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基地,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孙权一直对刘备不还荆州之事耿耿于怀,终于在公元219年觅得战机,夺回了荆州,杀死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关羽。既失荆州又失爱将的刘备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公元221年七月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历史上的夷陵之战。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永远地失去了荆州。这对于刘备来说,是重大损失,绝不会善罢甘休。荆州丢失以后,关羽被杀以后,按说刘备应该沉下心来总结经验,休养生息,厉兵秣马,这样才能够报仇雪恨。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什么呢?急忙称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刘备在现在的成都市双流县的武担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开始调兵遣将,七月份御驾亲征去打孙权。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这个时候刘备下了一道命令,让张飞赶到江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他汇合。谁知道张飞的军队还没有出发,张飞本人就被部下杀了,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而且把张飞的首级送到了孙权那里。张飞的死对于刘备又是一个重大损失。我们知道现在刘备的情况怎么样呢?关羽、张飞、他的重要谋士庞统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战将这边,还有马超、赵云、魏延,谋臣这边只有诸葛亮。魏延和马超要防曹操进攻,在北边。赵云不受信任。为什么赵云不受信任呢?因为赵云不赞成刘备打孙权,赵云出来劝阻刘备说,国贼是曹操,所以我们应该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孙吴;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孙吴不在话下。现在我们一旦和孙吴之间展开了战争,那是不可收拾的。刘备不听,不信任他,不让他随行。所以跟着刘备一起去打孙权的,文武两边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所以刘备这场战争是叫做“出师不利,将帅乏人”。

赵云不得随行,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走不开身,那么这样一个情况下,刘备为什么还要坚持打这场战争呢?传统的说法,是为关羽报仇,哥们义气。但是这种哥们儿义气恐怕是小说家言,并非政治家的真实想法,这一点吕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实际上在我看来,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为关羽报仇的成份,不能说没有。这一点,曹魏集团的谋士刘晔已经指出了。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害不报仇这是说不过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刘晔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的整个战略的特征就是以攻为守,就是他必须打仗,他必须打仗来显示他的实力。而他为什么不打曹魏,要打孙吴呢?吕思勉先生认为,和吕蒙主张不打徐州打荆州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得白一点就是“吃柿子捡软的捏”,曹魏不好对付,而孙刘双边都认为对方好对付,所以孙权不打徐州打荆州,刘备也不接受赵云的建议,他也不打曹魏打孙吴,这是第二个原因。那么第三个原因呢,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荆州必须夺回,荆州毕竟是战略要地。那么由于这三个原因,刘备坚持要发动这场战争。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们看来,你要打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从容一点吧?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做黄权。黄权就建议刘备说,吴军向来就很英勇善战,吴军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我军顺江直下,易进难退。我顺水下去我前进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难的。黄权说:为臣恳请陛下批准,做一个先锋探探路,探探对方的虚实,请陛下在大后方坐阵指挥。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人的建议 夷陵之战可能就不会失败了

刘备不听。不但不听,也不要黄权了,把黄权打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驻防。所以,在这一点上看,刘备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两个字——浮躁。

如果刘备听了这个建议也许不会失败。可能历史会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