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明朝末期依舊強大,為什麼卻打不過滿清呢?

萬佳敏


一,明朝客觀上不是被清軍滅亡的,但遼東戰事間接導致了明朝的快速滅亡。

二,當時的滿洲一點也不弱小。甚至比明朝和李自成的雜牌軍要強大。


下面我們就用最簡單通俗的文字概括滿洲和明朝對是是非非。


既然提到滿洲就離不開滿族,滿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山海經》。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祖和我們的祖先堯舜是同一時期。


(通古斯人種)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 此後商,周曆朝歷代都和中原王朝也所交際。唐朝中期滿族人的先祖建立了渤海國,一度傭兵數十萬。人口500多萬。自此這一族系開始發展壯大。後來又建立了和宋朝化秦嶺而治的金國 。到明朝時期明代這一族系稱為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東海,三部。 最後被努爾哈赤統一。

努爾哈赤何許人也?

努爾哈赤祖上是元朝萬戶府的萬戶。明朝時期祖上為建州右 都督。後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因作戰勇猛,屢戰屢勝。深的李成梁賞識,和他出入同帳,不管到哪裡不離李成梁左右。所以有野史傳言努爾哈赤為李成梁養子,其實不過是野史傳言罷了。

從萬曆十一年到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此時努爾哈赤野心日益膨大。明朝卻完全沒有察覺。


到萬曆四十四 年明官員彙報建州部時還上書道:“唯命是從”。

就是如此過了一年後也就是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稱汗後明朝也並沒有當回事過了幾年後到了天命四年,一場薩爾滸之戰才徹底警醒了腐朽的明王朝。努爾哈赤以幾萬人的兵馬擊敗了明朝聯軍號稱二十萬(一說四十六萬)大軍。(具考察明軍實際人數為10餘萬)。之前努爾哈赤做大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何無緣無故屠戮建州子民啥死我的祖父和父親。明朝也不過賞了努爾哈赤一些金銀細軟和爵位打發了事。因為明朝壓根沒把努爾哈赤放在眼裡。


而努爾哈赤這邊大力發展,改革兵器,創建八旗制度。努爾哈赤深知火器的厲害。大規模使用火器,改良火器 。據徐光啟《略陳臺銃事宜並申愚見疏》記載,努爾哈赤攻城時,先用大型火銃在百步外專打城牆,然後再乘機用雲梯等攻城器械進行攻擊而野戰時,總會部署大大小小各種火器為先鋒,陣型整齊的衝過來,沒有必中的把握就不發射。 可見努爾哈赤作戰時並不是網友所說的都是弓箭刀槍。在當時反而比明軍的軍事制度和武器更為先進。
後金


最後用了幾十年就解決了明朝二百多年沒有解決的蒙古問題。 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病逝。他的老對手袁崇煥評價:“奴夙知兵,今又屢戰屢勝,熟於用兵。《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當年明月評價努 爾哈赤:努爾哈赤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至少我是這樣認為。作為一名沒有進過私塾,沒有上過軍校,沒有受過系統軍事訓練的遊牧民族首領,努爾哈赤懂得什麼是戰爭,也懂得如何贏得戰爭。他的戰役指揮水平,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努爾哈赤雖然死了,但他為後金和明朝對分庭抗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崇禎帝)

反觀明朝這邊從萬曆到 崇禎繼位以來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崇禎接管明朝後,雖然夙興夜嘆,勵精圖治。奈何心比天高,卻志大才疏。屢次罷免內閣要員,濫殺封疆大吏。導致上下離心,竟然出現了君臣互為仇視的怪現象。在歷朝歷代也是實屬罕見,讓人唏噓!其實當時明朝還是有一些能臣幹吏來幫扶崇禎實現中興的。可結果不是被崇禎冤殺,下獄就是被逼反。最後京師被李自成一攻既破,無處可逃的崇禎自然不敢落到李自成手裡,只能把自己掛在了景山那顆歪脖子樹上,也著實可惜。


