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箱内通风道勿留盲区:李家勤

受家中老辈人喜欢蜜蜂的影响,退休后我在亲戚家的果园内办了个属于自己的小型中蜂场,由于得到了一大堆废弃的木板,就自己动手做蜂箱。因为起步时缺少蜂群管理经验,往往是很大的一窝分蜂群越养越小,甚至不少都养砸了。为了分析蜂养不好的原因,便根据木板的长短分别做了些大、中、小容积不等的蜂箱,大的蜂箱能摆放中一式巢框 15 个左右,小的只能容纳 6~8 个框。经过几年试养观察发现:在大箱内用活框养中蜂效果很好,小箱内效果最差。这种亲身体验与李紫剑先生的“蜂箱留余更科学”所述论点 (见 《蜜蜂杂志》 2011 年第 4 期) 不谋而合。2011 年,我场共损失中蜂 5 群,全部是在小箱中饲养的小群,其中飞逃 2 群,巢虫危害 2 群,另一群是蜂王交替时失王。2012 年初春,我决心将小箱合二为一改成大箱使用。

1 自制中蜂箱的特点

最初做的蜂箱完全按照养蜂书上的格式大小仿制而成。例如:在箱前板下沿开巢门;在箱的左右 2 块端板上方各开一个通风窗等,但贵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靠近巢脾的那个通风窗几乎全部被蜜蜂用蜡封堵,于是我将靠巢脾一侧的通风窗取消,即在左或右 2 块端板上只开一个通风窗,蜂群放在无窗一侧的箱端头,巢门也移到箱前板下沿无窗一侧,这种结构就形成箱内通风道从箱的一端巢门处进入新鲜空气,通过全箱从另一端窗口流出热、湿、污秽气体,使箱内通风道无盲区 (见图 1)。这样做的效果很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也适应了中蜂扇风是从箱外向箱内鼓风的生物学特性。现在我用的活框中蜂箱全部是这种格式。

2 造成通风道盲区的原因与害处

在将小箱合二为一的改造过程中,为了省事就将小箱的巢门保留了下来,改成的大箱巢门有的就设在了箱前板的中央,结果是从巢门口到无窗端的箱内空间,有 5~6 框的距离形成了通风道盲区 (见图 2)。开始投入使用时由于气温较低,蜂群一切都还正常,可到了 7 月份巢门口扇风的蜜蜂特别多,经常是比乒乓球拍还大的一片,到晚上 10:00也少不了几只。起初还认为是大箱内蜂旺拥挤而扇风,便开大巢门和通风窗,仍无济于事,当意识到是箱内通风道存在盲区造成的为时已晚。蜂群群势严重下降,箱内饲料几乎为零,巢脾陈旧变黑,脾上只有零星分布的封盖蛹,一派即将飞逃的景象。这与有的养蜂书介绍的“热应激”情况一模一样。将巢门口改到无窗端头近处后,同样是那群蜂,还是那个箱,在经历“夏衰”之后,蜂量不降还升,进一步说明了中蜂箱内如果存在通风道盲区,确实对蜂群伤害大。


中蜂箱内通风道勿留盲区:李家勤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