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人們不盼房價漲了?

市場走勢仍難斷,客戶紛紛已觀望;開發商降價未遂,業主維權已先行。現在,就差砸售樓處了。

無論身處牛市還是熊市,總有人兩種心理和行為相伴而生:盼漲與搶房,等跌與維權。

盼漲的,基本上都是已購房者。只要成功上了車,恨不得這趟慾望和利益的列車飛起來,如同一支穿雲箭,扶搖直上九萬里,然後一邊盼漲一邊搶房。

等跌的,大多數都是局外人。想想還有機會,於是總巴望著房價能夠回調,甚至大幅下跌,暴跌,恨不得腰斬,最好踝斬,好讓自己撿房子,或者去砸售樓處。

盼漲等跌,背後都是人性和慾望。

終於,人們不盼房價漲了?

市場,也就在這兩種心理的傾斜中呈現為不同的狀態:當盼漲的一方佔據絕對優勢時,可能就如2016-2017年一樣瘋狂;當等跌的一方興高采烈時,預計橫盤調整的日子也就來了。

如今,就處在後一種狀態。

各大媒體唱衰之聲不絕於耳,維權事件此起彼伏,促銷手段暗流湧動,分銷渠道陸續上馬,彷彿火了幾年的樓市,又走到了一個時代的隘口,漲跌都是錯,進退兩難身。

只有漲跌之間最為猶豫的一群人,永遠在焦慮,因為房價漲不到他們口袋,也跌不到他們的心理價位。


看不到普漲的希望,那就該幹嘛幹嘛:剁手的忙著剁手,維權的繼續維權,搖號的還在搖號,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而不是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房子,這是好事。

甚至,當越來越多的樓盤以被限制的價格領出預售證後,很多人不僅不興奮,反而開始質疑:是不是太高了?現在買會被套牢嗎?

買定離手,成敗未知。就像諾蘭的神劇《西部世界》裡的經典臺詞:

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帶你接近中心,或是帶你繞至邊緣,陷入瘋狂。

就連一些樓盤熱銷的信息,夾雜在鋪天蓋地的雙十一廣告裡,都顯得不合時宜:與2136億的銷售額相比,哪怕開盤售罄賣個十幾二十億,也顯得渺小和卑微。

終於,人們不盼房價漲了?

一個朋友告訴我,當年華為的一個高管問他,綠城和融創吵得這麼厲害,收購價是多少?朋友說,60多億。華為高管不屑地說,這麼點錢還用得著吵?

朋友都沒好意思說,這60多億,是港幣。

這種感覺,就像大人在看小孩子為了一塊糖打得不可開交,鼻青臉腫。看完,笑一笑。僅此而已。

畢竟,只要一款mate10手機的銷量,就足以收購一大片的開發商,何況這款手機,只是整個華為帝國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終於,人們不盼房價漲了?

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

你爭的蝸角虛名,你搶的蠅頭微利,你終其一生努力的全部,在有些人眼裡,不過螻蟻之食,米飯一粒。

你到不了詩和遠方,為一套房子忙,終究也是因為,它佔你人生的比重,太重!

不盼房價漲,不怎麼關心房價,人們關注的重點,自然會落到和房子有關的事情上。

他們終於開始關心品質,關注自己實實在在花出去的錢買到的商品到底是好是壞,這比純粹的關注房價漲跌,更重要。

說白了,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的,除了相關法律和規範,除了像宋衛平先生一樣的人物和少部分的企業,還需要靠客戶。如果客戶依舊像前兩年的瘋狂行情一樣,買到垃圾也當寶,作為追逐利潤的大部分企業,是很難革新和成長的。

終於,人們不盼房價漲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杭州有越來越多的樓盤業主成立了公眾號,如金茂府、ARC、宜和園、武林邸、天鑾等。這些公眾號,在團結業主的同時,也是希望鞭策開發商切實做好品質。如果開發商沒有做好,就可以變成業主表達訴求的平臺。

好壞暫且不論,目的也不必深究,重要的是,它是業主心聲,更是樓盤檔案。

畢竟,對於當下自住為主的客戶來說,不那麼關心房價的時候,品質,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

一個不爭氣的丈夫能把妻子變得獨立和自強,一群不專業的開發商,逼得他們的業主正在變得專業。

如果開發商繼續減配,繼續爛下去,在房價調整、地價走低的市場下,也許有一天,專業的業主們去聯合拿地開發,而不爭氣的開發商,只能淪為客戶……

不知道那個時候,這些客戶希望房價漲還是跌,會不會去維權?

還是算了,他們造房子都不專業,就別給有關部門添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