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一、概況

大腸癌是起源於大腸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根據解剖位置,大腸癌可以分為結腸癌、直腸癌和肛管癌,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大腸癌已經成為上海市第二位常見惡性腫瘤。一般認為,以下人群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1. 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便血、腹瀉、便秘、大便變細及腹痛);
  2. 有大腸癌病史者;
  3. 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
  4.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5. 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6. 有盆腔放療史者。
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二、預防

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包括:腺瘤、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直腸炎、克隆氏病、血吸蟲病)。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它的預防策略包括三級預防。一級預防包括:

  1. 改變生活方式: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戒菸和增加體力活動等;
  2. 治療腺瘤等癌前期病變;
  3. 化學預防。 二級預防主要是大腸癌的篩查,以及警惕大腸癌的早期“危險信號”。三級預防則是指合理規範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提出了十四條防癌生活方式建議:

  1. 合理安排飲食:在每天的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穀類和豆類應占2/3以上。
  2. 控制體重。成年後體重增幅不應超過5千克。
  3. 堅持體育鍛煉。如果工作時很少活動,應有約1小時/天的快走類似的運動量。至少還要進行1小時/周出汗的劇烈運動。
  4. 多吃蔬果、水果。每天應吃400-800克果蔬。每天要吃5種以上果蔬,且常年堅持,才有持續防癌的作用。
  5. 每天吃600-800克各種穀物、豆類、植物類根莖,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製糖。
  6. 不提倡飲酒。即使要飲,男性一天也不應超過兩杯,女性一天不應超過一杯。
  7. 每天吃紅肉(即牛、羊、豬肉)不應超過90克。最好是吃魚和家禽以替代紅肉。
  8. 少吃高脂食物,特別是動物性脂肪。選擇恰當的植物油並節制用量。
  9. 少吃鹽。少吃醃製食物,鹽的每日消耗量應少於6克。
  10. 不要食用在常溫下存放時間過長、可能受真菌毒素汙染的食物。
  11. 用冷藏或其它適宜的方法保存易腐爛的食物。
  12. 食品中的添加劑、汙染物及殘留物的水平低於國家規定的限量是安全的,但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健康。
  13. 不吃燒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燒烤的魚和肉或醃肉,燻肉偶爾食用。
  14. 對於飲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議的人來說,一般不必食用營養補充劑,營養補充劑對減少癌症的危險可能沒什麼幫助。

大腸癌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出現便血、大便形狀改變、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和腹部不適、腹部腫塊、急慢性腸梗阻症狀(腹脹、腹痛、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慢性消耗性表現(消瘦、乏力、貧血等)以及腫瘤浸潤、轉移引起的症狀。便血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早期發現大腸癌依賴於合理的篩查,而不是等出現症狀後再進行檢查。可將人群分成三類,不同的人群接受不同的篩查方案,腸鏡是大腸癌篩查中最有價值的手段。

三、診斷

大腸癌的診斷手段包括直腸指診、大便隱血試驗、纖維結腸鏡、鋇灌腸、CT、MRI、超聲和PET/CT檢查等。纖維結腸鏡是確診大腸癌的最重要的診斷手段。

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大腸癌的總體5年生存率在60-70%。早期大腸癌(1期)的治癒率超過90%,遺憾的是中國僅有不到10%的大腸癌患者能夠早期發現。

大腸癌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和放療等。其中,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也是目前唯一能夠治癒大腸癌的治療手段。早中期的大腸癌均需要手術治療,部分晚期的大腸癌也需要手術治療。根治性手術切除率可達到70-80%。

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並非所有的大腸癌病人都必須接受化療,對於1期的大腸癌,手術切除即已足夠。臨床醫生會綜合考慮病人的病情程度,決定是否進行輔助的化學治療,一般而言,對於侵犯到腸壁外和/或伴有淋巴結轉移的大腸癌病人在手術後需接受輔助化療。一般在術後2-8周內,體力恢復之後,儘早開始化療。化療一般須持續半年左右。對於晚期的大腸癌病人,也需要進行化療,以期延緩疾病的進展,延長生存時間。化療藥物包括口服用藥和靜脈用藥。常常採用多藥聯合的化療方案。化療的給藥方式是週期性的,在接受化療一段時間後會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進行下一週期的化療。

