898年被派去巡視河工,這段時間正好是三年。



那麼,這三年李鴻章在幹啥呢?

答案是:他一點沒閒著。

他先是住在京郊賢良寺,然後康有為開始鬧著要變法,朝野內外都在看李中堂的態度。

結果他不置可否,遂決定在1896年來一圈環球旅行,說是要漲漲見識,其實就是為了躲事。



當然老太后之所以同意讓他出去,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讓他以私人身份過去跟列強協調協調在華利益,看看能不能挽回點利權。

這一去就是一年,他先後去了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直到10月份才回國。

然後又繼續在賢良寺躲清閒,直到1898年戊戌政變後,正趕上山東黃河鬧大水,她就把李鴻章派去巡視河工了。



到這時,李鴻章差不多就不算革職狀態了,因為他大概10月份去的山東,巡視一圈之後,到1899年初,他就去就任兩廣總督了。


達摩說


現在網絡上,總有一些人為李鴻章之輩洗白拖地。最通用撓亂網民的騎牆引用觀點是:李鴻章是大清的糊裱匠。引用的就是李鴻章本人的原話。好象他很敬業似的。

我們既不以歷史虛無主義苛刻歷史人物,也要辨證地把他放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讓這些歷史人物洗洗澡,看他們身上的汙垢是什麼性質的。

李鴻章一生幹了兩件喪盡天良、出賣民族的大事。如果非要給他安個名份,那他是不折不扣的屠夫民賊、大漢奸。

說他是屠夫劊子手,是因為他在和太平天國交戰時,僅屠殺蘇州城(屠城)一件事就為歷史所唾棄所不恥。1863年12月6日,他瞞著曾國藩,在蘇州城破後他屠殺已投降的太平軍將土、尤其是軍屬婦孺等七八萬人(士兵三四萬人),連外國人戈登都看不下去了。鮮血染紅了蘇州河……

說他是汗奸賣國賊,這個大家都熟悉。清末幾乎所有的賣國條約都是李鴻章主持簽訂的,他自己都說手都籤麻了。尤其是1901年與11國簽訂的《辛丑條約》喪權辱國。雖然他在簽定這個一箇中國人賠一兩銀子(共4.5億兩)的賣國協議時,羞於簽寫自己的真名李鴻章,而代之以“肅毅侯”,但他心太虛,怕遭報應,只簽了一個“肅”字。掩耳盜鈴,他以為這就能掩蓋後世人之耳目?笑話。什麼是漢奸?就是出賣國家利益的人。李鴻章出賣華夏民族的利益了嗎?不言而喻。可能有人說,後臺還有拍板人。錯了,幾乎全是李鴻章做的主。大漢奸就要有擔當。

至於李鴻章在賣國的過程中,也曾經“閒居”過一段時間,這事有真有假。真的是李鴻章確實離崗幾年,假的是他並未閒著,李鴻章是離官不離事。慈禧私下委任他新的差事,也是忙的賣國呢。

不管李鴻章一生做過其文什麼驚天大事,僅以上兩點,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族罪人。



我本狂草人


承蒙邀請!

李鴻章生於1823年2月15日,卒於1901年11月7日,是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李鴻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國近代地方武裝淮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在經濟上與英國的大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來往,李鴻章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死後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李鴻章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清政府為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閒散。

其被革職後如何,甚是不知!


河湟笛韻


李鴻章從一個鄉下的布衣青年,最後成為朝廷的重臣,他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古老中國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李鴻章“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被認為是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命運的“裱糊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沒有他,就沒有北洋水師。他是大清王朝的最後一口氣。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病逝。在趙焰老師的《李鴻章傳》中,這樣描述李鴻章生命的最後時光:

當義和團 運動如火如荼在北京興起的時候,此刻的李鴻章正在南方休養生息。儘管在千里之外,但李鴻章還是憑著自己豐富的政治和外交 經驗嗅出這場風波暗藏的危險。6月初,李鴻章收到了英國人赫德從北京發給廣東海關的電報,這封電報幾乎代表了駐華洋人們的集體立場,也告知了北京的真實情況:

此間局勢極其嚴重,各國使館都害怕受到攻擊,並且認為中國政府即使不仇外,也無能為力,如果發生事故,或情況不迅速改善,定將引起大規模的聯合干涉,大清帝國可能滅亡……請電告慈禧太后,使館的安全極為重要,對於所有建議採取敵對行動的人都應予駁斥。

