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几分钱一斤,而萝卜干20多元一斤,农民为什么不把萝卜加工成萝卜干出售?

老农说乡村


我是广西农村的,刚在集市上买了些萝卜,1块5一斤,都是农村人自己种的,不打农药,小规模种植,这样的种植户不少,家里的萝卜也有做萝卜干的,如果萝卜干拿来卖,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而且消费者也乐于购买农村人自家晾晒萝卜干,就是几十块一斤,也有人抢着要,萝卜做成萝卜干似乎前景非常不错啊,对于规模化种植的农户来说,是不是一条好路子呢?



农人咨询了一下村里的种植户,干嘛不自己深加工,做成萝卜干?老农给了三个说法,正中当下农业深加工发展的难点。

一、宁愿便宜卖,也不愿意深加工

老农说,干啥没有风险?种点萝卜,只要能卖,就算亏本几分钱一斤,改种也不想着加工萝卜干,一来自己老了,如今农村种地的人,哪个不是子女已成家?自己早就没有那份雄心壮志了,能养活自己就行,不想瞎折腾,深加工?不存在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深加工一来是自身实力真的不允许,二来大家都怕麻烦,怕折腾。


二、需额外投资

老农随口算了一笔账,萝卜晒点萝卜干自己吃,那很容易,信手拈来,但一旦上了规模,这切片机得有吧?差一点的万把块要不要?这晾晒场地要有吧?腌制容器也要有吧?这些没有一两万也难吧?最后说人工,就3000萝卜,切片,腌制,包装,起码得5个人吧,要不要半个月?你就是一天100块,单独人工加包装估计也将近一万了。

剩下还得运输、水电,样样得花钱,这一套下来,不得好几万?想着这额外的投资,就难倒了多少英雄汉?空有一身抱负,怎奈囊中羞涩。


三、最大的问题来了,销路

千辛万苦取得了食品安全等各种证件,销售提上了日程,上规模的萝卜干,你总不能自己拉去集市卖吧?制约农村种植户二次深加工的最大的难点就是销路问题,一旦有规模的打入市场,你会发现,你的努力,你的产品,将会面对市场强有力的竞争,比你专业的,比你成本更低,你的产品又具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呢?就萝卜干来说,挺难。

以农人个人的角度来看,农民种萝卜亦或者其他种植物,宁愿卖便宜一点,也不愿意找出路的原因大概就在这了,对于这个你又怎么看呢?


农人解说


我们村上二十多户种有萝卜,几十万斤卖不出去。每家基本上都是四五万斤。

前几天老爸扯了一千多斤,先背到家,再用水一个一个洗干静。这么冷的天全用冷水洗。我们一家三口洗,洗了两个多小时。在装在电三轮里面,拉到40多公里外的批发市场。

你猜都猜不到多少钱一斤。。八分钱一斤。一千多斤就卖了100块。。。

我就想做成萝卜干,麻辣萝卜干。

。。。就是没销路


乡村小张故事


1、晒萝卜干要赌天气,连续好几天都是好天气才能晒成萝卜干,否则下点小雨会有霉味或黑点,做出来的也不好吃,我有次就是,晒到第二天淋雨了,不甘心还是拌了,后面腌久点也不好吃,又担心当时有些霉点不利健康,只能扔了,以后查天气预报阴天也都不会晒了。如果用烘干机一是初期投入大二是 2、成本大,光看下图十二条大白萝卜才做了这几瓶萝卜干,还要加辣椒等配料。红尖椒更贵,总体成本不小。3、切洗晒腌存要时间人力和场地。4、销路,农民一般不懂网销,年轻人做网销利薄人累,吃的东西众口难调,差评多。4、食品一般是薄利多销。有幸网销打爆一款美食,但后续加工跟不上,刚开始都没订单谁做很多放家里?有单了才生产又跟不上或难保风味品质。网销玩法制度常变,爆款很难持续,这几个月好卖不代表后面一直好卖。




快乐美食厅


我是云南农村的,拿我们这边来说吧,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也就老人孩子,还有少数中年人。现在种子质量好,萝卜产量也高,但是收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这边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几乎每家每户的地都离家一两公里,且以山上山下为主,老人只能背着背篓拿点做菜做猪草,短时间内全部收齐萝卜进行加工是很难做到的,如果请人工做是极不划算的,更何况进行加工要清洗要晾干,如果没有机械设备全靠老天爷赏脸,没有太阳晒不干发潮发霉,之前所有的辛苦都白费了。就算克服了这些难关做成了成品,还有最重要的销路问题,拿去乡镇卖,有专门专业的人做这些,还有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少量种些萝卜或买些来做萝卜干,很难卖出去,做电商发快递也是不现实的,快递费就占了大头,利润空间本来就不大,发快递可能还贴本,唉,所以我们这边,一般就是每次去地里拿点萝卜喂猪,或者自家做点腌菜,一直让萝卜留在地里,留到萝卜空心了