(崇禎自縊煤山)

因李自成部下劉宗敏霸佔了當時遼東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抄了吳三桂世代積累的家產,屠了吳三桂老父 和吳三桂一家老小,甚至撅了吳三桂祖墳。本準備歸降李自成的 吳三桂倒向了多爾袞,吳三桂率他的大軍和當時的精銳關寧鐵騎於李自成在山海關決戰,關鍵時刻清軍登場,李自成潰不成軍, 兵敗的李自成帶著大批財寶美女向南逃去。


(吳三桂和陳圓圓)

清朝為什麼輕而易舉的就入主中原?

一、明末大亂,割據稱王者如雨後春筍,明亡後天下混混沌沌,借吳三桂和李自成之怨進入關內此為天時。

二、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建立清以來建州日益壯大 ,據滿洲對抗清朝,入關後大軍順勢南下,收編各部慘軍,自古以來從北往南打往往容易取勝,此為地利。


三、清軍入關時打著為明朝復仇的旗號,各地紛紛響應歸順,多爾袞沿用努爾哈赤歸附者厚待的策略使各部拼死報效,總上結訴,此為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而明朝三樣皆失。李自成也就佔地理和天時。張獻忠不用多說了也就一地利。明朝滅亡大勢所趨。清朝入關雖然是竊機。沒有吳三桂這一檔子事入關也是早晚的事。但戰亂和割地割據直到清朝統一可能會延長。



(大清疆域圖)


綜上所述:明朝對滅亡和清軍沒有直接原因。但間接原因佔據整個明朝滅亡原因的三分之一還要多。遼東戰事拖垮了明朝財政。後金日益強大的結果必然是入主中原。所以當時的滿洲一點也不弱小!


如有疏漏,煩請斧正!


濟州府一戶侯


明朝末年,雖然面對著眾多的內憂外患,但是其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至於為什麼會被人口兵員遠遠低於自己的滿清打敗,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政策問題造成的國庫空虛

首先,是明朝的政策問題。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制定的收稅政策是隻收農稅不收商稅,但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明朝的工商業開始發達起來,雖然有海禁,依然不能抵擋東南沿海全民經商的熱潮,於是當時的明朝政府果斷徵收商業稅,但沒有徵收多久,崇禎上臺,就把這稅收給廢除了。

為什麼廢除商業稅?其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大商業集團和朝中官員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朝中重臣其實就是商人們在朝中的利益代言人,天啟在位的時候,為了保證對後金用兵而任用魏忠賢等人徵收商稅,這其實就觸犯了這些官員們的利益,等到了崇禎上臺,這位一心想經營好國家,卻又缺乏能力的皇帝開始極度依賴文官,並排斥太監,順便就聽著文官們的忽悠把商稅給廢除了,不僅如此,文官們告訴軟耳根的崇禎,徵收商稅是與民爭利,所以一定要廢除商稅。甚至還廢除了錦衣衛這種皇帝的耳目。

這一舉措的直接結果導致了明朝甚至發不出軍隊調撥的軍費。

怎麼辦?

文臣們出的主意就是加收農稅。只是這些人和皇帝都想不到,賺錢越少的人越交稅,這直接就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天災頻頻,農民們本來就吃不飽飯,又被加收了農稅,自然是餓死窮死,又加上天災,吃不飽的農民索性就開始造反。

這時候,明朝的 財政已經幾近枯竭了,發不出工資,沒有軍費,無論是邊鎮還是國內的明軍,幾乎都沒有工資,明朝傾盡國力保證東北前線的關寧軍的工資軍費,可謂是期望很大,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關寧軍做大成了軍費,明朝依然咬牙要付給他們軍費,就這樣財政一天天被拖垮了。