李鴻章收到電報後,立即向慈禧發電,重申了赫德的意見,特別強調如果不停止排外行動,大清帝國可能滅亡的觀點。

但李鴻章的電報石沉大海,沒有起到一點作用。

形勢直轉而下。西方列強,加上日本,終於動手了。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了中國北方的海岸門戶大沽炮臺,聶士成陣亡,馬玉昆、宋慶諸軍零落,三天之後,京城門戶天津陷落,以保護使館為名登陸的聯軍向通州進發,而通州距都城北京僅20公里。19日,大清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總理衙門宣佈不再保護使館,限外國人在24小時內離京。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男爵在乘轎前往總理衙門試圖交 涉保護在京外交 使團 安全問題時,途經東單總布胡 同時,被巡街的神機營章京恩海用槍擊斃。隨後,保衛北京的清國將領李秉衡在楊村遭遇敗績後,退至通州(今通縣)自殺殉國……李鴻章在南方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老淚縱橫,用手杖觸地:“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鴻章的悲傷讓在場的官員動容失色,他們從未見過冷靜鐵血的李鴻章在情緒上會失去控制。即使是在最傷痛最悲涼的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也只是無聲淚下。他們知道,在這個時候,李鴻章所噴發出來的,已不僅僅是淚,而是血了。

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洋。李鴻章的內心明顯是有幽憤的,也有著牢騷和看法。李鴻章給朝廷發去一封電報———大清國兩廣總督對朝廷“北上勤王”的聖旨的回答是:“廿五矯詔,粵斷不奉,此所謂亂命也。”並要盛宣懷迅速將他的意見轉告劉坤一、張之洞。

李鴻章終於說“不”了,這樣的態度,算是李鴻章平生對朝廷的唯一一次違背。對於李鴻章來說,此舉可謂石破天驚。雖然這種態度改變不了什麼,但對於一直愚忠成痴的李鴻章來說,有這樣的態度,已經出格了。也許這樣的做法,甚至可以看出李鴻章在訪問歐美之後自由 意識的成長,意味著清國的鐵箍已經鬆動;或者,南方日益活躍的商品貿易和經濟活動,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清國官員們的思維方式和統治模式。與此同時,兩江 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等在獲悉了李鴻章的電文後,也開始對朝廷心存“二心”了,他們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這樣的道理很簡單:危難時候,他們只得自保自己的一方平安,並且,不想進一步擴大對立面,如果南方各省也發生動亂,或許清國人真的要做亡國奴了。雖然各總督之行為在以後很長時期內引起廣泛非議,被國人痛斥為一群“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事變中,正是他們如此的態度,確保了大清國南方半壁江 山的穩定。

貌似強大的清國一下子亂了方寸。京城保不住了,宮殿保不住了,虛弱的清國急切需要這樣一個人來收拾局面,這個人必須不會引起洋人們的反感,最好還在洋人那裡頗有面子,能夠得到南方各省那些心裡不痛快的督撫們的支持和信任;懂得辦洋務,能獨立處理棘手的重大問題;有與洋人周旋的骨氣和勇氣,能在議和中儘可能地維護朝廷的利益;能夠確保清國領土的完整;當然,最重要的是:必須慈禧信得過,對慈禧絕對忠誠,或者說,要確保光緒皇帝不捲土重來,維護慈禧的現實權力。

上述條件實在太苛刻了,慈禧在帝國滿朝文武大臣中反覆選擇,浮出水面的,仍是年過古稀的李鴻章。或許,在作此決定的時候,酷愛戲劇的慈禧會想到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每當清政府把清國帶到毀滅的邊緣時,他們想到的,就是啟用老邁忠心的李鴻章。這樣的結局,對於李鴻章來說,是一種喜劇呢,還是一種悲哀?

李鴻章此時已成為這艘即將沉沒的巨輪的唯一救命稻草。朝廷的電報繼續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李鴻章北上與攻打京城的洋人議和。與此同時,各地請求李鴻章北上“主持局面”的電報也如雪片一樣飛來,一律聲稱只有他才能穩定大局。朝廷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為大清國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1900年7月17日,77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了。此時的李鴻章,依舊清癯高瘦,頭上戴一頂青緞小便帽,腦後的辮子,已變得花白枯萎了。李鴻章顫巍巍地在貼身侍衛的攙扶下走過跳板,然後在甲板上的藤椅上坐了下來。所有的官員都靜靜地等候著他發佈開船的命令,但李鴻章許久都沒有開口,他只是閉著眼睛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彷彿睡著一般。南方的7月,正是高溫 酷暑,悶熱的天氣凝固得彷彿將要爆炸似的。

前來送行的南海知縣裴景福與李鴻章既是同鄉,又私交 甚密,他走到李鴻章面前,小心翼翼地探聽李鴻章對國是的態度,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損失,沒想到李鴻章突然聲音哽咽:“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還在繼續著與洋人噩夢般的周旋。