777我爱打酱油


我老家这边种萝卜的比较少,种花生的比较多,这几年农副产品,价格都比较便宜,都没有去做深加工,农民不愿把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原因也大同小异。

1:做深加工,要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做后盾,还要有政府大力支持,农民就是有了资金和技术,要有厂房吧,投资太大,农民也愿意冒风险。

2:现在在农村种地的人,差不多都是五六拾岁以上的老人,年青人都离开家进城务工了,几十岁的人哪有勇气去创业,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不敢瞎折腾。

3:现在传统加工方法,没办法达到食品卫生要求。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才能达到食品卫生安全要求。

4:深加工的农产品,没有品牌,销售也是个大问题,深加工后也能很便宜。农村信息闭塞,电商对一个老年农民来说,太陌生了。电子商务都是年轻人在做。

5:劳动力问题,深加工也要很大的劳动强度,老弱病残,根本干不了。身强力壮又不愿去干。

农村的现状还有待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农业部的任道重远。


天天见雷


世界上一切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有其经济学规律,农业也不例外。

提问的思路很好,而且绝大多数农民也能想到,但为什么都没有付诸行动而且取得成功?

各行各业都有其分工,农民在农业体系中只是生产者,只出售最初的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在其产业链上游的,是农产品收购者。

如果农民对农产品价格不满意,于是自己加工并出售制成品,那么农民也就不再仅是农民,也就有了手工业或者家庭作坊式商业的性质。

而一旦农民成为了手工业者或者商人,就会为了追逐利益而抛弃原本的农业生产。而这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其中,这对于国家来说本末倒置的。

但是,这上述的一切,都存在一个制约因素。农民普遍没有原始资本,他们有的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器械。就像每个人都知道制作商品不如销售商品轻松而且利润更高,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从事商品制作而不是销售的原因。

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也就是潜在的经济规律在调节。这种无处不在的规律,一定会使生产者的数量大于经销者,否则会通过让商品贬值的方式造成大量经销者破产,而回到生产者的角色分工。

如果人人都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本,那么由于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性,一定会让大量试图背离农业而走上商业的人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回到提问中的萝卜就是如此,经济规律一定会制约经销者的数量,一定会使其远远小于生产者。只有这样,整个农业体系才会健康运作。

产业链从来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在任何的商业体系中自发形成的自然分工。即使萝卜价格再低,农民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根本无法通过改变自己分工的方式去改变经济规律。

只有这样,大量的农业人口才会走向城市,从而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分工。当然,那些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原始资本而成功的“萝卜家庭作坊主”也是有的,但他们的数量太少,而且大多会抛弃农业生产的属性。

所以,无论是农业也好,商业也罢,认清自己的角色分工,遵循经济规律才是王道。家庭农场式的规模农业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萝卜还是小麦水稻,只有规模化才能获得理想效益。


坚果旅行


所谓萝卜干,泛泛的来讲,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把萝卜切成片或条,在太阳下晒干,活用设备烘干;另一种萝卜干是一种酱菜的称谓。不知道小编所指的萝卜干是哪一种。浙江萧山出产一种名叫“萧山萝卜干”的酱菜,非常适口、好吃。但那是用一种特别的萝卜制作的。那种萝卜好像是白色的,制成的酱菜是黄色的,且个头都不大,和三年左右的园参差不多大小,故又名“人参萝卜干”。现在少见了。


zhangwanhe


你算一笔帐,萝卜5000千斤

,需要切片机一台不好的一万多。需要7天,在淹制约10天,共17天一天一个人100元。一个人工资1700。只少需要5人以上。5个人8500元。在加上水电,运输费,包装费。2万元左右没有了。然后还是没有销路。没有销路是不是需要租仓库,又需要钱。这就是农村宁可扔了也不做萝卜干。


刺客19971214



平淡才精彩65


举些例子给你说哈,农民在觉得喂猪不挣钱觉得卖肉的好挣钱,卖肉的觉得老子每天三四点起来拿肉,一天挣俩个辛苦钱,看看屠宰场老板躺着都挣钱。屠宰场老板有觉得老子一天到晚当孙子,又是给这个递烟,又是请那个喝酒,老子挣点钱也不容易狗日的还要来分干股……等等等等,想不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