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道縣是個有歷史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有許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在民間也有很多的古蹟,為了讓大家瞭解更多的道縣古蹟,在網上我搜索一些古石橋,把它整理分享給大家,這些橋都是比較有年代的,都是歷史的見證,到底在哪些地方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道州浮橋:浮橋可說是大型橋樑的先輩,在古代,浮橋是跨越較寬河流的唯一橋樑形式。淸《道州志》記 載,道縣歷史上有“永濟浮橋,在斜皮渡,為永州大路,西北鄉眾水分流處……。”“岑江浮橋,在岑江渡,為 江華大路,行人絡繹不絕……。”另有新車浮橋,《長征》電視劇中央紅軍長征過道州浮橋就在這裡拍攝。以上三處 浮橋現均不存在。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瀟水濟川浮橋:現存著名的浮橋有始建於宋嘉定(1208-1224)的道州瀟水濟川橋。 淸光緒三年(1877)《道州志》記載:“濟川橋,舊名大浮橋。在南門外,跨瀟水上,南北四十餘丈,鐵鏈二條橫鎮之。自宋嘉定中聯方舟以為橋,明洪武間橋廢,以舟渡。萬曆二十六年州守韓子祁革龍舟四十艘改浮橋,往來便之……”。道州瀟水浮橋長135米,寬4米,由25艘木船組成,上蓋木板,以兩條重達四千斤的鐵鏈壓之。道州瀟水浮橋還與瑤族從其發祥地千家峒逃亡的悽美傳說聯繫在一起。據瑤族文獻《千家峒》記載:“元朝大德王九年(1305年)三月十九日,眾瑤人起腳出千家門樓來上桑木源。過了楓木四下去蓋,來到道州浮橋,過了三天三夜不斷絲。”瑤民逃亡被官府發現後,“道州爺差兵出來,取斷浮橋”。1929年,楊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書》中說:我國古代浮橋“如……湖南道州之瀟水,所架之舟橋,其最著也”。1934年11月,紅軍長征佔領道道州城時,就是從這座浮橋上通過的。

二、道州石樑橋:在道州現存的古代橋樑建築中,石樑橋是保存最多的一種橋型,它遍佈於各鄉鎮農村。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無墩石樑橋,如橋頭鄉魚田村的石樑橋,由一塊長7米,寬1.2米,厚0.5米,重約20噸的石樑凌空飛架溪流之上,它建於清嘉慶13年(1808)。200餘年過去了,這座石樑橋橋面光亮可鑑,讀書的小孩川流不息,是魚田人的驕傲。另一種是有墩或多墩石樑橋。這兩種類型的石樑橋,幾乎是有村莊、有溪流、有道路的地方就會有它的身影。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田廣洞石仿木卯榫結構梁橋:始建年代不詳,位於祥霖鋪鎮田廣洞村西,永明河支流麥山洞溪流上,為少見的採用仿木卯榫結構石樑橋,共兩處。一處位於該村去江永上江圩鎮通村公路左2米一小溪流旁;另一處位於該橋左側溯流而上400米一石山旁。兩處石橋均未發現造橋石碑遺存,有村民說是“五穀橋”,並發現了“五穀橋碑記”石碑一方,可惜被當作洗衣臺,字面磨蝕大半。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公壩木樑橋:位於縣境東南的公壩鎮的木質結構橋樑。橫跨泡水,長55米,寬0.8 米,高5米。兩岸用料石砌臺,河中排砂固底,橫(松)木為基,打樁置柱,上串橫樑,樑上蓋圓木(杉木)橋板,相互連接,純屬木質結構橋樑,1965年改建為石墩木樑橋。

