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在二戰中沒有航空母艦?

談文論史


二戰時期,德國是有航空母艦的,但整個二戰期間還沒有完全建造完畢德國就宣佈投降了,“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是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建造唯一艘正式下水的航母,其總噸位24000噸最大排水量31000多噸,按照德國對“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設計,能容納50架戰鬥機起降,或者14架戰鬥機20架20架容克Ju 87型俯衝轟炸機,魚雷轟炸機等。

可以裝備一個容克Ju87型轟炸機中隊,一個費策勒Fi167型轟炸機中隊,一個F109戰鬥機大隊,這樣就可以把“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作戰能提升到最大化。

“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的建造開始於1935年由希特勒親自下令,1938年正式下水那一年是德國海軍實力最強大的一年,幾乎整個大西洋西部沿岸國家的水道都被德國所控制,就在德國航母正式要服役時,戈林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德國戰機在前線與英國對決正處於關鍵時期不可能為海軍提供多餘的艦載機,1938年後已經下水的德國航母被迫為空軍對英國發動空中決戰的做出讓步,服役計劃在1940年時就徹底終止了。

其實當時戈林的空軍集團根本不缺這幾架戰鬥機,只是德國人在海軍航母方面一直沒有遠見而已,戈林也害怕海軍太過強大,權勢和風頭會被海軍搶了去,於是堅持的反對德國海軍的發展,而希特勒本人最重視部隊是德國裝甲機動部隊的建設,確實德國當時也沒有過多的資源在海軍航母方面進行投入,沒有充足的護航編隊和戰列艦掩護,在英國強大的海軍面前德國也承擔在20000噸鋼鐵被英國擊沉的風險,這種風險是希特勒不願意看到的也是十分懼怕的。

所以直到1945年已經完成建造百分85的“齊柏林伯爵”號航空母艦自始至終都沒有加入德國的海軍現役,1945年為了航母被不被蘇聯人坐收漁利,直接自主炸沉在波蘭什切青港口附近的淺水區裡。

其實小國不能海陸空三個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根本的事實,也沒有充足的資源財力和物力,就比如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聯合航母艦隊的實力一直在處於世界第三位,甚至第一位位置,但對陸軍裝備日軍就沒有多餘力量去加強,從日軍在坦克方面的建造就能看得出來,整個二戰期間日軍最著名先進的97式系列坦克一共的製造數量的只有1500輛左右。

而在陸軍的投入最大坦克的質量和先進程度一度達到世界第一,豹式坦克,虎式坦克,虎王坦克,獵豹殲擊車,獵虎殲擊車等,這些坦克當時在戰場一度難馮敵手,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世界軍事強國,必須得海陸空三方面兼備缺一不可至今我國現代化海陸空三個軍中建設還處在初步成型階段,未來中國至少得10艘航母左右才能在南海地區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坦克目前我們有96式A主戰坦克,99式主戰坦克等,殲20戰鬥機,殲31戰機也已經開始服役,殲十戰鬥機數量也已經達到規模化,只有海陸空三軍的力量達到真正均衡化的時候,世界任何強敵都不需要懼怕。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在二戰中德國是有建造航空母艦計劃的並打算建造兩艘。早在1929年德國海軍上將雷德爾提出過建造兩艘航空母艦的建議,到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宣佈建告兩艘航空母艦,一艘命名為齊柏林伯爵號另一艘命名為彼得-斯特拉塞號。並於1936年在德國最大造船廠基爾船廠鋪下兩艘龍骨開始建造。歐戰開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德軍橫掃歐洲大陸,德軍需要大量飛機大炮和坦克,需要大筆資金。建造航母是非常燒錢的東西,現代航母動則200多億人民幣不是一般的國家能玩得起的東西,那時侯造價也非常昂貴還得有配套計術。當時德國空軍元帥戈林認為德國飛機都歸他管轄,不允許海軍有獨立的飛行作戰單位,所以飛機場和研製飛機的任務歸空軍負責確遲遲不到位,儘管己研製出了適於航母使用的固定翼飛機和摺疊冀飛機。另一方面德國用有一千多艘世界上最龐大的最先進的水下潛艇部隊,德國瘋狂的絞殺戰曾炸燬盟軍471艘海上艦船。靠海上運輸起家的英國一度陷入困境。德國高層戰略短視錯誤的認為依靠其龐大的潛艇部隊也可以達到封鎖英國的目的,由於沒有制空權,德國潛艇部隊還是被盟軍絞殺了。德航母計劃建建停停到1942年5月只有"齊柏林伯爵號”完成了百分之85%另一艘撤底放棄。:隨著戰爭的結速德國航母被水軍鑿沉,蘇聯人重新打撈後運回國,從這艘航母上學習建造經驗,後來又把它當作把艦。歷史沒有假設,如果德國參謀本部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建造十艘航母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國本土,美國開避歐洲戰場就沒有落腳點,歐洲歷史或許會被改寫。