二,天災人禍造成的軍隊疲於奔命

造反的農民軍最初的時候,明軍還是可以應對的,甚至多次將農民軍和其首領圍剿到幾乎剩下幾個人而已,然而明軍的戰略重心還是在邊鎮,明軍的心腹大患還是後金,於是明軍的剿總司令對農民軍採取了收服,分化的政策,甚至有些省份的軍政長官只求農民軍不在本地鬧事將其趕到別的省份了事,在這些政策這下,農民軍反反覆覆的造反,反反覆覆的成長,竟然形成了氣候。

而此時的後金軍和農民軍竟似乎是在遙相呼應一樣,農民軍開始鬧,後金軍就開始入寇,明軍以精銳兵力在邊鎮對抗後金,國內的農民軍東竄西竄,明軍開始疲於奔命,防不勝防。甚至出現了後金軍打到北京城下的一幕。

有意思的是,後金不僅看起來像和農民軍遙相呼應一樣同時開始鬧騰,而且其作戰目的也差不多一樣,也是搶掠人口和糧食,摧毀明朝在邊關的經濟基礎,就這樣明軍越消耗越少,以至於損耗巨大,疲於奔命。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財政枯竭,軍隊疲於奔命,所以在對後金(滿清)的戰爭中失敗,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到了李自成坐大,忽然虛晃一槍攻入北京,皇帝殉國之後,滿清終於獲得了進入關內的大好時機,於是滿清全族動員,開始了其奪佔天下之路。


關河南望


首先看下清軍入關後軍隊的構成情況:

一、清朝滿族最核心的軍隊是滿洲八旗。

二、第二核心的軍隊是蒙古八旗

三、漢族綠營兵,主要由明朝的叛將構成。收攏徵集漢族士兵,主要代表人物是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另外還有大量的漢族綠營兵配置在滿蒙八旗,作為附屬軍隊。

戰鬥力強,指揮權高度集中,但也不是輕易能夠打敗南明政權的。

明朝最後的政權

1.弘光政權。南京的明朝官僚於1645年5月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弘光政權。只存在8個月。

2.魯王監國。1645年閏6月28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官吏縉紳的扶持下,

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1646年6月不戰而潰,熱衷和隆武政權爭奪皇統地位。

3.隆武政權。1645年6月27日,在福建福州唐王朱聿鍵稱帝,號隆武。1646年8月28日,鄭芝龍暗通清軍,攻破福州,隆武政權滅亡。

4.紹武政權。1646年11月2日,南明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擁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於廣州。初五日,唐王匆忙稱帝,改元紹武。只存在41天。

5.永曆政權。1646年11月18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1662年1月22日,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永曆政權經歷16年滅亡。(永曆政權圖)

6.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由鄭成功建立,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世而亡。

明朝最後失敗的原因

一、正統斷絕,諸王爭權。崇禎帝死後,後代斷絕。遺留在南方的明朝諸王,爭立道統,著名的是三王內訌。看一下上面政權登帝位的時間,使軍隊人心失去了向心力,更不用說聯合抗清了。

二、兵力分散,互不相助。三王內訌時,清軍進攻南京,其他諸王根本不來援助,都想著對方死了,自己就是正統了,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

三、明朝官員內鬥,紛紛投降。這些擁立皇帝的封建官僚們,為了上位,尚沒有穩固就開始排斥異己,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甚至勾結清軍,一舉擊潰了隆武政權。

最後,民眾已經喪失對明朝統治者的信心,敗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最後給了永曆政權最後一擊,南明最後滅亡。


老旺民俗傳說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歷史早有定論,明朝的滅亡主要是有三大原因,一是東林文官集團黨禍,二是殘酷的社會環境下爆發的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三是各地私軍以及滿清勢力。

崇禎皇帝像


所以說雖然明朝末期大明的總體勢力固然依舊很強,至少是比滿清要強很多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明朝總體實力強大並不代表朝廷的實力強大,在明朝,私軍遠比正規軍強大的多,另外武器裝備也是優質精良的優先供應各傢俬軍,劣品多歸於正規軍,後來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就是一隻私軍,而這些私軍是少有真的賣命給明朝打戰的,因為私軍是個人的財產,而大明是皇帝的。