此時此刻的李鴻章像什麼呢?與他忠誠的大清帝國一樣,在西方列強高歌猛進邁入新世紀之時,這艘古老的東方航船,只能拖著呻吟的骨架,使盡最後的氣力在海潮中顛簸而行,艱難、悠緩、疲憊、衰邁,已接近於徹底地觸礁了,陳舊、腐朽的艙板失去了密封性能,裂縫越來越大,海水不斷滲入……但掌握著這艘輪船的人,仍然掙扎著,幻想著起死回生,或者忍耐,堅持,做著最後的努力。

1900年8月15日,大清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據不完全統計,在京城淪陷之後,集體自殺的貴族家庭就有:

宗室奉恩將軍札隆阿和兒子、兒媳、女兒和孫兒一起自縊;

宗室侍讀寶豐全家吞金而死;

宗室侍讀崇壽,殺全家老少之後,自刃胸腹以死;

奉天府尹福裕全家7人全部溺死;

二等侍衛全成全家5人服毒;

一品官富謙全家12人自焚;

護軍參領續林用刀殺了妻子兒女後自殺;

都統御前侍衛奕功,在聯軍衝到他家門口後率領全家子女共10人進入後院自焚;

吉林將軍延茂戰鬥失敗後隻身回家,與母親、兄嫂和子女共12人引火自焚;

中書玉彬與母親赫舍里氏以及妻子兄弟等,全自焚;

庶吉士宗室壽富,全家集體上吊;

國子監祭酒熙元和王懿榮,前者和老母服毒,後者與妻子投井;

三品銜兼襲騎都尉員候選員外郎陳鑾一家集體自殺人數最多,達31人。

根據有關史料的不完全統計,1900年,北京城破的兩天之內,全家集體自殺的皇親國戚達30多戶。王公貴族之家自殺總人數在近2000人。

古老的京城,在上演一段時間的迷幻大劇之後,現在,輪到慘烈悲壯的結尾了。所有的悲情都於事無補,“平常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抱君王”,中國歷史從不缺少這樣不負責任的死法,個人的生命算得了什麼呢?對於這些王公貴族而言,如果缺乏對於國家大局的政治智慧,危難時候以自己的生命作砝碼,畢竟是無足輕重的。

接到朝廷一個又一個指令後,李鴻章根本就不願意去收拾這個爛攤子,他是有前車之鑑的,甲午戰爭後因為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而遭到國人的普遍聲討,“李二先生是漢奸”的罵聲至今還在耳邊迴響。從廣東北上之後,李鴻章一直在上海磨磨蹭蹭,他是根本不想去那個是非之地。但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李鴻章“不下地獄”,誰又會“下地獄”呢?他當然知道簽訂這樣的條約只會把自己釘在民族和國家的恥辱柱上,他太瞭解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的同胞了,知道他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在危難之中,這個民族一直有著極其熱愛面子、極度自大而又自卑的習 性,他們一般不願意直面事實,不自我反省,只是眼光向外積極地尋找替罪羊。在尋找到替罪羊之後,他們往往毫不猶豫地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然後,便是振臂一呼進行著聲討了。這樣的心態與習 性,李鴻章從來就看得很清楚,對這一切,他是再熟悉不過了。

一直到慈禧任命奕為和談全權大臣,李鴻章“輔佐之”,李鴻章才真正北上了。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李鴻章專程去了一下他曾經執政達20多年的直隸衙門。天津是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的辦公地,而直隸總督府則在保定。在一年的時間裡,李鴻章一半時間在天津,一半時間在保定。此時此刻,北洋大臣的辦公地已是破敗不堪,李鴻章蹣跚著步子,察看著廢墟中的一切,內心沉痛無比。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聯軍正在戒嚴,宣佈除了“兩個小院落仍屬於清國政府管轄”之外,整個京城由各國軍隊分區佔領。那兩個小院落,一個就是李鴻章居住的賢良寺;另一個,則是與李鴻章一同參加與聯軍議和談判的慶親王府。

後來,晚清名士齊如山曾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駐北京,朝廷宣佈由李鴻章全權擔任議和大使並從廣州趕赴北京時,整個北京城都在盼望著李鴻章的到來。的確也是這樣,當整個清國陷入了最大的災難,京城淪陷,清國的官員們死的死、亡的亡,或者袖手訥言、各求自保、麻木不仁時,只有李鴻章,算是挺身而出,走著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那就是,以個人的屈辱和犧牲換取最大限度的時局緩和。李鴻章當然知道這樣的行為本身極容易被釘在民族和國家的恥辱柱上,極容易在歷史被簡單化以及別有用心中充當犧牲品,但他無法躲避,也無法逃脫,只好走上前臺。也可能李鴻章唯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這樣的舉動,避免了進一步的生靈塗炭,而他一輩子服侍的清國朝廷,也終於可以回到京城了。”