關東俠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之所以沒有填上航母這個大坑,主要是緣於國家戰略的總體考量。在那個時期,航母對於德國海軍來說,實際上是非常雞肋的裝備。

19世紀70年代普魯士挾普法戰爭勝利的餘威統一德意志後,德國的軍武即以陸軍著稱,但是德國政府也充滿了對海洋的熱心。到了威廉二世時代,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更是傾舉國之力打造大海軍,但是最終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灰飛煙滅。

眾所周知,作為大工業產物的海軍,由於軍艦等裝備的建造耗資大、建造週期長、形成戰鬥力慢,並不是個可以臨時抱佛腳而快速成長的軍種,需要有經年累月的積累、奠定基礎,才能形成規模。

(下水後即陷入爛尾的“齊柏林伯爵”號)

而二戰前夕的德國,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窮兵黷武,咬緊牙關試圖重建起一直大海軍,但實際上到了20世紀40年代初,戰列艦僅僅建成“俾斯麥”“沙恩霍斯特”等2級4艘,巡洋艦則只建成“德意志”級、“希佩”級等9艘,以這樣的艦隻規模,根本無法望英國海軍項背。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以海軍艦隊列堂堂之陣去挑戰英國,那麼主要用於為海上艦船編隊提供空中掩護,以及打擊敵方艦船編隊為目的的航空母艦,對當時的德國海軍來說意義就不是很大。

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擴張海軍的浪潮中,德國於1936年開工了一艘航空母艦,即著名的“齊柏林伯爵”(Graf Zeppelin),但是這艘軍艦自1938年下水後便陷入爛尾狀態。當時德國全力擴軍備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權衡各種武器研發生產的優先順序。

研發、建造航空母艦以及與航母配套的艦載作戰飛機,需要耗費大量的生產資源,而以當時德國的情況,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像變戲法一樣建造出大量的航母、艦載機以及配套的航母編隊艦船。倘若硬著頭皮壓住其他飛機、坦克、大炮的生產,搞出一兩艘航母,編成航母編隊,與強大的皇家海軍和法國海軍相比,仍然不具備進行海上正面對抗的實力。

航母編隊的主要價值,在於決勝於大洋,既然德國海軍在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海上也不是當時德國進行擴張的主戰場,那麼幹脆就不去浪費資源發展這方面的武備,也不去把列堂堂之陣的海戰作為德國海軍的作戰樣式,所以德國海軍當時把寶壓到了可以以小博大、利於短時間大量建造的艦種、實施不對稱作戰的武器——潛水艇上。


海研會




硯田劍影


這個與納粹高層的短視有關。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軍隊規模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納粹黨攫取德國的國家權力後,雖然逐步解除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限制,但要想在短期內打造出一支達到美日水平級別的海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而納粹黨的高層人物:希特勒、戈林之流,它們的海軍發展思路卻相當的落後,還停留在一戰時,用潛水艇襲擊敵方船艦的水平上,忽視了航空母艦這一類戰艦的巨大作用。再加上在1939年9月1日,德國就迫不及待的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處於戰爭狀態下的德國,更不可能安心打造出一支領先世界的第一流的海軍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的人209381559


二戰爆發初期,絕大多數國家的戰爭準備都是以一戰的經驗為基礎的,裝備發展思路和裝備水平也是如此,當然作戰訓練體系也是如此!



航空母艦在二戰以前只是作為輔助軍艦的形式存在的,以至於當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時候並沒有約束航母的發展,主要的還是對排水量的總噸位及戰列艦的數量進行了約束,這讓當時的日本和美國不得不將一些準備造成戰列艦的船隻轉而造成了航母(當然也有可能是美日兩國海軍敏銳的戰略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航母以後是戰場的主宰)!



這方面的限制對於傳統陸權國家德國而言是客觀的,沒有大量軍艦的裝備,就沒有一直圍繞海軍軍艦建造,戰略研究的龐大力量,尤其是一戰後對德國的約束在海軍方面更是嚴苛,造成的結果也是很明顯的,德國的海軍在英美等國家的艦隊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情況下的德國根本沒有發展航母的意識和時間!