所以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滿清入關,投降的大量綠營兵馬,原本對付滿清不堪一擊,但是對付大明的各地義士和抵抗勢力卻是猛如虎的原因所在了,不得不拿出自己的真東西來向新主子表現罷了,而真正蕩平整個大明的也不是滿清,大多是後來投靠的綠營人馬,畢竟滿清攏共就那點人,撐死也分不到全國。

所以說,不是明朝打不過滿清,而是明朝死於內部傾軋,死於內部獨善其身,爭權奪利的世家大族,死於各地中飽私囊,擅權擅政的獨裁軍閥,而農民起義不過是這些誘發的無奈產物罷了,滿清也不過只是最直接的一個表現而已。百年王朝,千年世家,這些人又何曾在意過明朝的存亡?可笑的是崇禎到最後才看明白,原來這些人還不如自己殺掉的所謂權臣宦官的魏忠賢。


Y一花一世界YB


其實,明朝末年雖然朝廷腐敗,國庫空虛,軍餉不足,餓殍遍野,朝廷中又有一群只會唱高調不切實際的文臣,但是,我大明的正規軍戰鬥力還是相當強大的,無奈軍隊太少,能用的就那麼一兩支隊伍既要對付滿清,又要平各地起義。經常是兩頭跑,這邊剛把起義壓下去,還未等到剿滅,就要拉著部隊去那邊對抗滿清,剛把滿清擋住,又要到遼東鎮壓佟養性的強盜集團,如此折騰,就算再強大的國力也要被損耗殆盡,更別說明末捉襟見肘的國庫了,然而,就這樣,清軍也沒有佔多少便宜。君不見,我關寧鐵騎打的清軍落荒而逃;君不見,我寧錦防線不讓清軍越山海關半步……




jiangyou天涯


這個其實只是題主的感覺而已,明朝軍事上是強大過,永樂年間,是把北元給打回老家去過。但是你說強大是不能光指軍事上的強大。


還要看民生,要是百姓安居樂業的話,一個郵政系統的小公務員是不可能糾結那麼多流民一起造反的。

經濟上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都知道打仗就是打經濟,沒有錢是沒有辦法打仗的,那時候那兩個大鬍子的德國人還沒有出現,還沒有那麼偉大的思想。明朝總共一年的稅收還不及宋朝的一半,何況疆域可比宋朝大多了。


政治上,就鬥爭唄!持續一個運動搞掉一波人後又讓一波,上了又被下一波給搞下來,反正就是從來沒有安靜過活兒。

這個問題總結下來就是,明朝不是被清直接打敗,而是被李自成這個流寇級別的起義軍首領給攻陷的,隨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對李自成是一路追殺。南明才是被清朝給直接打沒了的,其中南京投降的時候就是東林黨魁錢謙益給開城門的(可以柳如是了,當時柳如是說還是投河殉國吧!錢說水太涼),反正就算只剩下半壁江山了,鬥爭還是繼續,這可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政治,有鬥爭”這就是咱們這個民族的悲催之處。不管何種情況下,搞陰謀是絕對在行,幹實事兒就不一定了。

網圖侵刪

回答不精、手機碼字、為標重點、海涵


雜說一通曆史


,明末是一個人才輩出,個性解放,封建禮教崩盤的年代,之所以明朝滅亡,主要是皇權衰敗,政府控制力行政力減弱,明顯表現在財政收入上,明和元都亡於財政破產,萬曆皇帝挖空心思繞過文官集團制定的礦商稅收徵管最後以失敗告終,天啟好不容易通過宦官集團掌握了一些財政稅收,卻被崇禎自掘墳墓,而最早的東林黨代表的是士紳和一些低級官僚的利益,這個群體太過於龐大。在來來回回的多次政治鬥爭中最終勝出,大明徹底無望。不能說誰對誰不對,東林黨就是17世紀中國的資產階級。而當時亦有工人無產階級的誕生,蘇州的紡織工人大罷工就是中國的第一次無產階級工人運動,可悲的是無產階級本應該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但卻被東林黨引導成無產階級和封建君主之間的鬥爭。這也是萬曆對商業稅最終妥協和崇禎朝對農業生產加收三響的原因。所以明亡於內耗,亡於過於開放。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相應的制度來保證和制衡,腐敗和拜金主義盛行必將這個社會拉入深淵。當然如果明朝的官僚集團能和皇帝齊心的話10個皇太極也不夠明朝練手的。