11月初,聯軍照會李鴻章和慶親王,提出議和談判的六項原則:懲辦禍首;禁止軍火 輸入中國;索取賠款;使館駐紮衛兵;拆毀大沽炮臺;天津至大沽間駐紮洋兵,保障大沽與北京之間的交 通安全自由 。聽到這六項嚴重侮辱大清國國家主權的“原則”時,李鴻章忍無可忍,他情不自禁地說出了列強猶如“虎狼群”的話。李鴻章再一次感受到自己作為戰敗國臣子的虛弱了,“弱國從來無外交 ”,自己哪是一個來議和的外交 官呢,分明只是一頭羊,闖進了虎視眈眈的虎狼之群。

從京城狼狽逃至山西,又從山西輾轉逃至西安的慈禧在黃塵烈風中日日盼著李鴻章的“好”消息——“望電報如飢渴”。這個精幹但卻不善審時度勢的女人,晚年最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就是遇上了李鴻章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奴才。雖然清國1900年夏天發生的巨禍完全可以避免,但既然發生了,李鴻章就必須盡心盡責地維持局面,並且還要消解聯軍的追究,維護慈禧的地位。這樣的奴才真算是忠心無比,為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小朝廷,李鴻章正在做著最後的努力。——“每當聚議時,一切辯駁均由李鴻章陳詞;所奏朝廷折電,概出李鴻章之手。”由於事務繁雜,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終於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

清流派出身的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合南方的封疆大臣,力主不能在“議和大綱”上“畫押”。這樣的態度,是張之洞一如既往的做派。張之洞可以在任何時候都正確,但問題是,這樣的正確,從來只能作為標榜,而不能解決問題。李鴻章對“不明敵情”卻“局外論事”的張之洞十分惱火,李鴻章表示,如果堅持不“畫押”,談判即刻便會破裂,結果只能是將大清國拖入無休止的戰亂——聯軍在京城屯兵數萬,有隨時擴大戰爭的能力;敵我雙方實力懸殊,根本不可能打贏戰爭。內外皆危之際,高談闊論哪裡能解燃眉之急呢?一切都必須當機立斷。李鴻章給張之洞傳話說,電報每個字四角銀元實在太貴,要他不要再發“空論長電”,凡事可以摘要發出,以節省經費。

因為“議和大綱”此次沒將慈禧列為禍首,洋人也讓步沒有讓她交 出權力。於是朝廷迅速地向李鴻章傳達了旨意:“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曲求全。”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已經開始咳血了。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盡快地結束談判,談判結束的直接標誌是聯軍撤出京城和皇室朝廷回京。可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而且要親眼看到懲處罪魁禍首。

關於懲辦問題的談判,耗盡了李鴻章最後的氣力。李鴻章幾乎是上氣不接下氣地跟洋人論短道長,他無法接受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在菜市口被洋人斬首的局面,一直據理力爭。與此同時,為了議和自保,朝廷不得不屈從列強提出的“懲辦禍首”的要求,多次發佈上諭懲辦禍首:莊親王載勳被賜自盡,山西巡撫毓賢被即行正法,剛毅本應斬立決,因已病故免其置議,啟秀、徐承煜即行正法,載漪、載瀾被髮往新疆,徐桐、李秉衡因已臨難自盡故免其置議,左都御史英年被賜自盡,趙舒翹也被賜自盡……各級官紳遭懲處者達100多人。這些退讓都是為了保住慈禧的性命。最終聯軍放棄了對包括慈禧“正法”的要求。

接下來就是賠款問題的談判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朝廷給李鴻章的回電是:“各國償款四百五十兆,四釐息,應準照辦。”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了“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即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很明顯,李鴻章在此時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肅毅伯”來落下這個恥辱的款。他哪裡願意將自己的名字以這樣的方式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呢?那樣的簽名純屬一種職務行為,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悲慟欲絕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李鴻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劇,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無法想像就要離世的李鴻章在寫下“必多一次吃虧”這幾個字時會是什麼心情。李鴻章畢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內圖富強”的願望,到了生命的邊緣階段,算是徹底碎如齏粉了。

臨終前,李鴻章還曾經給遠在上海的盛宣懷寫信。李鴻章知道大限已到,但他還是有很多事情放心不下,他寫信給盛宣懷,向他,並通過他,向上海的朋友們訣別。在信中,附詩一首:

四十年來百戰身,幾回此地息風塵,

經營庶富羞言我,紐握機權恥授人。

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

諸君努力艱難日,莫誤龍華會里因。

詩中附言道:“鴻章又拈句柬海上官商寅友,並謝拳拳,乞弟代為一一致謝。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魂飛魄散。死之前,已經穿上壽衣臥於病榻上的李鴻章忽然睜大眼睛,嘴唇喃喃顫動,兩行清淚緩緩滾出。匆忙趕來的老部下週馥痛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李鴻章“忽目張口動,欲語淚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須臾氣絕。李鴻章是死不瞑目啊,作為一個敗國之相,心高氣傲的李鴻章哪裡甘心這樣的下場呢!

李鴻章終年78歲。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李鴻章看到了什麼呢?但終於魂飛魄散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裂縫向外打開,世界在最後的時間內變成無數白光消失。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那些別樣、陌生、寒冷和不可把握的東西正像陰影一樣向他撲面而來,吞噬他所有的功名和時間。李鴻章臉上的所有表情都凍結了,一股陌生而熟悉的東西慢慢伸延過來,暗淡了他最後的光與影。

去世前,李鴻章還掙扎著全部氣力,口述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了,請君莫作等閒看。


重慶萌妹子


據我所知,李鴻章沒有被革職三十年過。

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背黑鍋被革職了,但也只是幾年的時間,這幾年他也沒閒著,到歐洲去學習發達國家去了,所以也躲過了戊戌政變的重要關口。

此間,李鴻章受到了各國的禮遇,充分顯示了李鴻章在國際上的地位,他是清朝的一面旗。

李鴻章回來後,不久即被認命為兩廣總督,在廣東鐵腕打黑,殺人如麻。

就常理而言,三十年可能是一代半人了,如果一個人被革職三十年,那再復出的可能性也不大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自己的歲數也不饒人。所以,這個問題可能是提錯了,數字有誤。


馬濤老師


我發現頭條關於賣國賊李鴻章的問題特別多,裡面絕大多數都是一口敬仰一口尊敬的各種吹捧,可見有錢是真好!

其實我也知道頭條這類問題不是為了真問問題,而是給那些不明真相或者收錢辦事的人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歌頌的平臺!古語有云,話說多了就成了真理,天天有人歌頌一個賣國賊,時間久了自然有人就會當真了!

李鴻章做的事情不需要我去說,也不需要某些人吹捧,大家真去查閱下李鴻章的資料就可以了!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清末歷史中漢臣中貪官之最是李鴻章,他的家產光他一個人明面上就有四千萬白銀,暗地裡誰也統計不清楚!有他參與的對外戰爭全部慘敗,有他參與的不平等條約全部簽訂,四萬萬百姓齊開口,只言李二是漢奸!所以當時才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天下飢”“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的說法!

當時清廷舉國之力打造北洋海軍,累計花費一億兩白銀,其中最值錢的兩艘定遠艦單艘賣到中國也才一百七十萬兩白銀,而一億兩白銀的北洋水師能找出這個級別幾艘來?更別提煤和炮彈了!每年八百萬兩白銀的海軍經費在他手裡連炮彈都配不起,所以翁同龢才拒絕添加軍費,也難怪李鴻章知道北洋根本打不了仗!李鴻章其實和現在的某些官僚一樣,國家花費幾十個億讓他造橋,他弄了個花花架子,吹噓各種世界第一,結果一通車就垮了,而對面花一億的大橋還能跑坦克,這就是差距!

至於說李鴻章忠君愛國那更是瞎扯淡,忠君愛國就學左宗棠捐款助軍啊,他一個人明面上的身家就夠買二十多艘定遠艦了,日本還能打得過嗎?

所以說,一個賣國賊天天洗白有啥用?真當人民好糊弄?


程氏子


革職三十年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李鴻章因簽訂《馬關條約》,並引起公車上書,國內民憤四起,迫於形式,便把矛頭指向了李鴻章,做了大清皇室的替罪羊,被接觸了職務,投置閒散。但在1896年,清政府又恢復了李鴻章的部分職責,並封其為特使派往俄國,參加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的加冕慶典,並送去祝賀。百日維新時,李鴻章也曾支持。隨後八國聯軍侵華,政府上下一片狼藉,這是又一次委任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收拾殘局,並作為代表簽訂了《親醜條約》,其中他曾提到過東南互保,併為孫中山私底下約定兩廣獨立。簽訂完《辛丑條約》不久就去世了。這是被貶後幾件比較重要的事。其實這期間他出訪了很多歐美國家,也打擊義和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