從納粹德國上臺到二戰全面爆發,德國的海陸空幾乎都是重現組建的,而對於德國海軍而言當然分配到的資源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儘可能的建造最為重要的軍艦,那麼當時艦炮對攻的產物戰列艦成為德國優先發展的目標,當然還有德國人擅長的潛艇!



俗話說百年海軍那是一點都不假,對於納粹德國而言掌權到發動二戰十年時間還真的不夠全面發展海軍!



當然德國在初期的賭博獲得巨大收益讓德國高層有了別的想法,例如當德國兼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就獲得了近百萬裝備精良和訓練有素的軍隊,更為重要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工生產能力,因此希特勒的想法是快速的擊敗海軍大國,並將其龐大的海軍歸為自己所用!不過他的如意算盤在英吉利海峽嘎然止步,英國人不但沒有快速潰敗,而且還擊潰了投降了的法國海軍,並將德國的意大利盟友打的不敢出港!此時的德國海岸已經成為英國艦隊的天下,只能建造隱蔽性極強的潛艇騷擾英國的後勤運輸線!


用戶3087668883


二戰德國其實有一艘船臺上的半成品航空母艦“齊柏林”航母。不過二戰德國確實沒有真正搞出形成戰鬥力的航空母艦,原因有多方面。主要第一,二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是陸軍出身,對一戰的巨炮印象刻骨銘心,獨愛陸軍巨炮,也延伸開來也包括對海軍大艦巨炮的喜歡,認為海軍就是騷擾加封鎖為主,對航空母艦這種新興產物嚴重不感冒;第二,二戰德國的二號人物,空軍元帥戈林,為了攬權,通過各種渠道和場合強調過德國所有能飛上天的東西都歸他管,而戈林管空軍,自然排斥海軍搶他的玩具;第三,二戰德國的陸軍戰力無匹,當時已經橫掃歐洲,而德國海疆的戰時格局不理想,加上當時強大的英國海軍層層堵截封鎖,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戰果不理想,只是靠著鄧尼茨領導的水下潛艇部隊的狼群戰術維持著局面,這戰時種種現實情況,再加上本身德國的軍工生產備力有限及戰略資源不足等問題,誤導了當時德國以希特勒等高層的判斷和認識。所以德國最終沒有造出自己的航母,唯一的半成品齊柏林航母,直到德國投降也沒建成出海。


好名都被浪費了


這是一戰凡爾賽條約所規定,戰敗國連民用商船都要限制其噸位,後來的國際聯盟,各成員國,在華盛頓會議簽署了以(美英日法意)五個國家為核心,規定確立了世界海軍地位,各國海軍軍事船舶的總噸位,確立了美英日三國軍用船舶噸位最多,法意次之,這次會議確立了日本與美國海軍第一次與英國平起平坐,削弱了英國獨享海權霸主地位。

但也限制了戰敗國家德國的海軍,從數量上,噸位上,因為協約國有駐軍在德國領土上駐紮,嚴格核查與監控下,使得德國只有,有限的海軍,直到1936年後德國才廢除了華盛頓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但德國海軍無法避免在短時間內,擴充海軍,德國已經掉隊很久了,只能造出來兩艘袖珍版的戰列艦,首艦俾斯麥號,但留給德國擴充海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三年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海軍只有另避途徑,大力擴充U型潛艇。

這使得後來納粹德國無法從海上,直接攻佔英國本土,只有空軍向英國設施全面空襲的海獅計劃。


隨雨飄渺


主要還是德國所受威脅的方向和突破的方向而定,這和日本差不多!日本突破就是海,所以就側重海軍發展!而德國最需要突破的方向就是南和東,這兩個方向皆為陸地 所以側重發展陸軍屬於正常!以當時德國的資源是無法同時發展強大的陸海空三軍的,只能側重先發展最需要的陸軍,空軍為輔,海軍只作為狙擊力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事實也是如此!


知己85871384


德國不是海洋國,歷史上就在歐洲大陸中心,競爭一直在陸上。所以,德國國防重點不是海洋,是周圍陸地上的列強。

德國在二戰中的海軍戰略是潛艇,說明德國人非常重實際。它用潛艇襲擊美國的援助船隊,打擊美英法的艦隊,四兩撥千斤,取得不錯效果。

它後來也想建大型水面艦隊(如卑斯麥戰列艦),但事實證明是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