妲己60


首先問這個問題的是否思考過。

明朝並不是敗於滿清,雖然滿清擁有17世紀所謂最強的騎兵,但是明朝的防衛軍隊也不是兒戲的。雖然明朝後期不行,但是關外關內還是可以拉出幾支部隊和滿清抗衡不存在被打垮的說法。

個人看明史的理論來說,明朝後期農民起義軍過多分散了去北方抗衡滿清的明朝軍隊數量。張獻忠,高迎祥,以及西北一大批農民起義軍迫使明朝不得不兩線作戰,原本依靠長城防線的明朝軍隊在遼東系的騎兵配合下雖然不能說可以完全擊敗滿清軍隊,但是與之抗衡不是問題,幾乎不存在沒有滿清軍隊直接長驅直入的說法。

說實在的,明朝後期和其他王朝不一樣,崇禎勵精圖治,但是局面已經一塌糊塗了,根本不可能挽回了。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明朝值得我們後人尊敬。

一個明粉的看法。


一生夢一生


首先滿清八旗兵戰鬥力很強,並不是你口中弱小的滿清。其次明朝薩爾滸之戰打的太差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偏偏選擇冰天雪地的正月去攻打東北發家的後金,這不是搞笑嗎?其次統帥都是一群紈絝子弟,難堪大用,作戰過程中指揮不當,屢次被伏擊,47萬大軍白白葬送。薩爾滸大敗以後其實明和後金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明朝內部也是相當腐朽,明神宗萬曆皇帝20年不理朝政,東林黨和閹黨斗的你死我活,賣官鬻爵,搞的朝廷烏煙瘴氣,可以說明朝當時看似強大其實已經內憂外患。

後來袁崇煥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有效抵擋了後金的入侵,甚至努爾哈赤也戰死,結果被崇禎皇帝殺了。袁崇煥一死基本上就是自毀長城了,再也沒有人可以抵擋後金鐵騎。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老闆別加香菜


其實明子王朝己經是一個空殼,中看不中用,從內部壞掉了。這從吳橋兵變中就可見一斑,這本不該發生的一場政變。崇禎四年,遼東戰事吃緊,登萊巡撫孫元化派孔有德領八百精兵從水路援遼。別小瞧這區區八百人,這是關寧軍中最精銳火囂營,當年孫承宗復地二百里,袁祟煥死守寧遠,這支軍隊功不可沒。袁祟煥死後由孫元化帶到山東半島。當時海上大風,改走旱路,這支客居山東遼東軍與本地軍不合,一路缺吃少穿,走到吳橋又遇大雨困在那裡。飢寒交迫的士兵在大戶家吃飯不給錢,受到孔有德刑罰而造反。原本就是被迫兵變的,孔有德也是被協迫的,孫元化己經說服了孔有德等待朝庭招安。但大明那些武將立功心切,也沒把這區區八百人放在眼裡,仗著人多搞偷襲。作死誰也擋不住,這可是在遼東硬槓過戰力爆表的八旗軍的虎狼之師。一交手打的潰不成軍。然後再招撫,再仗著人多搞偷襲,孫元化也入獄被殺,這下明朝再也沒有能管的了孔有德的人了。孔有德最後帶領著明朝最精銳的火器軍隊投清,從此明朝喪失了對清唯一的優勢。而清朝從此時起再也不怕明朝城池的深溝高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