放射治療分為術前、術中和術後放療,其中術中放療應用較少,近年來直腸癌的術前放療成為標準治療方案。術前放療可使腫塊縮小,提高手術切除率和直腸癌的保肛率,減少局部復發。術後放療用於腫瘤侵透腸壁全層和/或伴有淋巴結轉移,或病灶有殘留的患者。部分骨轉移患者放療可減輕疼痛。復發或轉移的晚期結、直腸癌可行姑息放療,以減輕病人痛苦。肛管癌的病人首選的治療手段是放射治療+化療的聯合治療,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可以免遭切除肛門的手術之苦。

大腸癌的術後康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康復鍛鍊:術後如無禁忌症,病人應在3~7天后離床活動,即早期離床活動,可由家屬攙扶在病房裡走動,促進身體各部機能的恢復;如果手術創傷較重,術後體力較差,不能下床時,可在床上做肢體運動和翻身動作;如果身體恢復良好,可逐步加大運動量,變換鍛鍊內容,從散步、氣功、太極拳到做操乃至慢跑。
  2. 融入社會,適當工作:已治癒康復者,經醫生許可,可適當恢復工作。已退休者,可參加癌症康復的群眾組織,為自己,也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實證明,眾多融入社會的患者,在工作中可調節心情,增強繼續抗癌的信心。
  3. 心理康復:注意調理身心,平衡心態。要讓癌症病人懂得,這對於癌症術後康復非常重要。一些預後好,生存期長的癌症病人,他們的精神狀態一般都比其他人好。因為他們大多性格開朗,待人隨和,平時注意飲食起居和體能鍛鍊。這部分病人在治療中病情一般都較穩定,治療較為順利。反之,病人雖然病情較輕,但患病後疑慮重重,不信任醫師,治療上不配合,情緒低落,反而導致病情惡化。因此,良好的心理調適對癌症術後患者,意義尤為深遠。
  4. 提倡家庭和睦,配合治療。和睦的家庭是患者強大的精神支柱,而科學的治療方法是根治癌症的關鍵。患者應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信任自己的主治醫師,遵從主治醫師的康復方案。大腸癌病人術後開始恢復飲食時應以流質為主,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和正常飲食。
  5. 原則上不必忌口,以易以消化的食物為主,鼓勵病人多吃富於營養的食物,如肉、魚、蛋、豆類、穀類等,尤其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中晚期癌症,應選擇富於營養、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進食困難,則儘量吃營養價值高的流汁或半流汁飲食。病人應禁菸酒,減少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的食用。


大腸癌知識介紹,從起源到術後

五、術後

大腸癌根治性治療後約40%的患者出現術後復發或轉移。如能早期發現,即使發生腫瘤復發轉移,部分患者仍有再次手術切除並得到治癒的機會。因此大腸癌病人在治療結束後不要盲目樂觀,放鬆警惕,應定期到醫院進行隨訪。

對於Ⅰ期結直腸癌患者,推薦術後1年進行腸鏡檢查,如果發現大腸腺瘤,1年後重複腸鏡檢查;如果未發現大腸腺瘤,3年後複查腸鏡,以後每5年複查腸鏡。

對於Ⅱ/Ⅲ期結直腸癌患者,推薦隨訪計劃如下:

  1. 病史和體檢,每 3-6個月 1次,共 2年,然後每 6個月 1次,總共 5年。
  2. CEA檢查,每3-6個月 1次,共 2年,然後每 6個月1 次,總共 5年。
  3. 具有高度復發風險的患者,胸/腹/盆部CT檢查,每年 1次,共 5年。
  4. 腸鏡檢查,術後1年內進行,如有大腸腺瘤,1年後複查腸鏡;如未見大腸腺瘤,3年後複查腸鏡;然後5年複查腸鏡。如果術前腸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建議術後3-6月完成腸鏡的全結腸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