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5个家系,30年随访,持续的ST段压低,多个猝死病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家系,先证者心电图(图1)表现为I、II、aVL、aVF、V2-V6导联广泛的ST段压低。这是他在36岁时检查中意外发现的,在此后的30年内,他都接受了规律的随访。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图1 先证者心电图,可见多导联的ST段压低

从1991年到2009年,增长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持续压低的ST段(图2A)。医生也对他进行过运动试验,发现在运动负荷下,ST段压低的会更加明显(图2B)。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图2 ST段压低从1991年至2009年持续存在(A),运动后ST段压低更加明显(B)

在随访的前20年内,患者并未发现任何与此相关的不适症状。直到55岁时,他发生了房颤,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8年后,他发生了室颤,不幸中的万幸,抢救及时,猝死生还。

他的儿子和女儿,也遗传了他的心电图表现,同样是持续的多导联ST段压低,但并无症状。

纵观这个先证者的整个家系(图3),每一代人中都有上述心电图表现者,前后共7人,其中3人发生了房颤,2人发生了猝死。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图3 先证者家系图,三代共7人出现ST段压低心电图表现,其中3人出现房颤,2人发生猝死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这新出现的猝死恶魔,不止困扰着这一个家族,在另外一个家系中,先证者是一名16岁的小伙子。16岁时,因反复晕厥查心电图发现了上述的持续性多导联ST段压低,17岁时开始反复发生室速、室颤,因恶性心律失常各种治疗方法难以控制,进行了心脏移植,很不幸,他没能挺过这次心脏移植手术。

还未从丧子之痛中恢复过来,他的父亲也被发现具有相同的心电图改变,在其60岁时,发生了房颤,而后出现了室速、室颤,植入了ICD,比他的儿子幸运的是,ICD数次放电,挽救了他的生命。

孩子的叔叔也是类似的心电图改变,但他只在60多岁时发生了房颤,并未发生室速或室颤。在这个家系中,共9人出现了多导联持续性ST段压低的心电图改变,2人合并恶性心律失常,3人合并房颤,1人死亡。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图4 另外一个多发持续性ST段压低伴猝死的家系

这个猝死的“瘟疫”在其他三个家系仍在蔓延,仍有数个房颤、猝死的病例出现,在此不做赘述。

家族聚集性出现,各代均有发病,显性遗传的特点呼之欲出。各医疗中心的医生均为这些家庭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检查,可惜,并未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新的疾病命名和诊断标准

基于上述五个家系的表现,作者提出了遗传性ST段压低综合征的命名,还提出了4条诊断标准:

1.无法解释的 > 7个导联出现J点后80 ms ST段压低 > 0.1 mv;

2.aVR导联ST段抬高 > 0.1 mv;

3.ST段压低持续存在,运动后可加重;

4.各代均有发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持续的ST段压低,竟然是个新的猝死综合征!

很多人兴奋于一个新的猝死综合征的出现,很多人恐惧一个索命恶魔的驾临,但作为一个心内科医生,我还是感到汗颜。

一个家系,30年的随访,跨越漫长的时间,虽没有庞大的样本量,同样可以成就NEJM这样的经典。

在将来,很可能这将成为继Brugada综合征、LQT综合征、ARVC、CPVT等之后的又一个猝死综合征。而正是由于这篇文章作者的努力,将使得它被重视,被研究的更加清楚,从而研究更多的高危患者。

为医者,最大的骄傲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守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这也是我辈继续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Henning Bundgaard, Christian Jøns, Elisabeth M. Lodder, et al. A Novel Familial Cardiac Arrhythmia Syndrome with Widespread ST-Segment Depression. N Engl J Med 2018; 379: 1780-17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