三、道州石拱橋:道州現存的古代橋樑建築中,石拱橋是保存比較多的一種橋型。其中境內保存年代最久的石拱橋為皋陶橋,長田橋則是目前已知全縣建成時間最早的連拱石拱橋。部分質量較好的古代石拱橋還被改造成為公路橋,如S323線上的龍江橋、楊家橋、高明橋等。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長田橋:重修於明正統間(1436-1449),位於壽雁鎮長田村瀟水一級支流洑水河上,橋為五孔石拱橋,長59米,高7.1米,寬5.5米。光緒三年道州志:“長田橋在州西北三十里進賢鄉,……明正統間坊民何宗源,國朝康熙坊民黃雲伋等先後重修。”歷史上這座橋是道州古城連接永州府城的旱路要津。現橋面及上橋臺階均被現代水泥路覆蓋,通行5噸以下車輛。該橋是目前道縣河流現存最長的古石拱橋。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龍江橋:位於省道S323線道縣到寧遠主幹道上,原為道(州)寧(遠)路古驛道,民國37年(1949年)沿古驛道修築道(縣)至寧(遠)公路。此橋建造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原為單跨石拱橋,橫跨瀟水支流龍江河上。新中國成立後,此橋交通繁忙,不堪重負,多次加固。省道S323線改擴建工程,在它的下游另築橋樑,老龍江橋終於可以歇一口氣了。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太平橋:位於清塘鎮陳熊村瀟水一級支流濂溪河上。此橋建於二十世紀30年代,是當時西鄉人捐資所建。為首者是一個叫胡煥文的教書先生,當時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取石於樓田,以泥橇搬運。工匠們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橋墩、橋身、橋面、橋兩岸護坡等全部用料石砌築。橋欄上共有26塊“渡人渡己”、“折柳情長”、“功高千秋 ”之類的題字和“三氣周瑜”、“黃河擺渡”、“汙泥救主”、“柴桑弔孝” 等歷史故事浮雕,欄柱頂端有形態各異的獅子,是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築物。1967年農曆 7-8月被狂熱的造反派破四舊搗毀。橋面上僅存殘缺不全的1雌1雄一對鎮水獸也在2011年的某個夜黑風高夜被無良的盜賊撬走。

四、道州石拱風雨橋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午田石拱風雨橋:道縣現存最早的石拱風雨橋是始建於宋淳祐年間(1241-1252)的午田風雨橋,這是湖南省目前發現建造年代最早的雙孔石拱風雨橋。這座宋淳祐年間由午田村居民朱明遠倡首修造的橋,位於新車鎮午田村瀟賀古驛道永明河支流午田河上。光緒三年(1877)《道州志》記:“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為永明官路,宋淳祐間居民朱明遠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間州鄉進士唐雍記。”橋面鋪青石板,橋長20.6, 寬 5.3, 高6米。東西為馬頭牆。橋亭為杉木抬梁穿鬥式相結合的樑架結構,上蓋小青瓦 。有樑架六排,有金柱、簷柱各十二根。各柱之間用橫樑、穿枋連在一起成一個整體以加固樑架的穩定。兩邊簷柱穿鬥木板為橋欄。橋的南端連著青石古道,北端連著午田古街。橋北立有乾隆十七年(1752)和光緒年間的修橋石碑。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央紅軍長征時經過此處,當地百姓亦稱其為“紅軍橋”。

這些都是道縣歷史的見證,看圖你都不知道在哪

下壩洞廻庵廊橋:始建年代不詳。橋長21米,寬 4.5米,高2.9米,為單孔石拱橋。 橋上建有一棟三間屋屋的庵堂,廻庵內發現一方康熙17年(1678)重修廻庵橋碑記。此橋最大特點為建在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崖壁下,溪流自道縣仙子腳鎮下壩洞村流入,穿過橋洞變成暗河,過永安關進入廣西灌陽。俗語“桂水往西流”。注:因道縣所有溪河水都是由外流進縣境,故此。

目前只知道這些了,如果在你那裡還有古石橋歡迎關注我私信我,分享你那裡的古蹟,也別忘了把這一篇文章轉發,分享給你的朋友,歡迎大家來評論留言關注道州歷史文化,讓更多人瞭解鄉村古蹟,讓這些快被遺忘的東西重現人們的視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